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课程内容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与学目标具体化〗1.知识和能力方面:理解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共同探究问题。
学生学会比较法、阅读法等。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理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使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培养民族感情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1.重点: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发展第一个高潮概况。
2.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过程和知识结构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①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农民没有或很少占有土地。
②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自然经济解体过程(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但是农村中“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2)鸦战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4)甲午战争以后,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3、自然经济解体原因:(1)内部原因:商品经济有所发展(2)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有入侵——主要原因①鸦战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②第二次鸦战后,侵略者控制了中国海关,强迫清政府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同时又获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特权,急剧地增加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
中国的冶铁及铁器制造业、榨油业、制糖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
③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同时继续增加商品输出。
第三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姓名: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b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原因: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小农经济自身的落后性和脆弱性,抵挡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3、标志:中国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的兴起。
二、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c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掀起了,逐渐形成洋务派。
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中央以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其指导思想是“”。
3、洋务派打着“”和“”的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b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途径:(1)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另一种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4、产生地点: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5、著名企业:(1)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2)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了。
四、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c1、历史条件:(1)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3)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