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播对汉语构件研究的影响_储一鸣
- 格式:pdf
- 大小:150.53 KB
- 文档页数:3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道家儒家文化佛学[正文]一:前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1 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发展: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佛教在我国影响颇大,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极其深远,佛教翻译自东汉到唐代,近千年达两万卷,造成汉语的重大变化。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
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很大,汉魏以后,中国音韵学上所受外来拼音学理论的影响可谓至深。
东汉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唐朝人发现了汉语的三十六母(指辅音声母),建立了声母概念,这些都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佛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主要有四声、字母、等韵图表、反切等。
1反切:古代注字解经一般是用“譬况,读若”的直音方法,不是用两个字切成一个音。
反切的方法,是到了汉代末年才形成的。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
许多印度高僧也来到中国传经说法。
佛经是用梵文写成,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要学会梵文,印度高僧要宣讲佛经,也要学习汉语。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印度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2、四声:四声、当然是中国语言固有的特点,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明确地定为平、上、去、入,则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四声学说起于齐梁之间.《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
……汝南周歇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陈寅洛先生《四声三问》认为:在南齐永明年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国人很多.他们用自己本来娴习的声调来转读佛经。
建康的土著和尚学习了这一套本领.成为善声沙门。
同时在建康居住的审音文士也受了这种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约和周歇·而他俩恰是四声的确定者。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作者:赵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李芳萍(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12)【作者简介】李芳萍(1960-),女,辽宁沈阳人,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文化研究。
佛教的发源地是古印度,在两汉时期才被引入中国,至此便一直延续下来,在中国的宗教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两汉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没有引起统治阶级的足够重视,直到东汉末年,社会的变革使得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局面受到了威胁和破坏,各类思想和文化形式开展逐渐的展露头角,佛教才得以发展起来。
统治阶级也对这种形象丰富和系统严密的意识形态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发现佛教所传达的关于前世、现世、来世的理论和人生观,能够作为思想统治的有力工具,因此,佛教文化在统治阶级的宣传和推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此,佛教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的发展后,佛教文化已经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的结合起来,并在融合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对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下文中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期是通过东汉译佛典的形式进行的,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汉到北宋(公元25年—1127年)所翻译出来的佛典总共有一千四百多部,总字数可达六千一百万之多。
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词汇量是非常巨大的,而由于印度语言和汉语之间的构成形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了许多汉语借词的出现。
这类借词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汉语中对该类事物或者表达形式的缺失,而这些借词随着佛教典籍的传播,从最开始的佛教用词逐渐的融入了汉语的大环境当中,其中一部分甚至成为了通用语。
这类借词根据翻译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音译、意译、半音半意译,下文中笔者将具体阐述:(一)音译。
所谓音译,简单的说就是声译,即通过语言的发音来进行简单的翻译,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也是在没有对应的词汇时翻译对象的首选。
汉语音韵学小史及其功用分析作者:储一鸣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10期1.序言讲授或研究汉语史回避不了有关音韵学的知识,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讲这方面的内容,许多学生也怕学这类知识,音韵学这门学科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薄弱学科。
表现为能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少,选学这门课的学生少,科研成果少。
这种“三少”局面形成的原因,从对师生们的调查来看,有三个方面:①多数人认为音韵学知识枯燥,缺乏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
②传统音韵学离现时代太远,学习者普遍感受到学而难以致用。
③学习者由于缺乏有关音韵学方面的系统知识,拿起音韵书而看不懂。
这类不利因素大大制约着这门曾经辉煌的学科的历史传承,不利中华文化的传播。
为此,本文从历史和功用的角度,宏观上对这门学科做些推介和分析,以飨学习者。
2.语音学和汉语音韵学语音学和音韵学不同但关系密切。
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语言科学,它分析出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研究各种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气流机制,舌位高低前后等等。
教会人们如何分析语音的结构和组成、变化和发展,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音韵学则是研究古汉语的音型和音韵单位的变化,及其组合规则和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清代音韵学家劳乃宣在《等韵一得序》里说我国音韵学有古韵之学、今韵之学和等韵之学的分别,所谓“古韵之学,探源六经,旁证诸子,下及屈宋,以考唐虞三代秦汉之音也。
有今韵之学,以沈、陆为宗,以《广韵》、《集韵》为本,证以诸名家之诗与有韵之文,以考六朝唐宋以来之音是也。
有等韵之学,辨字母之重视清浊,别韵摄之开合正副,按等寻呼,据音定切,以考人声自然之音是也”。
可见,音韵学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记音工具的运用上。
研究目的方面,语音学意在从人类语言的各种声音现象中,揭示语音的实质和规律,从其分支来看,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的组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带有普遍规律的现象;历史语音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变化规律;描写语音学则是详实呈现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的真实存在状态;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作者:王海英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自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事业的兴盛,佛教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词汇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佛教借词进入到了汉语之中,同时佛教译词也大量增加,汉语的复音化进程加快。
本文试以《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例,简单地论述与佛教有关的一些用语,汉语词汇对佛教词语的译借情况,佛教词语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以及佛教用语和全民汉语词汇的融合情况等。
关键词:佛教文化;汉语;构词法;全民汉语词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文化”。
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代,之后在衰落中延续。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般若和禅宗思想、佛教寺塔、佛经故事题材绘画等,同时,长期、大量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的佛教译借词进入到了汉语词汇之中,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促使汉语很快走上复音化道路。
二、佛教词语在汉语中的体现语言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佛教产自于古印度,佛经是用梵文写成的,而梵文与汉语是属于两种语言体系的文字,“中国佛教文化要依赖汉语来表述自己的教义、传播自己的宗教主张,同时还要依赖汉语来表述佛教特有的各种文化观念。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需要用汉语来表达与佛教有关的教义、制度以及事物名称等,因此,逐渐就形成了用汉语表述的佛教语言。
汉语表达式的佛教文化语言主要表现在佛教教义、人际称呼、礼仪、寺院、佛像等方面。
(一)佛教教义词汇这些词语主要反映有关佛教的一些宗教信念、思想理论等,各自有其特定的内涵。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标签: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很自然地会向其他语言借用一些它本身所没有的、但又不得不使用的词汇。
这些借用来的词汇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接受新文化的改造,以期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源词汇的不断使用、汉化,是汉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对外来词的吸收。
这些蕴含着丰富佛教教义的词语在进入汉语后,经过不断地适应、改造,对此后汉语外来词结构上的汉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标签:汉语外来词佛源词汉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交际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地完成这一任务。
“交际的需要使得说某一种语言的人与说临近语言的人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1]语言间的接触必然会在所使用的语言内部留下痕迹。
就词汇而言,不论是本族词的输出还是外来词的引进,都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文化传播活动。
在汉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汉语也曾多次与其他语言接触,并在汉语内部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这些语言的痕迹。
这些留下来的东西,有的经过长期的使用,逐渐进入汉语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有的在交际使用中未能经受住推敲,被汉语自身所产生的结构取代。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与更新,汉语词汇才得以极大地丰富。
一在汉语词汇史上,主要有三次对外来词的大规模的吸收,分别是: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影响下对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吸收;魏晋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明清时期,随着东西方交往的加深,对西方各语言系统词汇的吸收。
其中中古时期对梵语系统佛教词汇的吸收,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另外两次。
这也是鸦片战争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语言接触。
除了以上三次对外来词大规模的吸收之外,20世纪后期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自秦统一全国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一时期,汉语词汇受到了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论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胡聪(江西农业大学人文院文学091 20093397)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期间,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汉语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汉语的词汇,语法、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社会生活。
毋庸置疑,佛教文化的输入是导致汉语词汇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充实了汉语词汇这个大家族,丰富了汉语词汇构造的方式,而且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可见,佛教在汉语词汇、语法、甚至修辞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直到今日,人们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一)音译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汇的声音表达形式。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便产生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或是全译后的简称。
例如: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kasa^va。
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
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
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
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目录前言 (1)佛典翻译与汉语词汇之影响 (1)佛门专词 (2)哲学用词 (2)日常用语 (3)成语 (3)佛教用词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 (4)总结 (6)前言在世界各地,宗教对人类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信仰者往往因为受到其宗教之薰陶,而在其文学创作以至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该教的词语典故和特有句法。
例如“上帝”、“天堂”、“天使”等字,便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古代中国亦不例外。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无一特定的国教,但道教、佛教,以至其他民间信仰都不断促进著中国文字演变。
当中,由于佛教属于外来宗教,其所依据之经典绝大部份均译自梵文、巴利文、佉留文及多种胡语,所代表的文化是已高度发展的印度文明,因此其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冲击甚巨。
以下将探讨佛教对汉语词汇之影响及这些词汇得以在中国普及的原因。
佛典翻译与汉语词汇之影响一般认为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前,便已透过西域(今新疆一带)诸国传至已经拥有高度文明的东汉社会。
为了在中土争取信徒,当时的佛教传播者就必须把梵文、巴利文或藏文写成的佛经翻译成汉语,以便人们受持读诵。
因此,便有鸠摩罗什(三四四至四一三)、真谛(四九九至五六九)、玄奘(六零二?至六六四)、不空(七零五至七七四)等高僧的译经壮举。
当时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在宗教哲学上建立了辉煌的成就。
其在哲学上之用语,亦多为中国所无。
所以当译经者介绍佛学概念的时候,无可避免地要临时创造一些新字词,或把新义灌注入本有之汉字词中。
这些字词涉及的范围甚广,由佛教专词,到哲学用语、成语以至日常用语,包罗万有,不胜枚举。
以下提供了一些例子作为说明:佛门专词1“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乃梵语Bodhi-sattva之音译,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
汉语中本无“萨”字,后因“菩”而造一带有“草”的“萨”字。
2“尼姑”此词较为特别。
原本在印度梵文中为,Bhikchuni 在中土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具足戒之女性佛教徒。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语言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近2000年,吸引无数教徒,创立众多的佛教组织,并兴建数万个寺庙。
佛教在历史上影响十分广泛,并深深渗透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大约是在公元前六世纪。
佛教在古印度流行了1800多年,并在东方文明史上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东方佛教文化圈”。
这个东方佛教文化圈所包括的地理范围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朝鲜、日本,甚至还可扩大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蒙古,以及苏联的亚洲地区。
佛教初传入中国,相传是在东汉明帝的时候。
但是,不少史学家认为,早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佛教便已传入中国。
根据是《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说大月氏直接派僧侣来中国首都向博士弟子口授佛教《浮屠经》。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经中亚细亚传入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一条是海路,通过南海路线而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是从西晋时代开始流传开来的。
据《释氏稽古略》卷一载,西晋时,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修建佛寺180所,有僧尼3700余人,初步形成佛教传播的中心地区。
东晋十六国时期,尽管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南北对峙,而佛教却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提倡下,下层群众的热情向往中,蓬勃发展起来。
史载,南朝梁代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而僧尼之多,达82700多入。
当时的梁武帝三次到同泰寺拾身,不务朝政,要出家当和尚。
群臣苦于国无君主,便先后捐出四万万钱的巨款,把他从寺里赎回来。
皇帝成了虔诚的佛教徒,百姓岂有不受影响呢?于是社会上信佛的风气炽盛。
隋唐时代,既是佛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同时又是佛教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时期。
隋文帝结束南北对立局面,统一中国之后,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
霎时间,新增加的僧人多达50多万人。
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1】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本文简要梳理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文学受到佛教影响后在主题、题材以及文学观念上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学;佛教文学;研究成就;影响一、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成就产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把那儿的思想和故事给中国人带来不少。
这些都颇受喜爱新鲜事物的中国人的欢迎。
其中,有中国人过去完全没有想到过的。
还有些是想到过但是想褥很不全面、很不完整,甚至是想得很幼稚的. 更有些是和中国人原来的想法相反,后来却被中国人认为可以而接受了的.经过“拿来主义”式的消化采用,不断改造,大都发展得面目全非,有的已经很难寻根了。
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学,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佛教文学是指佛教典籍中的经典文学,即佛教典籍中具有文学色彩的部分,例如本生、本缘、本事、譬喻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佛教文学是指具有佛教色彩的小说、戏曲、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这种佛教文学定义的外延比较宽泛,也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谈到佛教文学价值的人。
梁启超对佛教文学界定比较宽泛,他认为一切具有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佛教文学。
在梁启超的《饮冰室佛学论集》的“翻译文学与佛典”一章中,他特别强调“我国近代之纯文学,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自《搜神记》以下同类之小说,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书因缘很深。
至于《水浒传》、《红楼梦》,其结体运笔,受《华严经》、《涅盘经》的影响也极深。
宋元明以来,杂剧、传奇等长篇歌曲,也间接受到佛经等书的影响。
”梁启超认为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存在相当微妙的关系,简而要之有五方面的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比如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佛教词语是来自古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过汉语佛佛教典籍的传译,佛教词语作为外来语向汉语第一次大规模地输入,它们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随着佛教典籍的大量翻译和广泛影响,以及佛教长久的深入人心的传播,佛教中的许多有新意、优美的语汇被吸引收到汉语的语汇之中,佛教词语也因此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广泛地译介佛典,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增加的新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被移用来表达佛教的概念,由于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应看作是新词,如心、空、真、观、定等。
这些都是表现佛教教义的专有的名词;二是为翻译新传入的概念而创造的词,如四谛、五蕴、真如、法界、缘起等,创造这些词语多考虑到汉语构词结构并利用汉语原来构成词语的词素,反映的是外来概念,但并不给人留下“外来”的感觉,能很快融入汉语;三是根据佛教观念而重新创造的词语,如判教、狂禅、照用、万劫难复、回光返照、头头是道、本来面目等。
创造这些词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是在许多异名中经筛选才固定下来。
因为其中的许多词语具有准确鲜明的表现力,渐渐融入一般用语当中,成为汉语的常用词,如实际、唯心、正宗、思议、忏悔、因缘、真谛、法门、世界、觉悟、刹那、正当、本峰、烦恼、出现、出息、方便、相对、绝对、知识、大千世界、本来无事等。
其对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了汉语双音词与多音词的创造。
中国上古语言以单音词为主,逐渐向复合词发展是语言的进化。
翻译佛典大量使用双音词和多音词,对词汇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例如赞助、希望、意识、烦恼、机会、结集、道场、火宅、假名、戏论、种子、习气等,这些词语本身以及在构词上的特点对此后汉语词汇发展影响很大。
二、佛教典籍中大量使用音译词,并总结了音译的原则。
作出完整总结是唐代玄奘的“五不翻”,即五种情况下要使用音译,一是“秘密故”,如经中的陀罗尼即经咒;二是“生善经”,如“般若”可译为智慧,但为表达尊敬,故译“般若”;三是“此所无故”,即中土原来没有的事物或概念,如阎浮树、迦陵频伽等;四是“顺古故”,如“菩提”可译为“觉”,但已经约定俗成,也就相延不改;五是“含多义故”,如“薄伽梵”有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