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5 李清照词二首
- 格式:pptx
- 大小:580.00 KB
- 文档页数:8
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学习,体会词中作者家国无依的“悲”情。
2了解并掌握此词的表现手法。
3通过学生赏析“悲”情意味的语句来提高鉴赏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
4通过学生对于作者“悲”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并掌握文中反衬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引导学生赏析相关语句,升华学生对于此词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及前段时间的热播古装剧《知否,知否,应知绿肥红瘦》引入对李清照的相关词作《如梦令》二首,《一剪梅》和《声声慢》的回顾,并对比其前后写作情感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
二走进李易安:通过约四分钟的视频播放,形象的展现李清照的生平,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其词作情感前后期变化的原因。
三初读感知:播放示范性朗诵音频,纠正相关字词的读音,并让学生模仿其节奏和音调朗诵全文,初步感知词中的感情基调。
四品鉴体验:1明确全文感情基调“悲”.但全文并无一悲字,那么文章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上片分析:通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鉴赏词的上片,并逐一对“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进行提问,以让学生深切的感知作者的心境,之后总结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反衬”。
(1)写了什么 ? (2)表达了什么 ? (3)怎么表达 ?落日晚霞孤苦无依绿柳笛声兴趣索然以乐(景)衬哀(情)良辰美景忧心忡忡“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小结上片的情景交融,并以此时元宵节中作者的情感为线索,激发学生对作者在昔日元宵节时情感的求索,从而引出对下片的学习。
3下片分析:(承接上片小结,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作者在昔日元宵佳节的兴致如何?哪个字最能体现?为什么?心情愉悦,兴致盎然。
“争”,生动的写出了当时女子精心打扮,莺歌燕舞,互相比美的热闹景象。
(2)作者通过回忆对今昔元宵节进行了对比,这种手法在文中哪里还有体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昔日乐与今日悲;故国之思,盛衰之慨,身世之悲!他人乐与我伤悲;小结下片,着重强调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教案(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底座来画龙点睛的手法。
2.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位词人,她就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
我们就通过学习她的两首词《鹧鸪天》和《永遇乐》来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二、推进新课——作者介绍:1、李清照 (1084一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
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浪。
此后即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
诗词文都写得很好,可惜诗文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
她的作品留存至今较多的是词。
她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
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得她的词作内容丰富得多,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
她的词,从内容看,绝大多数是言情写愁,都写得很精到,很富于特色。
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语言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从艺术风格看,绝大多数作品是婉约的,她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2、词风变化:(1)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
例如:《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落日熔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2.领会李清照在词中流露的身世之悲、知音之叹及故国之思。
二、教材分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李清照的一首婉约词代表作。
词作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节热闹情景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今日元宵节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处境、今不如昔的盛衰之感和深沉的怀念故国之情,同时隐含有对偏安一隅的宋朝权贵的无声却悲愤的抗议。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以乐景衬哀情及对比手法。
2.感受词人的动荡飘零的身世之悲、孤独凄凉的知音之叹和深沉悲愤的故国之思。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朗读法、提问法、表格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
李清照
对比景美(乐)情悲(哀)身世之悲
盛日(昔)憔悴(今)故国之思
反衬相招(他)谢他(己)知音之叹。
15 李清照词二首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词人。
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纵横豪放,掷地有声。
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
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
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位女性,她意义非凡。
李清照和张爱玲是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上才绝一代的璧女,若将两人放在同一时空,必定是一对漂亮的并蒂莲,立于文学史册上竞芳吐艳,各现妙姿。
尽管隔山隔水隔着遥远的时空,两位绝代才女在身世爱情及晚年命运遭遇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不得不让我们承认,上天给了她们惊艳的才华之后,果然在爱情及生活中再不多给一些。
原来上天就是【课内挖掘】李清照与赵明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我国古代的大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的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不仅都善诗能文,而且都爱好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的字画)学。
李清照帮助赵明诚一起搜集碑文字画,收藏金石器皿,还和他一起,对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时期的彝器、汉唐时期的石刻拓本进行整理研究。
闲暇时,夫妻俩诗词唱和,情意深长。
据说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做官的赵明诚。
赵明诚读后叹赏再三,自愧不如。
为了胜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一共写了五十首词。
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阴》夹在其中,给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细细地读了几遍,说:“只有三句极好。
”“是哪三句?”赵明诚追问。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离开任所去奔丧。
宋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第二年,李清照也为避乱来到江宁。
赵明诚来江宁时,曾把家中最名贵的金石字画装了十五车,一起带来。
李清照走后,留在家乡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烧毁了。
夫妻团聚不久,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
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对应学生用书P52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
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
早期生活优裕,金兵攻陷汴京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
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还写过一些情致豪放之作,风格多样。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鹧鸪天·桂花》受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可见本词当时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这个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
15李清照词二首课时训练15李清照词二首一、夯基训练1.下列对词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译:(桂花)它色泽暗淡呈浅黄而秉性温雅柔和,虽被人疏远淡忘,却总把浓香留给人间。
B.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遗憾的是诗人们对桂花也太没情意了,为什么在那么多赞赏香花美草的诗作中看不见描写桂花的文字呢?C.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译:落日像熔化的金水,金光灿灿,晚霞在落日的照耀下,好比珠联璧合,可我人又置身在哪呢?D.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译:可如今我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也就懒得晚上出门去(夜间出去,既怕被别人瞧见自己愁眉苦脸,也怕看见别人的兴高采烈)。
答案:B解析:“骚人”此处指的是屈原,而非诗人的统称。
2.填空。
李清照,号,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女词人。
她的词以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后期词风。
作品集为。
答案:易安居士南渡清丽婉转沉哀凄苦《漱玉词》3.名句默写。
(1)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李清照《永遇乐》) (2)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中用“, ”这十四个字概括描写出桂花的风貌。
答案:(1)次第岂无风雨(2)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二、延伸阅读4.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第(1)~(2)题。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开头,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答案:(1)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
粗看仅是写景,细看则是景中寓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
这样写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也有所提示。
,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这是一首咏物词,借咏桂花抒发词人自己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出桂花怎样的独特风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首两句中的描写桂花的角度,可以分析出桂花的独特风韵。
答案:开头两句从色暗(色淡、色浅、轻黄)、体柔、迹远(情疏)、香浓(留香)等角度写出了桂花是花中一流的特点。
2.这首词虽为咏物词,但却一反传统,别开生面,由议论构成词的主体,抒写自己的独到见解,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除首两句外,几乎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有对比、有反衬、有反问,抒发了词人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答案:三、四句用群花对比(衬托),赞桂花为花中第一流;五、六、七句用梅、菊反衬桂花为中秋时节花中之冠;最后两句从评说古人入笔,借批评屈原情思不足,忽略桂花,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
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作品的特色。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2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学习氛围较浓,课前有先去了解李清照的相关生平与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所以这节课主要联系诗人相关的历
史背景深入讲解这首诗,并学习寓情于景等相关表达技巧。
3重点难点
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内容
导入
1、词人简介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主题的社
会意义也扩大了,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浓愁、哀愁--悲苦凄凉
2、写作背景
临安(浙江杭州),当时南宋已较安定,元宵节日,临安呈现一派热闹繁荣景象,作者在饱经忧患之余,抚今思昔,作此词以
抒发故国之思,流离之感。
读来似乎淡泊,却包含无限感慨。
此词所表现的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引起过不少爱国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