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T 740-2005 乘用车座椅总成
- 格式:doc
- 大小:708.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633–200×客车座椅The seats of passenger vehicles(征求意见稿)200X-XX-XX发布 200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要求4.1 一般要求4.2 零部件要求4.3 装配要求4.4 调节功能4.4.1 座椅头枕4.4.2 座椅总成纵(横)向调节机构4.4.3 靠背角调节机构4.4.4 座椅扶手4.5 安全性4.5.1 座椅背面的安装件或附件4.5.2 座椅纺织面料4.5.3 座椅有机材料的燃烧特性4.5.4 座椅头枕4.5.5 安全带的安装和固定4.5.6 纵(横)向调节机构的锁止力4.5.7 座椅扶手强度4.5.8 座椅脚蹬强度4.5.9 座椅强度4.6 可靠性4.6.1 纵(横)向调节疲劳性能4.6.2 座椅扶手循环试验4.6.3 座椅脚蹬循环试验4.6.4 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4.6.5 靠背调角器耐久性5 试验方法5.1 座椅面料断裂强力试验5.2 座椅面料耐摩擦色牢度试验5.3 座椅面料透气性试验5.4 座椅衬垫材料性能试验QC/T 633—200×5.5 座椅5.6 座椅总成纵(横)向调节功能试验5.7 座椅有机材料燃烧特性试验5.8 座椅头枕试验5.9 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强度试验5.10 座椅扶手强度试验5.11 座椅脚蹬强度试验5.12 座椅强度试验5.13 纵(横)向调节疲劳试验5.14 座椅扶手循环试验5.15 座椅脚蹬循环试验5.16 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试验5.17 靠背调角器耐久性试验6 检验规则6.1 出厂检验6.2 型式检验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前言本标准是对QC/T 633-2000《客车座椅》的修订。
本标准代替QC/T 633-2000《客车座椅》,其主要技术差异如下:1、增加了以下要求:a)外购件、外协件的要求;b)座椅纺织面料断裂强力、缝合部位接缝强力的要求;c)座椅纺织面料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d)座椅有机材料阻燃性能的要求;e)座椅调节装置调节功能的要求;f)纵(横)向调节疲劳性能的要求;g)座椅扶手强度和可靠性的要求;h)座椅脚蹬强度和可靠性的要求;i) 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的要求;j) 靠背调角器耐久性的要求;k) 座椅总成纵(横)向调节功能的要求;2、更新了以下标准:a)GB/T 5453—1997 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b)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c)GB 13057—2003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d)GB l4166—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e)GB 14167—2006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3、修改了以下内容:a)客车座椅的名词术语;b)型式检验产品合格判定规则。
文件名称BOM编写手册生效日期2020-04-30 页码1/4BOM编写手册文件编号:2020年04月25日发布2020年04 月30日实施主文本以电子档形式存放并使所有适用成员都可以获得,一经打印无受控章即为无效文件。
版权所有,注意保密1.目的: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BOM内产品及零件的命名细则,指导规范填写BOM2.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产品总成、零部件的命名方式,及BOM填写说明3.产品命名规范3.1零件总成的命名方式项目代号+产品分类名称+总成列如:D058后中扶手总成项目代号:按项目立项书上的客户车型代号产品分类名称:按公司的产品(头枕,扶手,中控,座椅)的细分进行,如:前扶手,后中扶手,侧扶手,前排头枕,后排中头枕,二排头枕,后两侧头枕等;注:模型树建立时按总成名称按此方式建立,生成系列配置产品时总成名称PLM系统自动抓取面套的命名3.2产品零部件及组件的命名方式产品零部件命名方式参照设计部零件命名规则执行。
如:装饰板,泡沫,面套组件的命名方式:主件名称+组件如:储物盒组件解锁按钮组件零部件及组件内命名中不允许出现项目代号。
正确的显示:装饰板错误的显示:D058装饰板3.3.面套的命名方式项目代号+类别+颜色+纹理+面料+面套;项目代号:项目立项时的代号类别:产品类型:如头枕,扶手,侧翼等颜色:以护面的主色进行命名,如红色,黑色,棕色纹理:以主面料纹理名称进行命名;粗纹,中纹,细纹面料:以主面料材质:真皮,PVC列如:D058扶手黑色粗纹真皮面套;D058头枕红色细纹PVC面套;注:若发生以上命名仍然存在重复的情况则在后方加上主缝线的颜色如:B8LPA黑色粗皮&红色线面套3.5面料的命名方式建立物料代码时需提供的信息:面料名称+纹理+颜色+厚度+供应商列如:PVC 粗纹红色 1.5 南通南亚请建立代码:复合PVC 粗纹红色复合3T 上海智达请建立代码3.6缝线的命名方式线号+颜色如:20#红色线 40#黑色线备注:有明确的色号代码时需将代码录入规格内3.7塑料粒子的命名方式塑料粒子以简写命名, 牌号写至材料规格内如:ABS 规格:4330A合成塑料粒子以主料/合成料的形式简写命名,牌号写至材料规格内如PC/ABS 规格:HAC8250备注:有明确的色号代码时需将代码录入规格内文件名称BOM编写手册生效日期2020-04-30 页码5/44.PLM系统操作填写规范依据操作流程,规范每个步骤填写的规范及注意事项4.1零件号申请填写操作1234(1)编码列表的填写按下拉菜单,依据规则选择对应的代码(2)名称的填写依据3.命名规范执行:如总成:项目代号+产品分类名称+总成列:D058后中扶手总成如组件:主件名称+,ji组件列:储物盒盖板组件如零件:储物盒(3)度量单位的填写下拉菜单选取对应单位,度量单位对应的是BOM中的数量,一般零件按PCS选取;面料单位选取㎡,缝线选取M;(4)属性框的填写:必填项如下:物料类型:成品供应商:填写具体的供应商名称如在总部制造则填宁波继峰如在分公司制造则填继峰科技(沈阳继峰,武汉继峰等)如为外购供应商则填写对应的采购方,如:佳朗(隆登,平旦等)文件名称BOM编写手册生效日期2020-04-30 页码6/4 是否共用件:零件及组件类按情况选择共用/专用4.2 CATIA属性栏填写12(1)产品栏下必填信息:零件编号:填写申请的PLM零件编码版本:填01源:下拉菜单选取自制/委外(2)属性栏必填信息:产品名称:依据命名规范填写,与PLM保持一致材料:依据选用材料填写牌号,总成及组件无需填写材料标准:填写材料标准编号重量:按设计重量计算填写,无需填单位,单位默认;KG/M/M²文件名称BOM编写手册生效日期2020-04-30 页码7/4 4.3基础模形数据维护材料保存数据结构后,进入结构管理器,对零件进行插入材料;材料可从对应材料库中选取,也可输入代码检索;需维护完所有分零件的材料4.4基于基础数据生成产品配置操作如上图,选择数据进行插入面套生成产品配置;插入配置对话框中名称填写规范按3.3面套的命名方式执行列如:D058扶手黑色粗纹真皮面套;D058头枕红色细纹PVC橙线面套;文件名称BOM 编写手册生效日期2020-04-30页 码8/44.5.客户零件号维护编写操作 点击总成零件下的符号,选择打开方式为《查看器》,在对话框中找到《客户编号》栏填写入客户零件号后,选择保存并签入。
QC/T 633-2000(2000-01-19发布,2000-07-01实施)前言本标准根据与客车座椅相关的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对GB/T 13057-91客车驾驶员座椅尺寸规格》GB/T 13058-91《客车驾驶员座椅技术条件》、GB/T 13059-91《客车乘客座椅尺寸规格》和GB/T 13060-91《客车乘客座椅技术条件》四项国家标准按照标准清理整顿和新的客车标准体系要求进行合并和修订。
在本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将其适用范围改为适用于M2、M3类客车的驾驶座椅和乘客座椅;对座椅高、座垫角、靠背高、靠背与座垫夹角等术语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按QC/T 47-1992《汽车座椅术语》的规定,将原术语“驾驶员座椅”、“调节装置”分别改为“驾驶座椅”和“调节器”;对座椅角度大小和部分长度尺寸规定应使用三维H点装置测量;根据客车和座椅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将护面材料的透气量从0.04m3/m2·s提高到0.2m3/m2·s,对座椅调节器的调整力矩或调整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T 13057-一91、GB/T 13058-91、GB/T 13059-91、GB/T13060-91。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江苏亚星客车集团扬州客车座椅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明新、陈彦华、徐年元、李峰、李韬、伊德寅。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客车座椅QC/T 633-2000代替:GB/T 13057-91GB/T 13058-91GB/T 13059-91GB/T 13060-9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客车座椅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M2、M3类客车的驾驶座椅和乘客座椅,不适用于该类客车的折叠座椅、活动座椅等。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任我通汽车整车座椅制作设计教程;首先制作汽车座椅目的是:个性,舒适,丢弃残旧内饰,进行整改翻新;整车座椅制作改装设计开发方法与流程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驾驶座椅是影响驾驶与乘坐舒适程度的重要设施,对于减少驾驶员疲劳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率有重要作用,汽车驾驶员座椅设计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驾驶质量与安全。
故座椅的设计开发在整车的设计中尤为重要。
一、座椅组成及术语1座椅总成的组成1)座椅(seat)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
它包括单独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一个座位。
2)固定装置(anchorage)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
包括车身上受影响的部件。
3)调节装置(adjustment system)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
该装置应有如下功能:A. 纵向位移(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B. 垂直位移(vertical displacement)C. 角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4)锁止装置(locking system)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
5)头枕(head restraint)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装置。
2相关术语1)“H”点(“H”point)二维或三维人体模型样板中人体躯干与大腿的连接点即胯点(HipPoint)。
2)“R”点“(R”point)GB11551—2003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
基准线(referenceline)为GB11551—2003中附录C附件1图C.1中所示的通过三维人体模型的线。
3)加速踏板踵点(AHP)在加速踏板未压缩时,人体模型的踵点在被压塌的地板覆盖件上的点。
4)拇趾参考点(BOF)在侧视图上过AHP点作人体样板鞋底的切线在该切线上离AHP点203mm处的一个点。
文件更改状态记录前言本性能描述书是基于标杆车的采集数据及以前项目开发的经验进行编写的,本着高标准严要求高品质的宗旨本性能描述书对产品的外观、性能、试验、检验等进行了说明和规定。
此版性能描述书主要用于主机厂招商工作,其中描述的各项性能指标,可能不完善,将在与供应商交流过程中更新完善,形成最终版,且各项性能要求将落实到二次开发件图纸中。
目录1.零部件简图及明细 (1)2.性能要求 (3)3.执行法规或标准 (4)4.试验方法 (4)5.检验规则 (5)6.提供资料平台 (5)6.1提供资料文件格式 (5)6.2设计公司提供资料内容 (6)6.3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资料内容 (6)6.4确认程序 (6)7.成套性 (6)1.零部件简图及明细简图后排座椅靠背总成后排座椅座垫总成后排座椅左靠垫总成后排座椅右靠垫总成2.性能要求2.1 座椅总成表面应饱满、整洁,不应有外露线头、脱色、污迹、破损、皱折及划伤。
面料上不允许有可见的外露针眼及返修的痕迹;无外露发泡;座椅表面无开裂、色差等缺陷。
2.2 护面总成应缝合牢固,缝合部位不允许漏缝、开缝、脱线、跳线。
座垫缝制线条和靠背缝制线条应对齐,相差不得大于2mm,缝制加工所选缝线质量和缝制工艺应保证不低于护面材料强度,在正常使用及试验条件下不得过早损坏。
2.3 座椅颜色应与整车内饰匹配,面料颜色及花纹以甲方认可的标准色样为准,座椅所用装饰面料应耐脏,并可用海绵加水加洗涤剂的溶液清洗。
2.4 座椅的外表面和内部不应存在任何危及乘客安全的尖锐突出物, 应符合GB11552-1999《轿车内部凸出物》的要求。
2.5 座椅上各焊接组件不应有焊接错位、虚焊等缺陷,其焊接质量应符合GB/T 12429-1990气体保护焊焊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的有关规定,座椅各总成装配后,应连接《车身CO2牢固,使用可靠。
2.6 左右靠背的高度、角度一致,靠背最高点X、Z向平行差±2mm;左右坐垫匹配标准与靠背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633–200×客车座椅The seats of passenger vehicles(征求意见稿)200X-XX-XX发布 200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要求4.1 一般要求4.2 零部件要求4.3 装配要求4.4 调节功能4.4.1 座椅头枕4.4.2 座椅总成纵(横)向调节机构4.4.3 靠背角调节机构4.4.4 座椅扶手4.5 安全性4.5.1 座椅背面的安装件或附件4.5.2 座椅纺织面料4.5.3 座椅有机材料的燃烧特性4.5.4 座椅头枕4.5.5 安全带的安装和固定4.5.6 纵(横)向调节机构的锁止力4.5.7 座椅扶手强度4.5.8 座椅脚蹬强度4.5.9 座椅强度4.6 可靠性4.6.1 纵(横)向调节疲劳性能4.6.2 座椅扶手循环试验4.6.3 座椅脚蹬循环试验4.6.4 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4.6.5 靠背调角器耐久性5 试验方法5.1 座椅面料断裂强力试验5.2 座椅面料耐摩擦色牢度试验5.3 座椅面料透气性试验5.4 座椅衬垫材料性能试验QC/T 633—200×5.5 座椅5.6 座椅总成纵(横)向调节功能试验5.7 座椅有机材料燃烧特性试验5.8 座椅头枕试验5.9 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强度试验5.10 座椅扶手强度试验5.11 座椅脚蹬强度试验5.12 座椅强度试验5.13 纵(横)向调节疲劳试验5.14 座椅扶手循环试验5.15 座椅脚蹬循环试验5.16 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试验5.17 靠背调角器耐久性试验6 检验规则6.1 出厂检验6.2 型式检验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前言本标准是对QC/T 633-2000《客车座椅》的修订。
本标准代替QC/T 633-2000《客车座椅》,其主要技术差异如下:1、增加了以下要求:a)外购件、外协件的要求;b)座椅纺织面料断裂强力、缝合部位接缝强力的要求;c)座椅纺织面料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d)座椅有机材料阻燃性能的要求;e)座椅调节装置调节功能的要求;f)纵(横)向调节疲劳性能的要求;g)座椅扶手强度和可靠性的要求;h)座椅脚蹬强度和可靠性的要求;i) 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的要求;j) 靠背调角器耐久性的要求;k) 座椅总成纵(横)向调节功能的要求;2、更新了以下标准:a)GB/T 5453—1997 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b)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c)GB 13057—2003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d)GB l4166—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e)GB 14167—2006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3、修改了以下内容:a)客车座椅的名词术语;b)型式检验产品合格判定规则。
QC/T 950-XXXX《汽车座椅加热垫技术标准和试验方法》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1 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根据工信厅科[2017]70号关于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项目序号为2017-0749T-QC,《汽车座椅加热垫技术标准和试验方法》的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列入2017年行业标准修订项目,由河北安闻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修订。
1.2 工作过程2017年,接到QC/T 950-2013《汽车座椅加热垫技术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修订任务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身附件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立即组织河北安闻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并编制了标准修订计划。
根据标准项目计划要求,2017年6月开始,起草小组对汽车座椅加热垫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本标准在修订依据整车对该产品的性能要求和国内现状,参考了国内外知名汽车座椅制造厂的企业标准而制定并经过了大量的试验验证,于2017年10月完成了标准草案的编制。
2018年4月标准起草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逐条讨论并对存在疑问的相关实验项目进行了试验验证,并最终对草案进行了修改。
2018年6月标准起草组组织了会议讨论,根据会议讨论的内容标准起草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1.3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河北安闻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2 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 标准的编制原则在标准修订过程中,起草小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原则,为提高产品技术、质量水平,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2主要内容的论据,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标准在符合GB/T 740《乘用车座椅总成》的基础上,结合汽车座椅加热垫产品的性能要求和国内现状,参考国内外知名汽车座椅制造厂的企业标准,对本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修改。
本次修订的目的如下:——补充、完善、提高汽车座椅加热垫技术要求;——为汽车座椅加热垫新产品的准入提供明确的标准依据;——为汽车座椅加热垫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指导;——为主机厂对汽车座椅加热垫产品依据;——为检测机构对加热垫技术依据。
座椅总成要求说明编写:日期:校对:日期:会签: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修订信息:1工程概要1.1 概述:XX公司技术研究院为完成XX项目中有关产品设计的工程责任而编制了此份要求说明(SOR)。
XX公司将具体负责在SOR中提供的零部件和子系统的工程与产品设计、二维图纸或三维数模、以及相关的规范与要求。
而成本核算、产品合同、时间进度、零部件的质量与订货数量、以及其它主要的相关事项等都将由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本SOR旨在提供给同步开发以下表格中所列零件的潜在供应商进行报价所用。
具体技术细节及内容,在发布本SOR的有效期内都是准确的。
1.2如果本SOR的内容和所附参考零件或规范有矛盾之处,请与该产品工程师联系。
供应商在开发过程中应避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由此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供应商自己承担,XX公司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 工程联系方式下列产品工程师负责本零件或子系统的产品设计工程。
所有与产品设计有关的咨询可直接与该工程师联系。
3.1 项目信息车型代号:XX目标市场:目标产地:上市时间:目标销量:4 产品要求4.1 综述本系统的功能、材料、外观、光泽、颜色、噪音与异响等技术要求详见零部件子系统技术要求。
4.2 要求一致性零件不但应与此处所列出的图纸和规范保持一致,而且与本SOR上任何附加的要求也要一致。
同时零件还应与将来可能的图纸、规范和SOR的更改内容保持一致。
4.3 标记和可追溯性对于精确追溯的零件,供应商应按图纸或相关技术信息的要求,在零件上添加条形码,且符合XX 公司车辆产品零部件可追溯性标识规定要求。
对于带有3C认证标记的零件,供应商应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指南要求在每个零部件上标有3C认证标记。
5 对供应商设计数据的要求由供应商设计的零件要求供应商交付给XX公司以下设计数据:●三维CAD数据●二维图纸●FMEA文档这些设计数据应在设计冻结日期之前提交给XX公司以进行虚拟装配和零部件设计。
5.1 三维CAD数据供应商必须具备三维CAD系统应用能力,供应商是否具有与XX公司相容的CAD能力将被视为优先选择的必要条件。
QC/T 740-2005 乘用车座椅总成2007-06-26 18:32:29 作者:来源:互联网文字大小:【大】【中】【小】简介:QC/T 740-2005(2005-11-28发布,2006-06-01实施)前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在综合分析同类产品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而制订的。
本标准的附录A ...QC/T 740-2005(2005-11-28发布,2006-06-01实施)前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在综合分析同类产品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而制订的。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毛咏春。
QC/T 740-2005乘用车座椅总成Seat assembly of passenger car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座椅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M1类车辆的前排座椅总成。
本标准不适用于折叠式的附加座椅、侧向座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ll550 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552—1999 轿车内部凸出物GB/T 11563—1995 汽车H点确定程序GB l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l5083 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QC/T 55—1993 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试验方法SAE J826--2002 H点测量仪和设计模型步骤和规范SAE Jl351—1993 绝缘材料的气味试验SAE Jl756—1994 汽车内饰材料确定成雾特性的试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座椅总成seat assembly零部件装配完整的座椅。
3.2前排座椅总成front seat assembly汽车内最前排的座椅总成,也分为驾驶座总成和副驾驶座总成。
3.3前座垫总成front seat cushion assembly在前排座椅总成中用于支持乘员坐骨和大腿的那一部分,可以通过联接方式与前靠背装配在一起。
前座垫总成可以有一个前后可调的或高度可调的调节机构。
3.4前靠背总成front seat back assembly在前排座椅总成中用于支持乘员背部的那一部分,前靠背总成可以用调角器来调节靠背的角度。
4 技术要求4.1 一般要求4.1.1 座椅总成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 座椅表面不得有任何可能危及乘员安全的粗糙面或尖棱,应符合GB ll552—1999的要求。
4.1.3 所有面套应符合其对应图样的缝制及外观要求。
4.1.4 座椅表面应无污染、破损、开裂等缺陷以及客户不能接受的褶皱。
4.1.5 座椅H点的测量按GB/T 11563—1995,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为±15mm。
躯干角度误差为±3°。
假人的型号采用SAE J826—2002的规定。
4.1.6 安装扭矩应满足设计图样要求。
4.1.7 座椅安装位置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检具检测。
4.1.8 座椅处于任何给定的位置,滑道手柄应能够复位。
滑道调节后应能够锁定座椅。
4.2 性能要求4.2.1 面料性能要求座椅面套的面料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客户的要求。
4.2.2 非金属材料的排放性能试验。
座椅非金属材料的排放性能试验应满足以下条件:a) 可凝结水试验按照SAE Jl756—1994的试验方法,其界定值为:G≤3mg;b) 气味测试按照SAE Jl351—1993的测试方法,其界定值为:气味评分小于或等于3.5。
4.2.3 燃烧特性燃烧特性和试验方法按GB 8410。
4.2.4 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
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按GB ll550。
4.2.5 安全带安装固定点要求安全带安装固定点要求和试验方法按GB l4167。
4.2.6 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按GB 15083。
4.2.7 正面碰撞要求正面碰撞要求通过汽车向后的碰撞试验,对配置假人的座椅状况进行验证分析,要求在减速时,假人不允许从安全带里滑出,座椅零件及止动和调节装置不准碎裂或拉断,允许弯曲。
靠背松开装置(2门)仍需保持功能完好。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4.1。
4.2.8后部碰撞要求后部碰撞要求通过汽车向后的碰撞试验,对配置假人的座椅状况进行验证分析,在碰撞时,靠背可弯曲,但不允许冲撞其他物体。
座椅零件不允许碎裂或拉断,座椅和地板之间的固定装置不允许扯断,座椅止动装置不允许松开,且应保持其功能完好。
靠背松开装置(2门)仍需保持功能完好。
试验方法按附录A.4.2。
4.2.9 侧面气囊系统及其附属的座椅面套试验要求侧面气囊系统及其附属的座椅面套试验要求保证座椅靠背的侧向气囊总成的质量和性能,对安装有侧向气囊的座椅靠背总成进行爆破试验。
试验后,侧向气囊靠背总成或靠背面套仅允许在规定位置上爆开,不允许零件松动。
气囊应经受住充气过程考验,保证充分时间要求。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4.3。
4.2.10 静态刚性试验静态刚性试验验证前座椅骨架的刚度,前座椅骨架在500N的作用下,弹性变形应不大于预定值。
在S点所测得的值应小于表1中所列出的最大值。
其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1.1。
4.2.11 颠簸和蠕动试验颠簸和蠕动试验验证座椅的骨架、泡沫和面套的疲劳寿命,在100次/min的频率下,进行座垫100 000次、靠背50 000次的振动试验,试验后的样品应无异常情况出现,座椅骨架无裂缝,泡沫无变形,面料和衬垫无破损,H点最大变动在额定范围之内。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1.3。
4.2.12 模拟人体进出座椅试验模拟人体进出座椅试验对带面套的座椅进行面料耐磨性测试,模拟人体进出进行15000次的整椅试验,试验后的座椅面套不应出现断裂、结团,不应脱散和漏底,不允许出现损伤,缝线不允许断裂。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1.2。
4.2.13 前座垫向下强度试验前排座椅座垫向下强度试验是对座椅的座垫进行的强度试验,验证座垫骨架、座椅操作机构的强度,试验后的座垫骨架和座垫骨架的固定支架应无破裂,高度调节机构和滑道锁止机构无破裂,滑道锁止机构不失效,并可以打开。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2.2。
4.2.14 纵向调节疲劳试验纵向调节疲劳试验后,滑道的操纵和解锁都应该是轻松灵活,功能正常,座椅可以均匀地进行调节。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2.1。
4.2.15 靠背骨架总成强度试验靠背骨架总成强度试验应在座椅靠背达到最大负载时(靠背骨架变形时承受的最大负载),靠背骨架和调角器应无损坏。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3.1。
4.2.16 靠背骨架总成刚度试验靠背骨架总成刚度试验将座椅骨架总成固定在试验夹具上,放到试验台上并调节至设计位置。
在靠背顶部中心处,垂直于靠背向后施加试验力,在15s内递增到1 000N。
卸载后测得的塑性变形应不超过10mm。
4.2.17 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试验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试验将座椅骨架总成固定在试验台上。
在靠背顶部中心处,施加一个水平向后方向0~300N的循环载荷,次数为10 000次,频率为30次/min。
在10 000次循环载荷后,前座椅骨架总成不允许出现裂缝。
4.2.18 靠背骨架总成间隙试验靠背骨架总成间隙试验是测量座椅靠背在持续加载前后的变化,要求座椅靠背在持续加载前后应是主观无间隙的。
在加载力到达25N时,座椅靠背的间隙不应超过3.5mm。
当加载力达到147N时,加载点最大间隙不应超过15 mm。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3.2。
4.2.19 靠背调节疲劳试验靠背调节疲劳试验要求座椅靠背在8 000次循环试验后,靠背调节应轻便灵活、均匀,试验前后间隙应满足标准要求。
试验方法按附录A的A.3.3。
4.2.20 座椅扶手强度和刚度试验座椅扶手强度和刚度试验要求座椅扶手固定在刚性夹具上,在离座椅扶手前端25mm处加载一个445N的垂直向下载荷时,座椅扶手的最大变形(弹性变形)不大于76 mm,塑性变形不大于25mm。
加载一个222N的侧向载荷时,座椅扶手的最大变形(弹性变形)不大于25 mm,塑性变形不超过6 mm。
4.2.21 扶手循环试验扶手循环试验要求将座椅靠背总成和夹具固定在试验台上,座椅扶手的闭合位置为起始点,把扶手从闭合位置打开到工作位置,再把扶手从工作位置关闭到闭合位置,循环3 000次。
扶手在3 000次循环试验后必须保持原有功能要求,无铰链机构缺陷,面套不应出现断裂、脱散和漏底。
4.2.22 头枕功能试验头枕功能试验上下调节操作力应小于140N,倾斜调节操作力矩应为3N·m~6N·m。
4.2.23 头枕循环试验头枕循环试验要求将座椅靠背总成和夹具固定在试验台上,座椅头枕的最低位置为起始点,把头枕从最低(最前)位置移动到最高(最后)位置,再把头枕从最高(最后)位置移动到最低(最前)位置,循环2 000次。
头枕在试验后必须能保持在可调位置。
头枕的操作力应符合4.2.22的要求。
4.2.24 靠背调节功能试验靠背调节功能试验测试靠背调节的操作力。
a) 手柄式调角器在位于距手柄前端30mm处,用一个垂直于手柄的19.6N~68.0N的操作力来打开调角器;b) 旋转式调角器在位于手轮旋转中心处加载一个力矩,靠背向上运动力矩不大于2.8 N·m,靠背向下运动力矩不大于2.4N·m。
4.2.25 座椅总成纵向调节功能试验座椅总成纵向调节功能试验测试座椅纵向调节的操作力。
在座椅座垫上H点位置向下加载60kg的载荷,用测力计测量手柄打开的操作力,此开启操作力应小于68N。
用测力计测量座椅纵向调节的力,此力应小于166N。
4.2.26 电动座椅调节功能要求电动座椅及带记忆的电动座椅的调节功能应符合相关图样的要求。
4.2.27 座椅动态舒适性座椅应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和舒适性,座椅动态舒适性的试验方法按QC/T 55—1993。
4.2.28 电加热垫的功能电加热垫的功能及电阻测试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相关图样的要求。
5 检验规则5.1 座椅总成经制造厂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文件。
5.2 座椅总成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见表2。
5.2.1 出厂检验出厂检验项目及抽样数按表2的序号1,8,9,22,24,25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