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桥蛋白、CD44v6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中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308.23 KB
- 文档页数:4
CD44V6与恶性肿瘤作者:付根学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第12期[摘要]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致死的直接原因,粘附蛋白CD44V6作为透明质酸的受体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研究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恶性肿瘤;CD44V6;浸润;转移[中图分类号] R730.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11-02近年来,CD44V6被认为是肿瘤的特征性和早期指标,对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CD44V6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国内外文献中报道较多,结论并未统一。
1CD44V6的定位、结构与功能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CD44V6基因蛋白是一种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是CD44家族中近年来较受重视的一员,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上,CD44外显子有两种:①标准型CD44(standard form,CD44S);②CD44V(variant form of CD44)在CD44S中有V区变异性拼接外显子插入。
CD44V外显子有10个,用V1、V2…V10等表示。
V区外显子所编码的氨基酸与CD44S蛋白的细胞外区域一样,有许多糖基化位点和硫酸软骨共价结合位点。
CD44V6分子的功能为:①参与周围细胞和间质成分的粘附作用;②淋巴细胞归巢。
③T淋巴细胞活化;④信号介导。
CD44和整和素(integrin)等物质与配体结合,使酪氨酸磷酸化而激活信号传导系统。
2CD44V6与恶性肿瘤的关系2.1CD44V6与胃肠癌CD44V6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LIY等[1]对110例结肠癌及613例癌旁组织进行研究发现CD44V6在Ⅰ、Ⅱ、Ⅲ、Ⅳ期及无淋巴转移和有淋巴转移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9.5%,74.6%,79.4%,81.7%,87.0%和87.9%,指出CD44V6的检测可有助于结肠癌的诊断和预后。
Joo M等[2]对99例胃癌的研究发现CD44s和CD44V6与胃癌的淋巴转移和TSM分期有关,CD44V6预示着淋巴转移。
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过血道的转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肿瘤细胞最初通过产生溶解性的蛋白酶侵袭周围的正常组织,穿过正常或肿瘤诱生性小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接着传播到远处器官。
逃脱了宿主免疫监督机制幸存的癌细胞进入骨髓腔的窦状小管,而后穿过窦状小管的壁,侵袭骨髓基质,形成骨转移。
图1.1显示肿瘤从原发部位转移到骨的一般过程。
骨是一个坚硬的矿质化组织,许多证据表明癌细胞本身并不能破坏骨组织,而是由破骨细胞引起骨吸收H哂】。
骨转移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溶骨性骨转移和成骨性骨转移。
在乳腺癌患者中,溶骨性骨转移占主要地位¨1。
溶骨性骨转移是由破骨细胞刺激引起的,并不是由癌细胞对骨的直接作用引起。
癌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骨转移的发生。
一方面,乳腺癌细胞刺激破骨细胞导致骨吸收;另一方面,破骨细胞对骨的破坏使骨中的许多细胞因子释放,这些细胞因子反过来又促进癌细胞的生长。
破骨细胞所致的骨吸收对于癌细胞获取足够的营养和在坚硬的钙化组织中的生长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进一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弄清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寻找合适的药物靶点,目前开展了许多有关的研究,使乳腺癌细胞产生溶骨性骨转移的机制正逐渐被揭示。
圈1.1肿瘸骨转移的一般过程‘鲫Fig·l·lSte胛in甲olVed抽tumor-ceUmetastasisfromprimarysitetotheskeleton1.1.2乳腺癌骨转移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一般认为肿瘤的远距离的器官转移受癌细胞固有的转移性质和宿主环境因素调节。
乳腺癌特异骨转移的过程是乳腺癌细胞和转移过程中一系列因素之间的第一章绪论究。
(5)骨中的细胞因子相对于乳腺癌细胞其它器官和组织转移而言,骨组织在形态和细胞学结构方面有明显特点。
骨的坚硬的钙质基质表现出相对低的细胞和代谢活性。
在钙基质层中储存各式成骨细胞来源的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为癌细胞在骨组织的定居提供必要的营养。
骨桥蛋白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何庆飞;李汉贤;禹正扬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
【年(卷),期】2006(021)005
【摘要】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1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分子量为41.5kD,OPN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并且受多种激素、生长因子、肿瘤促进剂及原癌基因表达产物的调控。
骨桥蛋白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趋化、黏附和迁移,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OPN在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而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复发和预后判断提供了1个新的指标。
亦成为防治肿瘤转移的潜在靶点。
【总页数】3页(P542-544)
【作者】何庆飞;李汉贤;禹正扬
【作者单位】421001,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421001,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421001,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1
【相关文献】
1.骨桥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张巧英;姚根有
2.骨桥蛋白与肿瘤休眠关系研究进展 [J], 王世岐;杨乾坤;刘祖娟
3.骨桥蛋白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J], 李婷;周建华
4.骨桥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谭同焕;关婷
5.骨桥蛋白(OPN)与结肠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周儒;周易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中OPN、CD44v6及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黄雯;孟刚;陈青【摘要】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CD44v6、CD10在乳腺癌及腺病中的表达,分析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OPN、CD44v6、CD10在浸润性癌非特指型(153例)、导管原位癌(40例)、腺病(28例)中的表达;采用X2检验分析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在腺病、导管原位癌、浸润性癌非特指型中,OPN 阳性率分别为7.1%、27.5%、56.2%,CD44v6阳性率分别为10.7%、40.0%、57.5%,CD10阳性率分别为3.5%、37.5%、55.6%.三者在腺病中的阳性率均低于乳腺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0、0.042、0.003).浸润性癌非特指型组织中OPN、CD44v6和CD10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且OPN、CD44v6表达均与pTNM分期相关,CD44v6表达与PR状态相关(P均<0.05);在导管原位癌中三者的表达与核分级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脉管浸润、Ki-67增殖指数、ER状态、HER-2状态均无关(P均>0.05).OPN、CD44v6和CD1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两两间均呈正相关(P均<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CD10阳性是浸润性癌非特指型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在浸润性癌非特指型中,三者均阴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优于三者均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7).结论 OPN、CD44v6、CD10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均与乳腺癌进展相关.联合检测OPN、CD44v6、CD1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乳腺肿瘤;骨桥蛋白;CD44v6;CD10;免疫组织化学【作者】黄雯;孟刚;陈青【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全球范围内乳腺癌病死率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的14%[1],其主要原因是乳腺癌的转移和复发。
CD44v6和FOXD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
CD44v6和FOXD3是胃癌中常见的两种蛋白质,它们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
CD44v6是CD44族蛋白质的一个变体,其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
FOXD3则是一种转录因子,它可以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CD44v6和FOXD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常常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CD44v6的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明显升高、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等不良预后因素密切相关。
而FOXD3的低表达则与肿瘤的浸润和远处转移相关,其低表达水平往往提示肿瘤的侵袭性较强、预后较差。
此外,CD44v6和FOXD3的表达水平也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如有研究证明,CD44v6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术后出现的早期癌转移和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而FOXD3的表达水平则可以作为胃癌分子分型的一个指标,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优化。
因此,对CD44v6和FOXD3蛋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胃癌发生和发展的机制,还有助于指导胃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
总之,CD44v6和FOXD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价值,其研究有助于为胃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科学的基础。
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骨桥蛋白基本特性及在疾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韩涛【摘要】@@ 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最早在骨基质中被发现,参与骨基质的矿化和重吸收[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粘附及趋化因子,可由体内多种细胞(如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软骨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神经细胞、多种肿瘤细胞等)合成并分泌.【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28)006【总页数】3页(P554-556)【关键词】骨桥蛋白;基本特性;功能【作者】韩涛【作者单位】430000,湖北武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腔镜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48骨桥蛋白(OPN)是一种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最早在骨基质中被发现,参与骨基质的矿化和重吸收[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粘附及趋化因子,可由体内多种细胞(如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软骨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神经细胞、多种肿瘤细胞等)合成并分泌。
作为一种细胞因子,OPN参与多种生命现象,如骨的重塑、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肿瘤的浸润转移、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等。
它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挥细胞信号分子的作用:一是以分子内RGD基元与整合蛋白家族分子结合;二是与细胞表面黏附性糖蛋白CD44以非RGD依赖方式结合。
两种作用方式均通过激活细胞内特异性信号传导系统而介导细胞粘附、迁移和增殖。
近来它在胆囊胆固醇结石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近年来对OPN的基因结构、表达调控、分子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及其在各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OPN的生物学特性1.1 OPN的分子结构特点 OPN是一种带负电的非胶原性骨基质糖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44 kD,约含300个氨基酸残基,具体大小取决于其翻译后的修饰程度,其氨基酸序列富含谷氨酸、丝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在不同天门冬氨酸残基位置上发生不同程度的磷酸化[2,3]。
胃癌组织CD44v6、COX-2、MMP-2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摘要】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CD44v6、COX-2、MMP-2是在胃癌中表达较高的分子。
本文探讨了它们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发现它们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特别是CD44v6、COX-2、MMP-2共同作用时,对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影响。
研究认为这些分子在胃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胃癌的转移,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新的思路。
这些发现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 胃癌、CD44v6、COX-2、MMP-2、淋巴结转移、表达、关系、重要性、研究、应用1. 引言1.1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癌症发病率的前列。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100万人被确诊患有胃癌,其中约6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国家。
在中国,胃癌一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死亡率居于癌症死亡率的前列。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胃癌,这种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年龄性差异。
一般来说,老年人患胃癌的风险要高于年轻人,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胃癌。
吸烟、饮酒、食用过热食物等高风险因素也会增加患胃癌的可能性。
早期胃癌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到了晚期才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导致治疗的难度和效果大大降低。
了解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相关的高风险因素对于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进一步研究胃癌组织中的分子标记物,如CD44v6、COX-2、MMP-2等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胃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2 CD44v6、COX-2、MMP-2在胃癌中的表达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造成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胃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在亚洲地区尤为突出。
CD44与CD13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
意义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涎腺的深部,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且易于复发。
目前,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CD44和CD133是两种常见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D44和CD13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为肿瘤干细胞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选取20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及50例正常涎腺组织标本。
2. 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和CD13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如年龄、性别、浸润深度、转移等)的关系。
3.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CD44和CD133的表达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通过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D44和CD13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深入了解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机制并为其提供
有效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法。
此外,本研究还可为肿瘤干细胞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 CD44v5、 CD44v6 和上皮钙粘素的表达及意义姜汉国;唐慰萍;廖新波;曹军;吴冬梅;林虹【期刊名称】《癌症(英文版)》【年(卷),期】2001(020)009【摘要】目的 : 探讨 CD44v5、 CD44v6和上皮钙粘素 (epithelial cadherin, E cd)在胃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方法 : 应用免疫组化 SABC 法检测 20例正常胃粘膜、 20例胃粘膜上皮异形增生组织、 185例胃癌原发灶及 117例淋巴结转移灶中 CD44v5、 CD44v6和 E cd表达 . 结果 : CD44v5、 CD44v6和 E cd在胃粘膜异型增生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 10.0% (2/20)、 20.0% (4/20)和85.0% (17/20). 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其阳性表达率依次分别为 43.8% (84/185)、 66.5% (123/185)、 53.0% (98 /185)和 71.8% (84/117)、 87.2% (102/117)、 26.5% (31/117). 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1) . CD44v5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类型、血管淋巴管内浸润及 TNM 分期密切相关 , 而CD44v6同上述因素在统计学上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E cd阳性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类型及 TNM分期显著相关 . 早期肠型胃癌 CD44v6 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弥漫型 ( P< 0.05) . 而在进展期胃癌 ,CD44v5 的阳性表达则同弥漫性胃癌显著相关 (P< 0.05), E cd的阳性表达率下降主要见于弥漫型胃癌 . 结论 : CD44v5、 CD44v6和 E cd阳性表达同胃癌分化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 是预测其侵袭转移的有价值指标 . 同时 , 此结果也支持胃癌两种不同起源的假说 .【总页数】5页(P965-969)【作者】姜汉国;唐慰萍;廖新波;曹军;吴冬梅;林虹【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广东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