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5己亥杂诗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己亥杂诗》【学习内容】课本:《己亥杂诗》【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
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
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
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二、读诗韵,把握基调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
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
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2.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
可以询问诗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敬仰、理解、祝愿等多种情感。
答案示例:啊,龚自珍,你离开京城,看着西方的落日,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寒菊,你独立疏篱,为什么还能感到趣味无穷?四、品诗境,诗絮飞扬1.总有一个字(词),让我们怦然心动。
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品味赏析,之后进行展示交流。
答案示例:“抱香”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菊花枯萎时是什么样?它的花瓣不会被风吹落,而是在枝头上凝成生命的永恒。
己亥杂诗说课稿一、说教材《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龚自珍全集》中。
本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既有浓厚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诗篇,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二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通过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对社会现象的揭露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展现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己亥杂诗》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为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
2. 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3. 本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4.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如词语、句式等。
(3)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2)学习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观点。
(2)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如词语、句式等。
(2)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3)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以致用,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己亥杂诗》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含义,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欣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层含义。
2.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 己亥”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理解《 己亥”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此处指1839年)2. 介绍作者龚自珍,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读音和节奏。
2. 提问: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歌内容:诗人以 落红”自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向?2. 研读关键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其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和人民,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
3.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
2. 分享交流: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拓展延伸1. 比较阅读:与《《离骚》中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诗句进行比较,体会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
2. 联系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的?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
【作业布置】1. 背诵《己亥杂诗》。
2. 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辞官诗,写一篇读后感,探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说课稿一、教材简介《己亥杂诗》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是一首古体诗词,以描绘中国农村的四季景色为主题,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变化。
通过诗歌的形式,传递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悦之情,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之美、感受自然之美。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己亥杂诗》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与结构;•理解诗中描写的四季景色及其与农村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能够阅读理解《己亥杂诗》,抓住诗歌的重点和主旨;•能够通过诗歌欣赏,感受诗歌的美丽和生动性;•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技巧,欣赏和分析其他诗歌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三、教学重点•抓住《己亥杂诗》的主旨和描写特点;•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领悟诗歌是情感的表达工具;•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的感知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如下:•谁能告诉我,大自然中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与讲解(10分钟)教师将《己亥杂诗》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格式、韵律和章节设置,然后对诗歌进行逐行解读。
教师可以结合PPT或黑板写诗歌的相关内容,例如:己亥杂诗夏天的溪水清澈见底,草地随风摇曳生姿;麦浪如黄金耀眼耀,蛙声此起彼伏不绝。
东边渔舟飘浮去,西边牛羊踏蹈生活;金灿灿的稻穗油脂香,棚舍里是忙碌的身影。
风吹过来秋天的味道,一片片桃叶红艳鲜美,稻田里采稻人们忙;东篱房角堆砌橘柚。
温暖的你是无限好,乡村亮丽在心头。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杂揍的特点。
3.分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小组讨论:诗歌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每一节都描写了什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节诗进行朗读,演绎出该节诗描绘的景色。
己亥杂诗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我国古代诗歌的珍品之中。
这首诗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位文人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沉思。
它的地位不仅体现在龚自珍个人创作的巅峰,同时也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邃的哲理,又富有艺术魅力。
(1)诗的结构与韵律《己亥杂诗》共一百二十首,本文选取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首。
这些诗大多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韵律优美,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2)诗的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
通过描绘各种历史人物和典故,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3)诗的艺术特色《己亥杂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运用典故,寓意深刻;二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三是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己亥杂诗》的背景、作者简介;掌握诗中的典故、象征手法;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坚定信仰和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己亥杂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在于对诗中典故、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1. 重点:诗的结构与韵律、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 难点:诗中典故、象征手法的解读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教课方案内容:《己亥杂诗(其五)》所用教科书所教年级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型新讲课设计主题用吟诵法学习本诗,体会情理之美。
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听说明《己亥杂诗(其五)》是清朝龚自珍所写的一篇交口称赞的名篇。
我的假想是让学生经过吟诵,让学生悦读诗歌;品尝字里行间的深长情味,体会诗歌之美。
教课方案坚固建立培育学生语文中心修养这个理念。
语言的建立与使用,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审美鉴赏水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等修养的培育均在教课方案及中有所表现。
教课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力求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保证让学生真实“动起来”。
5.讲课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重视吟诵、学生审美鉴赏的培育。
吟诵是学习方法。
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质上就是如何理解这篇诗文。
学习者常常经过频频吟诵,连续修正,达到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中国的诗文是唱的,这是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一。
经过吟诵,让学生体会诗歌之美。
教课背景剖析:一.教课内容剖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怀,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耀着真理的光彩。
因此学习本诗需要领会诗人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诗人的情思。
二.学情剖析:本诗是古代诗歌五首里的最后一首。
学生经过前四首诗歌的学习,我班学生初步掌握了必定的吟诵诗歌,圈点标注品尝语言的方法,因此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找,频频读,自己品。
有自己的心得。
教课目的剖析(三维目标):1、频频吟诵,达成对本诗的记忆和理解 ;2、频频吟诵,体会本诗情理之美;3、传承吟诵这类古老高效的先人念书的方法。
教课要点、难点剖析:教课要点:频频吟诵,达成对本诗的记忆和理解;教课难点:频频吟诵,体会本诗情理之美。
(“离愁”、“落红”如何理解?)教课方法:吟诵法、圈点标注法6.教课器具:黑板、多媒体7.教课过程设计:教课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企图达成目标环节明确本课导入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悦读阅美讲堂小结1、吟诵方法指导(吟诵的初级要求);、教师示范。
小结
诗后两句流传千古,因为他正是作者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从枝头凋零的花朵,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正是有千千万万像龚自珍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们,我们的生活才会安稳幸福。
学生每日提醒~~~~~~~~~~~~~~~~~~~~~~~~~~~~~~~~
励志名言:
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龚自珍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写的是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在教这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古诗,喜欢朗读、背诵古诗。
这首诗学生背诵起来较容易,但对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还把握不准确。
【教学目标】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感悟的方式,理解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教学课时】 1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诗歌史上的三朵奇葩,同时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再一次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解释题目《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
这首诗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四、朗读诗歌的要求A、声音洪亮B、字音准确C、停顿正确D、读出情感五、初步朗读课文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大家一同探讨。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的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白日:B、吟鞭东指即天涯。
《己亥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写作作者辞官南归这一写作背景。
2.朗读,背默诗歌,能鉴赏诗歌内容。
3.学习作者执着、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个的命运都与国家休戚相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龚自珍《己亥杂诗》,感受诗人虽年迈辞官,但仍心系国家,愿意为国奉献自己最后一丝光和热的伟大情怀。
二、预习检测1.作者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2.写作背景:《己亥杂诗》作于已亥年,故称己亥杂诗。
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
期间诗人共写了315首绝句。
课堂活动一:读一读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y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huā1.读准字音、节奏2.展读(2个小组,2位个人)课堂活动二:写一写结合注释,写出诗歌大意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
离愁:离别的愁绪白日斜:夕阳西下黄昏时分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天边落红:落花诗歌大意: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课堂活动三:赏一赏1.赏析“白日斜、天涯”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和地点,渲染了夕阳西下,诗人即将远赴天涯的场景,烘托诗人心中无限离愁。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落红自喻,生动形象写出诗人虽辞官,但仍愿意培育下一代,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并分析。
(1).诗人辞官离京的愁苦之情。
(2). 培育下一代的无私奉献精神,执着的政治理想。
课堂活动四:选一选(选词填空)吟鞭东指天涯一如往化春泥更护花小题大____既即及做作坐课堂活动五:记一记(积累与拓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俯首甘为孺子牛课堂小结诗中诗人以落红自喻,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写出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对国家无私奉献的政治理想,我们身处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更应该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努力学习,投身祖国建设事业。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贯穿学习始终——(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PPT展示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呼吁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他是谁?这首诗你还记得吗?2.学生回答小学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3.PPT展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心底最殷切的呼唤,希望改变现状,希望人才辈出。
20.已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龚自珍其人。
2.背诵《己亥杂诗》。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爱国热情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一、写作背景:《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
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
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
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二、简介作者: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
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
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三、再读诗歌,理解意思。
[注释]浩荡:无限。
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指诗人鸣鞭。
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
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
后一“花”字,可指一代新人。
四、诗意分析。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夕阳西下,无尽的离愁油然而生。
扬鞭崔马向东去,从此我将漂泊天涯。
(抒情叙事。
怀着无尽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挥鞭策马,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待到来年春暖雪融之时,化成肥沃的泥土,又去滋养新枝香花。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念深情。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已亥杂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中的一首。
《己亥杂诗》其五。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3、指名读,评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4、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5、汇报交流。
五、对诗句的理解:
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萎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指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萎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
《已亥杂诗》教学反思
道句心里话:虽说各级公开课、赛教课已上过好多好多,面对各种各样的面孔也历经无数,其中的酸甜苦辣咸与成败荣辱乐亦是尝透,但此次海南省中学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交流课,或许我太想太想将我从导师那儿所学到的和自己所体悟出的得以尝试、得以体现吧,从浸泡文本、搜集资料、考虑学情、拿捏重点、突破难点,到如何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和如何将《己亥杂诗》一课教“活”、让学生学“活”等等,可谓用尽“心机”,我甚至还“借用”了我校的普通班、实验班作为磨课对象。
再道句掏心窝儿的,我是带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步入课堂的。
课堂上,我通过走近作者、交代背景、朗读古诗(教师范读、教师带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齐读等,课堂中我感觉该班
学生语文素养较好,学习兴趣较浓,就顺势利导“跨过”课前预设来了个生评师,师评生,生生评)、理解诗句、当堂背诵、名句赏析、拓展延伸、课堂收获等环节与学生共同完成该课教学任务的。
说实在的,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气氛较为活跃。
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我个人也很投入,课到深情时,还不时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可说我已完全沉浸在课堂之中,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上完这节课,自己有一点小得意:我没有让这四十分钟白白浪费,而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觉得: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顺势利导是非常重要的。
对学生的喜好,宜疏不宜堵,应重在调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对他们进行有效地点拨和引导。
记得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
课后,我重新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朗读指导不够好;情感深化仍不突出;抓住拓展延伸契机、闪现学生延伸灵光还不够及时和阔然开朗等等。
当然,我更加明白“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因此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想方设法“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
在日后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我要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每份教过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我要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病历”,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谦虚向导师和同仁们讨教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一如既往地珍惜并利用各种渠道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课堂教学虽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虚心
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