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姓氏文化 畲族有哪四大姓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文化: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
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
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
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
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
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
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
”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
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
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
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
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
从内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
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
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
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
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
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
畲族姓氏由来的传说古代有个高辛氏皇帝,他的正室娘娘的耳朵毛病痛了三年,有条虫从她的耳朵钻了出来。
这条小虫很神奇,全身金灿灿,头部会发光。
皇后对这条小虫很喜欢,叫宫女用金盆装着,经常喂养它,过了一段时间,小虫渐渐变大,变成象小狗一样,但它的身上不生毛,却长着象龙鳞一样的东西,金光闪闪。
高辛氏皇帝也喜欢它,命名为“龙犬”。
有一年,番邦大队人马入侵犯镜,高辛氏连忙调兵谴将抵抗番邦军队,但连吃败仗,便出榜招贤,声称无论军民人等,只要能打退番邦军队,愿将三公女招配他为妻,并封为驸马爷。
皇榜一贴出去,就被龙犬衔走。
高辛皇帝问龙犬是否有把握打退番兵,它点点头,问它要带多少兵马,它却摇摇头,龙犬叫着,跳着,并向高辛氏皇帝跪着告别,摇摇尾巴,表示它满有把握的样子。
接着,龙犬象一阵风,只身冲向敌阵,番兵箭如雨下,但龙犬咆哮着猛奔,敌兵乱箭都射不中它。
番王命令大队兵马合围过来,要抓龙犬。
龙犬却象脱缰野马朝番邦的京城狂奔,敌人大队兵马都抓不到它。
这样高辛皇帝京城之围就解了。
龙犬一阵狂奔,跑到番邦皇宫前,却坐着不动,番王看到龙犬一身龙鳞,啧啧称赞,非常喜欢,便把它带进番邦的皇宫,对文武官说:“这只龙犬是天下至宝,它自动跑到咱皇宫来,说明咱国家今后会国运昌隆,长治久安。
高辛氏失此宝物,今后肯定会走向衰亡,咱再也不必出兵去攻打他了。
高辛国将不攻自破了,哈哈哈”。
于是,龙王把龙犬视为宠物,带进深宫,交两个太监细心喂养,爱之如掌上明珠。
番王有时甚至把它抱到龙床上,逗着玩耍。
由于番王喜爱,龙犬便可自由进出番王内宫寝殿。
由于番王对龙犬宠爱有加,深信不疑。
三年过去了,一切正常,但龙犬并未忘记自己在高辛氏皇帝,面前揭皇榜许下的诺言。
龙犬耐心等待,伺机而动。
有一天晚上,番王大摆宴席,庆祝自己的五十大寿,文武百官频频举杯,高呼万岁,番王喝的酩酊大醉,文臣百官宴罢退席回家,皇宫守卫将士也喝得醉眼朦胧,横七竖八,到头便睡,鼾声如雷。
当更深夜静之时,龙犬踅进番王寝宫,闯入卧室,似箭一般跃上龙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番王的脖子,把番王的头颅咬下来,之后,似离弦之箭,咬着番王的头颅,冲出宫门。
畲族民族风俗民族简介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
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
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雷","钟",历史上曾有"盘"姓,人数较多的姓氏还有"李","吴"等。
民族文化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
《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
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
“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
“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民族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畲族一、畲族概述畲族,现有人口63.4万(1990年)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公元7世纪就已生息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有人认为畲瑶同源;有人认为畲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与畲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发祥地。
但这个名称不见于史书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畲"字作为民族名称,大概是由于他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耕而被命名的。
畲族人主要姓氏为“蓝”、“雷”、“钟”、“李”、“吴”等,历史上曾有“盘”姓。
古代畲族是山地游耕民族,其民族发展史也是民族迁徙史。
在封建时代,畲族的迁徙活动大约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为唐、宋、元时期,后期为明清时期。
前期迁徙以家庭或家庭中若干成员为单位徐徐而行,迁徙主要基于畲族山地游耕的传统,后期迁徙主要基于畲区的封建社会已经确立,经过长期的动荡和迁徙之后,基本往闽、浙、粤、皖等省的山区固定下来。
自唐代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畲族人民一直没有中止过反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往往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起义,并肩战斗。
唐代有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等领导的起义,坚持近50年;元代畲族人民积极参加张世杰、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而且产生了妇女起义领袖许夫人。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畲族人民的深重灾难,畲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畲族民族简介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节日与风俗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民族历史传承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
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
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畲族人民被迫不断迁徙。
在深受压迫的同时,畲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
他们往往是和被压迫汉族人民一起,团结战斗,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唐代,在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等人领导下的畲汉人民反抗斗争,持续近半个世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畲族历史畲族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导语:畲族的民族起源瑶族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
畲族的民族起源
瑶族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其它说法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
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
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生活常识分享。
畲族图腾之盘瓠神说畲族,中国南方古老的游耕民族。
畲民,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客。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广东潮洲凤凰山麓,迁徒至浙江、福建福安等地。
他们依山而筑,沿坡而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夯起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家园,开辟出一垄垄整齐的旱地和梯田。
现今全国畲族人口约70多万,而在福安,据2000年的数字统计,就有畲族人口6万多,目前福安是全国畲族分布最集中,且人口最多的城市。
福安的畲族始迁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史,因而畲族也是福安的世居民族。
以往,汉人多称畲民为“畲客”,这二字看似无异,但解放前,受封建统治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畲客”常被用作侮辱性称呼。
新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1956年12月,国务院正式认定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
畲族图腾之盘瓠神说盘瓠中国古代神话人物,被畲民视为始祖,几千年延续祭拜,且从不让外族人窥看,如此秘不示人,故而平添了畲族图腾的神秘感。
(以下为长联畲族祖图部份,又称盘瓠图)相传在上古时代,帝喾(高辛帝)时期,高辛刘氏皇后耳痛三年,取出一物如蚕,形样稀奇,以盘贮养,金鳞珠点,眼光四射,颇会人言,帝见喜之,取名龙麒,号曰盘瓠。
其时,高辛帝(帝喾)60年,犬戎部落入侵高辛领地,直接危及帝都郾师,形式十分严峻。
帝出榜征将“若谁能平定番将,斩犬戎部落首领之首级,就能封邑赏金,并将三公主嫁他为妻。
诏令下达后,无人应征,此际盘瓠现身揭榜,之后身往敌国,外杀番王。
其后,某日盘瓠趁番王酒醉酣睡之际,将其杀死,提颅回国献予高辛帝。
高辛帝见龙麒平番成功非常高兴,即赐封盘瓠为“忠勇王”.盘瓠与三公主婚后,生三男一女,每逢子诞生,都要请父皇赐姓。
长子坠地,盘装上殿,赐姓盘,名自能;次子降生,篮装上殿,赐姓蓝,名光辉,再生三子,巧逢帝外巡回朝,公主速抱子拦路求父赐姓,帝见三子非可爱,忽然天上雷鸣,帝即赐姓雷,名巨佑;后生一女,龙麒大喜,抱女上殿,帝问“何时降生?”答“辰时”,帝大笑,“今龙抱龙上殿,仍二龙戏珠,赐姓龙名龙。
畲族四大姓
畲族四大姓氏分别是盘姓、蓝姓、雷姓、钟姓。
盘姓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蓝姓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四川等地,雷姓属于中国知名姓氏之一,中国各省均有分布,钟姓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四川等地。
畲族四大姓氏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河南、湖南等省市县内,其中,90%以上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广大山区中。
畲族人自称为山哈,在畲族的语言中,山哈表示的意思是山里的客人。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的客家方言比较接近,不过在广东一些地区,极少数的畲族人使用的语言接近瑶族布努语。
畲族人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各地区的畲族人通常都能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
畲族姓名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截止到1990年畲族人口为63.47万。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
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
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
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畲族居民现在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畲族姓氏文化畲族有哪四大姓
>畲族四大姓,畲族姓氏文化畲族文化是一种游耕文化,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畲族,是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迁徙到南方的,不畏艰难的畲族人民在奔波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畲族姓氏文化,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了解一下畲族四大姓吧。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
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
畲族谱牒图籍记载,畲族的主姓有盘、兰、雷、钟四大姓。
现今畲家主姓仅存兰、雷、钟。
但盘姓并未消失。
在福建闽东仍有盘姓。
此外在一些地区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
畲族,或称为畲客、山客。
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数民族。
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作为畲族汉姓。
畲族为古代荆楚民族遗民的后代,在古代时被迁入华南,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山区等。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
畲族人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
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