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畲族史的几个关键问题_刘克庄_漳州谕畲_新解_谢重光
- 格式:pdf
- 大小:459.43 KB
- 文档页数:6
AbstractThe She people was one of the ancient people living in the mountain areas amongst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Now they distribute mainly in some of the mountain areas in over 80 counties or cities in Zhejiang, Jiangxi, Guangdong and Anhui provinces. as well as Fujian.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side the She people with two languages: more than 1,200 people called “Huonie” li ving in the following four counties, Huidong, Haifeng of Luofu mountain area and Boluo and Zengcheng of Lianhua mountain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speak a language of Miao-Yao family, which are called by scholars the “She language”. And the rest 99% of th e She people including those in Chao’an, speak another language, which is called the “She dialect”, in order not to confuse with the She language. And in this paper we call both of them the She language.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language spoken by the She people living in Chao’an County in Chaozhou.The Chao’an She language distribute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villages of Chao’an in Guangdong: Shiguping village in Fenghuang town, Wanyao and Shanli village in Guihu, and Ligongkeng village in Wenci.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exicon of Chao’an She language. 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he language and the Min, Ke and Gan dialects and the minority languages around it, the author endeavors to investigate the using actuality of the language, and analyze the laws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var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trying to make a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conclusion of the language category.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paper.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ul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rrent language usage situation of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also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escribes the initial, final and tone systems of the language.In the second part, a list of the classified vocabulary is made.And in the third part, which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 ful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and other surrounding languages and dialects is done, that is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between Chaoshan Min dialect, Hakka, Gan and Yue dialects, Dong-Tai languages and Miao-Yao language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ding section. And in this chaptert the paper discusses andanalyzes the belonging and category of the language.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from lexicon perspective, the Chao’an She language is a multilayered mixed language, in which the bottom stratum is maintained.Keywords::She Language;Vocabulary;Compasion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I I目录·························································································I V前言 (01)0.1 本文研究对象及意义 (01)0.2 畲语研究成果简介 (01)0.3 本文研究理论与方法:调查、描写、比较、分析 (03)0.4 语料来源 (04)第1章概述 (05)1.1 潮安县地理人文概况 (05)1.2 潮安畲族人文地理概况 (06)1.3 潮安畲族语言简介 (07)1.4 潮安畲族的声韵调系统简介 (08)1.5 潮安畲语语音特点 (10)第2章潮安畲语词汇 (14)第3章潮安畲语词汇比较 (54)3.1 畲语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 (54)3.2 畲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比较 (71)3.3 畲语中的古汉语词汇 (76)3.4 一些来历不明的底层词 (78)第4章潮安畲语的系属 (80)参考文献 (83)附录1 广东潮安县李工坑村畲民语言生活调查 (86)附录2 发音人简介 (95)附录3 潮安畲语语料标音 (96)后记 (106)前言0.1 本文研究对象及意义本文研究对象:畲民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山区的古老居民之一, 现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总人口709592人(2000年)。
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政治表述文章首先从畲族概念的产生及其族体构成的划分两方面入手,解析近代的畲族其实是另类的聚拢,是人为建构的结果,随后将畲族的经济文化特征与瑶、苗和客家的情形作一比较,揭示出谢重光畲族定义的片面性,并由此进一步对民族的意涵进行反思,认为近代的民族概念本质上是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政治表述。
标签:畲族;经济文化;政治表述近年来,学界对畲族的研究甚为关注,陆续出版了些研究成果,其中,谢重光教授的《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是其中一部较有影响的著作。
谢教授在该书中利用丰富的史料,历时地梳理了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的演变情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遗憾的是,谢教授在同书中对畲族概念的界定却显得片面,值得商榷。
其定义原文如下:“畲族是历史上在赣闽粤交界区域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它的来源很复杂,包括自五溪地区迁移至此的五陵蛮、长沙蛮后裔,当地土生土长的百越种族和山都、木客等原始居民,也包括自中原、江淮迁来的汉族移民即客家先民和福佬先民。
这些不同来源的居民以赣闽粤边的广大山区为舞台,经过长期的互相接触、互相斗争、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最后形成一种以经常迁徙的粗放山林经济和狩猎经济相结合为主要经济特征,以盘瓠崇拜和相关文化事象为主要文化特征,椎髻左衽、结木架棚而居为主要生活特征的特殊文化,这种文化的载体就是畲族”[1]169-172。
根据谢教授的定义,似乎凡以狩猎和山林经济为主、具有盘瓠崇拜和椎髻左衽文化特征的人便是畲族。
然而客观事实却表明,在许多情况下,拥有共同经济文化特征的人未必属于同一民族。
例如,畲族与瑶族就经济文化特征方面有甚多相似之处。
本文拟用民族学知识,首先从畲族概念的产生和族体构成的划分两方面入手,解析近代作为人们共同体的畲族,其实是另类的聚拢,是人为建构的结果,接着将畲族的经济文化特征与瑶、苗和客家的情形作一比较,揭示出谢教授畲族概念的片面性,并由此导出对民族意涵的反思,认为近代的民族概念本质上是经济文化意义上的政治表述。
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从《猺民纪略》“中兽立毙”之类描述谈起刊《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四期谢重光,邹文清(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梅州514015)(畲族祖图:清康熙丁卯年作,藏福建永安市洪田镇大科畲族村半岭自然村蓝氏,其姓康熙年间迁自福建上杭县庐丰畲族乡)(博主发帖感言:吾人若需系统研究畲族史,清人范绍质的《猺民纪略》是断难忽略的重要文献,举凡现有畲族研究重要著作无不征引之。
但是,经过文献探源,发现它极可能“是一篇在旧有文献基础上的直录和想像之作”,进而牵涉到粤闽两地畲民文献系统源流的问题。
另谈两话题:一、关于地域。
《猺民纪略》首句“汀东南百余里,有猺民焉”,所涉为今何地。
博主以为系今长汀、上杭、武平三县交界处。
闽西畲民有蓝、钟、雷三姓,蓝氏“牛栏祖地”在今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坪岭,而钟氏始祖钟翱墓亦在今长汀县濯田镇同睦村。
三县交界处的今长汀濯田、羊牯、宣成,武平桃溪、大禾、湘店,上杭官庄、才溪等乡镇,系蓝、钟、雷三姓分布最集中之地。
二、关于断句。
《猺民纪略》有“粪田以火土草木黄落烈山泽雨瀑灰浏田遂肥饶”句,历来断句为“粪田以火土,草木黄落,烈山泽,雨瀑灰浏,田遂肥饶”,博主以为后两句当断为“雨瀑灰,浏田遂肥饶”,“浏”者,清也,“浏田”即清水之田,前后呈因果关系。
“雨瀑灰浏”,殆因“浏”与“流”同音所致吧。
“草木黄落”句出《汉武·秋风赋》,“烈山泽”句出《孟子》。
博主老家长汀羊牯乡官畲村,家母、大嫂、二嫂均姓蓝,母舅入籍上杭县,为畲民。
羊牯乡毗邻本县濯田镇、上杭官庄畲族乡,蓝、钟姓者约占乡人三分之一。
)摘要:本文以清范绍质《猺民纪略》为引子,梳理了明清福建漳汀、广东潮惠四地方志有关猺人、畲客(即今畲族先民)“概写”的文献源流,得出“漳汀文献主源于惠潮”,且“漳主源于惠,汀主源于潮”,四地内部又前后相袭的结论,指出后世援引此类文献论证问题时的局限性。
关键词:《猺民纪略》,明清,畲民文献,源流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 - 8332 (2009) 04 - 0008 - 06一、详实、优雅、体恤的《猺民①纪略》粤东、闽西南是畲族的祖居地,在记载此地畲族的文献系统中,清初福建长汀人范绍质的《猺民纪略》564字,是记录明清福建畲族最为详赡生动的方志文献(畲瑶同源,本文猺民即畲民,所谈文献主要指方志),为畲族研究著述广泛引用。
文化透镜下的畲族历史王 逍(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本文从文化视角阐析了畲族历史上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边缘化地位,旨在梳理制约畲族经济转型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源,以期实现畲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关键词:畲族历史;边缘化;经济转型;文化与经济互动中图分类号:C91214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3-0164-07The H istory Of She Vie wing I n Cultural PerspectivWANG Xiao(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X iamen University ,X iamen ,Fujian 361005,China )Abstract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text expounds and analyzes the peripherial position of She ’shistory in respect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ntending to organize the history tradition and cultural s ource that is conditioning the She ’s economic trans formation ,with a view to achieve interaction be 2tween the She ’s culture and economy.K ey w ords :the history of She ;Peripherization ;Economic trans form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cul 2ture and economy.畲族作为我国东南山区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其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滞后于周边的汉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畲族历史畲族的族谱都记载了哪些内容导语: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
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
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至今,供后人阅读。
而畲族对族谱更是重视,畲族族谱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畲民本无编写族谱传统,明清以降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民效法汉人以修谱收族。
编修族谱与建祠、祭祖同列为畲民家族三大事,而编修族谱是其中第一大事。
如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云:“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也”。
又如《连江辋川蓝氏族谱》云:“谱之缺,系大矣。
语云,无祠不成谱族,无谱不成家。
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
谱不修,则故老沦亡,典籍朽蠹,其中事迹有难以稽查矣。
世情徒知,亲在,则亲疏供养;亲没,则衣衾棺椁。
以此即谓之孝。
讵知考在尊祖,尊祖则敬宗,敬宗故修族,修族则受亲,而孝于是夫全。
”可见畲民是十分注重编修族谱的。
畲民族谱的初始形态简略、朴直、显明,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不事“铺张”而仅求“的确”。
如漳浦、连江一带蓝氏畲民的《燕山蓝氏原谱》,其开头部分仅叙自唐代至元代从开基祖至二十一世祖家传,但每一代仅书男性一人,且家传均十分简略。
如:“十七世祖万二郎,公字锯大,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四月初八日巳时,终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时,妻赖氏生三子,皆英杰。
长熙一郎,次熙二郎,三熙三郎。
……二一世祖七郎……”接其后以生活常识分享。
10月25日出版 2018年第5期 谢重光 元代畲族史的几个问题一些记载略可看出当时流民问题的严重:(至元)十六年,改授怀远大将军,吉州路总管。
……民之流亡,与远郡来归者数千家。
[2]3599-3600.卷152《张子良传附子张懋传》(至元)二十三年,命往江浙等处遣汉人复业(笔者注:江浙属南人范围,这里汉人应是指北方流离至此的汉人)。
[2]3630.卷154《洪福源子俊奇传》(至元二十三年四月)己未,以汉民就食江南者多,又从官南方者秩满多不还,遣使尽徙北还。
仍设脱脱和孙于黄河、江淮诸津渡,凡汉民非赍公文适南者止之,为商者听。
……(二十六年)二月辛亥朔,诏籍江南户口,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2]289、319.卷14《本纪•世祖十一》(至元)二十六年,朝廷以中原民转徙江南,令有司遣还,忙兀台言其不可,遂止。
闽、越盗起,诏与不鲁迷失海牙等合兵讨之。
[2] 3189.卷131《忙兀台传》(至大元年)五月丙寅,降英德路为州。
……六月戊戌,中书省省臣言:“江浙行省管内饥,赈米五十三万六千石,钞十五万四千锭,面四万斤。
又,流民户百三十三万九百五十有奇,赈米五十三万六千石,钞十九万七千锭,盐折值为引五千。
”[2] 498-499.卷22《本纪•武宗一》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
[2]3692.卷157《刘秉忠传》引《刘秉忠上书世祖之言》江淮流移之民,并安东、海宁、沭阳、赣榆等州县俱废。
[2]4305.卷188《董抟霄传》(天暦二年)四月癸卯,陕西诸路饥民百二十三万四千余口,诸县流民又数十万……河南府路以兵、旱民饥,食人肉事觉者五十一人,饿死者千九百五十人,饥者二万七千四百余人。
……池州、广德、宁国、太平、建康、镇江、常州、湖州、庆元诸路及江阴州饥民六十余万户……大都、兴和、顺德、大名、彰德、怀庆、卫辉、汴梁、中兴诸路,泰安、高唐、曹、冠、徐、邳诸州,饥民六十七万六千余户……(五月)凤翔府饥民十九万七千九百人……(六月)绍兴、庆元、台州、婺州诸路饥民凡十一万八千九十户……陕西、河东、燕南、河北、河南诸路流民数十万,自嵩、汝至淮南,死亡相藉……益都莒、密二州春水,饥民三万一千四百户……[2]733-735.卷33《本纪•文宗二》(至顺元年)二月辛亥,赈河南流民复归者钞五千锭[2]753.卷34《本纪•文宗三》上述记载说明元代接连不断的战乱和饥荒,一次又一次地引致几十万、几百万的流民潮,朝廷因应形势,制定了允许北方流民在南方入籍的政策。
畲畲族【畲族简介】族称有自称和他称两种。
畲族自称为“山哈”,“哈”畲语为客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
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族、輋民是汉族对“山哈”的他称。
“畲”字来历甚古。
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
“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
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 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
“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
“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
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
“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江西畲族,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赣畲族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
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
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
畲族历史文化★填空1.畲族歌曲的主要形式:历史歌、小说歌、劳动歌、礼俗劝世歌1.畲族体育的产生原因包括:原始的生产劳动、自卫抗敌、原始宗教仪式、闲暇娱乐2.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
2.游文良把现代畲语划分9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
3.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
3.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
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4.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
4.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5.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5.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
★名词解释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大体上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文化景观:人们基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要素叠加的地域存在。
文化群落:由具有衍生联系的多种文化或一种文化中多种文化要素(事象)组成的文化有机复合体。
文化生态系统: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蹴石磉:又称滚石块,原为景宁大均、云和赤石、龙泉八都三处汉族李姓在正月于街上以人脚推石块的活动。
蹴石磉的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两种。
打尺寸: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
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寸”。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畲族祖图:是山客人对远古始祖传说的图腾化。
从“畲民”的自我族群意识看“畲族”从“畲民”的自我族群意识看“畲族”摘要:畲族族源研究是我国学术研究上的一桩公案,各家学者说法不一。
文章力图换一种研究思路对畲族的形成、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以跳出各家各执一词的畲族族源研究路径。
文章对“畲民”进行考究,以一个民族形成的主体核心和民族实体为研究主线,打开研究畲族族源的新路径。
文章研究建立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尽力做出最接近历史事实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畲民;畲族;主体核心;民族实体一、何为“畲民”“畲”字来历久远,其读音有两个,读音为“余”时,指的是新开垦的田地。
另一读音为“奢”,指的是刀耕火种,既可意为采取火耕的田地,也可指一种“火烧田”的耕作方式。
唐宋以降汉文记载中“畲”主要作为火烧田来解释,很明显这时的“畲”并没有涉及到人或者是某个族群的意思。
“畲民”之记载最早出现于南宋末年刘克庄的《漳州谕畲》中,现在研究畲族大都认同“畲民”是畲族在历史上的被称。
认为“畲民”是被称这是无异议的,但笔者认为将“畲民”定义为是现今畲族在历史上的被称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刘克庄在《漳州谕畲》中有云:“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疍,在漳曰畲。
西畲隶龙溪,就是龙溪人也。
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
……二畲皆刀耕火耘,崖栖谷汲。
”从“在漳曰畲”,我们可以看出刘克庄在对“溪洞”划分类别上是带有地域性的。
“漳州管三县:龙溪、漳浦、龙岩。
龙溪县县东十五里至山,险绝无路,西二十里至山,南三里至山,北十六里至山。
漳浦县垂拱中析龙溪南界至。
”可见刘克庄谓之“畲民”的人群居住的是群山环绕之地。
南岳玄泰禅师居住衡山时,尝以衡山多被山民斩伐烧畲,为害兹甚,乃作《畲山谣》。
宋代范成大《劳畲耕》亦云:“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
”此等在山林间烧畲的耕作方式,使得“畲民”与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相呼应。
所以把“畲民”当作是“畲族”在历史上的族称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