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第三讲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64
21世纪实用教材主编李吉成高等教育出版社目录科学技术史 (2)绪论 (2)第一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 (3)一、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 (3)(一)古代技术的发端 (3)(二)古代科学的萌芽 (4)二、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 (4)三、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4)四、古印度的科学技术 (5)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6)第二讲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10)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10)(一)古希腊的科学 (10)(二)古希腊的技术 (11)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12)(一)古罗马的科学 (12)(二)古罗马的技术 (12)三、古代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一)古代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第三讲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14)一、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14)(一)欧洲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与资本主义的成长 (14)(二)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 (15)二、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说 (15)(一)日心说的创立 (15)(二)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 (16)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7)(一)观察实验方法的确立和实验科学的兴起 (17)(二)牛顿对经典力学体系的构建 (18)(三)16~18世纪物理学的其他成就 (19)四、近代生物学、化学和数学的形成 (20)(一)血液循环的发现与植物分类体系的建立 (20)(二)科学化学的确立与燃烧的氧化理论 (21)(三)数学的发展 (22)五、第一次技术革命 (23)(一)蒸汽机的发明与技术革命的兴起 (23)(二)工业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24)六、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主要成绩 (24)科学技术史主讲杨莉教授主要参考书目1、王士舫、董自励主编,《科学技术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王鸿生著,《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密生主编,《科学技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杨沛庭著,《科学技术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5、[英]W·C·丹皮尔,《科学是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绪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一、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客观规律2、研究内容:●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其内在规律;●研究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预测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发展历程●古代:专门史●近代:兴起●20世纪初:独立的学科●内史外史三、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1、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3、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学意识;4、优化知识结构第一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古代巴比伦的科学技术●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一)古代技术的发端1、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打造石器旧石器时代:260 万年前开始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1 万年前开始石刀石斧石斧2、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人工取火●利用天然火钻木取火或击石取火3、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创造文字●结绳结记事●刻木为契●图画甲骨文中国汉字西亚腓尼基人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西方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4、古代技术发端的意义●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驯养技术;●制陶技术;●冶金技术;●纺织技术;●建筑技术;●运输技术;❑一切技术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武器❑自然界最基本的东西:物质、能量和信息打造石器材料技术人工取火能源技术文字创造信息技术(二)古代科学的萌芽1、科学知识的起源●原始社会科学知识只能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之中。
四号字作业带开课班号(71525)、学号、姓名科学技术史第一讲:科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乔治·萨顿:1912 创办科学史杂志 ISIS科学技术的定义——科学: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技术: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科学史的功能——科学史可以带来对科学本身及与其相关因素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基础(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教育功能——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两种文化之分裂的弥合。
内史:研究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外史:研究学科发展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科学不等于正确:判断是否科学,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所遵循的程序】第二讲: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古希腊文明是近代科学的思想之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科学的背景1.吸取了巴比伦为你们能够和埃及文明的精华2.城邦制造成的统一,但又具有多样性的文化3.奴隶制度下奴隶主有条件从事只是的创造各科学家的理论与成就——泰勒斯:万物本源是水阿那克西莱尼:万物本源是空气齐诺弗尼斯:万物本源是土赫拉克利特:万物本源是火思培多克勒:四元素说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欧几里德(几何学)《几何原本》(欧式几何学,公理化体系)阿基米德:杠杆定律盖伦(医生):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医学的成就创立了自身体系的医学理论托勒密:天文学家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屈原《天问》,涉及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中国传统科学的思维模式1.阴阳说(向阳,背阴)《诗经》西周末:阴阳二气解释春秋末: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2.五行说产生:殷商《尚书·洪范》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无常胜3.八卦说天风水山地雷火泽代表自然界常见物质八卦互搭得六十四卦4.元气说(宋代张载元气学说)否极泰来天人关系1.天人感应夏:对超自然因素的崇拜,从“万物有灵”到“上帝”的产生商:“受命于天”,王与上帝联系方式:占卜周:天人感应学说2.天人相分“天人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3.天人相交“天之能,人故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程1、原始科学技术萌芽时期2、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时期科学还没有完全从哲学中脱离、科学与技术相互分离、古希腊创立了古代科学的理论体系3、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时期脱离宗教神学、脱离哲学、技术开始与科学联姻(18世纪)《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梁启超、1900):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第二次科学革命,使科学冲破牛顿力学的束缚,科学观念又一次发生重大变革。
发展特点:(1)发展的不平衡(2)整体性(3)国际性(4)竞争性与互补性1、什么是科学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
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体系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的特点:(1)具有“一般生产力”即“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的性质。
2、具有客观性、规律性,而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
2、什么是技术(1)定义技术(tech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techne”(艺术、技巧)和“logos”(言词、说话),意为“完美的记忆和演讲”。
亚里士多德:技术是制作的智慧。
弗兰西斯•培根:提出把技术作为操作性学问来研究。
(17世纪)狄德罗【法】: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工艺、方法、制度)的体系。
(18世纪)(2)技术的特点物化性:无论是何种技术,都主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多元性:技术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目的性:技术应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区别:任务方面:科学侧重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技术着重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科学技术史展开全文第三章:近代技术的兴起第一节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近代科学技术一经兴起,人们就从大宇宙(天文学)和小宇宙(人体生理学)两个领域发起了震撼人类思想的第一次科学革命。
随之又爆发了以近代技术体系形成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西方工业文明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讲,正是从这时起,科学文化才作为人类亚文化体系,从人类混合文化的母体中脱胎而出,并逐步成长为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价值观层次和行为规范层次构成的现代科技文化。
1.1 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兴起的原因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恩格斯曾经指出:“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讲,正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作为重要的社会动因,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特别是从14世纪开始,由市民等级创立的工业生产和商业获得了高度的发展。
一方面,是生产更加完备,规模更加扩大。
尤其是工场手工业已脱离庄园经济而相对独立,如纺织、磨坊、染色、冶金、玻璃制造、眼镜磨制、酿造业,以及印刷和造纸等行业都独立出来,从而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在技术上也有很大进步。
生产工具的改革引起了对动力和传统机械的变革的需要,如中世纪用于带动水磨的水轮此时已作为发动机而用听:抽水、鼓风、运送矿石和捣碎破布等工作。
风车此时也成了缺水地区的主要动力机械。
在技术上,中国、印度、波斯等国东方发明的输入对欧洲的技术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造纸和印刷术尽管最初被用于宗教文献的印刷上,但不久就变成了传播新思想和“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火药与铸铁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火炮与火器在战争中的使用预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而与指南针用于航海相联系的则是这个时期的地理大发现。
尽管资产阶级的冒险家、探险家们一次又一次地成立船队进行远航以致环球旅行带布征服与掠夺的目的。
名词解释科学技术史1.引言1.1 概述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人类从古代开始到现代,以及未来可能的科技发展的全面历史。
科学技术史主要关注科学和技术的演变、突破和影响,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内容包括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政策等方面。
通过对过去科学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是如何通过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来改变世界的。
科学技术史不仅仅是对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迹与成就的叙述,更是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背后的人文精神的研究。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历史文献分析、考古学、实地调研、口述历史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还原过去科技发展的脉络和逻辑。
同时,通过考古学和实地调研,可以发掘科技发展的实物证据,更加直观地了解过去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活动的情况。
此外,采访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的历史人物,听取他们的口述历史,可以丰富科技史中的细节和真实性。
总之,科学技术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旨在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科学技术史的解释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本篇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史的定义和背景以及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它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将逐步深入地解析科学技术史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将通过引言部分的概述,引导读者对科学技术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而后,进入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科学技术史的定义和背景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
随后,我们将重点阐述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性,展示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科技史》大纲(代码:3514)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而设置的,“科学技术史”是为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设置的考试课程。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硕士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所包含内容。
考查要点见本纲第二部分:考试样题参见本纲第三部分。
三、评价目标科学技术史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科学技术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科学通史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史事实的能力。
考生应能:1、准确地掌握科学通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史事实。
2、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并对关键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达到深入理解。
3、对科学史各阶段的特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达到基本的理解。
4、对科学史中的哲学问题达到一定的理解。
5、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所列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试卷满分为100分。
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10%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10%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0%近代欧洲科学的兴起和发展:20%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0%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10%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10%二十世纪初的天文学:10%二十世纪科学的全面发展:10%(四)题型比例简答题40%论述题60%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绪论什么是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的分类,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史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方法,学习科学史的功能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技术的分类;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古老科学(天文,数学,医学)的起源,现代科学的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古埃及的科学技术,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