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格式:ppt
- 大小:917.50 KB
- 文档页数:43
攀登科学高峰探索生命奥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合成动机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有4种重要的分子: 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其中蛋白质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它是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
毫不夸张地说,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如果能够实现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这将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项壮举。
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蛋白质的难度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
1958年, 人工合成的最长肽段就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个片段。
因此, 有很多国际上的学术权威认为, 人工合成胰岛素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1955年, 当桑格第一次阐明胰岛素化学结构的时候, 英国《自然》杂志甚至预言: “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情。
”1958年8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简称“生化所”)的科研人员在集体讨论中提出要进行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想法,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当时与会者的一致赞成。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 百废待兴, 科研工作者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为祖国作出贡献。
当时生化所的科研人员在讨论时提出了3个方面的研究课题, 一是关于肿瘤研究的; 二是关于放射生物学方面的; 三是基本理论研究课题。
对于第3个方面的问题, 有人主张做结构, 有人主张做蛋白质的合成, 最终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课题得到与会人员广泛支持, 被确定了下来。
1959年, 这一项目也获得了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立项。
确定合成方案在确定了研究的课题内容之后, 生化所就开始进行相关的筹备。
1958年秋, 生化所召开学术会议, 当时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有机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参加了此次会议。
生化所的曹天钦做了合成胰岛素的选题报告。
20世纪50年代末, 中国只有合成8肽的基础, 国际上也只能合成13肽。
而胰岛素共有两条链, 一条是21肽, 还有一条是30肽, 总共是51肽。
这在当时看来, 技术难度很大。
因此, 当时中国各个科研院所和大学必须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实验上的重大突破。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搜狗百科
结构
早在194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就选择了一种分子量小,但具有蛋白质全部结构特征的牛胰岛素作为实验的典型材料进行研究。
于1952年搞清了牛胰岛素的G链和P链上所有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以及这两个链的结合方式。
次年,他宣布破译出由17种51个氨基酸组成的两条多肽链牛胰岛素的全部结构。
这是人类第一次搞清一种重要蛋白质分子的全部结构。
桑格也因此荣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研究步骤
第一步,先把天然胰岛素拆成两条链,再把它们重新合成为胰岛素,并于1959年突破了这一难题,重新合成的胰岛素是同原来活力相同、形状一样的结晶。
第二步,在合成了胰岛素的两条链后,用人工合成的B链同天然的A链相连接。
这种牛胰岛素的半合成在1964年获得成功。
第三步,把经过考验的半合成的A链与B链相结合。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二硫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背景信息和研究现状,以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意义和目的。
【概述】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在调节血糖水平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胰岛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胰岛素在天然源中含量有限且难以提取,人们开始探索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的研究。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出具有与天然胰岛素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胰岛素。
这种人工合成的胰岛素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和纯度,可作为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使用。
目前,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二硫键作为胰岛素分子中重要的结构特征之一,对于胰岛素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人员将重点关注二硫键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的作用。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意义和二硫键在其中的作用。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进一步探讨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的可行性及二硫键在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也会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意】以上仅为示例,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如下结构展开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二硫键的研究:第二部分,正文,将探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意义和二硫键在其中的作用。
具体来说,我们将首先介绍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意义,包括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随后,我们将详细讨论二硫键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的作用,探究其在构建蛋白质的稳定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具体机制。
第三部分,结论,将总结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可行性并探讨二硫键在进一步研究中的潜在方向。
在此部分,我们将回顾整篇文章的内容,归纳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二硫键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为进一步的科研探索提供借鉴和启示。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启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合成胰岛素难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这是因为胰脏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血糖和调节体内糖代谢的功能。
1889年,德国的敏柯夫斯基首次发现了胰脏和糖尿病的关联,后来,有很多科学家对胰脏展开了研究,想弄清楚胰脏分泌的神秘物质到底是什么。
30多年后,加拿大医生班廷给出了答案,他于1921年首次成功提取胰岛素,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接下来,科学家面临的问题是能否人工合成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主要功能物质。
从微观层面看,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想要人工合成胰岛素必须知道它的氨基酸序列。
20 世纪50 年代,英国化学家桑格阐明了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获得了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难度非常大,很多国际上的权威认为,人工合成胰岛素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56年,中央政府提出了1956~1967年的《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同年,周恩来总理也提出:向科学进军。
当时,社会各界民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祖国的建设中,科学家们也受到了极大鼓舞。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出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9年,该项目获得了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立项。
20世纪50年代,人工合成蛋白质是生物化学界绝对的前沿和热点,然而中国的科学家所处的环境极其困难。
这一难度奇高、国际上还从未有人开始研究的基础科学项目,起初设定的完成期限为20年,然而,参与项目的科学家决定把日期缩短为5年,他们希望用实力证明中国人的科研能力。
当时,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经验非常少,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的王应睐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在他的努力下,邹承鲁、曹天钦、钮经义等杰出人才加入了此次研究。
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1963年底,美国Katsoyannis实验室宣布他们已合成具胰岛素活性的物质。
1964年前后,德国Zahn实验室宣布自己完成了胰岛素的全合成。
1965年9月17日,我国科学家初次得到人工胰岛素结晶。
自然科学不象社会科学,不能只宣布一个结论,得发表文章谈关键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做得最仔细,我们的证据最强,我们最早发表全合成论文, 我们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胰岛素!但Katsoyannis等人也的确有资格不服气,因为他们基本上是个人单独研究,而我们动用了全国的力量。
9月17日马上就要到了,37年前,也即1965年的这一天,中国科学家极其兴奋地拿到了人工胰岛素的结晶。
一年多以后,在毛泽东生日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为什么在胰岛素前面要加“结晶”两字?是不是我们底气不足,不敢宣称是自己最早合成了胰岛素?德、美都说自己是No.1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咨询了多位参与了此项工作的科学家。
当年领导过胰岛素拆、合工作的邹承鲁院士说:“这是因为德国科学家在较早的时候,大概是1963、1964年吧,发表了一个简报,说他们已经合成了[胰岛素]。
但他们[的产物]没有纯化,没有结晶,所以我们加了‘结晶’二字以示区别”。
德国的相关研究由亚琛羊毛研究所(Deutsches Wollfforschungs Institute, Aachen)的Helmut Zahn教授领导。
据其学生Dieter Brandenburg回忆,他们“在1962年时合成了胰岛素的A链,1963年时合成了胰岛素B链,1963年快结束时把人工A、B链结合了起来”。
同年12月,他们在《环境保护报》(Zeitschrift Für Natürschung)上发表了一条短讯,宣布自己完成了羊胰岛素的全合成。
1964年7月3日,Zahn 在哥廷根举行的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物学讨论会上发表演说,宣布了同样的消息。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6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人工牛胰岛素”的消息,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引起了世界轰动。
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是新中国科技史的标志性成就。
人们把它与“两弹一星”合称为中国的三大科学成果。
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大分子,是由一条A链和一条B链通过两对二硫链连结而成的一个双链分子,A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与人胰岛素结构相近。
牛胰岛素的化学结构是1955年由英国科学家桑格测定的。
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发现不同生物的胰岛素的化学结构是大体相同的,成分稍有差异。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时,就会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
胰岛素于1921年由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贝斯特首先发现。
1922年开始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
80年代初,人们已成功地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人的胰岛素,并已用于临床。
正是胰岛素还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
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患。
胰岛素拥有最多的“蛋白质之最”:它是最早用来治病的蛋白质、最早测定出序列的蛋白质、最早人工合成出来的蛋白质、最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蛋白质药物、使用得最多的蛋白质药物、使用的突变体最多的蛋白质药物、剂型最多的蛋白质药物、得诺贝尔奖最多的蛋白质。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因为这一发明,无数人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它还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开始,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就。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基本原理
【最新版】
目录
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背景和意义
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基本原理
三、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医学功能和应用
四、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科研历程和成果
正文
一、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背景和意义
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调节糖代谢的蛋白质激素,由胰岛细胞分泌。
在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如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对
于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水平失控。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基本原理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模拟牛胰岛素的自然合成过程,合成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的牛胰岛素。
这个过程包括多肽链的合成、折叠和组装,以及晶体生长和纯化等步骤。
三、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医学功能和应用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具有广泛的医学功能,包括调节糖代谢、抗炎作用、抗血小板聚集等。
在糖尿病治疗中,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可以替代患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帮助维持血糖水平稳定。
此外,它还应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脑出血等炎症性疾病。
四、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科研历程和成果
1958 年,我国科学家开始研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经过艰苦努力,1965 年 8 月 3 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成功地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结晶,这一成果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