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与批评1
- 格式:ppt
- 大小:12.95 MB
- 文档页数:28
《美术鉴赏与批评》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美术批评
第二节西方近现代的美术批评
一、康德(Kant)和他的艺术欣赏理论二、黑格尔与美学思想的形成三、对“黑格尔体系”的争论四、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审美文化五、列宁美学与当代西方的美术观念六、俄罗斯人民与艺术教育七、现当代西方艺术流派研究八、后现代时期西方现代艺术观点的发展九、拉康对“反艺术”的研究十、“戏剧-非戏剧艺术”、“悲剧—喜剧艺术”及其它十一、女性主义美学观
一、自觉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问题,指导实践。
二、不断深入到事物内部,掌握规律性本质。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而对美术作品进行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多层面解读、分析,把握美术鉴赏与批评方面所建构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揭示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当代美术现象的判断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术文化、美术现象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把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批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
2.通过系统的美术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逻辑学的角度,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美术作品鉴赏与批评的论文写作、讲授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建议教材1.孔新苗主编.《美术鉴赏与批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2.主要参考书1.朱琪等主编.《中外美术鉴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皮修平编.《美术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张同霞、陈少丰、蒲松年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6.黄宗贤编著.《中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范圣玺编著.《中外艺术设计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8.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版。
9.欧阳英潘世昌著.《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大学美术鉴赏以批评所涉及课程的思考。
我接触了《美术鉴赏》这门课,虽然是大课,虽然有很多人在一起上课,但是,我还是觉得美术鉴赏确实挺有意思的。
美术本生就是高雅的艺术,我们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让我们更深层次的接触美术,了解艺术。
所以我想就我知道的和我理解的以及我课外掌握的,来谈谈美术以及美术鉴赏。
一、对美术的认识。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
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
在鉴赏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讲的的滔滔不绝。
而学生无动于衷的画面。
这是由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情感共鸣的作用。
美术是具体存在于空间,而且能够感知的一种形状或形态.它是一种存在的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有很多中认定中物体的产生.它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但它不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的东西.塑造形体是美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美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刻画事物的外部形态,而塑造形体就是为了很好的表现各种事物的外部形态,是画面达到一种更好的直观效果。
这就是美术这一艺术门类的巨大优势,使人们从视觉上获得更好的享受.二、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
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第一章1.美术鉴赏的本质美术创作是美术家将自我的审美体验物化为对象的过程,而美术欣赏则是将作品转化为人类的精神消费产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美术鉴赏是从一定的主观立场和观念出发,在对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作品的意蕴,并对作品与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意识形态、艺术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作品的意义、价值、得失的评判,阐明由作品引发的艺术规律性问题。
美术鉴赏的本质,是让人们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获得对美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
美术鉴赏是为了提高美的鉴赏力、对美的创造力、艺术与美的素养。
2.美术批评的原理美术批评是美术鉴赏的深化,是平披着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原理分析,提示出作品获美术现行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逐月提升批评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及美术家等,他们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及美术活动。
美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美术批评一方面争夺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
题材、内容等进行分析、批评、判断,届时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多美术现象、美术思潮。
美术家群体及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美术发展趋势。
3.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对象美术鉴赏是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造型艺术有它独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美术是无国界的艺术之一,是人们共同和普遍的要求。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目的是通过剖析和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活动,获取美术只是并总结和解释美术规律,以此来直到美术欣赏的实践活动。
a美术作品b美术活动(美术作品从艺术家的构思到问世,鉴赏者的赏析、批评以及理论工作者的剖析、研究等整体过程)美术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广泛影响人民美术活动的观念体系。
1、黄金分割比例:毕达哥拉斯学派2、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元代赵孟頫提出的批评观点之一是”古意”观,“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之二是”书画用笔同法”论;之三是钱选提出的”士气”说。
4、基于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观点,关于美术批评的标准也就建立起来了。
模仿的观点、数学品质的形式美的观点、道德的观点,在此后的美术批评中被不断的探索5、中世纪艺术批评分为三个方式:神秘美学,图像的收集和“画像诀法”。
6、十七、十八世纪美术批评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理性主义的批评思潮(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情感注意、浪漫主义批评思潮(在反对理性主义的批评思潮中出现)。
7、亚里士多德: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8、贺加斯:“精细的蛇形曲线”是最美的线9、康德指出了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区别。
10、中世纪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形式是构成美的第一特征。
11、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前卫艺术相对的是庸俗文化,艺术即媒介《走向更新的拉奥孔》12、精神分析学是当代艺术研究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心理学,其创立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他对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他对人类深层心理现象的发觉。
“力比多”的升华理论是我们理解精神分析学应用于艺术分析的主要基础性本能13、弗洛伊德将主体的人格分为三类: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是本能冲动和欲望产生的地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对本我的欲望进行监督)、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负责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意识的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
14、阿恩海姆:一生致力于“格式塔心理学”;具有倾向性的紧张力,《艺术与视知觉》,视知觉规律(简化)造成简化的条件:a、人类大脑领域所存在的向最简单结构发展的趋势;b、唤起知觉经验之刺激物的简化;c、由知觉对象所传达的意义;d、知觉对象与其传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e、个别观察者的精神状态。
关于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在中学阶段,美术鉴赏教学和美术批评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其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美术批评则是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升。
本文将结合自我的教学经验和对现行美术教育的思考,浅谈关于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
一、基本概念美术鉴赏教学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分析、理解和欣赏的教学过程。
它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批评则是指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辩论的过程,它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艺术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二、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美术鉴赏教学是目前许多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意义在于:1、增强审美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2、开拓眼界。
通过介绍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多样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3、刺激创造力。
美术鉴赏也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灵感来源,启迪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人文关怀。
通过学习艺术,可以让学生对人文关怀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人文素质。
5、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美术批评的作用美术批评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其作用在于:1、促进思维发展。
在批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提高表达能力。
美术批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清晰、准确的表达,从而提高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艺术作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美术批评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艺术。
1、黄金分割比例:毕达哥拉斯学派2、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元代赵孟頫提出的批评观点之一是”古意”观,“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之二是”书画用笔同法”论;之三是钱选提出的”士气”说。
4、基于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观点,关于美术批评的标准也就建立起来了。
模仿的观点、数学品质的形式美的观点、道德的观点,在此后的美术批评中被不断的探索5、中世纪艺术批评分为三个方式:神秘美学,图像的收集和“画像诀法”。
6、十七、十八世纪美术批评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理性主义的批评思潮(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情感注意、浪漫主义批评思潮(在反对理性主义的批评思潮中出现)。
7、亚里士多德: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8、贺加斯:“精细的蛇形曲线”是最美的线9、康德指出了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区别。
10、中世纪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形式是构成美的第一特征。
11、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前卫艺术相对的是庸俗文化,艺术即媒介《走向更新的拉奥孔》12、精神分析学是当代艺术研究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心理学,其创立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他对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他对人类深层心理现象的发觉。
“力比多”的升华理论是我们理解精神分析学应用于艺术分析的主要基础性本能13、弗洛伊德将主体的人格分为三类: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是本能冲动和欲望产生的地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对本我的欲望进行监督)、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负责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意识的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
14、阿恩海姆:一生致力于“格式塔心理学”;具有倾向性的紧张力,《艺术与视知觉》,视知觉规律(简化)造成简化的条件:a、人类大脑领域所存在的向最简单结构发展的趋势;b、唤起知觉经验之刺激物的简化;c、由知觉对象所传达的意义;d、知觉对象与其传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e、个别观察者的精神状态。
美术鉴赏与批评1美术鉴赏与批评一、美术鉴赏本质:1、美术家将自我的审美体验物化为对象的过程,而美术欣赏则是将作品转化为人类的精神消费产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美术鉴赏是从一定的主观立场和观念出发,在对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作品的意蕴,并对作品与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意识形态、艺术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作品的意义、价值、的事、的评判,阐明由作品引发的艺术规律性问题。
美术鉴赏的本质,是让人们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获得对美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二、美术批评原理:美术批评是美术鉴赏的深化,是批评者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美术批评的主体是批评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及美术家等,他们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及美术活动、美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判断。
美术批评一方面是针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题材、内容等进行分析、评判,揭示其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家群体及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美术发展趋势,这种活动也叫做美术评论。
三、美术鉴赏与批评对象:美术鉴赏是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造型艺术有着它独特的直观性和性形象,美术是世界上最没有国界的艺术之一,也是全人类社会生活中共同和普遍的要求。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目的:是通过剖析和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活动,获取美术知识并总结和揭示美术规律,以此来指导美术欣赏的实践活动。
四、美术批评理论与其他学科门类之间,如社会、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有着不可避免的交叉联系,只有把美术现象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去,才能真实的概括出隐藏在背后的美术规律,实现美术批评的最终目标。
五、美术鉴赏的方法:1、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2、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培养感受力和想象力3、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段4、表达自我的体验与共鸣美术批评的方法:1、紧扣艺术作品,剖析艺术语言2、从古典艺术批评理论中吸收营养3、借鉴西方艺术批评的体系4、建立合理的批评氛围与批评制度六、雕塑艺术语言:1、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并塑造可是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
自2005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方案》)、2009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以来,美术鉴赏与批评成为了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新增必修课程之一。
课程定位于培养未来从事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对艺术作品或现象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写作能力等。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的出版,是对《指导方案》和《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要求内容的贯彻与响应。
回顾已出版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娄宇、王祖龙主编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娄本)、易建芳编著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易本)、孔新苗主编的《美术鉴赏与批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版)(以下简称孔本)、梁玖的《美术鉴赏与批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2016年第2版)(以下简称梁本)四种①。
文章主要围绕上述已出版的四种教材展开研究。
一、编写理念总体来看,作为高等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材,《美术鉴赏与批评》在编写理念上兼顾专业性、基础性,同时注意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性。
1.专业性《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与已经出版的各类通识性《美术鉴赏》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直接定位于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教材内容涵盖的相关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是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从事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因此,专业性是《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编写的首要理念。
前文提及的已出版的四种代表性教材或是定位于美术学(教师教育)的专业教材,或是定位于美术学专业规划的教材,虽然在具体目标指向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对专业性的追求上殊途同归。
第一单元“谈论美术现象”思考与练习 18. 苏轼:“论画以形似,____见于儿童邻__。
”一( 填空题: 19. 赵孟頫:“须知_书画__本来同。
”1. 美术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态性。
20. 明代的__董其昌__提出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的观点。
2. 大美术之下可分为“ 纯美术”与“ 实用美术”两大类。
21. 王翚:“以元人笔墨,运宋人___丘壑__,而泽以唐人__气韵__,乃为大成。
”3. 纯美术只要包括绘画,雕塑,书法以及某些纯粹为视觉审美而作的工艺品等种类,实用美术22. 石涛:“我之为我,___自有我在 _。
”则包括设计,建筑,园林,摄影,动漫等较多种类。
23. 十八世纪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的经典代表作是《_古代美术史__》。
4. 谈论美术现象可大致分为一般的欣赏、鉴赏、批评三个不同的层次。
24.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美术批评出现的几个主要思潮是_理性主义思潮, 情感主义思潮, 浪漫主义5. 对美术现象进行描述,既要做到准确客观__又能充分体现对象的感染力。
思潮。
6. 美术作品的语言层次可分为造型要素,造型语法、造型风格等三个层次。
25. 西方艺术批评史大致可概括为:古希腊罗马侧重以__模仿的技能___为标准;中世纪以_宗教精7. 阐释是指读者或观众在阅读或观看中解释文本的语言符号含义的活动。
神力量的表现___为标准;文艺复兴以_科学法则及艺术性,创造性___为标准;十七、十八世纪则出8. 艾布拉姆斯提出对艺术作品可以从作者,世界、读者、作品_等不同角度去阐释。
现了以__理性,趣味,情感___为不同标准的多种批评思想;十九世纪批评视角多样化;二十世纪则1. 美术批评是以美术理论为指导,对美术现象进行__分析__、__总结__和评价的活动。
更是被称为___批评的世纪____。
2. 美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社会性等特点。
1.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__数理 _关系的角度探索形式之美,从而启发了_比例_上的形式分析,提出3. 美术批评的科学性体现在,首先它总是遵循一定的观点和立场 ;其次批评过程中必须使“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_球体_,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_圆形_”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