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阳性登记本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CT检查阳性率检查结果及分析报告一、引言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
阳性率是指在一组人群中,经CT检查发现阳性结果的比例。
本报告旨在分析CT检查阳性率的检查结果,并提供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二、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进行CT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计纳入了5000例患者的CT检查数据进行分析。
所有CT检查均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解读和报告撰写。
三、结果1. 总体阳性率分析经过统计分析,本次研究中5000例患者中,共有2500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0%。
2. 不同性别的阳性率比较根据患者的性别进行分组,结果显示男性患者的阳性率为55%,而女性患者的阳性率为45%。
男性患者的阳性率略高于女性患者。
3. 不同年龄段的阳性率比较将患者按照年龄段进行分组,结果显示年龄在50-60岁之间的患者阳性率最高,达到60%。
随着年龄的增加或者减少,阳性率逐渐降低。
4. 不同疾病类型的阳性率比较将患者按照疾病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肺部疾病的阳性率最高,达到70%。
其次是腹部疾病(阳性率为55%)和头部疾病(阳性率为40%)。
不同疾病类型的阳性率存在差异。
5. 不同CT检查部位的阳性率比较将CT检查结果按照检查部位进行分类,结果显示腹部CT检查的阳性率最高,达到65%。
其次是胸部CT检查(阳性率为60%)和头部CT检查(阳性率为45%)。
不同CT检查部位的阳性率存在差异。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对5000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关阳性率的结果。
从总体来看,阳性率为50%,即一半的患者CT检查结果为阳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CT检查部位等因素对阳性率有一定的影响。
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者的阳性率略高于女性患者。
这可能与男性在某些疾病类型上的易感性有关,但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放射科医疗质量考核表考核组签字:科主任签名:年月日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分值考核情况得分基础记录1、有随访记录本 2、有每周读片记录本 3、有会议记录本。
并记录完整,无记录本不得分,缺1项扣1分。
4有专人统计。
分析、和记录与临床病例有关的诊断符合率,无记录者不得分。
缺1项扣1分。
3有专人统计、分析、和记录阳性率,并制定改进措施,无记录不得分,缺1项扣1分。
3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值班、交班制度:检查记录本,无记录本不得分,记录不全扣2分。
5登记、统计制度:检查登记本或计算机登记记录,发现未登记1例扣1分。
5读片会诊制度:每周组织读片1次(节假日除外),并有完整记录,无记录不得分,缺1次扣1分。
5科主任(或指定专人)主动征求临床意见制度:至少每月1次,并有详细记录,检查记录本,无记录本不得分,缺1次扣1分。
5差错缺陷登记报告制度:发生差错缺陷应及时汇报并登记,不汇报,不登记不得分。
5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科室内组织疑难病例讨论,每周进 5行1次,并有记录,未开展不得分,缺1次扣2分。
影像报告分级审批制度:未执行不得分(查看病历内的5 影像报告单)。
发现1例扣1分。
5 出现错误的诊断报告时有上级医师的更正重新报告制度:执行有缺陷的不得分。
质量控制建立质控小组,每月有一次质控记录,并有改进措施,5 每半年有1次质量分析评价,缺1次记录扣3分,未建立质控小组的不得分。
5 报告质量:报告要及时、准确、规范。
急诊影像检查结果报告时间≤30分钟,常规影像检查结果报告时间≤2小时,每超过1例扣2分。
每月统计大型检查阳性率≥60%,每超过1个百分点扣1分,常规报告履行双签字,未执行1次扣1分,急诊检查不及时的扣5分。
危急值上报不及时,1例扣5分。
510 医疗安全医疗纠纷投诉反馈情况:月内发生1例医疗纠纷扣10分,未上报扣10分。
医疗不良安全事件的上报:未上报1例扣5分。
5 培训学习科室内的“三基三严”学习每月进行1次,并有学习记录,缺1次扣2分。
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10本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为加强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第一条“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条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填写《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并填写详细《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处理登记本》,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条“危急值”报告程序1、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检验“危急值”时,在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正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填写《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2、临床科室接到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并在《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处理登记本》详细记录,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接到通知时应立即确认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环节是否正常,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可重新留取标本送检复查。
检验科必须立即复检,及时向临床报告“危急值”复检结果。
确认出现危及生命的“危急值”报告时,下级医师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并进行相应处理。
3、接到“危急值”电话报告后,临床科室在进行相应处理的同时应立即派人前往检验科领取签收危急值报告单。
XXXX医院传染病首诊医生负责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立即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二、检验科、放射科、CT室发现新的阳性结果时,要询问并登记病人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号码,同时电话报告临床医师和公共卫生科,科室并做好登记。
三、临床医生在接到检验科、放射科或CT室的阳性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公共卫生科,科室并做好登记。
四、公共卫生科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保存3年。
五、对于15岁以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疾病病人应立即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求询问患儿家长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
六、报告时限: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在2小时内上报,乙类传染病在6小时内上报(城镇),丙类传染病在12小时内上报(城镇)。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于2小时内完成向医院总值班室、公共卫生科、分管院长、院长、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报告。
放射科管理制度Ⅰ 目的为加强放射科科室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特制定此制度。
Ⅰ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放射科。
Ⅰ 制度一、在院长、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实行科主任对放射科各专业组(包括普通X 线诊断、CT、MRI)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科主任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或高年资医师担任。
二、科主任下设副主任或专业组长协助主任工作。
三、住院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研究,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使之能够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
四、主任为科室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科室的财产、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和优质服务;负责安排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各级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培养。
五、科室的管理和决策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
Ⅰ 参考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8号)Ⅰ 附件无放射科工作制度Ⅰ 目的为加强放射科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特制定此制度。
Ⅰ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放射科。
Ⅰ 制度一、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
急诊患者随到随检。
各种特殊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二、重要检查,由医师和技术员共同确定投照技术。
特检检查,待诊断医师认定检查合格后方嘱患者离开。
三、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患者,必要时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对不宜搬动的患者应到床旁检查。
四、影像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
进修或实习医师写的诊断报告,应经上级医师签名。
五、影像资料,对医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作用。
影像资料都应由放射科存储保管。
保存时间5年以上。
六、每天集体阅片,经常研究诊断和检查方案,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
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要妥善安排休假。
八、注意用电安全,严防不良事件。
X线机应指定专人保养,定期进行检修。
九、800mA以上X线机检查阳性率≥50%,CT检查阳性率≥60%。
医院传染性疾病阳性检查结果反馈制度
1.目的:规范对传染病相关化验、检查阳性结果的反馈与报告。
2.范围:检验科、放射科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
3.定义:无。
4.权责
4.1检验科、放射科工作人员:负责反馈传染病相关项目的检验阳性结果。
4.2临床医师:负责接收检验科或放射科反馈到本科室的传染病相关化验或放射检查阳性结果的信息,并报告。
4.3疾病控制办公室、门诊部:对传染病相关化验、检查阳性结果的反馈与报告进行监测。
5.制度内容
5.1检验科对于传染病相关项目的检验阳性结果,应及时反馈到各临床科室,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造成传染病的迟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5.2放射科应将传染病相关的放射检查阳性结果(如活动性或疑似活动性肺结核等)及时反馈到各临床科室,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造成传染病的迟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5.3对于没有专人负责或负责人不在场时,执行首问(接)负责制,当班的任何医务人员都应履行签收信息、转达信息、督促、协助送检医生及时进行传染病报告的职责。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1.认真按实记载门诊日志,门诊日志为发现、检索传染病的基础资料。
2.检验科、放射科发现传染病的阳性结果时,电话报告防保科和临床首诊医师。
检验科专人负责填写传染病登记本和痰检登记本,放射科专人负责填写肺结核病登记本和肺结核转诊三联单。
3.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任何责任疫情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或接到检验科或放射科的报告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上标记的星号部分必填,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同时电话报告防保科。
4.责任疫情报告人对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订正后及时电话报告防保科。
5.传染病报告病种包括:法定传染病(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和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6.传染病报告实施属地化管理。
防保科在接到传染病信息报告后,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和时限,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络直报(甲类、乙类甲管的传染病、其它传染病和不明缘故原由疾病暴发时应在2小时内,其它乙、丙类的传染病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在24小时内)或德律风报告或XXX,并当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簿和肺结核转诊登记簿。
储存传染病报告卡3年。
7.发现15岁以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疾病病人应立即电话报告防保科,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求询问患儿家长姓名、住址、电话号码。
8.一样平常诊治过程中发觉传染病暴发苗头,应立即德律风报告防保科,防保科核实后及时向市XXX报告。
9.防保科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及时做好订正报告。
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急诊患者就诊登记本康桥医院急诊患者就诊记录注:时间以24小时制书写,具体到分钟;患者去向:住院、转诊、回家、死亡、留观、手术室、监护室科室:__________门诊患者就诊登记本××××××××××医院门诊患者就诊登记本科室:__________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医院科室:病区:科室:__________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医院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科室:病区:科别:_____________医师交接班记录本××××××××医院交接班记录科室:病区:医师外出会诊登记本××××××××医院医师外出会诊记录邀请院外专家会诊登记本××××××××医院邀请院外专家会诊记录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为加强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第一条“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条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填写《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1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一)我院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任务,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
谁发现、谁报告,疫情管理实行责任追究。
(三)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种)、乙类(26种)和丙类(11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传染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等和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5、群体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的罕见传染病及在同一单位、同一地点和同一家庭发现三例以上的传染病例。
(二)报告时限1.报告时限的计算:以检验科(或放射科)阳性结果确定时间或门诊日志、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截止时间。
(红头文件样)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和处置、异常信息报告及处置、传染病预检分诊、传染病报告培训、传染病自查与奖惩等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提高异常信息处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下列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置相关制度,并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小组领导及成员名单如下:组长:XXX (职务)副组长:XXX (科室及职务)成员:XXX (科室及职务)负责传染病报告卡采集、登记、审核、录入、查重、订正和报告工作。
XXX (科室及职务)组织传染病自查工作。
XXX (科室及职务)参预传染病自查工作。
XXX (科室及职务)参预传染病管理工作。
附件: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2.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3.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4.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5.传染病报告资料使用和保存制度6.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7.传染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8.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管理制度9.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管理制度10.传染病病例处置工作制度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1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制度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13.异常信息报告及处置制度14.发热门诊工作制度XXX 医院XX 年XX 月XX 日一、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者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三、报告病种:甲种传染病:鼠疫、霍乱( 2 种)。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 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7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