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404.50 KB
- 文档页数:11
·研究生论坛·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初探王郦玉提 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汉语的词汇、音韵、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拟在纵向梳理这一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的历史脉络,横向分析汉语因此所受影响的几个方面,以丰富和加深对于中国语言文化史的认识。
王郦玉,女,浙江诸暨人。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主题词:佛教文化 汉译佛经 汉语 外来词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整个历史、与文化进程密切相关,文化的交流、人群的流动带来语言的接触与变化。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对汉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历久不衰,绵延数个时代;这种影响全面广泛,涉及到汉语的多个方面。
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并享用着吸收了佛教文化的汉语的其他方面的理论成果。
本文拟在梳理佛教文化对汉语产生影响的历史进程,重点在于结合现实,分析佛教在汉语的词汇、音韵、翻译方法上产生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于文化影响、语言接触和汉语自身的认识。
一在整个东亚历史中,佛教传入中国,是其中具有深远意义和悠久影响的一章。
中国的传统文明在吸收和改造了佛教思想和文化之后,才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总体格局,并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到民间信仰、社会组织,佛教文化的影响都无所不在。
佛教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然,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现象、一个一蹴而就的孤立的历史事件。
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佛教文化每一步的渗入都会在历史的前一阶段中留下伏笔,并在后一阶段中激起回声。
文化人类学家也将这种文化之间的影响过程形容为水圈的波动。
当一种外来的文化传入一个国家或社会时,它就像一个水圈的逆向运动一样,是由外区逐层推进到内区的。
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内容提要】佛教!II两汉之际输入中原后,即对中国中古文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时空观、人生观、死亡观方面给中古文人以全新的观念、思想和境界,促进了中古文人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和探求,同时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思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文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佛教中古文人时空观人生观死亡观佛教自两汉之际输入中土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对中国近代以前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汉魏六朝是佛教在中国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其发展不只是靠印度、西域来华僧人和本土僧人的努力,同时也依赖于中国文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中国文人对佛教的青睐,使得佛教的诸多观念对文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拓展或丰富了文人的思维空间,促进了中国文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古代天竺雅利安人的思维方式极其活跃,他们不受约束、自由奔放、富有想象,有着极为广阔邈遥的时空观念,神话、宗教特别发达。
雅利安人所奉的经典《吠陀》就充分展现了他们那自由驰骋、上天入地、无边无际的想象世界。
之后,进一步宣扬婆罗门教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史诗,更将宇宙、社会、人生紧密结合于一起,把现实的经验世界提升到了想象的超验世界之上,把经验世界的诸种概念无限度地放大或缩小,从而构建出了一系列丰富、奇特的多维境界。
佛教创立时,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婆罗门教及史诗中的时空观念,并有巨大的创新。
在空间观上,佛教从佛法广大无边、无所不在的理念出发,把人间的佛教竭力推向了无限绵邈辽远的宇宙之中,架构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宇宙立体空间论。
这主要体现在“三千大千世界”和“三界”以及各种佛国净土的说法上。
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四方天下构成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产生于古印度,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佛教经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最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
佛教是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对中国的语言、文学和艺术等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语言文化殡葬文化民俗前言我国汉代时候确立了儒家在文化上的独尊地位。
但实际上它确立的只是儒家在治国的理念和制定国家政治制度这些方面的主导地位,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儒家的地位从汉末以后就逐渐被玄学、道家和佛教多取代。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民众的信阳层面,在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里,包括在一些社会精英的精神生活领域里,其影响应该说已经超过了儒家和道家,占据了主导地位。
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殡葬文化、语言文化、思想文化、民俗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1、拼音的传入佛教对于中国的语言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现在使用的拼音。
拼音是根据我们过去反切来的,反切又是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来的。
在佛教传入前,汉代文字注音是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近的字来注的,叫直音相助。
但汉语的读音有四声的变化,有的字就找不到一个直接跟它相近的音来注。
采用直音相助是不完善的。
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我们的语言学家就从中得到启发,发现可以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
这个方法渐渐演变成后来的注音符号,最终变成我们现在用的拼音。
2.语义的拓展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字的字义。
佛教传入后,用汉字来翻译佛经,有些意义是这个字本有的,有些意义是它本来没有的,因为翻译佛经的原因而后加入的。
比如“缘”字,这个字在中国原本的意义里是指衣服的边,这其中也包含有沿着某个东西的边缘的意思,即“沿着”的意思。
但是佛教“缘起”这样的思想进来以后,我们这个“缘”的含义就变得异常丰富,增加了很多的内容。
因为缘其实是佛教一个核心的理论,佛教讲缘起、缘生因缘、有缘、随缘、结缘、惜缘,所以缘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以其基本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文学艺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佛教的传入及其教义1、佛教传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1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东汉以来,佛教被看作黄老道术的一种,曹魏早期佛教受到了限制。
但到了魏国中期,这种禁令便松弛下来。
魏少帝嘉平(249~254)以后,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等僧人又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东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佛教是由南下和北上两路传入的。
东吴佛教的开创,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中意义重大。
佛教从东吴一开始,便与江南学风之间有了微妙的联系,与儒学靠拢的倾向也很明显。
例如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有着对应的关系: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北朝的“洞窟佛光”、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展到唐代时期,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唐太宗对佛教虽不热心,但他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现。
如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唐僧取经”。
随后的宋王朝总结了历史上灭佛和崇佛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适当扶持佛教,“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另一方面又注意对佛教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不致脱离政权的束缚。
宋代佛家世俗化加剧,在思想领域体现为“三教合一”思想和对君主权威的信奉;在庙宇管理上体现为“五山十刹”的划分。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1 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发展: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佛教在我国影响颇大,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极其深远,佛教翻译自东汉到唐代,近千年达两万卷,造成汉语的重大变化。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
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很大,汉魏以后,中国音韵学上所受外来拼音学理论的影响可谓至深。
东汉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唐朝人发现了汉语的三十六母(指辅音声母),建立了声母概念,这些都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佛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主要有四声、字母、等韵图表、反切等。
1反切:古代注字解经一般是用“譬况,读若”的直音方法,不是用两个字切成一个音。
反切的方法,是到了汉代末年才形成的。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
许多印度高僧也来到中国传经说法。
佛经是用梵文写成,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要学会梵文,印度高僧要宣讲佛经,也要学习汉语。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印度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2、四声:四声、当然是中国语言固有的特点,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明确地定为平、上、去、入,则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四声学说起于齐梁之间.《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
……汝南周歇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陈寅洛先生《四声三问》认为:在南齐永明年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国人很多.他们用自己本来娴习的声调来转读佛经。
建康的土著和尚学习了这一套本领.成为善声沙门。
同时在建康居住的审音文士也受了这种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约和周歇·而他俩恰是四声的确定者。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作者:赵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到了汉语常用语和熟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汉语常用语汉语熟语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
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
佛教与中国佛教(Buddhism):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但是,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
据说在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中国北方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 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
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另有传说:在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和中国秦始皇(公元前246-210)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18人来到中国咸阳传教。
阿育王在公元前250年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他也将佛教传到了中国。
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
严格地说,佛教起始于印度,发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
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
而能保留佛教并发展佛教的中国就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
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以“大众部佛教”为主,中国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
中国内地汉族居住地则祝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
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信奉密传佛教。
中国佛教又分为十大宗派,这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中国佛教界的一些高僧根据一些佛经内容,创立了各自的宗派。
其中包括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密宗。
公元前六、五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论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胡聪(江西农业大学人文院文学091 20093397)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期间,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汉语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汉语的词汇,语法、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社会生活。
毋庸置疑,佛教文化的输入是导致汉语词汇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充实了汉语词汇这个大家族,丰富了汉语词汇构造的方式,而且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可见,佛教在汉语词汇、语法、甚至修辞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直到今日,人们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一)音译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汇的声音表达形式。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便产生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或是全译后的简称。
例如: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kasa^va。
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
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
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
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摘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一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
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
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
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
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
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
”[1]1.1 佛教专用语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
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
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塔林、塔楼、塔台、塔钟等词。
此类还有禅、佛、僧等。
1.1.2 专有名词一些汉语名词在佛典中表达教义、礼仪和典故时使用,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佛教经典。
如:舍利、比丘、阿鼻、沙门、灌顶、持戒等。
1.2 日常用语与熟语1.2.1 日常用语在日常用语中,频有佛语出现,只是其中很多词的佛教意味在传播过程中被淡化甚至不再为人所知,如:世界,语出《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哪些词语?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5篇)第一篇: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尤为明显。
本文词义的角度,探究佛教对词根、常用语、熟语等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①。
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时至今日,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许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
一、佛教对汉语基本词及词根的影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有不少多音节的音译佛教词在音节上简化,可作单词用,如“魔”、“塔”、“僧”、“禅”、“佛”、“刹”等,又可作为根词,构成大批新词。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②。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其中21个节译成单音节词者,如“禅”组成的词语就有87个,“僧”组成的词语(以上专有名词均除外)有85个。
佛教词语是来自古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过汉语佛佛教典籍的传译,佛教词语作为外来语向汉语第一次大规模地输入,它们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随着佛教典籍的大量翻译和广泛影响,以及佛教长久的深入人心的传播,佛教中的许多有新意、优美的语汇被吸引收到汉语的语汇之中,佛教词语也因此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广泛地译介佛典,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增加的新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被移用来表达佛教的概念,由于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应看作是新词,如心、空、真、观、定等。
这些都是表现佛教教义的专有的名词;二是为翻译新传入的概念而创造的词,如四谛、五蕴、真如、法界、缘起等,创造这些词语多考虑到汉语构词结构并利用汉语原来构成词语的词素,反映的是外来概念,但并不给人留下“外来”的感觉,能很快融入汉语;三是根据佛教观念而重新创造的词语,如判教、狂禅、照用、万劫难复、回光返照、头头是道、本来面目等。
创造这些词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是在许多异名中经筛选才固定下来。
因为其中的许多词语具有准确鲜明的表现力,渐渐融入一般用语当中,成为汉语的常用词,如实际、唯心、正宗、思议、忏悔、因缘、真谛、法门、世界、觉悟、刹那、正当、本峰、烦恼、出现、出息、方便、相对、绝对、知识、大千世界、本来无事等。
其对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了汉语双音词与多音词的创造。
中国上古语言以单音词为主,逐渐向复合词发展是语言的进化。
翻译佛典大量使用双音词和多音词,对词汇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例如赞助、希望、意识、烦恼、机会、结集、道场、火宅、假名、戏论、种子、习气等,这些词语本身以及在构词上的特点对此后汉语词汇发展影响很大。
二、佛教典籍中大量使用音译词,并总结了音译的原则。
作出完整总结是唐代玄奘的“五不翻”,即五种情况下要使用音译,一是“秘密故”,如经中的陀罗尼即经咒;二是“生善经”,如“般若”可译为智慧,但为表达尊敬,故译“般若”;三是“此所无故”,即中土原来没有的事物或概念,如阎浮树、迦陵频伽等;四是“顺古故”,如“菩提”可译为“觉”,但已经约定俗成,也就相延不改;五是“含多义故”,如“薄伽梵”有六义。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xiexiebang推荐)第一篇: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xiexiebang推荐)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同时。
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提倡的是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关心伦理道德和精神的价值,它旨在发现和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世界。
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条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
它指导人们如何去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如何去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如何去获得智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
它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教最早是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的。
当时,由于佛教刚传入,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
魏晋以降,佛教同中国固有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就在思想、文学、艺术乃至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文学、唐代禅宗、梵呗与四声、诗律,梵语与字母、音律,从讲经、俗讲衍化出变文、语本小说等。
佛学最终成了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原来关于天、自然、社会、人生的成套观点和体系,只是因为糅杂了从印度佛学中汲取的成分,方才取得了它后期特有的面貌。
1谈起佛教,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玄奘。
对玄奘最初的认识,是在小说中看到的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一直以为玄奘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确有其人。
玄奘在印度留学十五年,五印度八十国,玄奘身历其境的达七十五国,玄奘从印度带回了许多经论、佛像,回国后他日以继夜地译经,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言。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艾光明宗教是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
宗教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
特别是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从文学、艺术、风俗三个方面说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文学的影响自东晋起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在诗歌方面,首先受印度声明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汉语言四声的发明及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
南齐?沈约“八病”之说,指诗歌韵律的八种禁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基于此理论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诗”或“新体诗”。
因当时皇室推崇,而成文坛主流,以致陈隋嗣其余风,演为唐骈文及三唐诗体。
到唐代,禅宗盛行。
诗人受禅宗的影响,开始追求高远的意境,以情入景的诗风开始流行。
初唐、中唐、至宋代,诗风发展为融景入理。
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佳句,意境高妙,令人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因佛经或是五言、七言诗体,或是长行,长行之中亦有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不象早期中国文学作品所具的单一性,所以唐以后中国文学作品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实是受佛经的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佛教苦空无常和因果轮回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以后的诗词、戏曲、小说之中。
宋词中当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
元曲中,《西厢记》以一场惊梦终结,《桃花扇》以“猛抬头,秣陵重到,残车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