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日本对外贸易)
- 格式:ppt
- 大小:529.00 KB
- 文档页数:26
【法规名称】日本外汇及外贸法【颁布部门】【效力属性】有效【正文】日本外汇及外贸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本法律的目的是,以自由进行外汇、外贸及其他对外贸易为基础,通过对对外贸易进行最低限度的必要的管理或协调,以谋求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及货币的稳定,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全发展。
(第二条至第四条删除)第五条适用范围本法也适用于在日本有主要办事处的法人代表、代理人、雇用人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外国就其法人的财产和业务所实施的行为,也同样适用于在日本有住所的人及其代理人、雇用人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外国就该人的财产的业务所实施的行为。
第六条定义(一)、为使本法律或基于本法的命令适用一致,下述各项所示用语按如下定义使用:1、“日本”,系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及命令所规定的附属岛屿;2、“外国”,系指日本以外的地区;3、“日本货币”,系指以日元为单位的货币;4、“外国货币”,系指日本货币以外的货币;5、“居住者”,系指在日本国内有住所或居所的自然人、在日本国内有主要办事处的法人。
非居住者在日本国内的分店、派出单位及其他办事处,不论其是否有法律上的代理权,即使其主要办事处在国外,也视为居住者;6、“非居住者”,系指居住者以外的自然人和法人;7、“支付手段”,系指下述内容:(1)银行券、政府纸币、小额纸币及硬币;(2)支票(含旅行支票)、汇票、邮政汇票及信用证;(3)票证、对电子机器及其他(系指第十九条第一款所述和票证等)用电磁方法(电子方法、磁力方法及其他人类感知不能识别的方法)输入的有财产性价值的、可以用于不特定或多数人之间相互支付的信用卡等物品(仅限政令所规定的其使用情况与货币相近似的物品);(4)政令所规定的相当于(1)或(2)所示的物品;8、“对外支付手段”,系指不论外国货币及其他货币的单位如何,能用外国货币表示并能在外国用于支付的支付手段(日本货币除外);9、(删除)10、“贵金属”,系指金块、金的合金块、不流通的金币及其他以金为主要材料的物品;11、“证券”,不论是否登记,系指政令所规定的公债、公司债券、股票、出资份额、给与公债、股票的权利证书、债券、国库券、抵押债券、利润证券、息票,分配金领取证和息票兑换券以及其他类似证券或证书;12、“外币证券”,系指在外国能取得支付的证券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证券;13、“债仅”,系指由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特别活期存款、通知存款、保险证券活期存款余额和借贷、投标以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金钱债权、且非属上述各款所列者;14、“金融指标等期货合同”,系指《证券交易法》(1948年法律第二十五号)第二条第十四款所规定的有价证券指数等期货交易、该条第十五款所规定的有价证券约期购买权交易(该款第2项所列各种交易中仅限政令所规定的交易,在本款中以下与此相同)、该条第十六款所规定的外国市场证券期货交易(仅限与该条第十四款规定的有价证券指数等期货交易及第该条第十五款规定的有价证券约期购买权交易相类似的交易)、该条第十八款所规定的有价证券交易指数等远期交货交易、该条第十九款所规定的有价证券直接交易约期购买权交易(仅限该款第2项所列的交易及与此类似的交易)以及该条第二十款所规定的有价证券直接交易指数等互惠交易及《金融期货交易法》(1988年法律第七十七号)第二条第四款规定的金融期货交易〔仅限该款第二项所列交易或该款第三项所列交易(在该款所列的交易中仅限政令所规定的交易,在本款中以下相同)〕、该条第五款规定的未上市金融期限货交易〔(仅限该款第一项所列交易或类似该款第二项所列交易(只限政令规定的交易)〕以及该条第八款所规定的在海外金融期货市场进行的该条第四款所规定的金融期货交易及其他与此类似交易的合同证书;15、“货物”,系指贵金属、支付手段、证券及其他标记债权的证书以外的动产;16、“财产”,系指包括第七项、第十项、第十一项、第十三项及上一项所规定的财产。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简述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策,是日本经贸崛起的重要原因,而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刺激。
②长期被低估的汇率制度。
长达20年之久的被低估的固定汇率制度是促进日本战后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③ 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化。
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日本企业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强化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
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④政府的支持。
战后,日本政府为贯彻实施“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对本国的贸易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⑤贸易政策的选择。
战后,日本政府为恢复本国经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对进口贸易实施了严格的限制。
⑥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快技术进步。
日本赶上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更抓住了机遇,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
⑦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
2.简述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2、①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区域经济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地理因素是区域经济中的基本要素。
区域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
跨国公司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
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与相互融合。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差别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
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
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
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
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对外贸易值和与对外贸易量(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
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
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
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
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
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
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
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
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
第一章1. 国际贸易: 是指世界各国 (或地区 )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 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 对外贸易 :如果从单个国家(或地区 )的角度出发, 一个特定的国家 ( 或地区 ) 同其他国家 (或地区 ) 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3. 海外贸易 :对一些海岛国家 (或地区 )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 ),如英国、日本、台湾省等,把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4. 净出口与净进口: 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一年 ),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进口数量加以比较, 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则为净出口;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则为净进口。
净出口和净进口是以数量来反映的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 处的地位。
5. 出口部门 :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6. 进口竞争部门 :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7. 总贸易: 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凡是进入该国境界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 称为总进口; 凡是离开该国境 界的商品均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
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
8. 专门贸易: 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外国商品进入关境之后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
凡是离开关境的 商品都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
专门出口额加上专门进口额,即是一个国家的专门贸易额9. 贸易差额: 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如果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就 是存在出超,或称贸易顺差;反之,若是进口值大于出口值称为入超,或存在贸易逆差。
10 . 国际贸易值 :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
第二章1. 国际分工: 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日本进出口贸易法一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进出口贸易法的主要内容。
第1章总则第1条目的制定本法律的目的是:防止出现不公平的出口贸易,以及确立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秩序,保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第2条定义本法律中所说的“不公平出口贸易”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第1款所出口的货物侵犯发送国法律保护的工业所有权或著作权的出口贸易。
第2款货物上标明的是虚假原产地的出口贸易。
第3款所出口的货物明显欠缺出口合同所规定的必要条件的出口贸易。
第4款除以上各款所规定的之外,还包括违反国际贸易惯例的出口贸易,法令所规定的不公平出口贸易。
第2章出口贸易的公平第3条禁止不公平的出口贸易出口商不得进行不公平的出口贸易。
第4条制裁第1项对于违反前条规定的出口商,经济产业大臣可以向其提出警告。
第2项出口商违反前条规定,该违反行为显著影响了本国出口商的国际信用时,除该出口商已证明其违反行为不是因故意或过失造成的,经济产业大臣可以不向其发出警告,但有权命令该出口商在1年内停止向指定发送地出口指定品种的货物。
第3项经济产业大臣按照前2项规定进行处理时,可将处理公布。
第3章与出口有关的合同第5条与出口商进行的出口贸易有关的合同第1项出口商应在合同签订日的10天前向经济产业大臣进行申报,然后才能就向特定的发送地出口特定种类货物的价格、数量、质量、设计图案及其它事项,签订合同。
第2项经济产业大臣接到前项规定的申报后,如认为所申报的合同不符合下列各款要求时,必须在该合同签订之前,命令出口商变更该合同的内容或禁止签订该合同。
第1款不存在违反与外国政府或国际机构间签订的条约以及其他规定的危险。
第2款不存在损害发送地的进口商或相关进口部门的利益或明显损害本国出口商的国际信用的危险。
第3款除前2款之外,不存在妨碍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危险。
第4款其合同内容应不存在无理条件和歧视内容。
第5款不能无理限制加入该合同或退出该合同。
第6款不存在危害国内的相关农林渔业者、相关中小企业者、及其它相关人士或一般消费者的利益的危险。
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都是优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日本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战后以来,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贸易立国”基本方针引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出口增长的“加工贸易主义”政策,对外贸易的膨胀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受此影响,日本对外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日本原有贸易体制存在的问题:1、加工型外贸体制弊端,日本由于国内资源极度贫乏,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即向海外出口制成品,以此换取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和粮食等。
由此形成的对外贸易体制被称作加工型外贸体制。
2、日本经济的成熟及其外贸体制面临的改革,日本虽然已是成熟的经济大国,但其贸易体制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加工型贸易上。
这种内在的不协调决定着日本的贸易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日本对外贸易体制1、转变贸易的商品结构。
扩大内需,继续提高制成品在进口中的比率,保持较为合理的出口规模,同其他国家之间形成“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的产业分工格局。
消除对外贸易长期畸形发展的状态,缩小贸易盈余,缓和贸易摩擦。
2、进一步调整贸易的地区结构(区域集团化、资本、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并力求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同事日本开拓和巩固亚太以外的市场。
力求在贸易的地区结构上形成以亚太为中心,向全球扩展的格局。
3、改变以往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的被动、消极态度。
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以恢复经济活力。
就引起各贸易对象国公愤的交易惯例,国内市场的进入障碍等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以缓和对外摩擦。
4、在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上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目录一、前言 (1)(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1)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1)(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1)(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2)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3)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4)(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4)(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4)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4)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4)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4)(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5)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5)(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5)(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5)(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6)(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6)(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6)五、结论 (6)参考文献 (7)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刘擎宇指导老师: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对外贸易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以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进行了梳理;然后对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从我国与日本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商品、对外贸易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呈现的新特点;接着从出口创汇、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等方面,找出两国对外贸易中现在存在以及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最后从制约中国与日本对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支持对外贸易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更加优化等方面,就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提出优化对策,希望对我国发展与日本的对外贸易,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整体水平提升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日本;对外贸易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ore and more trade with all countries, particularly China a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system, foreign trade has made a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lthough China and Japan's foreign trad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ut 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foreign trad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of all,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trade of China and Japan carried out; the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trade of China and Japan are analyzed, the emphasis from Japan and China total amount of foreign trade, foreign trader of goods, foreign trade mode analysis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then from the export, export trade, export and other aspects, to identify the existence of both countries now in foreign trade and problems may arise in the future, and finally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China and Japan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e development strategy, support for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e the foreign t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more optimization and so on, how to bett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Japan's foreign trade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nd Japan's foreign trade,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promotion reference.Keywords: China; Japan; foreign trade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积极发展同各国的经贸关系,扩大对外贸易欧盟自建立以来,通过签订贸易条约和协定等方式积极发展同各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特别是大力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贸易关系。
欧盟成员国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殖民地宗主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如何把那些独立后的前殖民地继续留在自己的贸易圈内,是这些失去殖民地的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
《洛美协定》不仅建立起欧盟成员与原殖民地的亲密关系,而且进一步把这种联系扩大到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洛美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对开展贸易合作并参加协定的国家,共同体给予免收或少收关税的优惠;共同体向这些国家出口不要求给予同样的优惠;未定出口收入制度,设立基金以稳定协定参加国对共同体出口的收入;开展工业合作和经济援助等。
《洛美协定》的签订使得共同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
此外,欧盟先后同地中海沿岸国家签订特别贸易和援助协定。
例如,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及约旦、叙利亚、埃及等国家签定经贸合作协定和财政援助协定。
这些协定规定:共同市场将免税输入这些国家的工业品和原料;对农产品给予不同程度的减税;双方将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并由共同市场提供不同数量的财政援助等。
第三节 日本的对外贸易一、日本的对外贸易概况(一)日本对外贸易的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增长十分迅速,其中出口贸易增长更快。
1950年出口贸易额为82亿美元,1991年为145.2亿美元,1994年为3 956亿美元。
在1984年—1994年的10年中,日本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7倍,年均增长率达16%,大大超过了世界和各类国家的出口年均增长率。
日本的进口贸易增长速度略低于出口贸易。
1950年进口贸易额为9.7亿美元,1991年为2 367.4亿美元,1994年为2 747.42亿美元。
1984年—1994年的10年中,248。
日本的国际贸易知识点总结1. 日本的国际贸易背景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位置特殊,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日本的资源依赖性较高,为了满足国内经济的发展需求,日本必须依赖进口资源。
因此,国际贸易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拥有世界领先的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很高的竞争力。
因此,日本的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亚洲地区。
2. 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中国、韩国等国家。
其中,美国是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对双方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由于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日中贸易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日本来说,与这些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3. 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学品等。
其中,汽车和电子产品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其质量和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声誉。
另外,日本的机械设备和化学品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4. 日本的主要进口产品日本的主要进口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食品、金属等。
由于日本的能源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石油和天然气是日本最重要的进口产品之一。
此外,由于日本土地资源有限,食品也是需要大量进口的产品之一。
5. 日本的贸易政策日本的贸易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等方面。
由于日本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因此对于外贸保护政策相对较重。
在贸易政策上,日本尤其关注与美国和中国这样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6. 日本的国际贸易组织日本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同时也是众多国际贸易组织和协定的签署方。
通过加入这些国际贸易组织,日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更加顺利,为推动国际贸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 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汽车、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为代表的日本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很高的竞争力。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对策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商品受到的技术壁垒不断增多。
研究表明,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超过450亿美元,占年出口总额的25%以上。
本文通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内容及其特征的描述,特别对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体系进行说明,我国突破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关键词: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与法规,对策。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和多边贸易体制作用的增强,传统的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减少,但技术性贸易壁垒却有增加之势,并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商品受到的技术壁垒不断增多。
研究表明,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超过450亿美元,占年出口总额的25%以上[1]。
如2002年4月欧洲标准化委员会通过的CR法案,规定出口欧盟的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加装安全锁,这个与价格联系在一起的技术法规旨在限制中国打火机的进口。
温州打火机协会分析认为,这一技术壁垒一旦实施,意味着年产打火机5亿只,国际市场份额占70%的温州打火机将被挤出欧洲市场。
因此,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突破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生命及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为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壁垒指世界贸易组织(下称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广义的技术壁垒除了含有(WTO/TBT)的内容之外,还包括WTO《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WTO知识产权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中的“绿色条款”等内容。
当今国际贸易中更多涉及的是广义的TBT问题。
广义的TBT主要由技术标准和法规、多种类型的认证制度、包装与标签要求和绿色壁垒等内容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