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苏州园林名词解释
苏州园林是对中国江苏省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
是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
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园林前12名引子:“苏州园林甲天下,园中景物皆天然。
”这句古诗,道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苏州园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江南水乡的美丽缩影。
接下来,且听我细细道来苏州前20名园林的美景。
1.拙政园(Zhuozheng Garden)拙政园,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亦是苏州最大的园林。
园中荷花盛开,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仿佛江南水墨画中走出来的美景。
相传明朝初年,拙政园曾是宰相王鏊的园宅。
而今,已成为游人必到的打卡地标。
2.留园(Liuyuan Garden)留园之美,在于其水景之秀,石景之奇。
园中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颇具江南园林的特色。
曾有俗语云:“留园三曲情无限,犹忆书香夜未眠。
”可见其美景之深入人心。
3.网师园(Wangshiyuan Garden)网师园小巧精致,以水景为主,石景为辅。
园中曲径通幽,颇具雅致。
此园因旧时为渔夫网师所居而得名,乃是苏州园林中的珍品。
4.狮子林(Shizilin Garden)狮子林以石景著称,其假山怪石被誉为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之最”。
游人穿梭于奇峰异石之间,犹如在读一本生动的石头记。
5.怡园(Yiyuan Garden)怡园是苏州园林中的“小家碧玉”,其规模虽小,但处处皆景。
园中绿竹猗猗,花木繁盛,给人以宁静舒适的享受。
6.耦园(Ouyuan Garden)耦园以夫妻情深为主题,其园林布局和景点命名皆寓含此意。
园中曲径通幽,荷花盛开,是情侣们约会的好去处。
7.沧浪亭(C anglang P a v ilion)沧浪亭以水景和石景相映成趣而闻名。
园中绿树成荫,池水清澈,乃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好地方。
苏舜钦曾作《沧浪亭记》,谓其为“一让观鱼而自乐”之地。
8.退思园(T aisi Garden)退思园以巧妙的园林布局和精美的建筑装饰为特色。
园中回廊曲折,假山叠翠,寓意“退思补过”。
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精美的画卷之中。
9.可园(K e Garden)可园是苏州园林中的“武林秘籍”,其园林布局和景点设置皆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智慧和趣味。
苏州园林特色介绍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的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园林特色享誉全球。
苏州园林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水园林特色:苏州园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人工构建山水、模拟大自然景观的方式,达到“人在山水中”的效果。
典型的代表有拙政园、留园等。
二、水乡园林特色: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中不乏水景。
苏州园林以水为背景,以建筑物为点缀,营造出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
典型的代表有留园、沧浪亭等。
三、林园园林特色:苏州园林中的林园主要是指大片的树林和竹林。
这些林园既能起到遮阳、遮雨的作用,也能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典型的代表有拙政园、留园等。
四、假山园林特色: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是一种独特的景观。
假山可以根据设计者的意愿,构建成各种形状,如山峰、山涧、山洞等,与水景、建筑物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景观。
典型的代表有拙政园、留园等。
以上就是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介绍,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让它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瑰宝。
- 1 -。
苏州园林的名词解释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这种园林风格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被誉为“东方花园”的代名词。
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丰富的元素和独特的布局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苏州园林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特点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1. 湖泊与水面苏州园林中的湖泊和水面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水被视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为园林景观增添美感,还能够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等。
苏州园林通过巧妙地运用水面,创造了自然、柔和的景观效果。
例如,园林中的湖泊、小型水潭和人工水渠,通过优美的曲线和自然的布局,与建筑、石头和树木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景观。
2. 林而不密“林而不密”是苏州园林中的一个重要设计原则。
它指的是园林中的树木要分散且不密集,给人一种开阔和舒适的感觉。
苏州园林中的树木种类比较多样,如松树、梅树、柳树等,它们的树冠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层次感,给园林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这种分散的布局不仅可以提供适宜的光线和通风条件,还能够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3. 园林建筑苏州园林中的建筑也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亭、台、楼、轩等。
亭子是苏州园林中最基本的建筑形式,它们通常是由木材或石材搭建而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亭子通常被放置在园林的景点和要点,供游客休息和观赏。
此外,苏州园林中的建筑还包括古老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等艺术形式,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4. 艺术手法苏州园林中的艺术手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借景手法和错落有致的布局。
借景手法是指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山、水、建筑等景观作为园林的背景,从而增强景区的效果和氛围。
例如,园林中的窗、门和回廊等建筑物常常通过精细的布局和设计,将外部的景色融入园林中,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整体效果。
错落有致的布局则是通过合理地安排建筑、湖泊、石头等元素的位置和形状,使其相互呼应和转换,形成一种精致的对称和平衡。
中国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一、苏州园林的概述苏州园林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指苏州地区的传统私家园林,包括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绝伦的景观设计和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二、苏州园林的历史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随着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私家园林开始出现。
清朝时期,更加兴盛,许多富商巨贾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这些私家园林不仅成为了主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的灵感源泉。
三、苏州园林的特点1. 四季景色各异:苏州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草树木开放或凋落,使得苏州园林四季景色各异,别有一番风味。
2. 精美的建筑工艺:苏州园林建筑工艺精湛,以砖雕、木雕、石雕等技艺为主。
园内的亭台楼阁、廊桥流水、假山水池等,都是精美绝伦的建筑之作。
3. 独特的景观设计:苏州园林注重景观设计,以小见大,巧妙地运用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和各种花草树木来创造出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四、苏州园林的代表作1. 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2. 留园:留园是苏州著名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3. 网师园:网师园是苏州著名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网师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五、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苏州园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园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管理、修缮保护、开展科学研究等。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如开展志愿者活动、推广苏州园林文化等。
六、结语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绝伦的景观设计和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爱上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详细介绍
苏州园林,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苏州
园林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历代造园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努力,
使苏州园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拙政园以“真”字取胜,留
园以“秀”字闻名,狮子林以“奇”字见长,网师园以“藏”字
见长。
不同风格的园林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苏州园林至今已有约五百年历史。
经过几代造园家的经营,现存
有五十多处著名园林,其中不乏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布局讲究“中而偏”、“正而不邪”、“淡而有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全园分为四大类:山水、建筑、花木、盆景。
园林建筑是造园的基础,有了建筑才有了庭院。
苏州园林
以山水取胜,大多依山傍水而筑。
著名的有网师园、狮子林、沧
浪亭、艺圃和退思园等。
山水是苏州园林最具特色的要素之一,
讲究借景和对景。
苏州园林大都以水为中心,水中有山,山水相连。
—— 1 —1 —。
苏州园林的特点的介绍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其建设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园林布局的巧妙设计,成为了世界园林文化的珍贵遗产。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精美的造园艺术苏州园林注重园林景点的精致布置和艺术式样的独特创造。
这些园林利用水池、湖泊和人工山水设施,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建筑手法,使景点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
苏州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砌石、混凝土等材料建造高山、溪流和池塘,创造出独特的水陆景观。
同时,它还利用花木添景、雕塑造型和假山石料,以丰富园林景点的层次和空间感。
苏州园林注重细节,通过栽培花草树木和构造建筑设施等手段,使整个景区表现出优雅、含蓄且秀丽的特点。
二、严谨的园林布局苏州园林注重园林布局的严谨和合理性。
园林布局通常是融合了山水、空间和建筑等元素,以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苏州园林的布局常常以围墙作为界限,将园林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区域。
每个区域内部都有各自特色的景点和建筑,同时,这些区域之间也通过廊桥和拱桥相连接,形成了一幅“园中园”的布局。
苏州园林在布局上追求宽敞、开朗和自然,通过疏密有致的植被安排、修剪整齐的树木和流动的水系,营造出一种迷你版的自然景观。
三、古老传统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成为了一个充满哲学、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园林艺术。
苏州园林借鉴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化典故和宫廷建筑的设计,通过建筑结构、雕刻造型和传统艺术品展示,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比如,苏州园林常常利用园内的石刻、凉亭和小桥等建筑物来展示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通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游人可以深入了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匠心独运的技艺表现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造园技艺和园林艺术的精湛表现,展示出中华民族建筑和园林文化的卓越智慧。
在苏州园林中,建筑物的精致制作、园林景观的精妙呈现以及小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和园林技艺的精湛水准。
苏州园林主要景点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西部的独墅湖南岸,始建于明代正德十
三年(公元1518年),是江南著名的园林。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
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园。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花木映带,布局巧妙,富有诗情画意。
拙政园为中国
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园林经典,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全园分四部分:东花园以赏荷为主题;西花园以山水为主题;南
花园以曲池为主题;北花园以置石为主题。
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有“园林之王”之称。
留园有三处庭院被称为“三绝”:一是整石砌就的“九山
流水”的叠山,二是清池绿柳间的“花港观鱼”,三是曲折幽深
的“曲水流觞”。
留园占地面积约60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
园内楼台亭阁、假山池沼、花木竹木等各类建筑景观一应俱全。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虎丘区西,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后屡经兴废。
—— 1 —1 —。
苏州园林十个景点介绍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其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艺圃、藕园、怡园和环秀山等是苏州十大名园。
以下是这些景点的简要介绍:
1. 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美感,让人流连忘返。
2. 留园: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3. 狮子林: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4. 网师园:网师园是苏州小型园林的代表作品,以精巧细致的造园手法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著称。
园内的建筑以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分为住宅和园林两部分。
园林部分以水景为主,景点有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等。
5. 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6. 艺圃:艺圃是苏州十大名园之一。
7. 藕园:藕园是苏州十大名园之一。
8. 怡园:怡园是苏州十大名园之一。
9. 环秀山:环秀山是苏州十大名园之一。
10. 虎丘: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部,是一座以虎丘山命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区。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
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
《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
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
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一般的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集中一处的建筑实体,采用空间顺序来说明,就能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及这一篇写的蜚声中外的苏州园林,几十个园林分散在城内各处,最著名的也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四大名园,如果他用空间顺序,一定会说得琐碎而沉闷。
作者采用了一个巧妙的结构方法,先由分到总:从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由心裁修建成的各个不同的园林中抓住一个共同点;然后由总而分,写出了这个共同点表现在苏州园林物景中的各个侧面。
这样,文章没有具体提到一个苏州园林的名字。
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二、说明顺序
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
如《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的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
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三、表达特点
本篇在表达上有两大“优势”。
一是构思缜密,脉络清楚。
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作鸟瞰式的叙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详细说明和生动勾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二是说明准确,叙述生动。
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并以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既有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又有条分缕析式的叙述。
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说明物景时,时间上纵观一年四季变化,空间上俯瞰各园的各个角落,既不说明观察的特定时间,也看不出有特定的观察点,好象中国画中的透视画法一样。
这样写便于更全面地介绍苏州园林,突出苏州园林的总体形象。
四、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般地说,说明文是为了让人了解物景的实形、实态,多是写实的。
《苏州园林》却是将虚写和实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将客观物体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
写池沼两岸的石头、花草,写池沼中的睡莲和金鱼,处处实写,又处处入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实写,接下去的“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则是一笔虚写,使读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作者为什么采用实写虚写相结合的手法,且把虚写放在显眼的位置呢?这是因为,苏州园林本身就是虚实结合的。
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增添了景致的美,作者说明这种特点时也就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在物景的实写中渗入虚写的画意。
独特的写作方法,是适应写作对象的特点应运而生的。
五、教学步骤安排建议
第一步,可用比较法,在与一般的运用空间顺序说明的说明文的比较中使学生明白物景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和总分顺序两种结构方式。
第二步,用图表法进行结构分析。
在划中心句和分段的基础上,掌握《苏州园林》的总分顺序结构。
第三步,用点睛法读析第二部分(主体段)的各节,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
第四步,用仿写法作文,学习物景说明文的总分结构技巧。
六、语感训练教学建议
语感训练不仅要感知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在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主体画面,而且要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境情调。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为学生设置特定情景,并使他们进入其中角色,这样他们才会动心动情。
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实现这一要求。
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不仅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为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刘正海老师播放了有关“苏州园林”的录相和课文录音,让学生边看边听,同时要求他们把自己假想成一名游客,畅游在其中。
这样录相中的优美画面和轻快的音乐,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优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
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图片(或做成演示课件),看课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所了解。
〕
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教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
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
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
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