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子鱼论战》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9.79 KB
- 文档页数:5
《子鱼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子鱼论战》这篇文章;(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子鱼的相关知识;(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子鱼忠诚为国家、为人民的崇高品质;(2)学习子鱼勇敢面对困境、敢于直谏的精神;(3)认识到团结协作、善于纳谏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子鱼论战》这篇文章;(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据;(3)掌握子鱼的相关知识和品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文章中一些复杂句式的理解和翻译;(3)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子鱼的相关背景知识;(2)引发学生对《子鱼论战》这篇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子鱼的论点和论据;(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精讲点拨:(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分析子鱼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子鱼论战的场景;(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反驳意见,培养辩证思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子鱼论战》;2. 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子鱼品质的作文;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待困难和挑战的态度,思考如何从中汲取教训。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对子鱼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字词障碍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第18课《左传》两篇教案教学目的:①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③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2、揭示目标:①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③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2、积累下列词语:重点词解释:①齐师.伐我——军队;②又何间.焉——参与;③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④衣食所安.——养;⑤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⑥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⑦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⑧小大之狱.——案件;⑨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⑩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子鱼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子鱼论战》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并欣赏《子鱼论战》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了解古代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战略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战争,热爱和平。
二、教学重点1. 《子鱼论战》的文言文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并欣赏《子鱼论战》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 古代战争的基本知识和战略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子鱼论战》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古代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与分析。
3. 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对比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子鱼论战》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3. 讲解分析:讲解生僻词语,分析文章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5. 拓展延伸:对比分析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异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战争,热爱和平。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子鱼论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子鱼论战》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以便学生查阅。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图片,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3. 收集一些关于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对比案例,用于拓展延伸环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语文教案-子鱼论战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子鱼论战》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二.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a、齐师伐我(攻打)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望其旗靡(倒下)b、古今意义牺牲玉帛可以一战又何间焉大小之狱c、虚词以{何以战(凭)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其{公问其故(这样)吾视其辙乱(齐军)其乡人曰(他的)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在那里)“其”和“焉”用起来比较简单点,我们重点来看这个“以”,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今以蒋氏观之根据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用而吾以捕蛇独存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来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及注意: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译做来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译作用、把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d、大家把字词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个句子能否翻译到位战则请从。
《子鱼论战》学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全文,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层次,在此基础上做到熟读成诵。
2、了解宋襄公和子鱼不同的观点,并试做简要评价。
3、《左传》的创作特点,尤其是战争题材。
教学重难点
《左传;子鱼论战》“论战”中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
教学设想
选择学习的“突破口”,激发学习兴趣。
可供选择的“突破口”有:
(1)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来判断本文作者对宋襄公这个人物的态度。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跟《曹刿论战》做比较。
《曹刿论战》和本文所记都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内容又都是谈怎样选择作战时机的问题,这就有了可比性。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逐字逐句理解句意,学习常见文言词义。
一、逐字逐句理解句意。
二、归纳本文重点文言词义。
(略)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分析课文。
一、诵读的准备
1.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
2.反复朗读第二、三段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指出哪一条是主要的(在课本上划出来即可)。
①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2)用两种符号把子鱼批驳上述两条原则的话划出来。
批驳第一条的是“且今之者……则如服焉。
”
批驳第二条的是“敌之人……犹有惧焉”和“三军以利用也……鼓可也”。
(3)《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这番对话极为简略,抄录如下:。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子鱼论战》;(2)理解《子鱼论战》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析子鱼的战略思想,了解古代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子鱼论战》;(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提升文言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团结协作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战争与和平,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子鱼论战》;(2)理解《子鱼论战》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析子鱼的战略思想,了解古代战争策略。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与运用;(2)子鱼战略思想的深入分析;(3)古代战争策略的研究。
1. 导入新课:(1)简介《子鱼论战》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子鱼论战》,体会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疏通文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子鱼的战略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战争策略、人物品质等方面深入剖析《子鱼论战》;(2)分析子鱼的战略思想在古代战争中的实际应用。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子鱼论战》;2. 运用文言文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3. 结合《子鱼论战》,分析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子鱼论战》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子鱼战略思想的分析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子鱼论战》的文意;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古代战争实例诠释子鱼的战略思想;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子鱼论战》与其他古代兵书的异同。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子鱼论战》教案
一、基本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左传》记述战争,很看重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
本文
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记“论战”,而叙宋楚泓之
战的经过仅用68字。
必须学好“论战”这个部分,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但这个部分又很不易学,因为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原则都有着复杂
的历史背景,再加上用语古奥,学生一时恐难以适合,对这两个方面
的困难都不能够低估。
2.教学方法
除介绍相关史实作为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通过反复领读使学生
达到“口熟”而外,还要注意选择学习的“突破口”。
可供选择的
“突破口”有:
(1)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来判断本文作者对宋襄公这个人物的态度。
这要从比较入手,因为历来史家对这个人物的褒贬不一:在《春秋》
三传中,《左传》和《梁传》持贬抑态度,而《公羊传》持褒扬态度;
此外,《史记》也持褒扬态度。
能够写出几条褒语来,再让学生细读
课文,自会注意到作者的态度与褒扬者不同。
这样做,能够使学生的
思维活跃起来。
(2)跟《曹刿论战》做比较。
《曹刿论战》和本文所记都是大国和
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内容又都是谈怎样选择作战时机的问题,这就
有了可比性。
主要是比较内容,说明其成败相反的原因;也能够比较写
法的异同。
二、诵读的准备
1.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
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
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
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
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
襄公争霸的障碍。
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
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
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
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
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其时,宋军在泓水北面,楚军须渡河而后战,故课文中有“未既济”、“既济”等字样。
2.反复朗读第二、三段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指出哪一条是主要的(在课本
上划出来即可)。
①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2)用两种符号把子鱼批驳上述两条原则的话划出来。
批驳第一条的是“且今之者……则如服焉。
”
批驳第二条的是“敌之人……犹有惧焉”和“三军以利用也……
鼓可也”。
(3)《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这番对话极为简略,抄录如下:
“国人皆怨公。
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从课文中找出与划线字眼相当的语句(依次是“阻隘”、“三军以
利用也”、“则如服焉”)。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了解“论战”部分的大体内容,并
找出记诵的支撑点。
三、诵读指导
1.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按叙史通例,写战争要注明交战双方、作战时间及地点。
课文
首句前,原文尚有:“冬(指襄公十三年即前638年冬),十一月,己巳,朔”。
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写宋之优势;“彼众我寡”写宋之
劣势。
司马“请击”而襄公答以“不可”,坐失良机。
③“又以告”,这是省略句法,即“及其未成列也,请击之”之意。
《尔雅》:“若、谒,请也。
”
④“公伤股,门官歼焉”,七字写尽败状之惨。
2.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公曰”一段话是因“国人皆咎公”而说,故有自辩意。
按:
襄公于次年夏即因伤死去,距泓之战仅半年,可见其至死不悔。
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前“也”表提顿,后“也”表
肯定,即肯定不用阻敌于隘之法取胜。
“阻隘”与司马迁文“困人于”意同。
③以“亡国之余”做低衬,突出“不鼓不成列”,以示其“仁义”之心不变,至死仍然看重虚名。
3.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君未知战”为本段之纲领。
以下分三小层,各层的语气不同。
可分层实行诵读练习。
②第一小层就泓之战的实际情况批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观点。
先肯定客观情势对我有利,次以反问说明能够主动进攻,最后加上“犹有惧焉”,以退一步设想的口气说明非如此做不可,更
为透彻──要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③第二小层驳“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观点。
前两句都用强烈反
问的口气,亦兼有讽刺之意。
末句用归谬法,指出襄公说法的可笑,
讥讽之意甚明,也揭露了襄公做法的虚伪性。
“获则取之”的“取”
本义是割取耳朵。
古代有割取俘虏耳朵的做法,《周礼·夏官·大司马》:“获者取左耳。
”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带回来。
④第三小层是一般地论述“阻隘”、“鼓”的原则。
文中连用四
个“也”,都表示肯定的意思,须用斩钉截铁、不容置辩的语气读出。
四、内容点拨
参读下面两则资料,然后讨论几个问题。
《公羊传·公二十二年》:“……宋师大败。
故君子大(赞扬)其
不鼓不成列,临大事(指战争)而不忘大礼……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
过此也。
”
《史记·宋微子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云:“襄公既败于泓,
而君子或以为多(贤),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
1.这两则资料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褒扬宋襄公的?出于什么目
的?(“礼让”。
当时周初制定的礼制已遭到破坏,兼并战争连年持续,如齐并国三十五,鲁并国九,宋并国六,篡弑的现象也屡屡发生,所
以“以礼让为国”成了恢复旧秩序人们的信条。
)
2.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批评。
详写子鱼的反驳。
)
3.你赞成哪一种态度?(学生能够自由发表意见。
但教师也应指出,宋襄公不过是将“礼让”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他的“仁义”是
假的。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宋襄公图伯》中有详细评论,可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