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胰岛素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真相
- 格式:doc
- 大小:18.99 KB
- 文档页数:11
1965年9月17日,以王应睐为首的中国科研团队,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
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陆德培等9人为主要完成人。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insulin)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它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它的分子量较小而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
1921年,加拿大外科医生Frederick Grant Banting首次从狗的萎缩胰脏中提取了胰岛素,并将初步纯化的动物胰岛素成功地应用于糖尿病患者。
基于该项研究成果,Banting与Macleod获得1923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胰岛素的发现被认为是糖尿病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它激发了各个相关领域科学家的兴趣。
从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经纯化得到结晶后,英国科学家FrederickSanger 从1945年起, 经过10年的研究,于1955年报道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因为他测定了生物体中第一个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而获得了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他又测定了猪、羊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胰岛素是由A链和B链两条肽链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物大分子。
其种族差异,只在A 或B链中的个别氨基酸残基有所不同。
A链含有11种21个氨基酸残基,N-端为Gly,C-端为Asn。
A 链的6位和11位上的两个Cys通过二硫键相连成环;B链含有16种30个氨基酸残基,其N-端为Phe,C-端为Ala。
A 链和B链又通过两对二硫键互相连接成胰岛素分子。
1958年,我国科学家大胆提出了合成胰岛素的课题。
当时在国际上合成的最大多肽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十三肽片段。
而胰岛素是一个蛋白质,不仅分子量大而且结构非常复杂,分子中含有三对-S-S- 键。
人胰岛素国产化陷入困局---摘自06年医药经济报由于治疗糖尿病药物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使得胰岛素在经过80余年的发展后,仍然是医药领域的“常青树”。
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胰岛素新剂型的不断上市,胰岛素类产品市场还将会继续扩大。
国内胰岛素医药市场巨大,而且潜力十足,然而,国内基因工程人胰岛素产业化基本可以认为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规模甚小,国际竞争力弱,造成了进口胰岛素垄断国内医药市场的现象,而且可以肯定,这种国外垄断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胰岛素自1921年由加拿大Toranto大学的Banting发现后,使得糖尿病的治疗成为可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发现之一,该研究也因此于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之后,诺贝尔奖又先后3次授予了与胰岛素相关的研究人员,胰岛素因此也成为了上个世纪科技界最为耀眼的“明星”。
我国科学家于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而举世瞩目,也是中国离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的一次科技成就。
在这之后,国内在胰岛素研究领域获得院士称号的约有10人。
然而40年后的今天,尽管国内一些生物制药企业信誓旦旦表示自己的基因工程胰岛素产业化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国人目前所用的人胰岛素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个事实无法改变,这无疑表明,我国人胰岛素科技产业化是一场败局。
胰岛素类似物为增长引擎业界周知,基因工程生产人胰岛素的工业化要求相当高:其一,胰岛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小分子,生产过程复杂,现在上市的基因工程胰岛素有2种生产方法,分别为礼来公司的大肠杆菌表达与诺和诺德公司的酵母表达。
这2种方法都需要将表达的前体进行酶切转肽,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纯化,生产成本和复杂程度远高于像干扰素等普通的基因工程产品。
其二,该药品使用剂量较大,大约是干扰素临床使用剂量的300倍。
其三,作为第一个上市的基因工程产品已经问世20多年,而从动物胰脏提取的胰岛素上市已有80年的历史,事实上由于长期的技术和价格的竞争,胰岛素已经成为国际上最便宜、用量最大的基因工程药品。
人工合成胰岛素历经波折终登化学合成之巅作者:熊卫民来源:《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13期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牛结晶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课题的提出应当归因于“大跃进”运动。
为避免遭到批判,中国科学院各兄弟单位竞相放出了多个“科学卫星”,而即将于1958年8月成立的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该提出怎样语惊四座的课题,成了摆在该所每一位专家面前的问题。
在讨论会上,“合成一个蛋白质”的声音瞬间吸引了全员关注。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前沿课题,现有的科学技术是否已经接近做到这一点?中国有没有这个条件?没人知道。
但这个课题确实够响亮。
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这颗设想中的“卫星”得以保留。
因为没有把握,谁也没把这个用于交差的设想看得太认真。
在那次会议上,与会者只是简单地提出要用化学方法合成蛋白质,至于完成的时间则被设定为20年之内。
然而,这一设想很快又被摆上了群众讨论会,生物化学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下就被它吸引住了。
作为“大跃进”的“成果”,“合成一个蛋白质”的设想被放上“上海市科学技术展览会”参展。
负责这项工作的老先生既不是研究人员,也不懂相关知识。
他把展览合成蛋白质理解成了合成生命,于是夸张地画了一个站在三角瓶里的小娃娃。
这幅漫画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周恩来总理,他询问生化所的讲解人员这项工作什么时候能完成。
讲解人员回答,生化所打算用5年时间完成。
“5年是不是太长了?”周恩来将了生化所一军。
看到周恩来的态度,陪同的副总理李富春、上海市市长柯庆施表示要鼓励、支持这项工作。
随后,经过热烈的讨论,生化所迅速把完成时间减为4年。
得到中央领导人关注之后,“合成一个蛋白质”就不再只是一个科学畅想或口号了,它很快被列入全国1959年科研计划(草案),成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之一。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资产阶级的奖不要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1-26 13:22 跟帖:0条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
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
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酝酿合作。
为了避免上次的教训,他们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联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等五位教师(后来又增添了研究生汤卡罗)奔赴上海,开始和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协作。
他们共同负责胰岛素A链的合成。
而生化所方面,在钮经义、龚岳亭等人继续合成胰岛素B链的同时,拆、合小组仍在为提高重组活性而努力。
他们于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后拿到了B链和A链。
1965年年中,当A链积累到100毫克(此时B链已积累到了5克)时,杜雨苍等人开始做全合成实验。
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产物的小白鼠并没有因惊厥反应而跳起来。
对所剩不多的A链视如生命的有机所所长汪猷拒绝再提供A链,认为不是B链就是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
新闻眼头条胰岛素的故事———纪念胰岛素发现周年姻本刊记者陈一竹【摘要】今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
今天,我们将与读者朋友们分享糖尿病治疗历史中的那些重要里程碑,如胰岛素的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研究、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出现、人工胰腺、干细胞疗法等。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肠促胰素提起糖尿病,大家可能都不陌生,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之一。
目前,传统的口服药、长效、速效、预混胰岛素、GLP-1类似物、DDP-4抑制剂、SGLT-2等抑制剂的陆续出现使得糖尿病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
但在古代,糖尿病如同绝症,许多患者最终倒在糖尿病及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的痛苦折磨之下。
自从科学家们发现了胰岛素,人类终于有了对抗糖尿病的利器,并在过去的近100年里,随着对疾病的认知不断加深,医学技术持续发展,让人类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
今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
在这100年间,医学科学界为攻克糖尿病付出了很多努力,涌现出大量成果。
今天,我们将与读者朋友们分享有关糖尿病、胰岛素的相关精彩内容。
古老的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从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开始,人类对它的观察至少有3500年时间了。
新闻眼头条1921年5月,班庭(右)与贝斯特进入了正式工作状态(图为与408号糖尿病牧羊犬合影)。
1862年,古埃及史专家Georg Ebers 在对从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贵族墓群中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莎草纸的古抄本中记载着对许多种疾病的描述,其中就有对“多尿”这一病症的详尽描述,后来这一表现在临床上被怀疑为是糖尿病的症状之—。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关于糖尿病的描述。
公元5世纪至6世纪,两名印度医生发觉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有黏稠感,并且对蚂蚁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因而随后发现患者的尿液具有甜味。
成书于公元前的中国古代典籍《黄帝内经》中也出现过有关糖尿病症状的记载———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情志失调、五脏虚弱等。
年:胰岛素来了1921年,加拿大的Frederick Banting (班庭)医生和他的助手Charles Best (贝斯特)先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胰腺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之间的联系。
龙源期刊网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一段被铭记的历史作者:宁远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20期20世纪50年代,蛋白质是世界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1955年英国科学家F·桑格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结构的道路,因此获得了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要想人工合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出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9年,该项目获得了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立项,起初设定的完成期限为20年,然而在那个急需证明中国实力的特殊年代,参与项目的科学家决定把日期缩短为5年。
当时确定采用“大兵团作战”的研究方式,参与研究的人员知道这场战斗将异常艰难,只是当真正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时才发现,困难远比想象的大得多。
那个时候中国没有任何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经验,除了制造味精之外,甚至没有制造过任何形式的氨基酸,更不用说比氨基酸更加复杂的多肽合成,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胰島素配套的17种氨基酸,都需要进口,然而就在项目开始的前一年,中苏关系走向冰点,苏联援华专家被撤走,当年欧美国家正在全力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绝不可能从这些国家进口到合成牛胰岛素所需要的氨基酸。
年轻的科学家们用几个月的时间亲手建起了专门合成氨基酸的厂房,保证研究过程中氨基酸的供应。
因陋就简,在一座老的大楼屋顶上搭起一个棚,科学家们自己戴防毒面具去生产。
尽管克服了重重困难,但是真正进入实际操作研究之后,科学家们才发现,科学研究是非常具体的现实。
1960年1月,在全国第一次生化学术会议上,邹承鲁小组的年轻科学家杜雨苍代表全组发表了天然牛胰岛素拆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震惊了参会的所有人,但由于保密需要,这个重大研究成果并没有在国际上发表,也使之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1年,美国科学家安芬森完成了即核糖核酸酶的二硫键的拆开和重建连接的工作,因此而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
初战告捷,证明设定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参与的每个人都振奋异常。
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为何没获诺贝尔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至今60年的辉煌历程里,在科技上唯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1965年上海的生物化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因为诺贝尔奖只对个人,而当时中国政府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事情果真如此吗?牛胰岛素其实就是一种蛋白质。
在研究生命物质的初期,化学家们注意到有一大类行为很特别的物质——加热后这些物质会从液态变为固态,但不发生可逆行为。
常见的就是鸡蛋清。
1777年,法国化学家马凯尔称它们为“蛋白性物质”。
1839年,荷兰化学家莫尔德正式称它们为“蛋白质”。
自1820年后,化学家们通过不断努力,发现蛋白质分子是由不同的氨基酸分子以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的。
常见的氨基酸有20种左右。
这些不同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蛋白质的呢?194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尔对这个问题着手进行了研究。
直到1953年,他终于成功宣布破译了胰岛素的结构。
这是第一次弄清楚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子的全部结构。
此后,生物化学家们用桑格尔的方法分析了一个又一个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搞清楚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就有可能让氨基酸“各就各位”,合成蛋白质分子。
1953年,人工合成了第一个8个氨基酸的小蛋白质——催产素。
此后,生物化学家们在蛋白质的合成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1965年,中国的生物化学家们首次合成了51个氨基酸的牛胰岛素,同年,国外也合成了胰岛素。
1969年合成了124个氨基酸的核糖核酸酶,1970年,合成了188个氨基酸的人类生长激素。
如果把催产素、牛胰岛素等视为一种产品的话,正是由于知道了这些产品的“配方”,我们才有了制造这些产品的可能。
因此,那率先发现产品“配方”的人,当然才是诺贝尔奖理所当然的获得者。
事实也是这样,195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尔因为破译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资产阶级的奖不要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1-26 13:22 跟帖:0条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
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
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酝酿合作。
为了避免上次的教训,他们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联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等五位教师(后来又增添了研究生汤卡罗)奔赴上海,开始和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协作。
他们共同负责胰岛素A链的合成。
而生化所方面,在钮经义、龚岳亭等人继续合成胰岛素B链的同时,拆、合小组仍在为提高重组活性而努力。
他们于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后拿到了B链和A链。
1965年年中,当A链积累到100毫克(此时B链已积累到了5克)时,杜雨苍等人开始做全合成实验。
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产物的小白鼠并没有因惊厥反应而跳起来。
对所剩不多的A链视如生命的有机所所长汪猷拒绝再提供A链,认为不是B链就是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
聚焦/Focus16百科知识2019.03A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的那一刻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启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合成胰岛素难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这是因为胰脏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血糖和调节体内糖代谢的功能。
1889年,德国的敏柯夫斯基首次发现了胰脏和糖尿病的关联,后来,有很多科学家对胰脏展开了研究,想弄清楚胰脏分泌的神秘物质到底是什么。
30多年后,加拿大医生班廷给出了答案,他于1921年首次成功提取胰岛素,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接下来,科学家面临的问题是能否人工合成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主要功能物质。
从微观层面看,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想要人工合成胰岛素必须知道它的氨基酸序列。
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化学家桑格阐明了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获得了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难度非常大,很多国际上的权威认为,人工合成胰岛素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56年,中央政府提出了1956~1967年的《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同年,周恩来总理也提出:“向科学进军。
”当时,社会各界民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祖国的建设中,科学家们也受到了极大鼓舞。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出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9年,该项目获得了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立项。
20世纪50年代,人工合成蛋白质是生物化学界绝对的前沿和热点,然而中国的科学家所处的环境极其困难。
这一难度奇高、国际上还从未有人开始研究的基础科学项目,起初设定的完成期限为20年,然而,参与项目的科学家决定把日期缩短为5年,他们希望用实力证明中国人的科研能力。
当时,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经验非常少,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小故事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是医学和生理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每年颁发给那些在医学和生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这个奖项的背后有许多小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发现胰岛素的故事: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廷和贝斯特发现了胰岛素,这是一种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班廷和贝斯特是在进行一项关于糖尿病的研究时发现胰岛素的。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够降低血糖的物质,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最终,他们成功地提取出了胰岛素,并证明了它对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
这一发现对治疗糖尿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使班廷和贝斯特成为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获得者。
发现结核菌的故事:1905年,德国医生科赫发现了结核菌,这是一种能够引起结核病的细菌。
科赫是在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发现结核菌的,他的发现为治疗结核病奠定了基础。
科赫也因此成为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获得者。
发现青霉素的故事: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一种能够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
弗莱明是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青霉素的,他发现青霉素能够杀死一些常见的细菌。
弗莱明的发现为抗生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时代。
弗莱明也因此成为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获得者。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医学和生理学领域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科学
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科学家的发现不仅改变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人工合成胰岛素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真相黄庆桥字号引子:众说纷纭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获得了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成功,一时惊艳世界。
随之而来的该成果与诺贝尔奖的缘分纠葛,也成为中国当代科技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
遗憾的是,不仅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说法不一,有关科普读物和报刊文章的描述更是众说纷纭,以讹传讹者众。
兹举两例:其一,《北京青年报》(2001.01.08)刊文称:“由于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集体’研究成果,参加的主要科学家有10余人,最后平衡的结果,国内方面推荐了4位获奖候选人,而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3人。
诺贝尔科学奖再次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
”这种说法流布最广,至少笔者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一说法。
其二,关于中国政府为何只推荐钮经义一人作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一事,当事人王芷涯回忆说:“我只记得搞来搞去只好四个人……再少也要四个。
而候选人最多只能三个,于是就摆不平了……四个不行,当然一个是可以,所以干脆给了钮经义。
”(《合成一个蛋白质》第122页)钮经义代表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团队,参评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
上述这两种说法,在中国流传甚广。
笔者检索了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发现类似的说法大量存在于报纸、杂志、著作甚至教材中。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
那么,真相又是怎样的呢?诺奖之缘的来龙去脉1965年,中国科学家历经数年艰苦努力,终于采取人工方法成功合成牛胰岛素。
这项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有关该成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说法也随之产生并广泛传播。
1966年3月30日,瑞典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尤利斯到生物化学研究所参观时说:“你们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十分令人兴奋,向你们祝贺。
美国、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有机合成方面有经验的科学家未能合成它,也不敢合成它。
但你们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第一次合成了它,使我很惊讶。
”1966年4月26日,法国科学院院士、巴黎大学教授特里亚到生物化学研究所参观时,也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很好的合作的例子”,“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金”。
1966年4月,王应睐、邹承鲁、龚岳亭等在欧洲生物化学学会联合会第三次会议上做了结晶牛胰岛素全合成的学术报告。
“这个报告成为与会科学家议论的中心。
美、英、法、荷、意、比、挪威、瑞典、芬、奥等国科学家热情祝贺中国科学家取得的重大成果,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1972年夏,杨振宁第二次回国探亲,明确提出要为中国的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然而,在当时条件下被婉言谢绝。
概言之,从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诞生,直至整个“文革”期间,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屈指可数,人工合成胰岛素因属于基础科学领域,加之其本土原创性和国际领先性,使其成为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科学成就的一个典型,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科学的一扇窗口。
人工全合成胰岛素与诺贝尔奖之间纠葛的转折点发生在“文革”后的1977年——中国科学界开始谋求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改善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交往。
是年6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应邀率团赴澳大利亚访问。
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澳方科学家说:“你们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金的,问题在于你们愿不愿意接受。
”钱三强听后非常惊讶,因为他对这一外国友人给予很高评价的研究成果并不知情(钱三强此前主要负责原子弹研制工作)。
钱三强向同团出访的王应睐、童第周等人询问,得以了解到我国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科学研究成果之详情。
钱三强当时还在澳大利亚时就对随团人员说,我国对诺贝尔奖不宜长期持拒绝态度。
从澳回国后,钱三强立即向中科院的其他领导报告了在澳的所见所闻,并专门就参与诺贝尔奖评选一事提出了建议。
当时,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已成共识,故而钱三强的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积极响应。
1978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杨振宁。
会谈中,杨振宁向邓小平提议,希望中国的人工合成胰岛素申请化学诺贝尔奖。
邓小平说:“关于争取诺贝尔奖金问题,我倾向可以,需要研究一下,因为时间很短(到明年三月之前提名),这是一个新问题。
提名获奖人要选主要的人,要选得准,不能看职位,主要看科学成果。
不能弄虚作假,不能闹笑话。
将来出去做学术报告、发表演讲,讲外行话不行。
”10月,杨振宁再就此事向中科院副院长周培源呼吁此事。
紧接着,生化所所长王应睐也收到了瑞典方面请他推荐下一年度诺奖化学奖候选人的来信。
此外,美籍华人王浩教授也愿意为中国人工胰岛素科研成果提名诺贝尔奖。
总之,推荐人工全合成胰岛素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件事,是在改革开放肇始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联合主持下进行的。
启动这件事的愿望是好的:如果真的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意义自然很大;即便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也能趁此机会总结成绩和经验,鼓舞士气,并加强我国科学界与国际科学界的沟通和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过程1978年11月3日,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王应睐全面汇报关于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可通过杨振宁向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推荐。
时不待我,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此项工作立刻由副院长钱三强主持研办。
1978年11月6日,钱三强给杨振宁发电报,通报中国政府同意人工合成胰岛素申请诺贝尔奖的意见,并征询杨振宁是否愿意提名及有关手续和材料准备。
这一行动算是中国政府对杨振宁的明确答复。
8日,杨振宁回电同意提名,告即有信寄到。
11月27日,杨振宁回信:提名人数不能超过三位。
①提名要有“评价”……②另外要有一简单说明工作为何重要,约一二段文字即可。
③要有论文摘要和复印本。
如果赞成我提名,请速将①②③项所需寄下……请于一月十日前付邮。
钱三强、杨振宁正是杨振宁的这封信,为中国推荐人工合成胰岛素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国内评选推荐工作指明了方向。
1978年12月7日,钱三强回信杨振宁:“振宁先生:你的电报和11月27日的信收到,谢谢。
你热心关怀中国科学事业,你愿意提名,我们感谢。
我们正在按你的意见作必要的准备工作,在一月十日以前将资料寄上。
”是日,钱三强立即就此事致信方毅、蒋南翔、李昌:①一周前我曾打电报给杨振宁,问关于申请诺贝尔奖金的候选人人数问题,他回电称最多三人。
今天已收到他的信,经与李昌同志商量后我写了回信。
②有关奖金的准备工作,我们正在做下列几件事:A请上海生化所、北大、上海有机所有关工作人员约30人于十二月十日到北京友谊宾馆开会。
十一日—十二日由有关单位和人员作人工合成胰岛素先后经过和科学成就的报告,初步推荐有较大贡献的科研人员,总结经验以利于在当前的核酸合成的大协作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B组织评选委员会:童第周(主任)、周培源、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杨石先、贝时璋、冯德培、于光远、黄家驷、王应睐、汪猷、柳大纲、张龙翔、邢其毅、梁植权、过兴先等十七人。
十三日由评选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进行评选。
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件事,都盼望方毅同志能在十三日(上午或下午)任何时间与大家见见面,鼓励鼓励,希望南翔同志和李昌同志一齐参加,共同照像以留纪念。
希望方毅同志能够同意。
我将在十二日向方毅同志汇报情况,时间由方毅同志定。
彼时,方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中科院党组书记,蒋南翔是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李昌是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钱三强是中科院副院长(郭沫若于当年6月刚去世,中科院院长空缺)。
由此可以认为,方毅、蒋南翔、李昌、钱三强构成了当时中国科技界的领导决策层。
钱三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方毅、蒋南翔、李昌的认可和支持,召开人工合成胰岛素总结大会的工作迅速启动。
12月10—13日,人工合成胰岛素总结报告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召开。
会议分析整理出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中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点,以及在科研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员。
会议过程中,激烈的争论和“争功”都是难以避免的,对此,一些当事人都有回忆,在此不赘言。
12月13日,评选委员会17人开会。
经过无记名投票,会议选出了4位贡献突出的科学家:生物化学所的钮经义、邹承鲁,有机化学所的汪猷,北京大学的季爱雪。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当时中国科学界较为封闭落后,但也知道诺贝尔奖每一个单项奖的获奖人数不会超过3人的惯例,4人方案显然不可行。
为此,评审委员会在周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套方案,以供中央决策参考。
所谓的两套方案,也就是“推荐一位候选人”的方案和“推荐三位候选人”的方案。
为何要这样煞费苦心呢?原因在于,推荐三位候选人的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取得这一研究成果的特殊性——多家单位参与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会上各参与单位的“争功”就很激烈。
推荐一位候选人的方案,主要是考虑其他国家科学家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做出类似科研成果的并非独有中国。
总结大会结束以后,12月14日下午,聂荣臻、方毅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与会人员,并一起合影留念。
之所以要请聂荣臻、方毅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与会者,一方面当然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过去科研工作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起到鼓舞科技界士气的作用。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因参与这一科研工程的单位较多,各单位对谁的贡献大的看法又不一致,以致当时会上会下的争论很激烈。
也就是说,本来是一件好事,却给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埋下了矛盾和冲突的隐患。
因此,从领导者层面,不想因为此事影响了学界的团结,不想让一件好事变成坏事。
请国家领导人出面接见,算是给科学界一个安慰和暗示,此事到此为止,不要再生是非。
然而,领导层所担心的,还是在后世发生了,围绕这一事件的是非,不知产生出多少流言与误解。
推荐钮经义作为唯一候选人的真实原因12月10—13日的会议后,钱三强主持起草了《关于向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的请示报告》,该请示报告于12月25日由钱三强签发上报国务院。
这一报告对推荐人工合成胰岛素诺贝尔奖候选人有着非常清晰的说明:诺贝尔奖金只发给个人。
起初每项获奖者均为一人,后每项获奖人数虽不限一人,但至今尚未超过三人。
我国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成果,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晶。
经过这次总结评选会议初步选出成绩较突出者四人,他们是:钮经义(生物化学研究所)、邹承鲁(原生物化学研究所、现生物物理研究所)、季爱雪(北京大学,女)、汪猷(有机化学研究所)。
但是,如以四人申请,难以被接受;出三人,又牵涉到各方面矛盾较多,内部工作难做;而且西德、美国在胰岛素合成方面,也取得较好成就,有可能此奖由两国或三国科学家同时获得。
据此,我以一名代表申请获奖为宜。
北京大学和有机化学研究所表示,如出一名代表,应由生物化学研究所选出;生物化学研究所推荐钮经义为受奖代表。
我们建议,以钮经义同志一人名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全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