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品安全性问题 第2次课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66
《食品质量与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是食品商品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是一门食品商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是学习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的应采取的保证措施,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学的基本原理以及重要性;掌握腐败变质的基本特性、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化学物质的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影响的方式,危害性,安全性评价以及预防;掌握食品可追溯制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安全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及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并增强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第一章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概论1.1 食品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内涵1.2 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质量控制采取的手段1.3 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及内涵1.4 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成1.5 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联系与区别1.6 《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课程体系教学重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手段。
第二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新制度体系的形成2.1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2.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组成及其各部门的责任2.3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新变化2.4 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2.5 可追溯制度的建立教学重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组成。
教学难点:风险评估制度与可追溯制度。
第三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预防3.1 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3.2 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因素组成及特点3.3 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变化3.4 食品腐败变质的物理过程变化3.5 食品腐败变质的预防教学重点: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因素组成。
教学难点: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变化。
第四章食品化学性污染及其控制措施4.1 食品化学性污染的概论4.2 农药的污染及其控制4.3 兽药污染及其控制4.4 重金属污染及其控制4.5 其它化学性污染及其控制教学重点:农药和兽药的污染。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常识网课答案第一部分:食品安全- 问题1:什么是食品安全?问题1:什么是食品安全?- 答案: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确保人们食用的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各项措施和标准。
答案: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确保人们食用的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各项措施和标准。
- 问题2: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是什么?问题2: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案:食品安全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不安全的食品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传染病等健康问题,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答案:食品安全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不安全的食品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传染病等健康问题,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 问题3:我们如何确保食品安全?问题3:我们如何确保食品安全?- 答案: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与加工的监管、实施严格的检测标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并鼓励食品安全行为。
答案:确保食品安全的措施包括:加强食品生产与加工的监管、实施严格的检测标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并鼓励食品安全行为。
第二部分:日常饮食常识- 问题1:什么是均衡饮食?问题1:什么是均衡饮食?- 答案:均衡饮食指的是摄入各种食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人体生理需求并保持身体健康。
答案:均衡饮食指的是摄入各种食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人体生理需求并保持身体健康。
- 问题2:为什么均衡饮食重要?问题2:为什么均衡饮食重要?- 答案:均衡饮食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功能。
它还能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肥胖症等。
答案:均衡饮食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功能。
它还能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肥胖症等。
- 问题3:如何实现均衡饮食?问题3:如何实现均衡饮食?- 答案:实现均衡饮食的方法包括:多样化食物选择、适度控制食物摄入量、合理搭配各类食物、避免偏食和过度摄入某些营养素。
食品安全的评估练习1 膳食中一般均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蔬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 mg·kg-1B.咸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在7 mg·kg-1以上C.豆粉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达10 mg·kg-1D.我国食品卫生标准规定,婴儿奶粉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不得超过7 mg·kg-12 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中含有亚铁离子.若误食亚硝酸盐,则导致血红蛋白中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而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解除亚硝酸盐中毒。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亚硝酸盐是还原剂B.维生素C 是还原剂C.维生素C 能将Fe2+氧化成Fe3+D.亚硝酸盐被氧化3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α萘胺反应形成().A.血红色溶液B.棕色溶液C.紫红色溶液D.桃红色溶液4 下列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5 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不包括()。
A.一次性大剂量地摄入亚硝酸盐能够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导致组织缺氧B.亚硝酸盐在自然界和胃肠道的酸性环境中可以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C .亚硝酸盐能够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有致畸作用D .长期食用含亚硝酸盐的食品,会引起亚硝酸盐在体内积累6 在果酒、果醋及泡菜制作过程中,所用原料的有机物总量及有机物种类的变化是( )。
A .减少、增加B .减少、减少C .增加、增加D .增加、减少7 在有氧或氧气缺乏时都能正常生存的是( )。
A .酵母菌B .醋酸菌C .毛霉D .乳酸菌 8 某同学在泡菜腌制过程中每隔3~4天测一次亚硝酸钠的含量,其结果如下表: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mg·kg -1)(1图。
(2)结合曲线和表中数据分析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原因。
《食品安全》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安全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一、课程的性质课程主要针对中专学校三年制烹调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对于从事餐饮行业的烹饪专业学生,更应该掌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及食品安全处理方法,保证入口食品的安全性。
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烹饪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本专业学生的应知应会为导向,结合现今的食品安全案例,同时,按照岗位工作任务的操作要求,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通过课程的改革,改变以往营养与卫生一本教材的教学方式,探索性地结合专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餐饮业对食品卫生安全的严格要求,把《食品安全》课程独立起来。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36课时。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饮食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要求,严守法规,科学操作。
更能让学生识法、守法、科学操作。
使学生能熟悉行业的卫生法规和操作要领,从而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制作适合卫生要求的产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目标:第一章食品污染与食品安全[讲授内容]第一节食品污染概述一、食品污染分类二、污染的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二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一、自然界中细菌的分布二、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来源三、食品微生物卫生指标四、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五、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六、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第三节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一、农药污染食品及其预防二、有毒金属污染食品及其预防三、化学致癌物的污染及其预防第四节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污染第五节食品添加剂一、食品添加剂定义及分类二、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及使用原则三、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和禁止使用的添加剂四、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安全现状[基本要求]1.了解食品卫生学概念及食品污染的分类。
2.了解常见的食品细菌,掌握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3.了解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化学过程,掌握其鉴定指标。
4.掌握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5.掌握常见农药、有毒金属、N—亚硝基化合物及多环芳烃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6.了解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卫生问题。
人教版初中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案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二、本知识点的中考热度:1、近五年中考热度:2、2020年中考热度预测:(疫情下的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二、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教材内容:三、教材分析:本知识点包含以下三点内容: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及进一步探究等学生活动。
2、对“合理营养”的解读。
3、关注食品安全保持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1、利用课本资源同题目之间的联系,渗透“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思想;引导学生在查阅课本“母题”活动中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学习的自觉性加强。
同时也可使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2、对于探究活动,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其测定的数量并不准确。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
应注意首先是定性(有无能量),第二才是定量(有多少能量),这样就能发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
(本节课暂不安排)3、对于设计活动,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重点针对“全面”“合理”“安全”三组关键词来进行能力训练。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合理营养、健康安全饮食。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力。
能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健康合理食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
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增强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②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③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2、难点:①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
②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七、典型例题:(一)实验技能训练:【从2014年起,每年必考】“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二)图文测试:典型考题一:营养物质缺乏症1.维生素和无机盐在人体中需要量虽然很少,却起着“人体运作的润滑剂”和“健康基石”的作用。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教案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小时培训对象: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目标: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食品污染的来源及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意识,保障消费者健康。
二、第一章:食品安全概述1.1 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1.2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1.3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关系1.4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三、第二章:食品污染的来源及预防措施2.1 生物性污染2.2 化学性污染2.3 物理性污染2.4 食品污染的预防措施四、第三章:食品添加剂3.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3.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3.3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限量3.4 常见非法添加物及危害五、第四章:食品储存与运输4.1 食品储存的基本要求4.2 食品储存的方法4.3 食品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保障4.4 食品冷链物流管理六、(请提供后续章节的要求,以便我为您编写完整的教案)六、第五章:食品加工与烹饪6.1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6.2 食品烹饪的基本原则6.3 厨房卫生与食品安全6.4 常见烹饪误区的改正与预防七、第六章:食品包装与标签7.1 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安全性7.2 食品包装的设计要求7.3 食品标签的基本内容与要求7.4 食品包装与标签的法规遵守八、第七章:食品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8.1 食品安全检测的方法与技术8.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8.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8.4 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与应急响应九、第八章: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9.1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权益9.2 食品安全信息与消费者教育9.3 食品安全投诉与举报9.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简介十、第九章:食品安全发展趋势与未来挑战10.1 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10.2 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0.3 科技创新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10.4 食品安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十、第十章:食品安全实践操作演练11.1 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演练11.2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11.3 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演练11.4 食品安全知识问答与互动环节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简介补充说明:明确培训目标,确保课时安排合理,以便于从业人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食品安全知识。
安全《食品安全》教案一. 教案背景和目标1.1 教学背景食品安全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进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有责任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 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2.1.1 食品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食品安全的定义和范围;•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安全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1.2 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食品选择与购买:了解有关食品标签的信息,学会辨别食品的新鲜度和质量;•食品储存与加工:正确储存和处理食品,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食品烹饪与摄入:学会选用健康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控制食物中的营养和风险。
2.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安全问题,并解答相关疑问;•视听教学:播放相关视频、音频,展示食品安全知识和实践技能;•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特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和展示;•实地调研: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食品生产或销售场所,实地了解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
三. 教学计划3.1 教学时长本教案计划分为2个学时,每个学时45分钟。
3.2 教学步骤第一学时•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食品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15分钟)–通过讲解食品安全的定义和范围,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案例。
•第三步: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针对某一类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和集体展示。
•第四步:案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些食品安全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学时•第一步:复习(5分钟)–复习前一次课的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回顾。
沪科+黔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第2课《拒绝"问题食品”》教学设计小摊食品的卫生不能保证。
2.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四、我们在行动1小演习如果你和同学在学校中遇到集体食物中毒的情况,该怎么办?请你和同伴一起模拟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救援行动演习。
食物中毒的情况,该怎么办?(1)催吐。
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一至二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
立即取食盐二十克,加开水二百亳升,冷却后一次喝下。
如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
亦可用鲜生姜一百克,捣碎取汁用二百亳升温水冲服。
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梨糖醉、木糖的感觉。
醇等2.了解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常识和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有关部门对食品卫生的抽查情况,制作宣传展板,在社区进行宣传,引起更多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提醒大家远离不安全的食品。
3.转基因食品,如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色拉油等已经悄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你和家人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收集资料,开展一次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班级讨论会。
4基因食品是有害的。
①1999年5月20日的《自然》杂志报道:帝王蝶的.幼虫在吃了某种转基因玉米的花粉沾染过的牛奶草叶子后,近一半的个体死亡,幸存的也不能正常发育,有可能导致该物种的绝灭,我们难道还要重蹈恐龙绝迹的覆辙吗?②1997年德国农民种植转基因玉米BI-176,玉米长势喜人,毫无虫害;2001年他用该玉米喂母牛,牛开始剧烈腹泻以致70多头牛死亡,这难道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吗?③更为严重的是,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危害是基于一种生物的基因根植于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当中,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原生物基因的表达,影响着该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关键是它会随着该生物的遗传而代代相传,正如HIV病毒感染并整合到人的T淋巴细胞DNA中去,它的繁衍通过血液又遗传给后代,影响深远,危害子孙后代,难以治愈,后果不堪设想。
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趁机在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里,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在一起,使艾滋病毒像感冒一样,大范围传播。
食品安全备课教案大全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识别食品中的安全问题,并学习如何正确选择、保存和处理食品,从而确保他们的饮食健康。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生或高中生。
二、教学目标1.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2.学会识别食品中的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有害菌等。
3.掌握正确选择、保存、处理食品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5.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食品安全意识教育1.课堂导入:通过示意图展示食品安全事故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
2.食品安全定义:向学生解释食品安全的概念,强调其重要性。
3.食品安全问题:列举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引导学生思考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件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并讨论可能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5.总结提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食品安全知识。
第二课:食品选择与购买1.食品标签解读:讲解食品标签上的基本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阅读食品标签。
2.健康食材选择: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食材,如观察外观、闻味道等。
3.有机食品认知:向学生介绍有机食品的概念和特点,教会学生如何辨别有机食品。
4.消费者权益保护:讲解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的权益和保护措施,如投诉、退货等。
第三课:食品储存与处理1.储存环境:向学生介绍食品储存的基本原则,如干燥、阴凉等,帮助他们了解适合各类食品的储存环境。
2.食品储存方法:教授学生正确的食品储存方法,如冷藏、冷冻等,帮助他们延长食材的保质期。
3.食品烹饪注意事项:讲解食品烹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彻底煮熟、避免交叉污染等。
4.剩余食物处理:教导学生妥善处理剩余食物,避免浪费和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与卫生安全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了解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的重要性。
2.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卫生安全知识。
3.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4.学会正确选择、储存和处理食品。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食品和卫生安全的定义1.食品安全的定义:保障食品不受污染,不造成食物中毒和疾病的问题。
2.卫生安全的定义:保障环境和个人的清洁,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课:食品安全1.食品的来源:自然界和人工制造。
2.食品的分类:水果、蔬菜、肉类、奶制品等。
3.食品的储存:避免食品变质和堆积。
4.食品的加工:正确的烹饪和加热方法。
5.食品的消化:咀嚼和吞咽食物的步骤。
第三课:卫生安全1.个人卫生:洗手、刷牙、洗澡、剪指甲等。
2.环境卫生:保持房间的清洁和整洁。
3.环境的消毒:使用适量的消毒剂清洁桌面和地板。
4.预防传染病:正确的遮嘴和鼻子、不与病人共享个人物品等。
第四课:饮食的平衡1.合理的膳食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2.健康饮食习惯:少吃油炸食品、多吃水果和蔬菜。
3.饮水的重要性:每天保持充足的饮水量。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对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有深入的了解。
2.观察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食品和卫生环境的情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就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游戏活动:设计一些趣味性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估1.记录观察:老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记录并评估学生的表现。
2.问答测验:设计一些问答题,考察学生对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的理解程度。
3.组织活动: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案PPT。
2.食品和卫生安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食品安全和卫生安全的宣传手册。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总学时数:54 学分:3理论学时:54 实践学时:0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课。
课程地位:《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食品学基本概念及方法,同时还应得到鉴定方法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鉴别食品安全。
二、总体教学目标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
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理论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食品安全的理论及动手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食品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为以后他们从事食品检验和加工做好理论准备,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食品科学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王际辉主编.食品安全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主要参考资料:1.钟耀广主编.食品安全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孟凡桥主编.食品安全性.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3.许牡丹、毛跟年编著.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五、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标掌握食品安全学的概念,熟悉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了解食品安全学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食品安全性的历史观第二节食品安全性的现代内涵第三节食品安全性的监控(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掌握食品安全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食品加工中的危害因素、国内外食品安全概况。
2、重点、难点重点:食品加工中的危害因素。
难点:食品加工中的危害因素分析。
(四)教学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食品安全》课程笔记第一章: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一、食品的生物性危害1.1 食品的细菌污染1.1.1 安全食品与有毒有害食品- 安全食品:指的是在正常食用情况下,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这些食品通常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定。
- 有毒有害食品:指的是含有有害物质或微生物,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短期或长期危害的食品。
这些食品可能由于生产、加工、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的不当操作而受到污染。
1.1.2 微生物与细菌-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
-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繁殖能力,可以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导致食品变质和食物中毒。
1.1.3 污染食品的细菌来源及途径- 来源:细菌可能来源于土壤、水体、空气、动物肠道、人体、食品加工设备等。
- 途径:- 原材料污染:动物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细菌污染。
- 加工环节污染: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不当或设备不洁而受到细菌污染。
- 运输和储存环节污染:食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因环境条件不当而滋生细菌。
- 销售环节污染: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因交叉污染而受到细菌污染。
1.1.4 引起食物污染的细菌及其预防- 常见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
- 预防措施:- 严格原材料验收,确保原材料来源可靠,无污染。
-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遵守良好的卫生操作规范,如手部卫生、设备消毒等。
- 保持食品储存和运输环境的清洁和适宜温度。
- 定期对食品加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培训。
1.1.5 食品的真菌及其毒素污染- 真菌:是多细胞微生物,能够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真菌毒素。
- 污染途径:真菌污染通常发生在粮食、坚果、干果等食品中,尤其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
1.1.6 食品的病毒污染- 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食品传播,引起人类疾病。
- 污染途径:食品病毒污染通常通过食物处理者的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
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一系列假食品害人事件也一再给食品安全敲响警钟!“加强食品安全,让民众吃得放心”已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日益重视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来源,掌握去除或避免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的方法,选用安全的食品。
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与民族昌盛、国家繁荣息息相关。
人类祖先尝百草、吃野果,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体会到,许多食物除了能提供营养成分外,还能起到防病和治病效果。
“食用、食养、食疗、食忌”这些贯穿日常生活的膳食原则使“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这一运用膳食防治疾病的生活哲学不仅使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也造就了华夏古老文明的成就。
重视营养科学的普及,让学生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可以预防多种疾病。
采取有效的营养措施,能大幅度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实践证明人类寿命愈来愈长,不仅有赖医学昌明进步,而且与人类越来越重视食品养生功能有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早已超越单纯满足生理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食物中营养素的种类、作用、有效利用的方法,利用所学的食品安全、营养和健康知识选择安全的食品,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将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本章教学目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一系列食品问题也一再给食品安全敲响警钟。
因此本章主要介绍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着重介绍国内外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食品安全培训课程大纲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的和背景介绍1.2 课程重点和目标1.3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挑战第二章:食品安全法规与政策2.1 国家食品安全法规概述2.1.1 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2.1.2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2.2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职责2.2.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2.2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三章:食品危害因素与防控措施3.1 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与预防3.1.1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传播途径3.1.2 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控制措施3.2 化学物质污染的危害与控制3.2.1 常见食品化学污染物及其来源3.2.2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管理3.3 物理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防范3.3.1 外部环境对食品的影响3.3.2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物理监控和控制方法第四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标准4.1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介绍4.1.1 ISO 22000标准的背景和目的4.1.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4.2 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介绍4.2.1 HACCP原理及应用范围4.2.2 HACCP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步骤第五章:食品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5.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方法5.1.1 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5.1.2 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5.2 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5.2.1 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和方法5.2.2 风险管理与风险沟通第六章:食品安全培训与教育6.1 食品安全培训的目的和重要性6.1.1 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的重要性 6.1.2 食品安全培训的方法和形式6.2 食品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6.2.1 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6.2.2 食品安全教育的持续改进与评估第七章:案例分析与讨论7.1 典型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7.1.1 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和教训7.1.2 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7.2 食品安全问题讨论与解决方案7.2.1 食品安全问题的识别和评估7.2.2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知识总结8.2 食品安全发展趋势与展望致谢注意:以上仅为食品安全培训课程大纲的示例,实际编写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内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