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罪刑法定原则及其贯彻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议罪刑法定原则我认为要认识什么是“罪刑法定”,首先必须弄清以下问题:关于什么是“罪”问题。
这里所称的“罪”,作为名词理解,即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之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根据这一规定,犯罪应当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特征。
作为动词是指定罪,即罪名的确定。
关于“刑”的问题。
我认为这里所称的“刑”即刑罚。
也就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用以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
关于“法”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指刑法的渊源,包括刑法典,以及相关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也包括其他的法律法规中与刑法有关的部分。
关于“定”的问题。
我认为这里的“定”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作为名词的“定”,即明文规定,相当于刑法典之类的东西;另一种理解是作为动词的“定”,即定罪和量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归结为: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
对于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罚。
即人们常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我认为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犯罪行为的法定。
即哪些是犯罪行为,哪些不是犯罪行为,如何才是构成犯罪的行为,必须刑法典加以明文规定。
只要是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哪怕该行为具有再大的社会危害性,都不得以犯罪论处,对该行为人处以刑罚,也就是“禁止有罪类推原则”。
因为法律与道德、情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执行的强制性和标准的确定性。
如何正确理解与贯彻执行罪刑法定原则论文摘要1997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确立为刑法三大原则之一。
罪刑法定是指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
但该原则的思想基础则是民主主义与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做出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是相对封建社会罪行擅断而言的。
确立这个原则,是现代刑事法律制度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个原则需要做到一是不溯及既往,二不搞类推,三是对各种犯罪及其处罚必须明确、具体,四是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五是司法解释不能超越法律。
刑法取消类推,明确这个原则,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大进步。
现从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在价值、本质精神、在实践中的障碍,以及如何解决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矛盾、冲突几个方面探讨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与贯彻执行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各国普遍确立的刑法基本原则。
从词义上理解,是指刑法的制定与适用,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要求,其基本内涵则被具体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规定不处罚”。
罪行法定原则自其产生至今,经历了由形式合理性的单一价值向兼采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双重价值的历史嬗变。
作为强调形式合理性价值的罪行法定原则,是对欧洲中世纪封建刑法罪行擅断、刑罚滥用的反对与否定。
其基本内容包括:(1)绝对禁止或排斥类推适用;(2)排斥习惯法①的适用;(3)绝对禁止不定期刑,实行绝对确定的法定刑;(4)禁止适用事后法。
总而言之,强调罪之绝对法定与刑之绝对法定。
注重形式合理性的罪行法定原则的产生,是基于对法官的充分不信任,试图以确定的法律来约束法官,以达到抑制法官任意擅权的目的。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应用一、引言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中最重要的法治原则之一,是指国家在惩治犯罪、保护公民人权时,必须依据法定的罪刑法律规定来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加重或减轻犯罪人的刑罚。
这一原则在现代刑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罪刑法定原则的应用,以及在具体案例中的实际运用。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罪刑法定原则是一种基本的法治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罪刑必定原则罪刑必定原则,是指犯罪行为和刑罚的确定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并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判决和执行。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人权,使司法活动透明、公正、有序,不受个人、机构的干扰。
2.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有自己的权利受到公正的审判和辩护,任何人都应当被视为无罪的,直到有证据证明他犯有罪行,并经过法定的程序定罪。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要避免冤假错案,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明确了刑法实施的基本规则,如何依法惩治罪犯,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冤假错案等。
那么,在实际案例中,罪刑法定原则是如何运用并实施的呢?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应用实例1.刑事诉讼案例罪刑法定原则可以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来得到实现和具体运用。
在刑事诉讼中,罪刑法定原则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法定的程序和规定下进行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和量刑,不得随意变动。
例如,2010年李天一与张凯两人因为敲诈勒索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发现案件存在一定证据不足的情况,决定不起诉。
但当事人不服,提出申诉,后又申请复查,最终检察机关改变原意,将两名被告人再次起诉。
这种不符合规定的再次起诉行为,侵犯了被告人的权利,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最终,此案件在新的审理程序中得到了更严格的审理,并得出了合适的量刑结果,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2.刑事立案案例在刑事立案中,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一个行为成为犯罪,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第一章罪刑法定原则概述罪刑法定这一近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由一种学说而为法律的确定,经历的一个较长的过程,它是在反对封建社会罪刑擅断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刑法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刑法》,其中没有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直至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才将罪刑法定原则确定下来。
此原则的确定的是我国刑事法制走向成熟的标志。
1.1 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及基本要求1.1.1 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1.1.2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随意擅断。
第二,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
第三,明确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1.2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及意义1.2.1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第一,在定罪的根据上,允许有条件地适用类推和严格限制的扩张解释。
第二,在刑法的渊源上,允许习惯法成为刑法的间接渊源,但必须以确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为前提。
第三,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许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作为禁止溯及既往的例外,即新的刑事法律对其颁布施行以前的行为,原则上没有溯及力。
但是,当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罚较轻时,则可以适用新法。
第四,在刑罚的种类上,允许采用相对确定的不定期刑。
1.2.2 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确立罪刑法定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保障人权。
正如法国刑法学家卡斯东·斯特法尼等人所指出的:“从法律的观点看,无论从公共利益,还是从私人利益考虑,法定原则都是有道理的,都是正确的。
”“由立法者来确定哪些行为是应当受到惩处的行为并且规定相应的刑罚,这就使刑事处罚有了‘确定性’,从而强化了刑罚的威慑力量,社会只会从中得益。
罪刑法定的四个原则
“罪刑法定的四个原则”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立法原则、认定原则、惩处原则和保障原则。
这些原则是我国罪刑制度的核心要素,他们起着维护刑法的客观性和稳定性的作用,也是我国罪刑法的精神内核。
一、立法原则
立法原则是指刑法的立法者应当依据法律原则,以明确、严格、合理的方式立法,确定犯罪行为、犯罪责任和犯罪处罚。
立法者应当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的公正意识,制定严格的刑法,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认定原则
认定原则是指在确定犯罪行为时,法官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刑法的规定,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查明和证实犯罪事实,并依据该事实进行犯罪责任的认定。
三、惩处原则
惩处原则是指在对犯罪人施加刑罚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以法律为准,依照刑罚的种类和数量,依法施行刑罚;
2. 遵循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施行刑罚的权力,应当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其他机关的干涉;
3. 根据犯罪的程度,选择最合适的刑罚,力求尽量减轻犯罪人的刑罚;
4. 根据犯罪人的行为特点,采取合适的矫正措施,力求改造犯罪人,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5. 维护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犯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并应当尊重犯罪人的人格尊严。
四、保障原则
保障原则是指法律应当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财产权利,以及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同时,在施行刑罚时,应当遵循犯罪人的一般社会性权利,如体罚、缉拿、拘留、监禁等,应当遵循法律的规定,维护犯罪人的基本权利。
论述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这可真是刑法里超级重要的一个原则呢。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说呀,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以及对于这种犯罪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都得由法律事先规定好。
不能说今天法官看这个人不顺眼,就随便给他定个罪,想怎么罚就怎么罚,那可不行。
这就像是玩游戏得先知道游戏规则一样,大家都得按照这个规则来。
如果没有这个原则,那整个社会就乱套啦。
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如果老师想惩罚谁就惩罚谁,没有一个事先定好的规则,同学们肯定会觉得特别不公平,然后就会各种不服气,这个班级也就没法好好管理啦。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渊源这原则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呢。
它可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的时候呀,法律可没有这么完善,那时候很多时候是君主或者当权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于是就开始慢慢建立起这个罪刑法定原则啦。
这就像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一样。
就像我们小时候不懂事,做事可能比较任性,但是随着我们长大,就知道要守规矩啦,这个原则的发展也是类似的道理呢。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1. 法定化犯罪和刑罚必须得由成文法来规定。
比如说在咱们国家,就得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才行。
地方上的一些小规定可不能随便就给人定个罪啥的。
这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只有老板或者高层制定的正式规则才是有效的,下面的小团队不能自己搞一套惩罚人的规则。
2. 明确化这个法律规定还得明确呢。
不能模棱两可,让大家猜来猜去。
比如说不能说“做坏事就有罪”,这“坏事”的范围太模糊啦。
得明确说出来哪些行为是犯罪,比如盗窃达到多少钱算犯罪,抢劫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判等等。
就像我们给人指路,不能说“往那边走就对了”,得说“往东走500米,然后左转”这样明确的话。
3. 合理化刑罚的设置要合理。
不能说偷个苹果就判死刑,这也太夸张啦。
要根据犯罪的危害程度等因素来合理地设置刑罚。
这就像我们给别人的奖励或者惩罚都得和他做的事情相匹配。
目录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及意义………………………………………………(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二)罪刑法定原则确立的意义………………………………………………1 .对刑事立法的意义………………………………………………2 .对刑事司法的意义………………………………………………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及类型………………………………………………(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1 .罪之法定化………………………………………………………………2 .刑罚法定化………………………………………………………………3 .定罪量刑程序法定化………………………………………………(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类型………………………………………………1 .绝对罪刑法定原则………………………………………………2 .相对罪刑法定原则………………………………………………三、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一)从总则方面看………………………………………………(二)从分则方面看………………………………………………四、我国刑法有关罪刑法定原则的主要问题…………………………………………五、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实施保障………………………………………………(一)在立法环节上,强化立法解释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保障………………(二)在司法环节上,加强司法解释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实施保障………………六、总结………………………………………………………………………………七、参考文献………………………………………………………………………浅析罪刑法定原则摘要: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刑法的产物,起源于著名的英国大宪章,罪刑法定原则首先在法国被用于刑法典。
1997年,罪刑法定原则作为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写入刑法典。
在刑法中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不仅仅是一个宣言式的条文设置问题,而是在促进刑法的科学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也能防止司法机关滥用刑罚权,有助于强化刑事司法人员的执法意识,树立严肃执法,依法定罪判刑的法治意识,避免对法无明文规定行为的刑事追究。
罪刑法定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规定了国家对犯罪行为的认定、量刑和处理方式必须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而不是凭借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
在这个原则下,任何人都应该在法律的保护下,不受任何非法侵犯和惩罚。
本文将从定义、要求和举例三个方面来探讨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
一、定义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国家对犯罪行为的认定、量刑和处理方式必须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而不是凭借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
这个原则的核心在于“法律的明确规定”,也就是说,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必须在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而不是凭借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
二、要求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国家对犯罪行为的认定、量刑和处理方式必须基于法律的明确规定,而不是凭借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
这个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行为必须在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
这就要求法律必须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可预见性,不能存在模糊、不明确或不确定的规定。
2. 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必须在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
这就要求法律必须具有合理性、公正性和适当性,不能存在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的规定。
3. 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必须在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
这就要求法律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和可控制性,不能存在难以执行或难以控制的规定。
三、举例1. 毒品犯罪案例罪刑法定原则在毒品犯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贩卖毒品的罪名和相应的刑罚都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贩卖毒品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将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这个规定具有明确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可以保证对毒品犯罪的依法惩治。
2. 侵犯知识产权案例罪刑法定原则在侵犯知识产权案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的罪名和相应的刑罚也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侵犯商业秘密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这个规定具有明确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可以保证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依法惩治。
罪刑法定原则是什么(1)禁止溯及既往(事前的罪刑法定),是指犯罪及其惩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对在其公布、施行前的行为进行追溯适用。
这一要求也被称为禁止事后法。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2)排斥习惯法(成文的罪刑法定)。
根据预测可能性原理,罪刑规范应当具有明确性、稳定性。
刑事司法应当以成文法为准,排斥习惯法。
(3)禁止类推解释(严格的罪刑法定)。
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适用有类似规定的其他条文予以处罚。
类推解释实际上是对事先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地对国民的行动自由进行压制。
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因此,对刑法的适用应严格适用,而不能类推适用;对刑法的解释也应当严格解释,而不能类推解释。
(4)刑罚法规的适当,包含刑法明确性、禁止不确定刑和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三项内容(确定的罪刑法定)。
刑法明确性,是指刑法条文应当清楚明确,使人能够了解什么是犯罪行为,让人具有判断可能性。
禁止不确定刑,是指刑罚应当规定得清晰确定。
刑罚越不确定,越容易被滥用。
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由于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刑罚的适用应保持补充性、谦抑性,适用范围应当合理适当。
上述这些内容表明,刑罚法规应当明确、确定和适当。
需要注意,刑法分则的罪状表述方式多种多样,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的,也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在刑事司法中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对刑法的解释要合理。
任何解释方法所得出的结论,都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在方法上就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抵触,故属禁止之列。
采取其他解释方法时,其解释结论也必须符合罪刑法定主义,符合刑法目的。
刑法解释,按其效力分为三种:(1)立法解释,即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
通常认为立法解释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刑法或相关法律中所作的解释性规定;二是在“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三是在刑法施行过程中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法治原则。
它旨在确保刑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保护人权和公正处理刑事案件。
在本文中,将详细探讨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历史发展和意义。
罪刑法定原则,又称为“罪刑法无定”,即在适用刑事法律时,罪行和刑罚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一原则源于古罗马法学家乌法尔塔诺斯的论述,“罪刑不无定,非法欲快则暴君也”。
其核心是禁止对行为进行无准确预先规定的刑罚,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诉讼公正。
罪刑法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首先,行为必须在法律明文规定范围内方可构成罪行。
即只有已确切列举的犯罪行为才能被认定为刑事犯罪,而不能凭个人主观判断或法官的判断。
这既有效遏制了滥用刑罚的可能性,也保护了被告人的权益。
其次,罪行的成立必须满足法定的组成要件。
即法律必须明确规定何种行为才构成犯罪,行为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特征或动机。
这一要求有效防止了法律的歧视性和滥权行为的发生。
再次,刑罚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确定。
即法律必须明确规定何种罪行对应怎样的刑罚,而不能随意规定或变相规定。
这一要求确保了刑罚的公平合理性,防止了滥用刑权的发生。
最后,刑罚的执行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
即在执行刑罚时必须参照法律明确的程序规定,不能随意变动或改变。
这一要求保护了被执行刑罚人的权益,确保了刑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可追溯到欧洲启蒙时代,当时的贵族对君主专横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法学家们开始主张,在适用刑罚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
法国大革命期间,罪刑法定原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成为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在于保障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
首先,它确保了司法权力的限制和规范,防止了滥用职权的发生。
其次,它为被告人提供了明确的界限和辩护的权利,保障了其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
再次,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了刑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防止了刑罚的滥用和不当扩张。
最后,它促进了法治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浅析罪刑法定原则及其贯彻作者:李杰张泽国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5期摘要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各国普遍确立的刑法基本原则,其基本内涵则被具体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规定不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和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不断的完善,也反映出了党和国家加强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但是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只是法律存在的一部分意义,而本文认为法律真正存在的意义则是法律精神得以真正的实现,也就是法律真正能得到理解和贯彻实施,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罪刑法定原则有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也很有必要去重新审视和理解罪行法定原则的贯彻和实施,本文通过对罪行法定原则的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探讨罪行法定原则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看法,以期能更好的加强对罪行法定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法律制度罪刑法定贯彻实施法治精神权利保障作者简介:李杰,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非法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张泽国,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法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020-02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正式的确立,表明了中国立法健全法治、保障人权和追求科学进步的决心,并由此成为中国刑法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里程碑。
笔者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法律产生的基础土壤,正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法律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反过来法律的存在也使得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我国在立法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刑法修正案的出台正是对刑法的不断升级,使刑法能更好地适合法治社会的需要,十八大的召开进一步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因此,当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加强对罪行法定原则的理解,同时更好地使其得到正确的运用,如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精神和目标,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缘起与基本含义(一)罪刑法定原则的缘起罪刑法定原则是相对于罪刑擅断主义而言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有擅断主义的特点,并且不论在君主国家还是共和制国家,都同样盛行。
根据德国学者修特兰达1911年发表的《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历史展开》一文的研究,罪刑法定主义原则渊源于中世纪的英国大宪章,这一渊源被后世很多学者所接受,成为现在的通说。
英国大宪章之后,罪刑法定的思想,伴随着人权思想的展开,到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断、践踏人权的黑暗现实,更加明确地提出罪刑法定的主张,内容更加丰富,使其成为学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这一思想有学说转化为法律,在宪法和法律中得以确认,从而推动了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进一步发展。
德国纳粹政权1935年6月28日颁布法令,废除了罪刑法定,实行了类推制度。
笔者认为由于刑法的主要目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作为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堤坝的罪刑法定原则,实践证明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刑法所明文确认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有的学者把前半句称为积极地罪刑法定,把后半句称为消极的罪刑法定。
对于这样的规定,有论者主张,从我国刑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和立法者的解释来看,与传统的罪刑法定原则大相径庭。
①罪刑法定的限制是对入罪的限制,而不是对出罪的限制,我国《刑法》第3条的规定不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
②另有观点补充认为,此规定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限制国家刑罚权滥用的应然价值取向,有悖于世界各国对这一原则表述方式的惯例。
另外,刑法不溯及既往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也不能体现。
③我国《刑法》第3条的规定没有带来完整意义上的刑事法治。
由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的滞后,导致不具有可罚性的行为无法出罪,与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的要求不协调。
④笔者认为对法条应该做出客观的、实质的解释,其实前后并非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即前者是后者内容的一部分,属于指示性的规定。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所遇到的问题罪刑法定的法定化,不应仅仅表现为形成于发条的文字。
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罪刑法定首先应当作为一项立法指导思想而被贯穿于刑法典及其他刑法规范之中。
⑤由于中国1997年刑法典在确定组刑法的那个原则的同时,未能在法条设置上全面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不仅存在诸多立法失衡缺陷之处而且有不少发条的设计与罪刑法定原则之确定性、合理性、明确性之要求向左妨碍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落实,甚至也从根本上动摇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危险。
(一)罪刑法定在实现法律价值目标上遇到严峻的挑战美国联邦党说过如果人是天使,便毋需法律。
⑥成文法的作用主要在于防范人性的弱点。
维护正义是法律的首要价值刑法也不例外。
刑法通过对犯罪行为做出普遍的调整,是社会成员受到平等的待遇,从而体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
而正义有一般正义和人别正义之别。
众所周知,成文法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法律绝不可能发布一种既约束所有人同时又对每个人具有真正最有利的命令。
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安全准确的给每一个成员作出所谓善德、何谓正确的规定。
⑦满足每个人的理性,实现个别正义,才是正义的终极目标。
⑧因而,正是由于成文法对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不可兼得,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根基。
(二)罪行法定原则在立法上缓慢和不足实际上,罪刑法定原则真正进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然而,真正将罪行法定原则明确写入刑法典却是直到1997年,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典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至此,罪刑法定原则才真正在我国刑法典中亮相。
同时在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法律法规制定和施行的最高指导准则。
然而,从我国宪法条文上来看,却没有那条法条对最刑法定原则进行宪法上的确认。
缺乏了先宪法的权威性保障,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功能很难发挥实质上的作用,这就使得中国刑事实践中反犯罪刑法定原则的做法几乎从来不被追究。
如此情形,要真正发挥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功能几乎成为一句空话。
(三)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上的适用上的困境自1997年罪刑法定原则被明文写入刑法典后,罪刑法定原则在立法上的得到了确立,与此同时,也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适用,但是罪行法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真正使用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司法工作者素质整体不高,同时由于受传统司法理念影响深远,这些司法工作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本无法胜任日益专业、复杂的法律适用工作。
其次,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得不到切实保障,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司法部门不仅不是独立于政府、人大的政治权威中心,而且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处于极为弱势的地位。
(四)司法机关和群众的法律程序意识淡薄由于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传统,以及“重视打击犯罪,忽视保障人权;强调有罪必究、忽视无罪免责”等错误观念,维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保证公平诉讼的程序法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被漠视,也直接影响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
(五)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和解存在冲突罪刑法定原则要求中在适用法律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禁止罪行擅断,随意出入人罪,而刑事和解则赋予加害人和被害人较大的自主权,通过双方协商来处理犯罪的方式可以规避刑法的刚性适用,这无疑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背道而驰。
正因为刑事和解的这种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违背,使得罪刑法定原则在具体适用中重重困难。
三、罪行法定原则的贯彻和实施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的确立,只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化。
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也就是在司法活动中切实地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真正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到实处,使罪刑法定原则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司法上都发挥其应有的实质性作用才是最重要的,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贯彻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条文的制定必须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刑法条文的制定必须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这样可以很好地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同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应该尽可能地明确条文的内容,使法条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为司法裁判确立明确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司法官员提供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从而避免司法官员判案的随意性,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提高司法办案的效率。
(二)法官坚持中立地位从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立场出发,作为刑事司法主导力量的法官应当在刑事审判中坚持定罪理性主义,这种定罪理性主义的要求是:法官要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坚持地位中立、价值中立,即应当从现行刑法的明确规定出发,在保护法治秩序与保障被告人权之间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地位,对被告人的是非曲直与定罪量刑进行价值的公正裁判。
⑨(三)正确进行司法解释对于刑法规定不够具体的犯罪,司法机关进行司法解释,指导具体的定罪量刑活动,这对于弥补立法不足,统一规范和指导司法实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进行司法解释不能超越其应有权限,无论是扩大解释还是缩小解释,都不能违背法律规定的真实意图,更不能以司法解释代替立法。
由于罪刑法定原则的本质,是保障人权、限制立法权和司法权。
坚持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原则无疑是罪刑法定原则应有精神体现。
(四)贯彻罪刑法定原则还有赖于司法机关实际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在刑事办案过程中,都必须严格依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办理。
在定罪量刑时:(1)要适当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刑法规范的首要目的是限制司法权力,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是实现民主、保障人权的重要保障,适当允许采用对被告人有利的解释结论。
(2)要合理解释刑法。
即对刑法条文进行解释时不得损害国民可预见性和法官的可操作性。
(3)要明确定罪原则,即实行依法定罪和疑罪从无原则。
从罪刑法定原则被移植入中国到将罪刑法定原则明文写入我国刑法典,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逐步被适用,毫无疑问,期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但在立法和司法中全面贯彻落实罪刑法定原则,无论是刑事立法还是刑事司法,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而在当前尤其需要强调的的,要尽快转变司法观念,明确划定立法权与司法权的范围界限,真正是罪刑法定在中国成为“犯罪人的大宪章”,又成为“善良公民的大宪章”。
相信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罪刑法定原则终会被真正地贯彻执行到实处。
注释:①王充.罪刑法定原则论纲.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3).②④张雪琳.论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的刑事自由裁量权.中国司法.2005(9).③陈兴良.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当代法学.2005(3);陈兴良.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⑤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⑥[美]哈罗德·伯曼著.陈若恒译.美国法律讲话.生活读书新知.1988年版.第20页.⑦[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页.⑧吕世伦,谷春德主编.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⑨魏东.当代刑法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