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高三现代文阅读指导PPT优秀课件7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7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四次联合测评(圆创5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进一步发挥新时代科普在我国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迫切需要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高质量科普体系。
新时代高质量科普的框架体系具有“全周期、多主体、强支撑”的特点,从时间、主体、环境三个维度发力,侧重生态文化、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撑和相关目标实现。
在时间维度上强调终身科普。
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郎格郎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根据科普的分阶段特性,结合终身教育理念,可将身科普体系概括为三个子系统,即校园科普、社会科普和网络科普。
网络科普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并且逐渐成为主流的一种科普方式,是终身科普体系中最重要、最广泛、最多样的方式。
通过构建终身科普体系,保证公众科普的常态化和终身供给。
在主体维度上,强调跨学科、多主体、广覆盖、融产业的特征。
就多主体特征而言,新时代科普需要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协同运营的体系。
事实上,政府在坚持科普社会公益事业属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他主体在科普方面的重要作用。
如鼓励企业出资建设科技场馆、展厅设施等,在宣传展示企业科技实力和企业文化的同时,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
对于个人主体则要调动行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动性,鼓励个人在科普领域自由创作、形成影响。
在环境营造上,需全面完善生态体系,营造文化氛围,储备人才队伍,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生态体系上,科普作为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信息的传导,并通过改变人的认识层面,促进科技创新。
文化氛围上,科普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有专家认为,科普在形式上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这也赋予了科普文化活动的属性。
科普工作要针对这种属性,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
绝密★启用前“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3—2024 学年高三年级第七次联考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居处本身并不会产生哲学意义,但君子与普通人看待居处的态度不同,这种居处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
《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孔子看豙,“食无求饱”与“居无求安”是一种君子品质,居处不能追求安乐。
《论语·述而》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是孔子居处的一种方式,亦谓“闲居”。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燕居”时的一种气象,蕴含着“悠然自得”“气定神闲”的审美情趣。
孔子的居处观,也存在一种儒家的审美向度。
《论语·里仁》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即依仁而居,申明儒家居处的道德向度,而“为美”则指向一种审美实践。
后儒多以“善”改“美”,或以“善”释“美”,这一方面突出了“里仁为美”的道德向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遮蔽了“里仁为美”的审美向度。
在孔子与孔门弟子的儒家视域中,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是对“仁”的展示与践行,也是君子品质的修养路径,这种居处观对后世儒家影响深远。
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引用了《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在孟子看来,人们要依仁而居,“人之安宅”即人们生活于其中,须臾不可离的仁心。
至汉儒时期,司马迁云:“故曰:‘制宅命子,足以观士;子有处所,可谓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