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 2.2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
(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3)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2.能力目标(1)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2)运用地图分析台风路径、频次与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关性。
3.情感目标(1)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增加忧患意识。
(2)由旱灾、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体会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本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是中国的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也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全章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本节介绍的旱灾、台风等灾害类型与必修1教材联系紧密。
台风在必修1的第二章中的天气系统一节首次出现,台风本质上就是一种天气系统——热带气旋,由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产生灾害,本节所述的台风既以必修1为基础,又是必修1的延伸。
旱灾由水资源不足引起,与水资源的是否合理利用有关,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有关基础知识已在必修1的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第三节介绍。
鉴于以上分析,可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教学难点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并不在气候干旱区,而在雨水较多的东部季风区教学准备自制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图片,提问:这几张图片所反映的自然灾害属于哪一类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板书: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读2.30中国旱灾频次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找出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几个地区。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为什么这些地区旱灾严重?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2课时)课程标准本节课程标准内容: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选修五》活动建议:1、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2、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教学目标1.读影响我国的台风、寒潮源地及移动路径图,说出其源地及影响范围。
2.读中国干旱、洪涝灾害分布图,说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4.说出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特点及造成的危害。
5.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重、难点【重点】1.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
3.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难点】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分组搜集资料法,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导入展示气象灾害图片提问:这些属于哪类灾害?指导读图:教材34页图2-2-1 ,说明气象观看图片回答:气象灾害读图了解气象灾害以触目惊心的灾害图片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巩固灾害类型。
板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我国的气象和洪涝灾害每年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是危害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灾害。
本节课我们就具体分析它们的危害、成因与影响范围,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第一课时)一、台风多媒体展示: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指导学生读图:1.说出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路径及主要影响地区。
中图版地理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word
教学参考
2.2 中国的气象灾难和洪涝灾难
相关素材
气象灾难
气象灾难有20余种,要紧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都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洪涝: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都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洪涝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顺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难;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洪水灾难
(1)暴雨灾难;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灾害的具体措施。
能力目标:能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德育目标: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避害趋利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措施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导入:首先我们来看两则新闻。
(展示幻灯片)1.11月15日,孟加拉国南部沿海遭受强烈热带风暴袭击。
给这个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
2.11月20日上午,宜万铁路巴东段高阳寨隧发生滑坡,一载有乘客31名的客车被埋。
刚才两则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两起自然灾害,一个是飓风,一个是山体滑坡。
除了刚才了解的这两个自然灾害,请同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还有那些自然灾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于这些自然灾害,在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当中没有系统的讲述,只是在一些章节中零星的提到,例如台风,寒潮。
但是在明年的高考对于这部分内容又有了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就来复习这一部分内容。
刚才同学们所列举的自然灾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气象灾害,一类是地质灾害,哪些是属于气象灾害?哪些属于地质灾害呢?(请同学分类。
)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气象灾害。
什么是气象灾害呢?定义: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这节课我们只研究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和寒潮。
教师提问:什么是台风?(展示北半球气旋图)学生回答: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它多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
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
教师讲述:台风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气旋,是一个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气旋又叫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过的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回答。
学生回答:低压系统台风的先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系统。
画图。
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情景设计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旱灾1.旱灾的三大特征(1)出现的次数多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严重的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
(2)持续时间长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旱灾,并经常出现季节连旱,时间长达数月。
(3)影响范围广1950年-1995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平均每年农田干旱面积达2000万公顷,因旱灾每100亿千克。
做教材第3页活动题【点拨】: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探究活动:分析我国四大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社会条件,理解其成因。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江淮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2.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1)降水方面的因素----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长江以南华北、东北西南(2)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水土资源不平衡(3)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思考: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的原因?耕地复种指数的增加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人口的增加二、我国洪涝灾害1. 洪水的成因锋面雨带、热带气旋→降雨(尤其暴雨)→洪水2. 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南方地区【点拨】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南方雨季时间长思考:南方的雨季为什么比北方长?【补充】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面雨带就会在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所以造成:1、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选修5第二章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洪水灾害(讲义)3. 雨涝(1)分布:我国特大洪水点位主要分布在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2)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其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4. 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
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也可以认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典例精析】例题(高考新课标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思路导航:结合材料和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图中居民点位于河流下游谷地河边,由江南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可推出该居民点易遭受洪灾的原因为: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地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地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由于该居民点地处河流下游谷地河边,所以要避免洪灾影响只能迁往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若不迁走只能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答案:原因: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地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地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第1课时 我国的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 同步学案 湘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成因。
2.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
3.提高对干旱、洪涝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清单一、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主要特征⎩⎪⎨⎪⎧出现次数①持续时间②③ 广: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 受旱率、成灾率④ 南方地区2.我国旱灾的成因二、我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成因: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是由降雨尤其是⑰________所形成的,我国夏季的⑱____________和⑲____________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因素。
222.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我国年降水量从⑳____________向○21______________递减,所以○__________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区。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且○23____________分配不24________季。
均,因此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25____________所导致的长时间持续暴雨,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26________原因。
我国河流上游地区3.○27________面积缩小、○28____________加重,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等,也是引起洪的○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点训练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旱灾的特征1.下列关于我国干旱灾害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次数多 B.持续时间长C.影响范围广 D.南方成灾率高于北方考查点2 旱灾的成因2.关于我国干旱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A.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干旱的发生B.耕地复种指数增加可增加干旱的发生频率和程度C.人口数量增加是用水量增加的唯一因素D.为减少干旱发生,应减少工业生产考查点3 洪涝的成因3.形成我国洪涝的原因有( )①锋面雨带②热带气旋③寒潮④西风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考查点4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4.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洪涝灾害北方多于南方B.我国东北一定不会出现洪涝C.我国长江以南以6~9月份降水最集中D.华北地区容易出现夏季洪涝方法技巧练方法我国季风气候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是 ( )A.暴雨洪水 B.融雪洪水C.冰凌洪水 D.其他洪水方法技巧(1)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的关系时间强降水集中地区原因4、5月份华南一带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多暴雨天气6、7月份江淮地区锋面雨带徘徊,形成梅雨7、8月份华北、东北地区锋面雨带北移并控制本区,出现盛夏暴雨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暴雨时有发生8、9月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多狂风暴雨(2)夏季风强弱与降水的关系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多旱灾。
人教版地理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word教案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难的地理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洪涝、洪涝等气象灾难的形成缘故。
3.比较同一自然灾难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缘故。
(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3)明白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峻。
(4)了解我国台风造成的经济缺失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1)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洪涝程度的地区分布。
(2)运用地图分析台风路径、频次与经济缺失的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关性。
(3)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台风缺失的时刻和地区差异。
3.情感目标:由旱灾、台风造成的经济缺失庞大,体会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灾难的地理分布及其缘故。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难点:中国旱灾和台风灾难多发区的成因。
教学预备:有关挂图、图片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展现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图片,提问:这几张图片所反映的自然灾难属于哪一类自然灾难?(气象灾难)气象灾难是我国阻碍面最广的灾难。
我国气象灾难种类多,要紧有洪涝、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其中洪涝、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阻碍范畴最广、灾情最重。
加强概念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板书】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难【板书】一、中国的旱灾——我国发生范畴最广、频次高、连续时刻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难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阅读图2.30中国旱灾频次分布探究活动:找出我国的旱灾中心,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峻的缘故。
(提示:华北地区旱灾严峻既有自然缘故,也有人为缘故。
自然缘故: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操纵,由于夏季风不稳固,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专门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因此极易发生连续性洪涝。
2.2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
班组:姓名:组评:师评:
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
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对比识记我国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时空分布、危害和防御。
2.能从正反两反面认识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3.能正确解释华北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熟悉中国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分布。
2.学习难点:分析台风、干旱、寒潮、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
一、鲁尔区的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一)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它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
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
(二)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是:
(1)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2)距离法国铁矿近;
(3)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
(4)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为耗水量大的重工业提供丰富的水源;(
5)德国以及西欧市场广阔。
(三)鲁尔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经济开始衰退,衰退的原因是:
(1)单一的产业结构;
(2)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减少;世界煤炭价格下降、鲁尔区煤炭开采成本上升;
(3)世界钢铁供大于求,利润下降;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1.鲁尔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区,其辉煌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创新设计P65)★★★2.什么是资源型地区?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面临哪些问题?
答:资源型地区是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或者以自然资源为支柱性产业的地区。
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的问题包括: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2)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问题凸显;
(3)劳动力技能单一,缺乏先进技术及现代管理人才。
第三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0年8月,在我国东南沿海刮起了强热带风暴,称为“玛莉亚”,尽管她姗姗来迟,却从正南袭击了我国福建和广东一带,并带来了大暴雨和10级以上的强风,使当地出现了洪涝灾害,仅韶关市的损失就超过了3亿元,难怪人们称这位美国小姐为“温柔杀手”。
材料二2000年入夏以来,因受下沉气流的影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出现了“热浪”,造成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超过35℃,有的地方高温持续天数达45天,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少有的炎热夏季。
完成1~3题。
1.表示“玛莉亚”登陆时的气流运动形式是
2.“热浪”控制时的气流运动形式是图中的
3.这次“热浪”来自
A.太平洋的赤道低压B.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
C.印度洋的赤道低压D.印度洋的副热带高压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
数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4~5题。
4.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A.台风、洪涝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台风D.干旱、洪涝
5.甲地受该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
主要原因是
A.地形为盆地B.受盛行西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D.纬度较低
6.2003年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下列各种自然灾害中,成因
相同的是
A.地震与台风B.台风与洪水
C.“非典”与高温D.高温与干旱
7.寒潮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危害最大的季节在( )
A.夏秋季节
B.春冬季节
C.夏冬季节
D.春秋季节
8.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所造成。
台风的最大风速和最强暴雨出现在
A.台风中心(台风眼)
B.环状区域区(台风中心附近)
C.过渡区(外围区)
D.任何一个部分
9.前几年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暴雨
D.台风
10.若冬季冷锋快速南下,则我国大部分地区常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
A.寒潮
B.台风
C.干旱
D.洪涝
11.我国北方秋季的天气特点是“秋高气爽”,主要是由于此时这些地区
A.受台风控制
B.受气旋控制
C.受反气旋控制
D.受冷锋控制
12.下列天气现象,哪些与冷锋有关
A.长江流域的梅雨 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C.东南沿海的台风 D.冬半年爆发的寒潮
13.占我国各种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比例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暴雨
14.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如图甲所示;A、B、C三地观测到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
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________。
(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的____地过境的。
(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在当天12时,A地的方向为_____风,C地的方向为_____风。
(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
15.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联系2005年元旦前后上海市
经历的一次寒潮过程,回答问题。
⑴.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这
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过境前:_______,
过境时:________,
过境后:________。
⑵影响上海市的寒潮大多源于______一带。
⑶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____(单项选择)
A. B. C. D.
⑷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____(多项选择)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典型例题1】(2007年山东文综卷)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
号)并说明依据。
(2)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
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A
6.D
7.D
8.B
9.B 10.A11.C 12.BD 13.C 14.(1)干旱(2)东北、西南、华南
(3)每年3—6月份(春季)伏天7—8月
(4)群发季节地域
15. (1)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气温骤降风力加大;过境后:气温降低气
压升高天气转晴
(2)北极地区(3)B (4)ABDE
参考答案:(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森林火灾;遥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