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导论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生物科学导论(精选5篇)生物科学导论范文第1篇【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LI Wei YANG Yu—ling(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0 引言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讨论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第一讲绪论生物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描述、记载各种类型生物,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和进化脉络。
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2)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利用各种仪器工具,通过实验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3)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创造”新的物种。
第二讲构造生物体的基本元件—从生物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一、生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关系二、生物小分子简介1、水水占生物体的60%以上的重量。
地球上生命起源于水中,陆生生物体内细胞也生活在水环境中。
水的性质影响生命活动,如:溶解性质,酸碱度,pH。
水影响生命活动的例子:△肺泡在水环境中保证O2和CO2的交换。
△水分子间氢键造成水的表面张力,可使肺泡瘪塌。
△肺泡中存在一种表面活性蛋白破坏水的表面张力,使肺泡胀开。
2、氨基酸氨基酸是同时具有α-氨基和α-羧基的小分子。
参与蛋白合成的共有20种天然氨基酸。
根据侧链结构和性质,可把20种氨基酸分成不同的组:疏水氨基酸:亮氨酸。
亲水氨基酸:丝氨酸。
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
碱性氨基酸:精氨酸。
氨基酸的功能:(1)作为组建蛋白质的元件(2)有的氨基酸或其衍生物具有生物活性(代谢调节、信号传递等)3、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称为糖。
以葡萄糖为例,葡萄糖是六碳糖。
单糖的生物功能:A、作为多糖的组成元件。
B、作为燃料。
C、组成寡糖参与细胞信号传递4、核苷酸核苷酸分子由三个部分组成:碱基:嘧啶、嘌呤、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磷酸。
参加大分子核酸组成的共有8种核苷酸DNA水解液中:腺脱氧核苷酸(dAMP)、鸟脱氧核苷酸(dGMP)、胞脱氧核苷酸(dCMP)、胸腺脱氧核苷酸(dTMP);RNA水解液中:腺苷酸(AMP)、鸟苷酸(GMP)、胞苷酸(CMP)、尿苷酸(UMP)。
5、脂类脂类是指生物体内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各种小分子。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应有生命科学基础,而不应该成为“生物盲”。
一.什么是生物学?1. 定义生物学(b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又称为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形态、构造、行为、机能、演变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等问题。
2.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正在日渐加深和扩大,不仅要研究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也要研究自然界的动物、植物。
生物学还要研究人类自己,因为人类也是一种生物。
生物学还要研究小至生物大分子的基团行为,广至地球表面的生物圈(bio-sphere)的将来动态,延伸至玄古生命的发生和宇宙中生命存在的问题。
3. 生物学的分科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人类学。
根据研究角度分为: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根据研究范围分为: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生物学,器官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群体生物学等。
二.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从传统生物学到现代生命科学(1)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描述、记载各种类型生物,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和进化脉络。
代表人物: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2)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利用各种仪器工具,通过实验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3)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创造”新的物种。
(4)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从微观到宏观分子→细胞→整体水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辨证统一现代生物学的高度分化,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新学科或边缘学科的产生。
三.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与描述方法外部观察和外部形态描述:分类学。
《尔雅》、《本草纲目》、亚里士多德对500种动物的描述分类、林奈的双名法等。
2. 比较方法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器官和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加以比较,为生物进化论提供证据。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
生命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既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本质,又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实在形式。
生命的特征:细胞、原生质、新陈代谢、调节、生长、繁殖、应激性生物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17世纪中叶——牛顿经典力学;18世纪中叶——(蒸汽机)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电气革命;20世纪初——量子论、相对论、核物理(20世纪上半叶,现代物理学黄金半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三次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解放手脚;20世纪——信息革命——解放大脑;21世纪——生物技术革命——创造生命维纳——控制论;贝塔朗菲——系统论;申农——信息论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生物气体燃料:天然沼气;发酵沼气沼气发酵的优点:白色能源;增加肥效;消除病害;处理污泥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必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
细胞学说的三点内容:1.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2.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3. 新细胞是从原有细胞(分裂)而来。
原核生物的特征:1.遗传物质仅一个环状DNA 2.无核膜3.无细胞器,无细胞骨架4.以无丝分裂或出芽繁殖例子:支原体、细菌、蓝藻、螺旋藻真核生物三大系统:膜系统、细胞核系统、骨架系统内质网:蛋白质合成、脂类合成、蛋白质的修饰、新生多肽的折叠与组装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加工与修饰(糖基化等)、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和脂的运输、蛋白质的分泌等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为新细胞的产生创造条件。
一、生命科学导论学习要点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 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和系统进化的历史; 生物对外界剌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命是集合这些主要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
除了病毒以外, 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由膜包被, 内含有细胞核( 或拟核) 和原生质。
病毒( 如噬菌体) 主要是由核酸、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简单生命个体, 它虽然没有细胞结构, 但具有生命的其他基本特征。
生物的新陈代谢( 或称代谢), 是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全部物质和能的变化的总称。
富含自由能的有机物合成与有机物分解是新陈代谢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太阳能, 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而葡萄糖通过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在有氧的情况下又被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 同时产生被其他生命代谢活动所利用的能量。
生物繁殖包括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等形式。
所有的生物都可以繁殖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 这就是遗传。
遗传使生物体的特征得以延续, 但是, 子代与亲代之间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就是变异。
脱氧核糖核酸( 简称DNA) 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贮存在构成基因的DNA分子中, 生物所具有的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的总和称为基因组.生物体的一生, 通常从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开始, 受精卵分裂并经过一系列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新个体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和增大细胞体积而生长, 再经历性成熟、繁殖后代、衰老至最终死亡, 生物这一总的转变过程称为发育。
进化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导致了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演变过程。
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应激反应、自我调节和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生物必须与环境连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 它们适应和依赖于环境而生存, 同时又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命科学导论》重要知识点汇总四91.间期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着遗传物质DNA的复制过程,DNA复制与细胞分裂前后有两个间隔(gap),因此将间期又分为三个时期,即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
间期是细胞合成DNA、RNA、蛋白质和各种酶的时期,是为细胞分裂准备物质基础的主要阶段。
92.细胞分裂期(M期)细胞的有丝分裂需经前、中、后、未期,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由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一般需1~2 h。
前期(prophase),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逐渐形成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体短而粗,强嗜碱性。
两个中心体向相反方向移动,在细胞中形成两极:而后以中心粒随体为起始点开始合成微管,形成纺锤体。
随着染色质的螺旋化,核仁逐渐消失。
核被膜开始瓦解为离散的囊泡状内质网。
中期(metaphase),细胞变为球形,核仁与核被膜已完全消失。
染色体均移到细胞的赤道平面,从纺锤体两极发出的微管附着于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上。
从中期细胞可分离得到完整的染色体群,共46个,其中44个为常染色体,2个为性染色体。
男性的染色体组型为44+XY,女性为44+XX。
分离的染色体呈短粗棒状或发夹状,均由两个染色单体借狭窄的着丝点连接构成。
后期(anaphase),由于纺锤体微管的活动,着丝点纵裂,每-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并向相反方向移动,接近各自的中心体,染色单体遂分为两组。
与此同时,细胞被拉长,并由于赤道部位细胞膜下方环行微丝束的活动,使其缩窄,细胞遂呈哑铃形。
末期(telophase),染色单体逐渐解螺旋,重新出现染色质丝与核仁,内质网囊泡组合为核被膜,细胞赤道缩窄加深,最后完全分裂为两个二倍体的子细胞。
细胞周期可以表示为,G期→S期→Gz期→M期。
有的细胞如造血于细胞,始终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沿着细胞周期周而复始,不断进行分裂。
绝大多数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永远失去分裂能力。
生物学导论生物复习题及解析(仅供参考)第13章种群如何进化1、进化的证据有哪些?化石记录(The fossil record)、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2、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学科。
启迪了达尔文关于现存物种由其祖先进化而来的思想。
3、比较解剖学(comparative anatomy) :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身体构造的学科。
物种之间特定的解剖学相似性蕴含着进化史的证据。
4、比较胚胎学(comparative embryology):是对不同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学科。
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在胚胎发育阶段形态相似。
5、自然选择(natural seletion):具有更好适应环境条件的遗传特性的个体具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即:最大程度适应环境的个体容易繁殖更多的后代。
6、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同一地域、同一时期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7、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主要研究种群内广泛的遗传变异并记录种群的遗传结构随时间的改变。
8、基因库(gene pool):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共有的全部等位基因之和。
9、基因频率:等位基因的某一“形态”(morphs) 在基因库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10、基因型频率:某一基因座的一对等位基因组合占种群此基因座等位基因组合的比率。
11、单基因遗传:性状由一个基因座决定,其上有产生唯一确定的表型(only distinct phenotype)的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中间类型(in-between types)。
12、多基因遗传:大多性状来自于几个基因的共同作用,该性状在种群内大多是连续变化的。
13、形态:当一个种群包含有一个表型特征的两个或更多个形式时,这种不同的形式称为“形态”(morphs) 。
14、多态:如果两个或更多个“形态”以较为显著的数量共存(即:没有一种“形态”数量极少),我们则称这个种群就某一特征而言,是多态的(polymorphic)。
大一生物科学导论知识点生物科学导论是大一学生必修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细胞结构、生物进化、遗传与基因组、生物分子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介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
一、细胞结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由许多不同的细胞器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胞浆,包含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
其中,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储存着遗传信息。
线粒体是负责产生能量的细胞器,细胞壁则为植物细胞提供支持和保护。
二、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种群随时间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进化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即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生存下来,而适应能力差的则会被淘汰。
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和基因流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此外,种群遗传漂变和随机突变也会对进化产生一定影响。
三、遗传与基因组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性状在子代之间从父母传递的规律。
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编码。
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内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所有基因和非编码DNA。
遗传信息的传递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翻译来实现。
四、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功能最多的分子,它们负责传导信号、催化反应和提供结构支持。
核酸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包括DNA和RNA。
糖是生物体内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细胞外表面的信号识别分子。
五、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组织、细胞和分子来开发新产品、生产新生物材料或改良现有产品与过程的技术。
克隆技术是生物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它能够复制生物体基因组的完整副本。
基因工程是通过将DNA片段导入目标细胞中来改变目标细胞的基因组。
此外,转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等也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结起来,生物科学导论课程提供的知识点广泛而丰富。
从细胞结构、生物进化、遗传与基因组、生物分子以及生物技术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生物工程导论1、生物工程的研究对象包括活的生物体或它们的一部分。
2、基因工程中一般都使用松弛型质粒载体。
两种常用的质粒载体为pBR322和pUC19.3、用于原核生物宿主的载体:①质粒载体。
②噬菌体载体。
③柯斯质粒:用于真核生物宿主的人工载体大多具有大肠杆菌质粒的耐药性或噬菌体的强感染力,同时还应满足携带真核生物目的基因大片段DNA的要求。
4、质粒载体:①质粒载体pBR322(原核质粒常见)②pUC195、用于真核生物宿主的载体:①YIP载体。
②YRP载体。
③YAC载体。
④其他质粒:BAC是以细菌F因子为基础组建的细菌克隆体系。
6、用于植物宿主的载体:①Ti质粒。
7、基因组文库的筛选:⑴DNA杂交法。
双链DNA分子可以通过热处理或碱变性的方法变性成单链DNA分子。
加热后缓慢冷却的过程称为退火。
退火后有的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来自于不同的DNA分子,即形成了杂合DNA分子。
⑵免疫反应法:若一个目的基因DNA序列可以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那么只要出现这种蛋白质,甚至只需要该蛋白质的一部分,就可以用免疫的方法检测。
⑶酶活性法:如果目的基因编码一种酶,而这种酶又是宿主细胞所不能编码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检查酶活性来筛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
8、将外源重组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很多,其中转化(转染)和转导主要适用于原核的细菌细胞和低等的真核细胞(酵母),而显微注射和电穿孔则主要应用于高等动植物的真核细胞。
转化过程包括制备感受态细胞和转化处理。
9、1982年,第一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就在美国的Eli Lilly公司研究成功并投放市场。
第一类基因工程药物主要针对因缺乏天然内源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
第二类基因生物工程药物属于酶类。
第三类基因工程药物属于疫苗。
第四类产物单克隆抗体既能用于疾病诊断,又能用于治疗。
10、1989年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alb上市,标志着我国基因工程制药实现了零的突破。
11、在基因组工程研究中,采用的载体是人工染色体。
生物学导论重点
生物演化论
Evolution:饰变中的演替
痕迹器官:
同源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外部形态,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的器官。
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获得性状等理论;认为演化有向复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环境的影响力两种动力。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具有新陈代谢,繁殖,遗传等特征。
原始生命的特征:
1.具有脂双层膜围成的与环境隔开的含水囊泡。
2.囊泡内有多种核酸、蛋白质,糖类大分子。
3.能选择性地从环境中吸纳食物。
4.利用食物的分解,复制自身一部分起核心作用的大分子。
5.囊泡因大分子增多而生长,繁殖。
达尔文认为:决定生物演化的因素是遗传的变异和选择,认为获得性状可以遗传。
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决定生物演化的因素是突变(包括重组)、选择、隔离。
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变异:一定变异:环境引起的体质或机能的变异,不能遗传。
不定变异:相同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彼此不同,能够遗传。
变异的原因:突变、重组、畸变。
基因突变:是某一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基因突变在演化中的意义:为生物演化提供有生存价值的材料
为生物演化提供丰富的材料。
自然选择:适合环境条件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
性选择:同性个体间为争取与异性交配而发生竞争,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
自然选择的类型:稳定性选择,前进性选择。
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是演化的动力。
适合度:一个生物能够生存并把他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
适应:生物适应环境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
适应的普遍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个体数目增加,分布区扩大,物种的进化。
适应的起源:条件:要有遗传的变异;环境的变化;具有生存价值的变异
方式:遗传基础先发生变化;环境先发生变化
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以微小的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保存积累有利变异,经过许多时代,形成新的生物类型。
现代达尔文主义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隔离分为异地隔离:异地分布的群体之间,直接的基因交换发生障碍。
生殖隔离:由于群体间在基因型上所造成的差异而使基因交换受到限制。
物种形成在生物演化中的意义
1.生物谱系进化的起点
2.为演化的不可逆性奠定了基础
3.为演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性学说:
1.突变大多是中性的,它不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既无害处也无好处。
2.中性突变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里固定下来,在分子进化水平上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3.进化的速率由中性突变的速率决定,也就是由核酸和氨基酸的置换率所决定。
中性学说的意义:
1.中性学说应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数学方法,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杂交实验的局限性,可以对不同物种的同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和基因进行比较,并计算出分子演化的过程和速度。
2.在表现性上也不能完全否定中性学说的作用。
中性学说的难题:
1.无法解释物种的形成。
2.无法解释表现型水平上的演化。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几个层次
1.生物多样性:代表物种演化和生态适应
2.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广义-所有生物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过程变化。
境观多样性
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上位子房下位花……
自然分类法:体现植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分类方法。
共有祖征
共有衍征
双名法:Oryza sativa L. var. glutinosa Matsum 糯稻
分类学种=形态学种:以形态性状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加上地理分布和生化指标。
群体和种群,大种和小种
好种:无论是形态还是生殖隔离上都有明显的特征。
亚种subspecies:种内的类群,形态上有区别,分布上、生态上或季节上有隔离。
变种variety:一个种有形态变异,变异比较稳定,它的分布范围也比亚种小的多。
变形form:有形态变异,但看不出有一定的分布区,是零星分布的个体。
同形种与半同形种
半种,化学种(形态上不明显或根本无区别,但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的)。
二界分类:植物,动物。
五界分类: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三界分类:真细菌、古细菌和原核生物。
生物类别植物动物
细胞构造有细胞壁无细胞壁
营养方式大多数自养异养
生长和大多数植物生长各器官在胚胎内
器官和发育连续进行,完全形成,生长、发生可连续不断产生发育主要是体积方式新器官和新组织增大与个体成熟
植物类别
1.藻类植物:具有叶绿素、营光能自养型生活的无根茎叶分化,无维管束、无胚的叶状体植物,其营养细胞都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一般生活在水中。
2.地衣植物:真菌和藻类的共生物。
3.苔藓植物:是一类结构比较简单的小型高等植物,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是孢子植物。
高等植物:1有根茎叶的分化
2生殖器官多细胞
3受精卵发育成胚
4.蕨类植物:1.与苔藓植物相比,都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需要水
2.具独立的配子体和孢子体。
3.蕨类植物有根,有维管束,因而长得高大。
真蕨类植物形态:不定根,根状茎,叶柄,叶轴,鱼片,小羽片,羽轴,裂片,小羽轴,主脉
5.裸子植物:1.种子裸露
2.种子的胚有两个或多个子叶
3.胚乳很丰富
4.大部分有颈卵器
5.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6.有些类型的精子有环生鞭毛(如苏铁、银杏)
7.孢子体多为乔木,有次生生长
8.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孢子体(从胚开始)和配子体(大孢子叶球和小孢子叶球)世代交替的
过程。
大孢子叶球产生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发育含有卵细胞的雌配子体;小孢子叶球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小孢子,小孢子发育出含有精细胞的雄配子体。
卵细胞与精细胞结合完成受精后发育出胚(新的孢子体)。
裸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森林,煤,工业原料,园林。
6.被子植物的特征
典型的花
孢子体高度发展和特化
配子体进一步简化,雄配子体成熟时只有三个细胞(一个管细胞、两个精子),雌配子体成熟时只有8个细胞(一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组成。
没有颈卵器。
传粉方式多样化
种子或胚珠包被在果实或心皮中
双受精和新型胚乳出现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雄蕊(小孢子叶)、花粉囊(小孢子囊)、花粉母细胞(小孢子)、花粉管(成熟雄配子体);心皮(大孢子叶)、胚珠中的珠心(大孢子囊)、单核胚囊(大孢子)、胚囊(雌配子);种子(植物)。
植物分类的原则
原始的性状:绿色自养、有无限花序和两性花、子房上位、单果和聚合果(真果,种子有胚乳)
次生的性状:寄生、有限花序雌雄异株、子房上位、聚花果(假果,种子无胚乳,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
双子叶植物
1 乔木、灌木或草本
2 直根系
3 茎内维管束作环状排列,有形成层,次生组织发达
4 网状叶脉
5 花部基数5或4
6 子叶2
单子叶植物
1 以草本植物为主
2 须根系
3 茎内维管束全面散布,无形成层,均为初生组织
4 平行叶脉或弧状叶脉
5 花部基数3
6 子叶1
单果:由一朵花的成熟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
核果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于单果,由一个心皮发育而来的肉质果,一般内果皮木质化成核。
浆果:由子房或联合其他花器发育成肉软多汁的肉质果
聚合果:是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
聚花果:其果实是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的
蒴果,拉丁学名capsule,干果的一种类型。
由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发育成的果实
1.樟科:核果或浆果;种子无胚乳
2.毛茛科:通常为草本蒴果,拉丁学名capsule,干果的一种类型。
由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发育成的果实
或木质藤本,花萼和花瓣轮状排列,雄蕊和雌蕊螺旋状排列,常为聚合瘦果,胚乳丰富而胚小
3.小檗科[bò],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浆果或蒴果
4.罂粟科:蒴果,种子小,具有含有的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