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藏:一切皆是“缘生” 故一切法不离“因果”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楞严经经典句子句子楞严经经典句子楞严经经典句子卷一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指推求寻逐之心),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佛曰经典语录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佛曰: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增一阿含经》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经典语录]释迦牟尼语录释迦牟尼语录1、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也绝不会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
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
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有时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
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
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
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
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学佛感悟:一切都是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
你所遇见的一切,都是你所必须经历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无所谓乐也无所谓悲。
坦然面对,欣然承受,只有如此,方能觉悟人生。
更多释迦牟尼语录:1、“你想把他给撑死呀?”难陀多罗说,“饿坏的人,是不能一次吃很多的!给我记住,将来你们的丈夫如果饿得像他这样,也得这么喂!”(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2、【魔女笑佛,扰乱太子修行】太子即将成佛,三魔女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和罗伽(贪欲)盛装严饰,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
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我心目中的本焕老和尚法不孤起,因缘无量;佛法大海,惟信能入。
我于2004年大雄禅寺开光时,有幸亲近本焕老和尚。
随着老和尚的一声狮吼“开一一”,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中,犹如霹雳闪电一般,太阳一跃而出,杀哪间,神乌腾辉,光芒四射,万道金光,照彻大千。
现场十万余信众,无不为此殊胜奇观而震撼惊叹,或欢呼雀跃,或喜极而泣,纷纷顶礼,拜倒在地。
如此盛大壮丽的场面,诚可谓撼天动地,感人至深。
我于香炉前,亲历此殊胜瑞相,惊魂荡魄,心灵仿佛受到一次圣洁的洗礼,对佛法生起无上的信心。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本老之所以奋悲风以扫荡,揭慧日于中天,实乃希冀我们众生发起信心,游大智海。
2002年夏,我曾随友人来弘法寺拜见本老。
当时我是一个邪见傲慢之人,对出家人并无什么好印象。
面对我的无知和轻慢,本老满面春风地与我谈叙佛法,而无任何不悦。
今日思及,深生惭愧。
或许就是那次因缘,本老给了我无上的加持,使我渐渐走上佛法修学之路。
在本老的开示中,我最感受用的就是“认真”二字。
本老讲:他每吃一口饭,每走一步路,每拜一拜佛,每说一句话,他都是极其认真,都是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敢有任何放逸,不敢有任何懈怠走一步路,不能走在功夫上,这一步路就不要走;吃一口饭,不能吃在功夫上,这一口饭就不要吃;说一句话,不能说在功夫上,这一句话就不要说。
这就是真正的修行,真实地用功夫,这种境界,非是薄地凡夫所能思量测度。
凡夫之所以堕落退转,就是因为不能在具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去真干,去真实地用功夫。
本老虽已百岁高龄,每天早上都是三点五十分起床,诵经至七点钟,晚上还要诵两个小时。
本老讲:“我的功课,差一点儿都不行。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要为大家做一个好样子,绝不敢做一个坏样子。
”本老严净毗尼,精进行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不仅以佛法教诲广大众生,而且为众生作出光辉榜样。
“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当今世界,能行言教者,不乏其人;能行身教者,却甚为稀有。
解深密经名句
1. “一切法无自性,如幻如化。
”这就好像天空中的云朵,一会儿变成这个形状,一会儿变成那个形状,不是固定不变的嘛!真的让人惊叹啊!例子:就像我们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别老是觉得它就会一直那样难,其实它也可能随时变化呀。
2.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哎呀呀,这不就跟那湍急的河流一样嘛,看似平静的表面下藏着汹涌的力量!例子:就好比我们内心的某些想法,看似微小,却可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呢。
3.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
”哇塞,这听起来就好厉害的样子啊,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例子: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总有那么多新奇的发现等待着我们。
4. “识所缘,唯识所现。
”这不是跟做梦一样嘛,梦里的一切不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显现出来的吗!例子:当我们陷入纠结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在捣鬼呢。
5. “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缘故,起分别觉,犹如幻事。
”哎呀,这不就是说那些虚幻的东西嘛,就像我们有时候会执着于一些不真实的东西啊!例子:比如过度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荣誉。
6. “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
”这多神奇呀,就好像宇宙的奥秘一样让人捉摸不透!例子:就如同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一样。
我觉得这些《解深密经》的名句真的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不断去思考和感悟呀!。
人生因果之诸环节—十二因缘时间:2009-09-25来源:未知作者:佛缘总编辑“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有支、十二支等,是佛教用缘起说理论观察人生而得出的,用以解释人生痛苦根源,以及说明如何才能解脱痛苦的教义学说,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都处于一定的因果关系中,依赖某种因果条件而存在,并依靠一定的条件而演变。
这种依赖于某种条件而存在,变化的学说,就是“缘起说”。
佛陀在解释缘起关系时,说这一关系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如据《缘起经》说:“尔时,世尊告比丘众,吾当为汝宣说缘起初差别义,汝应谛听,极善思惟。
吾今为汝分别解说。
比丘众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相传佛陀在菩提树下进入禅定思惟状态中,观察分析人生苦难以及之所以会产生苦难的原因时,最后得出了这十二因缘说。
十二因缘说即以缘起说来分析人生的生灭变化现象,依照缘起说,人的生命过程,生命的诞生和成长,也是由各种必须的条件而引起。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识,名识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
”(《缘起经》)在这儿,佛陀指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可分为彼此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是:1)无明(人与生俱来的蒙昧无知)。
2)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
3)识(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
4)名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
5)六处(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
6)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7)受(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
8)爱(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
9)取(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着之意)。
10)有(因追求和执着而造成的生死环境)。
11)生(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
12)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释迦牟尼语录导读:1、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也绝不会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
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
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有时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
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
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
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
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学佛感悟:一切都是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
你所遇见的一切,都是你所必须经历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无所谓乐也无所谓悲。
坦然面对,欣然承受,只有如此,方能觉悟人生。
更多释迦牟尼语录:1、“你想把他给撑死呀?”难陀多罗说,“饿坏的人,是不能一次吃很多的!给我记住,将来你们的丈夫如果饿得像他这样,也得这么喂!”(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2、【魔女笑佛,扰乱太子修行】太子即将成佛,三魔女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和罗伽(贪欲)盛装严饰,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
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名号之由来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
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
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
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
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
当时受到朝野轰动地欢迎,并不是要为了欣赏他??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及西方国家的宝物,增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然能够那么志气凌励,比当朝的皇帝东征西讨,还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而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惊叹!振奋人心!简值是莫测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如此出类拔??的出家人,当时朝野怎不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荣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
“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
我问佛:什么是善与恶?我问佛:什么是幸福?佛说:身心安顿,就是幸福,幸福,本无关名利或者财富。
我问佛:面对困境,为何要一笑而过?佛说:身不过百年,瞬息而过,如梦一场,何必当真。
我问佛:人生为何那么多不如意?佛说: 缘起缘落,缘生缘灭,万象皆为心造。
不如意的不是人生,是你的心。
我问佛: 为何有那么多的放不下?佛说: 不是放不下,只是因缘未到。
因缘成熟自然放下。
我问佛:如果做错了事,能否得到你的原谅?佛说:首先,应该求得自我原谅。
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要佛的原谅又有何用?我问佛:有何办法弥补曾经的过失?佛说:不必弥补。
就当重回人间走一遭,若走错了,从头再来。
若走累了,放自己好过,看看沿途的风景,接着上路便是。
我问佛:如何忘却那些不该有的幻想?佛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问佛:一个人如果想要重生,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佛说:最应该做的是重新走一遍前生,如此才能彻底地放下。
否则,刻意地遗忘只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么,即便是重生也不过是在重复过去的人生。
我问佛:执著是什么?佛说: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我问佛:如何才能放下曾经的执著?佛说:勘破,放下,自在。
勘破红尘就会放下过往,如是才会活得自在。
你可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西方极乐世界不过是永远无法到达的幻境,他们以为死亡可以令他们摆脱痛苦,度化成佛去往极乐世界,他们却不曾想自己究竟为了去那个地方付出了多少代价。
这就是人与佛的差别,人总是放不下执著的虚无的东西,以为那是梦想,其实那是贪。
我问佛:未来的路我怎么走?佛说:路在心中,不在脚下,心有多远,路有多长。
我问佛: 钱财名利重要吗?佛说: 财色名利皆是毒虫,世间事除了生与死,其他的都不重要。
我问佛:如何让别人重视自己?佛说: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
弘一大师的五句话摘要:1.弘一大师简介2.弘一大师的五句话及其含义2.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2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2.3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2.4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5 以佛智慧力,演说诸法无我,及如来藏不生不灭正文:弘一大师,原名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佛教家、书法家、音乐家、教育家。
他精通佛法,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诠释佛教教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弘一大师的五句话,以期带给大家对佛教智慧的领悟。
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意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固定的实体,如同梦境、幻影、泡沫、露水、闪电一样短暂易逝。
我们应当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从而放下执着,达到解脱。
2.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句话强调了禅修并不局限于某种形式,无论行住坐卧、言语动静,只要内心保持平静、专一,都可以进行禅修。
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修行,锻炼自己的心性。
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句话阐述了佛教的因缘法则,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这揭示了事物的无常性,教导我们要看破生死轮回,明了生死无常,从而珍惜生命,努力修行。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提醒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只有超越对表象的执着,才能见到真实,见到佛性。
5.以佛智慧力,演说诸法无我,及如来藏不生不灭这句话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无我。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体,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不断变化的。
只有认识到了无我,才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
通过以上对弘一大师这五句话的解读,我们可以对佛教的智慧有更深入的理解。
圣严法师:宝镜无境宝镜无境——石头希迁〈参同契〉、洞山良价〈宝镜三昧歌〉新诠圣严法师著自序石头希迁〈参同契〉正文简介释文一、迈向佛心的道路二、人人都有灵源三、万法含摄于四、诸法因缘生五、心寂静,智慧生六、在动中见不动七、智慧不离烦恼八、修行并无终点九、时时精进修行洞山良价〈宝镜三昧歌〉正文简介释文一、处处链心,勤拂心镜二、对症下药,随顺因缘三、自性显现,烦恼祛除四、放下宝镜,只管修行五、解脱知见,度化众生六、迈向究竟圆满悟境七、体证实相的真如本性八、依循佛道,远离魔道自序石头希迁所著的〈参同契〉与洞山良价所写的〈宝镜三昧歌〉,被公认为是禅佛教曹洞宗最重要的两篇著作。
曹洞宗的源头可直接追溯到石头希迁(西元700—790年),间接可追溯到他的师公六祖惠能(西元638—713年),但曹洞宗的命名来自此宗两位最有名的祖师,即洞山良价禅师(西元807—869年)及曹山本寂禅师(西元840—901年)。
石头禅师有很多弟子,诸如药山惟俨禅师(西元745—828年)以及天皇道悟禅师(西元754—807年)。
跟石头禅师一样,药山惟俨又把禅法传给许多法嗣,其中包括两位很重要的禅师,即云岩昙晟(西元780—841年)及投子大同(西元819—914年);云岩昙晟接着又传法给洞山良价。
因此,曹洞宗确实是禅宗传承下来的宗派,这是不容置疑的。
〈参同契〉在曹洞宗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曹洞宗的祖师广泛援用石头禅师著作中的智慧,并且致力让后人能够了解〈参同契〉。
在日本佛教丛书中,只要介绍曹洞宗的教理,〈参同契〉及〈宝镜三昧歌〉往往被编在一起。
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今还未发现有任何一本书清楚地解说〈参同契〉。
今日的台湾,也几乎没有人讲解这两篇佛教著作的教理。
既然我是曹洞宗的法子,我觉得有责任把曹洞禅法传给我的学生及弟子们,这个传法的责任包括讲解这些重要的经教。
我在美国东初禅寺每周三的开示中,介绍过这两篇佛教著作。
通常在精进禅修中,我只强调禅修的方法,而不讲解佛法的哲理,但在每周三的开示中,我讲教理也讲修行方法。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严循东 2021年1月6日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
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
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
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
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
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近代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断见,都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知道这是佛法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一点修证修持功夫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学了佛,生老病死变得更严重。
何以如此?因为自己的著作、言论、说法犯了更错的因果,断了人家慧命;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没有。
假如空就是没有的话,我们也不用学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学派哲学好了。
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
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佛说一切法皆从因缘所生,这当然没有错,但要注意,因缘所生讲体相起用,现象界的东西、应用的东西都是缘起,是因缘所生。
但是自性功能并非缘起的,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过,我们说自性功能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不要又执着一个自性、执着一个功能,因为凡有所执着就不对了。
缘起性空这个道理非常深,《楞严经》有段话非常重要:“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国学经典解读《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一、引论南岳慧思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代表其主要思想的仅《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及《大乘止观》四篇。
近代以来,关于《大乘止观》是否慧思作品的问题多有争论和歧义。
另外三部作品则确凿的为慧思思想的代表,并直接影响了智者等人。
其中,《安乐行》与《无诤门》收入藏经,而《随自意》自智者之后少有见闻,近人收入《卍续藏经》。
实际上,《随自意三昧》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切实可行的观行方法,无论从文化发展还是修行实践的角度都有深远的意义。
《随自意三昧》因阐述“随自意三昧”这种修行方法而得名。
“随自意”,又名“随智”,相对于“随他意”、“随情”而言,一般指佛或诸大菩萨说法时,依其自内证而说者;相应地,随他意、随情,则指佛说法时,顺应对象之根机而说者。
对于行者来说,随自意则指随其自身的智慧与意愿随时对心念进行层层深入地推择观照,达于正定,认识实相(真理)。
因此,与随他意为“化他能所”相对应,随自意是“自行因果”。
智者释“随自意三昧”为“意起即修三昧”,可谓对此法门特色的准确把握。
《随自意》讨论的问题为《安乐行》与《无诤门》的基础,从时间顺序来说,《随自意》成书最早,理由有三:第一,《安乐行》中提到过《随自意》。
第二,对于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安乐行》与《无诤门》论述得更为详尽深入。
第三,《安乐行》与《无诤门》都有将《随自意》基本思想纳入自身体系的倾向。
以下分别论述。
《安乐行》强调当深信一切众生如佛,同俱如来藏、法身藏,以无相行与有相行为行持之双轨。
其中的有相行是据《法华经》与《普贤观经》修忏悔法,无相行是对《随自意》的观行内核——观诸法实相的简化处理,方法基本不出观四运心寂灭与根尘相对观无我:何故名为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
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
例如其中有一段观十八界的文字:是故初发心新学诸菩萨,应善观眼原,毕竟无生灭。
第1篇自从接触佛学以来,我便对这一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佛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它引导我们认识人生、感悟生命,使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阅读佛学经典后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认识人生佛学经典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教诲。
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本质,使我们认识到世间万物皆无常,人生充满了苦难。
然而,佛学并非让我们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教导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如何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在《心经》中,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空性的,色相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因此,我们不应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应关注事物的本质。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应为名利所累,而应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二、感悟生命佛学经典中,对生命的诠释令人叹为观止。
在《金刚经》中,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如同梦幻泡影,瞬间即逝。
因此,我们应珍惜当下,把握每一个时刻。
在《阿弥陀经》中,佛陀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极乐世界。
那里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众生皆得安乐。
这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我们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修炼自己的心灵,追求生命的真谛。
三、修身养性佛学经典中,对于修身养性的教诲颇为丰富。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养性应如水一般,宽容、柔和、无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宽容他人,善待自己,以达到内心的和谐。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更应注重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时刻保持正念,关注自己的言行,使心灵得到净化。
四、利他之心佛学经典中,强调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在《地藏经》中,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者应以利他之心为出发点,关注他人的痛苦,帮助他人解脱。
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琉璃光如来发愿救度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
若果心心相续不离实相的讲解
实相无相。
实相离一切虚妄生灭之相,因为一切相都是生灭的,是因缘和合的,所以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
一切相是因缘所生法,缘生缘灭的,所以说没有一相可得,实相无相。
第二是实相无不相。
实相又具足恒河沙数功德之相,没有一法它不具足,所以说实相无不相。
怎么理解?相是因缘和合的现象,但是这些因缘和合的现象,它的本体没有离开自性,是空有不二的,性相圆融的。
我们要听过《心经》就能理解,一切的现象它的本质,它都没有离开它的本质,虽然是因缘和合,这个相是假相,但是它的本质都没有离开实相,所以说实相无不相,它能现一切的相。
第三是实相无相无不相。
就是说实相虽然离开一切的虚妄之相,但是本体不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它的本体不空的。
虽然具足,但是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如果说有,它是对空之有,没有一法可得;如果是空,它又是有之空,没有一法不具,实相可以现一切的相嘛。
你不能坏空,也不能坏有,也就是妙有非有,真空不空。
所以说实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无相无不相,这就是《心经》中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就是实相般若。
无论说什么样的言语文字,无论用什么样的名字,无论是什么样的境相,都要深刻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只有见相离相不着相,对一切境相,既不执着假名,更不执着幻相,要知幻才能离幻。
不着一切的幻相,才能见到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
不凡不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真理实性。
三论宗“空”之美学境界蔡洞峰【内容提要】三论宗强调缘起性空,对“空”的坚守必然导致在审美形态上的空灵的意味。
“空”不是灭绝,不是死寂,而是“水流花开”,世界呈现为自在的境界,成为空灵中的实有,在空灵静寂中发现世界的奥秘,空谷幽兰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因此三论宗认为只有这种空才是最真的本体存在,是一种审美的存在。
【关键词】三论宗空中道美学【作者】蔡洞峰,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佛教美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中观学为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流派,由鸠摩罗什在东晋时期传入中国。
中观学派的传入结束了格义佛学的局面,被称为三论宗,“因以《中观》《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为所依,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义理”①,三论宗推崇大乘性空之理,因此又被称为空宗,空是三论宗的核心范畴。
隋唐时代为中国佛学的形成时期,中观学再次受到重视,其中三论宗与天台宗被认为是龙树中观学的直接继承者,但其进路并不相同。
总体而言,吉藏的学说重视对缘起性空的抉择,更多地体现了印度中观学的原貌。
“三论宗的形成与印度龙树、提婆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与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翻译、阐释般若中观经论的鸠摩罗什、僧肇等人有重要关联。
”②隋唐时期①弘学:《中观学概论》,巴蜀书社,2016,第15页。
②姚卫群:《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4期。
三论宗“空”之美学境界161吉藏在对《中论》《百论》等论述的基础上,宣扬诸法性空之理。
“空”乃“空无”“空虚”之意,龙树所著《中论》是其代表作,姚秦弘始十一年(409),鸠摩罗什开始将其译为中文,罗什译本流传最广。
龙树《中论》基本的思想是“一切现象皆为缘起的、性空的、无目的性的”,而这个基本原则,又归纳为一个“空”字。
罗什主要翻译了龙树相关的中观学派经典,罗什门下众多,龙树中观思想经由其传播,龙树一系的空宗经典被引入国内,这些经典对空观做了详细的阐释,从《注维摩诘经》和《大乘大义章》等经典,可以看出罗什的思想深受其所译般若类和中观学派经典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罗什之空论乃龙树中观之空思想。
圆的哲学?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圆的纷纭复杂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太极之圆、圆满之圆、圆转之圆和大圆之圆。
太极之圆标志着宇宙创化之元,是艺术生命产生之根源;圆满之圆体现了中国艺术推崇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而圆转之圆,则强调艺术生命运转不息的特征;大圆之圆则象征艺术生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系统,它表明:艺术生命生于圆,而归于圆,并在圆中自在兴现,由此“圆”成一圆的生命世界。
一、太极之圆:艺术生命之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归于一,以一生万,乘万为一。
这个化生万物的道恍惚幽渺,靡所不包,然而却无形可循。
晨阳释云:“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
”中国哲学把这浑沌无形之气视为圆,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
老子的“道”、“一”,在易学中又叫做“太极”。
《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易学史上,有很多人试图去描绘它的特征,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
圆形和易结下了不解之缘,庄杲《定山先生集》卷5《雪中和赵地官》云:“许惟太极圈中妙,不向梅花雪里求。
”卷2《题画》云:“太极吾焉妙,圈来亦偶夸。
”朱熹《太极图说解》云:“○者,无极而太极也。
”王夫之《周易内传发例》说:“太极,大圆者也。
”太极何以为大圆之体?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对此有详细解释,他说:“太极,一浑天之全体。
”并进而说:“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圆圈也,非有匡廓也……取其不滞而已。
”也就是说,太极何浑全,不可分割,故以圆来描绘;太极乃体气充凝,运转不息,所以似圆。
故此,易学史上,常常把太极当作浑沌之别名,雷思奇《易筮通变》卷下说:“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耳。
”浑沌则圆。
易学以太极之圆为天地之大本、万物之宗府。
深入经藏:一切皆是“缘生”故一切法不离“因果”
2011年01月30日 09:29
来源:摘自《弘化》2002年第5期作者:守真
一切都是“缘生” 故一切法不离“因果”(图片来源:资料图)
因果论的理论重点是四缘说。
佛教各派对于缘的解释颇不一致,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有见于南方的《法聚论》讲二十四缘,北方的《舍利弗毗昙》讲十缘,理论纷繁,于是加以简化,只列举南北两论中的前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合之为“四缘”。
并突出因缘为四缘中的重点,认为因缘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视为因中之因。
四缘后被小乘和大乘认为是一切有造作事物所借以生起的四类条件概括了一切因缘。
《中论,观因缘品》:“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
大乘中观学派强调缘起性空,因缘相对于“果”来说才有意义。
一切法莫非缘生,“缘”通名“原因或条件”,共分四种:
一、因缘:佛教通常将因和缘加以区别。
从产生的结果来说,亲生是因,疏助是缘。
这里所讲的因缘是说因即是缘,名为因缘。
因缘就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是所谓“亲因”或“真因”,通常把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叫做“因”,次要条件叫做”缘”。
因也是众生条件之一故名“因缘”。
如竹器以竹为主要条件,竹就是竹器的因缘。
唯识家也把“因”叫做种子,把“果”叫做“现行”,“种子”能生“现行”叫做“种生现”,如树之种子能生树,“现行”亦能变更“种子”,叫做“现零种”,如现在之树能生新种,因为水土日光空气等条件的变化,或茂盛或不茂盛,其所生新种或优或劣,必与旧种有所不同,这说明种子受了现行的熏习而发生变化,故名“现熏种”。
又如人们对于某一种事物有个想法,根据这个想法(因或种子)发生一种行为(果或现行)——这也是种子生现行或因生果,随后在行为的过程中,又接触了些新的事物,得了些新的经验,于是改变了以前的想法,这便是“现熏种”或是果又成因,另生新果。
二、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
“等无间缘”只在精神现象中存在。
所谓“等”便是“同等”或是“一样”,所谓“无间”,便是“毫无间断”的意思,人心前念为后念生起之原因,如无“前念”,必无“后念”。
”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体用同等,而且二念之间无有间断,有如呼吸和相继,一呼一吸,生生不已,念念不停。
佛教认为主观思维的开展,前前后后是相互关联着的,前行的思维大体规定了后起思维的种类,前后思维中间如无其他障碍,那末前者引导着后者就鱼贯而下,不致中断。
如此前念心直接为后念心的生缘,称为等无间缘。
又前念心导引后念心产生,所以又称次第缘。
佛教强调主观思维的无间断的开展,会逐渐发生对客观的反作用。
三、所缘缘:归译为“缘缘”。
“所缘”的“缘”字是“攀缘”的意思,如心里相信一件事,则心为“能缘”,事为“所缘”。
又如欣赏荷花,则眼识为“能缘”,荷花为“所缘”故“所缘”“即是“心识”的“对境”,能引起“心识”能缘的作用。
“所缘境”即是“能缘心”的“所缘缘”,如无“所缘境”这个条件,则“心识”起不了能缘的作用。
“所缘缘”又有亲疏之分。
“亲所缘缘”与“能缘心”相伴而起,不能相离,例如“眼识”对“色境”,能见之能力(见分)与所见之影像(相分)二者不能相离,“相分”即为“见分”之“亲所缘缘”,而影像必有实在物体为其本质,此本质与见分相离即为“见分”之“疏所缘缘”。
如无“疏所缘缘”即无“亲所缘缘”,如无“亲所缘缘”即不能生起能缘之心法,故“所缘缘”亦系专就心法而说。
心因境起,为佛教因果论中之一原则,故佛教在基本上不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范畴。
自俱舍,唯识二宗衰歇之后,因果之理法不明,一般佛徒看见华严经上有“一切唯心造”的一句话便机械的执着唯心论,由脱离现实而逃避现实,逃上深山古寺关门参禅念佛或淡玄说妙,只求明心见性,不管苍生死活的现象,这岂是佛教智悲双运,普渡众生的本旨?
四、增上缘:所谓“增上缘”者,指任何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的影响和作用。
分为两类: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有助令生长的作用;二、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阻碍之不令生起之作用。
此种事物便为其他事物的增上缘。
于其他事物能助令生长者,如阳光、空气、雨水、肥料、人工、农具等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有力增上缘”。
于其它事物,虽不直接助令生长而亦不障碍其生长者为“无力增上缘”。
“有力及无力增上缘”皆属“顺增上缘”。
于其他事物障碍之不令生起或已生起而令之破灭者,如冰雹之于花草,枪炮之于人物,是为“逆增上缘”。
此缘范围最广,凡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皆为其他一切事物的“增上缘”,即前三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亦属“增上缘”。
佛教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无不具有增上缘的功能,只是不能影响自己,也就是不能作为自身的增上缘。
再者一切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为法不能影响无为法,不能作为无为法的增上缘,因为佛教认为无为法是不被缘的。
由于“增上缘”这条原则,便建立了“万法一体”,“诸法无我”的宇宙观。
以上四缘,第一种亦因亦缘,其余三种只是“缘”而不是“因”。
色法生起,但须“因缘”、“增上”二缘。
心法必备四缘,无有一法只从一缘生者,亦无有一法不待缘而生者,故曰“一切法(除无为法)皆是缘生”。
以上四缘中,一切物质现象由因缘和增上缘二缘生,
精神现象由四缘生,但无想天上的心法例外,因为无想天的天人无知觉,外境自然也就不能说具有所缘缘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