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15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
课节概述:面对北洋军阀的割据混乱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解放思想才能救中国,于是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随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阶段特征:思想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2.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了解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道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尊孔复古:是袁世凯时期的行为,孔,是儒家思想,复古,是恢复封建帝制。
其目的是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2.“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民主”和“科学”的称呼,由“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名词词头的译音而来。
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间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 新文化运动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新文化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一)启:1.回顾旧知:护国战争的时间和结果?军阀割据的情况是怎样的?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2.导入新课: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二)读:导学提纲: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有哪些?5.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三)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四)知:1.袁世凯死后,中华民国陷入混乱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足以救中国的,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代表是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白话文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5.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练达标检测(共10分)1.1915年的《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出版地址是( B )A孙中山、日本东京 B陈独秀、上海C李大钊、上海 D蔡元培、北京2.在100多年前,我国近代史上掀起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是( D ) 5分钟7分钟5分钟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导学提纲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A《民报》B《新青年》C《中华民国约法》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D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A B C D4.鲁迅先生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1.课标: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X;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课以讲述九一八事变、事变后社会各界的不同态度,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X带来的转机等为主要内容。
这一主题主要反映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两个子目。
3.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课为抗日X史的第—课,是为日军侵华、民族危亡的开始。
对于本单元〔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两课介绍全民族X及取得抗日X胜利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有了肯定的历史知识的储藏,学习能力和感情价值观也有肯定的提高,且本课的内容,通过新闻、影视等各种媒体,学生都有所了解,知识的累积为本课学习制造了较好的条件。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仅了解其一点事件,对这些知识还未系统的掌握,对现象存在的原因也不了解,因此要重新构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商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通过分组商量,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渐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3.通过对社会上某些不尊重历史的现象进行商量, 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察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峻危机,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X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相关链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不是巴黎和会召开。
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知识点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发展(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高潮: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技巧方法】绘制图示记忆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3.结果: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时间:1915年。
(2)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北京: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
【相关链接】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月刊。
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4.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复习教案
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归纳领导阶级不同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这也是我们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标志的主要原因。
)(四)中国共产党诞生
1.过渡:中国将走向何方?是继续沉沦还是开始新的探索和追求?谁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
2.识记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1921.7)、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3.给学生3分钟查漏补缺,同桌间相互提问。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了焕然一“新”?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关键词语“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理解,从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
)
5.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哪些努力?
6.教师引导小结:农民、地主、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实现伟大复兴。
(五)小结
(六)课堂实战演练
板
书
设
计。
第13课五四运动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字资料和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同学们,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一、爆发1.原因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
(展示图片,并提问)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
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
第四单元备课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着明显的特点:第一,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它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
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
这是中国人民为争取生存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突出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第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纳入学习主题之中,反映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从局部抗战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