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3.20 KB
- 文档页数:2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
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宁宙飞船。
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
循环经济理论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
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循环经济近期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引言1960年以来,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循环经济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文献接踵而来。
但是,循环经济的各项理论仍比较分散,没有同意的定位和框架。
本文主要从下述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评价。
最后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进行探索。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概况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是“宇宙飞船经济”但是他的概念是由Prarce 提出的,20世纪末循环经济被引入到中国,之后迅速发展。
到目前为止,循环经济已经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然而,循环经济作为一门学科还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已有研究表明,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的,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以这种本质作为循环经济的起点进行分析的话,可以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就是资源循环利用。
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其定义比较权威的已经超过了十种,中国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各执己见,至今无法统一。
这就说明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研究主线。
既然如此,循环经济的研究核心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资源加工成产品,产品报废成了废物与资源加工成产品,产品在进行利用形成再生资源的根本区别只是对“废物”观念不同罢了。
第二者的循环本质是废物资源化,循环模式的核心在于把废物看成资源,这是从全局的视角看待资源问题。
废物资源化就是变废为宝。
这个过程前期需要的政F的干预。
并不是所有的废物都可以变废为宝。
这要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废物要具有其发挥的作用;第二,废物能够具有其研发的意义即科研发性;第三经济行为主体可以从其获得利益。
利用“废物”的时候要合法,只有拥有了“废物”才能够合理的开发研究,因此合法便是利用的前提,拥有研究技术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变废为宝这个过程中,这三个条件很难都具备,这时需要依靠当地政F的干预以及人脉关系,从而推进“废物”的开发利用。
上诉模式季节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物质循环模式。
一、大农业观的提出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最近在其专著中指出:21 世纪是世界农业大变革的时代,将出现全球范围的“第三次浪潮农业”。
按照托夫勒的解释,第一次浪潮农业是手工作业的小农经济;第二次浪潮农业是在蒸汽机和电气化时代后,人类大规模地采用机械化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第三次浪潮农业是在人类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使农业生产进入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
托夫勒认为,面对“第三次浪潮农业”的到来,为了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发展,许多国家和企业正在加紧策划,而财大气粗的投资家已经做好新一轮资本转移的准备。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产业革命划分为五次,第一次是原始农业革命,第二次是手工业革命,第三次是大工业革命,第四次是商品国际化革命,第五次是现在尚在进行的信息革命。
钱学森认为大农业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将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开始,并明确提出“ 21 世纪30 年代,人类社会将进入第六次产业革命,即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革命,主战场在大农业”。
并先后于1991 年10 月21 日、1994 年1 月28 日、1994 年报1 月给我国海洋经济学家、战略学家张海峰三封亲笔信,共同商榷提出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即农业、海业、林业、草业、沙业等 5 业并举,以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农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力,富裕农民,推动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
钱老的“大农业观”也得到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于光远等老一辈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关心和支持,经过几年来的科学运作现已正式被中国太平洋学会执行会长张海峰推出,并充分分析了当代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站在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实行“海陆统筹、兴海强国”的战略。
以创新产业和良性循环经济为指导,开辟农业产业化新思路、新方法、新道路、新体制,寻找发展农村经济新突破口,以山东农业大学著名昆虫学家刘玉升教授培育的优质黄粉虫和世界领先技术为先导,由中国大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以川和招贤镇党委书记来永超等将黄粉虫养殖上升为产业化,并创建了黄粉虫招贤养殖示范推广基地,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已初露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及法理分析其次,学界已普遍承认经济法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公共性”。
清洁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物品的“生产”关乎社会整体利益,政府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当然代表在推动循环经济模式中责无旁贷。
将整个经济活动纳入循环经济法体系,明确政府的职责,例如:政府应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有关清洁生产的方法和技术、可再利用的废物供求及清洁生产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政府应制订有利于清洁生产的财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各级政府应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对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的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征或免征增值税等等。
微观强制与宏观调控并举,政府当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再次,循环经济以生态效率为核心,走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内在化的路子。
注重按生态学规律有效利用环境价值,强调生态产出,在此基础上实现清洁目标,这与经济法之“经济性”具有内在一致性。
发展循环经济强调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资源,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从产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造,到废弃物最终转化为新的资源,无不渗透着经济效率的理念。
(二)循环经济法的价值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中,首要解决的也是价值标准问题。
循环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它所蕴涵的价值观“和谐”必然要被相关立法所接纳,并成为循环经济立法与其他立法价值平衡的基础。
在法学意义上,“和谐”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社会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融洽状态。
循环经济的立法目的是立法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为了实现经济利益和保护生物圈的共同利益,通过循环经济立法所表达的、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和需求。
循环经济的理论含义解释【摘要】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阐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衡量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绿色GDP及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但生态和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
粗放式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目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一、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资源的模式在理论上被定义为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
该思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将其改进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
简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实践是从2003年开始的。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它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害,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自然资源循环的生态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从而保护自然资源。
在一个循环经济体系中,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通过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资源,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自己的废弃物,减少能源消耗,改进废物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政府在实施循环经济政策时应制定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评估和审查措施,以确保循环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
政府还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以鼓励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包括技术支持、财政支持、信息共享等。
循环经济的实施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满足其对更可持续的生活的需求。
循环经济的实施将显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理论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
将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社会福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机会。
因此,循环经济理论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以增加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并积极采取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