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现代生物学导论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1.61 MB
- 文档页数:40
清华大学专业介绍: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学科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该学科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致力于为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将始终是朝阳学科。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应用最先进的理工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的生命现象与规律,因此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其研究方向也非常多,如: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医疗仪器;医学成像;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生物医学制造;介入治疗;康复工程;远程医疗;生物芯片等等。在每一个方向上又有着非常宽广的内容。因此,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也是今后几十年内最容易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学科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核心内容,即医疗仪器在美国已成为支柱产业。对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整个社会以及政府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医疗仪器的今天,医疗仪器也必将很快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源于1979年创建的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随着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于2001年被调整到医学院,并成立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具有学士、硕士及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并建立有独立的博士后流动站,2002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校领导多次表示要在今后几年内重点支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力争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2011年)之际,使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教学、科研基地主要集中在清华大学西主楼。最近学校已批准尽快建设约4万平米的医学院大楼,待新楼竣工后,生物医学工程系将移入该楼。本学科现设有如下5个教学实验室: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室;医学成像与医学图像处理实验室;医疗仪器实验室;电生理实验室;“清华大学-美国德州仪器(TI)联合DSP实验室”。在科研体制上,本系设有如下5个研究室: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研究室;医学工程与健康技术研究室;优生工程与认知科学研究室;医学信息工程研究室;人体运动信息检测研究室。系里建有电生理实验屏蔽室,配有128导脑电图机及心电图机。全系(含各个研究室)有约150台微机、6台工作站、各种高档示波器、信号源、各种电生理实验设备及齐全的DSP开发系统等。生物医学工程系拥有一支精干的、知名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1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教授:白净、高上凯、胡广书、叶大田。其中白净教授是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已退休的杨福生教授、丁海曙教授仍工作在科研、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第一线。作为清华大学最新成立的系,我们教师队伍的规模目前还较小,但这正是本学科的优势。生物医学工程系设置“生物医学工程”一个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以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在全国同行中获得了广泛的称赞。200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2年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本专业在“学术声誉”方面得100分,列全国同类专业第一。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2)医学成像与医学图像处理;(3)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4)人体运动及无损检测;(5)医学信息及智能化医学仪器。本学科先后完成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国家重大自然学科基金1项,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30项,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12项,正在承担的国家“十五”863项目(包括子课题)共六项。近五年来承担的横向课题近20项。1995年以来,先后有8项科研项目通过了省部级的鉴定。本学科在生物医学信息的无创检测、处理与传输、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超声成象技术等领域有长期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到普遍认可,处于国内前列;在脑机接口、心血管系统仿真、人体运动信息检测、神经肌肉仿真、胎儿监护、耳声发射、远程家庭监护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前沿水平。先后发表论文800多篇,其中有50多篇发表在本领域国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上,被SCI收录的有30多篇,被EI收录的有100多篇。本学科的老师中,有三人先后应邀担任 IEEE 在该领域的三个汇刊(IEEE Trans on BME, IEEE Trans on ITB, IEEE Trans on Rehab)的编委以及AUTOMADICA的心血管仿真特刊客座主编,且有12人在国内7个学会以及9个期刊任职,白净教授还当选为IEEE Fellow。除了学校的外语、数学、物理、人文及体育等公共课程以外,本学科的本科生要学习(或选修)如下的课程:现代生物学导论;生理学;定量生理学;生物学专题;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磁测量;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模式识别。实践环节有:电子工艺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理学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专业实践综合训练;生产实习;论文综合训练等本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校级研究生公共课);随机信号的统计处理(校级研究生公共课);医学成像系统;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本专业有三门课程(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的统计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入选校一批“精品课”建设规划,并已开始实施。从1998年以来,本专业已三次获得“清华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我们开出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深受选课同学的欢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目标是培养本学科领域能够从事理论研究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应用开发方面的杰出人才。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学科性质定位于工科,因此,这就决定了本学科的主要任务为现代医学和现代生物学提供最先进的工程理论和方法,培养这些领域急需的人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本学科一方面要求同学要掌握医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同时,要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扎实地学习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知识,包括医学电子学、医学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医学成像与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模式识别、医疗仪器原理及设计等。本学科的数学和外语和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类学科一样要求。本学科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我们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用方面都参照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框架,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本科生培养体系。我们强调要打好基础,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要宽口径培养,注重实践环节,增加了选修课,取消了限选课,从而拓宽了学生选课空间与个性发展的余地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致力于为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以及为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因此,其研究和应用领域都极其广泛,所培养的学生自然也大有用武之地。其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为: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大型医院的设备中心;高等院校;国家公务员;相关行业(如IT,仪器仪表等)。根据统计,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99~2003年5年的毕业生(近160名本科生)中:出国深造者:30人左右,约占20%;继续读研究生者:100左右,约占60%;毕业分配者:30人左右,约占20%。这30人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外企、电子和信息类大公司。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在国内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学科正在脑科学、重大疾病检测新方法、数字化人体仿真平台建设、人体运动信息检测等方面参与组织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并与美国MIT、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西北大学、香港震雄集团、美国TI、IBM、HP, Motorola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吸引外资加强了基地建设,通过互访合作提高了科研教学的整体水平。。
建设管理系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技术和管理并重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坚实的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和技能,熟练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高效管理工程项目,并具有卓越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的“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建设行业领军人物和后备帅才。
(1)掌握建设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专业设计和进行专业交流的所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在专业各领域继续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基础。
(2)能从事建设与房地产领域的项目管理实践,如项目的策划、评估、设计、建设、经营和维护:具有较宽广的视野,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不断学习运用新工具,能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
(3)能继续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在某一专业方向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4)拥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并能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具有持久的毅力和开阔的胸襟,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志于成为服务社会的领导者。
二、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5)熟练掌握并能应用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及统计)、物理和化学知识的能力;(6)设计及执行社会实验和调查、以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7)具有使用建设管理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技巧和工具的能力;(8)进行建设管理和房地产领域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并能使之满足经济、环境、政治、伦理、美学、健康与安全、可建造性和可持续发展;(9)辨识、分析规划及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能力;(10)有效沟通、团队合作、领导统御的能力;(11)跨领域学习和组织跨领域团队工作的能力;(12)理解和表达各种不同的工程范畴的能力;(13)有实地实习参观经验,并了解工程与社会的关联性;(14)具备专业伦理、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15)了解时代发展,并具有应用现代化科技及信息工具的能力;(16)宽广的国际视野及外语沟通能力;(17)了解工程和管理解决方案对全球、社会和自然的影响;(18)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工程性与以探求真理为目标的科学性间的关系;(19)具有进一步深造的背景和终身学习的认识与能力。
工程力学专业、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清华航院的使命是为国家航空航天及力学和能源动力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是:面向现代航空航天,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1)道德和人文素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2)基础知识。
具有理工科人才所应具有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3)本专业核心工程理论知识。
从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核心工程理论知识,基本掌握所学领域的专门知识;(4)了解学科前沿。
了解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5)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能区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确定优先级。
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在决策时能权衡、判断和平衡。
(6)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7)终生学习。
具有终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主动获取信息和追求职业进步的学习能力;(8)管理组织、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9)心理素质。
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承受项目压力,沉着冷静,管理好时间和资源,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10)国际视野。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本科培养总学分172,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143,夏季学期实践教学环节14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微电子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计算机软件等五个专业,从2003级开始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构建具有各专业共性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从2011级开始,信息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将学科交叉范围扩大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和更加宽广的专业空间;并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信息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创造、追求卓越,并提供一种基础和环境,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基本要求信息学院各专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
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信号获取、处理和应用,通信及系统和网络,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微波及电磁技术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新型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包括信息光电子和光子器件、微纳电子器件、微光机电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系统芯片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表1.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创造、追求卓越,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春)复变函数引论2学分(秋)二选一复变函数3学分(秋)以下课程为必修学分不少于5学分:数理方程引论2学分(秋)数值分析3学分(春)数值分析与算法3学分(春)四选一数值分析与算法3学分数学实验3学分(春离散数学(1)3学分(春) 离散数学(2)3学分(秋随机过程4学分(春)二选一泛函分析实分析3(应用统计于10不少于8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大学物理B(2)(中英文均可)4学分(秋)大学物理(1)(英)4学分(春)大学物理(2)(英)4学分(秋)物理实验(1)2学分(秋)二选一物理实验(1)1学分(秋)物理实验(2)2学分(春)二选一物理实验(2)1学分(春)以下课程为必修学分不少于2学分量子与统计4学分(春)不少于2学分量子力学(选)2学分(春)统计力学(选)2学分(春)近代物理春)大学化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3学分(秋)数字逻辑电路3学分(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2学分(春/秋)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1学分(秋)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3学分(秋)程序设计基础3学分(秋)四选一程序设计基础3学分(秋)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3学分(秋) 以下课程为必修学分不少于18学分数据结构与算法3学分(春)四选一数据结构与算法4学分(春)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控制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4学分(秋)三选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4学分(秋)建议选修课2门:电子工艺实习1学分(春/秋)电子工艺实习2学分(春/秋)专业核心课组A1-A6(详见附录1)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6门课,17学分;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6门,17学分计算机系统结构3(春)先学操作系统操作系统3(春)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编译原理4数据结构B33模式识别虚拟现实信息检索2数据结构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2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挖掘2数据库系统原理。
本科生一.培养目标热能工程系主要培养清洁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并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学士学位获得者应能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
二.学制和学位授予本科学制4年,对完成培养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方案热能工程系有本科专业一个: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属于“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
本科培养总学分170,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学分140,平均课程周学时20左右。
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科课程设置1.人文社科类课程(35学分)a.“两课”:(共5门,1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 2学分思想概论 3学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3学分理论概论 3学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学分b.人文选修课(任选6门, 13学分)c.体育课(4学分)前四个学期必修 4学分体育(1)体育(2)体育(3)体育(4)后四个学期限选体育专项(1)体育专项(2)体育专项(3)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共4学分;第5~7学期的体育专项为限选,不设学分,计通过与不通过;第8学期的体育为任选。
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获得本科学位。
d.外语课(4学分)以英语水平考试Ⅰ、Ⅱ为标志,目标管理,获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考试Ⅰ,获4学分。
全校英语课程分层次、类型供学生选修,每门课2学分,作为选修课程学分;本科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按入学分级考试成绩选修课程。
2.自然科学课(36学分)1)数学(7门,21学分)a. 必修:16学分10420743 微积分I 3学分10420753 微积分II 3学分10420764 微积分III 4学分10420684 几何与代数(1)4学分10420692 几何与代数(2)2学分b.选修:在以下课程中必须任意选≥4学分的课程。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有课程本科专业核心课本专业核心课为:电路原理、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
共12门。
前8门为学科核心课,后4门为专业核心课。
3.6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3. 6. 1公共基础课程26学分3.6.2 3.6.2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6学分⑴数学课7门,24学分10421075微积分B(l) 5学分10421084微积分B(2) 4学分10421094线性代数(1) 4学分10421102线性代数(2) 2学分10420252复变函数引论2学分10420854数学实验4学分104208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2)物理课4 H, 10学分10430484大学物理B(l) 4学分10430494大学物理B(2) 4学分10430344大学物理(1)(英)4学分10430354大学物理(2)(英)4学分10430801物理实验B(l) 1学分10430811物理实验B(2) 1学分可选修高档(数学、物理等理科系)课代替低档课。
大学物理B(l)和大学物理(1)(英) 选一,大学物理B(2)和大学物理(2)(英)二选一。
(3)生物/化学1门,2学分10440012大学化学B 2学分10440111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23022(英)320220162电路原理实验(跨21550022电子电路实验2学分 学期10450012现代生物学导论2学分 10450021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1学分 3. 6. 3专业相关课程67学分(1)学科核心课12门34学分20130412工程图学基础2学分3022039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2学分20220174电路原理A (1) 4学分20220332电路原理A (2) 2学分20250064模拟电子技术基础4学分20250103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学分 40220653信号与系统3学分20220353电磁场3学分20220124微机原理与应用4学分(2)专业核心课5门,15学分30220334电机学4学分 30220351电机学实验1学分30220414电力电子技术基础4学分,限选(2选1) 30220414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英 文)4学分,限选(2选1) 40220723电力系统分析3学分30220323高电压工程3学分专业选修课18学分A 组通用:40220921电气工程导论1学分(大一秋)40220502电气工程技术发展讲座2学分(大三春) 信号控制课组:40220862数字信号处理2学分(大三秋)30220403通信系统原理3学分(大三秋)电力系统课组:00220092理解稳定性2学分(大一春)40220802电力系统预测技术2学分(大三春)电网40220882智能电网概论2学分(大三春)40220072发电厂工程2学分(大三春)40220442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2学分(大四秋)40220392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2学分(大四秋)4022006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学分(大四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1学分(大四秋)40220692电力市场概论2学分(大四秋) 40220901电能质量基础2学分(大四秋)40220821新能源发电与并网1学分(大四秋)40220782信息论与电力系统2学分(大四秋)40220341电力系统实验2学分(大四春)高电压课组:00220081我们身边的高电压1学分(大一秋)40220812输配电技术2学分(大三春)40220102现代电气测量2学分(大三春)40220472电气设备在线监测2学分(大三春)40220891大电流能量技术1学分(大三春)40220462电器原理及应用2学分(大四秋)40220432过电压及其防护2学分(大四秋)40220762电介质材料与绝缘技术2学分(大四秋)40220793直流输电技术3学分(大四秋)40220872数字化变电站2学分(大四秋)声光电磁测量技术1学分(大四秋)40220941高电压工程与数值计算1学分(大四秋)电机与电力电子课组:00220072超导体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2学分(大一秋)40220742电机分析2学分(大三秋)40220732电力传动与控制2学分(大三春)40220452电力电子仿真设计2学分(大三春)40220682电子电机设计与分析2学分(大三春)40220831可再生能源与未来电力技术1学分(大三春)40220912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2学分(大三春)40220482电力电子技术专题2学分(大四秋)40220712微特电机2学分(大四秋)40220842电力传动系统设计2学分(大四秋)40220932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2学分(大四秋)B组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课组:2022026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学分(大三春)40220412单片机技术与实验2学分(大三春)40220422数字信号处理DSP实验2学分(大三春)00220132可编程控制器及变频器系统2学分(大三春/大四秋)注:SRT可替代最多2 学分专业课。
[Page1,2]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面向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四个专业及示范性软件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构建具有各专业公共知识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
一培养目标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及神经网络、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自动检测系统、复杂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本科学制4年,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6年)。
三基本学分学时1、培养总学分:不少于170,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40或145,平均周学时为20;2、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0或15学分。
四、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1.人文社科类课程必修不少于35学分其中:" "两课": 必修5门,14学分10610022 思想道德修养2学分(秋)10610013 毛泽东思想概论3学分(春、秋)106100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春、秋)10610043 邓小平理论概论3学分(春、秋)106100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学分(春、秋)" 体育课: 1门,4学分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第5~7学期的体育专项为限选,不设学分,计通过与不通过;第8学期的体育为任选。
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获得学士学位。
" 外语课:1门,4学分英语:实行以英语水平考试I为标志的目标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水平考试I,并取得4学分,才能获得本科毕业资格及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表1.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创造、追求卓越,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学工作。
4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学工作。
人文选修课: 在以下10个课组的6 个课组中选修不少于13学分经济管理与法律艺术欣赏与实践历史与文化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学哲学与社会思潮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与技术国防教育与学生工作写作以下课程中必修7 门课,不少于21学分一元微积分4学分(秋)多元微积分4高等微积分2学分(秋)几何与代数(1)4学分(秋)几何与代数(2)2学分(春)二选一几何与代数(3)学分(春)随机数学方法3学分(春)二选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春)复变函数引论2学分(秋)二选一复变函数3学分(秋)以下课程为必修学分不少于5学分:数理方程引论2学分(秋)数值分析3学分(春)数值分析与算法3学分(春)四选一数值分析与算法3学分数学实验3学分(春离散数学(1)3学分(春)离散数学(2)3学分(秋随机过程4学分(春)二选一应用随机过程3学分(秋)泛函分析(1) 3学分(秋)实分析3学分(春)应用泛函分析4学分流形上的微积分4(秋)(数论与编码)代数编码理论3(春)初等数论与多项式2(秋)应用统计3学分必修不少于12学分,允许在院系教务部门认可下选修理学院的同类型课程。
以下课程中必修4 门课,不少于10 学分:不少于8学分大学物理A(1)5学分(春)大学物理A(2)5学分(秋)大学物理B(1)4学分(春)大学物理B(2)(中英文均可)4学分(秋)大学物理(1)(英)4学分(春)大学物理(2)(英)4学分(秋)物理实验(1)2学分(秋)二选一物理实验(1)1学分(秋)物理实验(2)2学分(春)二选一物理实验(2)1学分(春)以下课程为必修学分不少于 2 学分量子与统计4学分(春)不少于2学分量子力学(选)2学分(春)统计力学(选)2学分(春)现代生物学导论(选)2学分(秋)近代物理实验(A)3学分(秋、春)近代物理实验(B)3学分(秋、春)近代物理实验(C)3学分(秋、春)近代物理实验(D)3学分(秋、春)近代物理3学分(春)高新技术中的物理2学分(春)大学化学B2学分(秋)必修不少于37 学分,包括必修课、必修学分两部分。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有课程本科专业核心课本专业核心课为:电路原理、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
共 12 门。
前 8 门为学科核心课,后 4 门为专业核心课。
3.6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3.6.1 公共基础课程 26 学分3.6.23.6.3 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36学分(1) 数学课 7门,24学分10421075 微积分B(1) 5学分10421084 微积分B(2) 4学分10421094 线性代数(1) 4学分10421102 线性代数(2) 2学分10420252 复变函数引论2学分10420854 数学实验4学分104208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2) 物理课 4门,10学分10430484 大学物理B(1) 4学分10430494 大学物理B(2) 4学分10430344 大学物理(1)(英) 4学分10430354 大学物理(2)(英) 4学分10430801 物理实验B(1) 1学分10430811 物理实验B(2) 1学分可选修高档(数学、物理等理科系)课代替低档课。
大学物理B(1)和大学物理(1)(英)二选一,大学物理B(2)和大学物理(2)(英)二选一。
(3) 生物/化学 1门,2学分10440012 大学化学B 2学分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2学分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1学分3.6.4 专业相关课程 67学分(1) 学科核心课 12门 34 学分20130412 工程图学基础2学分30220392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2学分20220174 电路原理A(1) 4学分20220332 电路原理A(2) 2学分2025006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4学分20250103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学分40220653 信号与系统3学分20220353 电磁场3学分20220124 微机原理与应用4学分30220343 自动控制原理3学分,限选(2选1)30220363 自动控制原理(英) 3学分,限选(2选1)20220162 电路原理实验2学分(跨学期课)21550022 电子电路实验2学分(跨学期课)(2) 专业核心课 5门,15 学分30220334 电机学4学分30220351 电机学实验1学分30220414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4学分,限选(2选1) 30220414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英文) 4学分,限选(2选1) 40220723 电力系统分析3学分30220323 高电压工程3学分专业选修课 18 学分A 组通用:40220921 电气工程导论1学分(大一秋)40220502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讲座2学分(大三春)信号控制课组:40220862 数字信号处理2学分(大三秋)30220403 通信系统原理3学分(大三秋)电力系统课组:00220092 理解稳定性2学分(大一春)40220802 电力系统预测技术2学分(大三春)40220882 智能电网概论2学分(大三春)40220072 发电厂工程2学分(大三春)40220442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2学分(大四秋)40220392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2学分(大四秋)4022006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学分(大四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1学分(大四秋) 40220692 电力市场概论2学分(大四秋)40220901 电能质量基础2学分(大四秋)40220821 新能源发电与并网1学分(大四秋)40220782 信息论与电力系统2学分(大四秋)电网企业组织管理2学分(大四秋) 40220341 电力系统实验2学分(大四春)高电压课组:00220081 我们身边的高电压1学分(大一秋)40220812 输配电技术2学分(大三春)40220102 现代电气测量2学分(大三春)40220472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2学分(大三春)40220891 大电流能量技术1学分(大三春)40220462 电器原理及应用2学分(大四秋)40220432 过电压及其防护2学分(大四秋)40220762 电介质材料与绝缘技术2学分(大四秋)40220793 直流输电技术3学分(大四秋)40220872 数字化变电站2学分(大四秋)声光电磁测量技术1学分(大四秋) 40220941 高电压工程与数值计算1学分(大四秋)电机与电力电子课组:00220072 超导体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2学分(大一秋)40220742 电机分析2学分(大三秋)40220732 电力传动与控制2学分(大三春)40220452 电力电子仿真设计2学分(大三春)40220682 电子电机设计与分析2学分(大三春)40220831 可再生能源与未来电力技术1学分(大三春)40220912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2学分(大三春)40220482 电力电子技术专题2学分(大四秋)40220712 微特电机2学分(大四秋)40220842 电力传动系统设计2学分(大四秋)40220932 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2学分(大四秋)B组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课组:2022026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学分(大三春)40220412 单片机技术与实验2学分(大三春)40220422 数字信号处理DSP实验2学分(大三春)00220132 可编程控制器及变频器系统2学分(大三春/大四秋) 注:SRT可替代最多2学分专业课。
经管学院本科培养方案2006 年 9 月 一、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包括经济学知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分析 方法,为学生未来从事与经济学相关的职业奠定基础;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要深入理解中国和国际会计 准则,以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学等相关知识,了解会计事务操作过程,为日后参 加注册会计师考试以及从事会计学相关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金融学专业力求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 现代金融专业理论基础、分析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要求的高素质金融专 业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所需 要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参加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本领,使学生成为从事组织信息化建设 和管理,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制与学位授予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会计学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金融学、经济学专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学时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 172,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140,夏季学期实践环节 17 学分, 综合论文训练 15 学分。
四、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1.人文社科类课程: (32 学分) “两课”: (14 学分)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3 3 4 1秋 1春 2秋42春 体育课:(4 学分)第 1~4 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 1 个学分;第 5~7 学期的体育专项为限选,不设学 分,记通过与不通过;第 8 学期的体育为任选。
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获得本科学位。
外语课 (4 学分)实行以英语水平考试 I 为标志的目标管理,本科学位必须通过水平考试 I,并获 4 学分; 学生应选修外语系为我院提供的外语课程 2 门,共 4 学分,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