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长江大桥的抗震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30.87 KB
- 文档页数:3
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芜湖长江三桥,是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长江上的三座跨江大桥,分别为芜湖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和鸠江长江大桥。
这三座大桥横跨长江,连接了芜湖市和铜陵市,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
而为了凸显这三座大桥的重要地位,以及提升其在城市景观中的形象,对于三座大桥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芜湖长江三桥的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交通、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使其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增强城市形象、吸引游客、促进文化交流等,因此需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来打造这一景观。
在这篇文章中,将重点介绍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原则、设计手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景观设计的重要性1.1 城市形象的体现芜湖长江三桥是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重要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其形象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的提升。
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使其成为城市的“名片”,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化处理,突破单一的功能定位,将其打造成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建筑,使其成为市民和游客心中的地标建筑。
1.2 文化底蕴的凸显芜湖长江三桥所在的地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桥梁中,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其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1.3 旅游景点的打造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使芜湖长江三桥成为城市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收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声誉,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4 城市交流的桥梁芜湖长江三桥作为城市的交通要道,连接着两个城市,其优美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市民生活的乐趣,还可以成为两个城市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增进两地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城市的互动交流。
二、设计原则2.1 融合地域特色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芜湖和铜陵两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将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纳入设计元素之中,使之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增加观赏性和触动性。
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芜湖长江三桥,是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三座横跨长江的大型桥梁,分别是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公路大桥和芜湖长江铁路大桥。
这三座桥梁不仅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芜湖市的重要地标和城市景观。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芜湖市政府积极推动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通过对桥梁和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和提升,打造出更加美丽壮观的城市景观。
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长江三桥的地标性和景观性,提高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成为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城市景观。
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桥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桥梁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城市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景点,为城市增添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桥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空间,明确桥梁的定位和功能,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需要注重桥梁的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使桥梁成为城市风景线的一部分,与周边建筑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体系。
在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发挥桥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将桥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的历史传统。
可以通过给桥梁命名、设置文化标识、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突出桥梁的文化特色,让市民和游客在欣赏城市美景的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
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桥梁的使用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和生活需求。
可以在桥梁上设置观景平台、游憩广场、文化展示区等设施,为市民提供户外活动的场所,增加城市的生活气息,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芜湖长江三桥景观设计中,还需要重视桥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通过艺术装饰和灯光亮化等手段,使桥梁在夜晚也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可以通过雕塑、壁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为桥梁增添艺术气息,使其成为城市的艺术品和风景画。
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点亮灯光、投影影像等方式,展现桥梁的现代气息和时尚感,使其成为城市的时代符号。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主桥设计研究摘要:芜湖长江公路二桥主桥为(100+308+806+308+100)m的五跨连续分肢柱式塔四索面全漂浮体系分离式钢箱梁斜拉桥,该桥主梁纵向采用漂浮体系。
全桥采用了新技术,主梁采用弧形底板流线形分离式钢箱梁,桥塔采用了新型分肢柱式塔,斜拉索研发了同向回转锚索技术,并首次采用了新型斜置式粘滞阻尼器,结构新颖、创新性强,为超大跨径斜拉桥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斜拉桥;分肢柱式塔;四索面;分离式钢箱梁;同向回转锚索系统;桩基础1 引言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及接线是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四纵八横”中“纵二”(徐州~蚌埠~合肥~芜湖~黄山)的一段,是连接安徽省长江两岸的又一条快速通道。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处在芜湖长江大桥和铜陵公铁两用大桥之间,上游距离铜陵公铁两用大桥约24公里,下游距离芜湖长江大桥约34公里。
项目起于无为县石涧镇,接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速公路,终于繁昌县峨山镇,接已经建成的沪渝(南沿江)高速公路,路线全长55.512公里,北岸接线长20.782公里,南岸接线长20.748公里,跨江主引桥长13.982公里,主桥方案为100+308+806+308+100m五跨柱式塔分离钢箱梁四索面斜拉桥,全漂浮体系,桥面全宽33m,塔高262.48m,主桥长1622m,具体见图1。
超大跨径斜拉桥结构体系及受力性能复杂,抗风和抗震等动力性能对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各种非线性问题突出,桥梁结构设计复杂[1~3]。
图1 芜湖二桥主桥总体布置图2 索塔设计索塔为新型分肢柱式塔(如图2所示),矩形断面,空心结构,总高262.48m。
塔柱断面横向宽8~18.5m,纵向宽7.25~15m,中、下塔柱透空。
上塔柱底设18m高隔室,下横梁为12×8m矩形断面,塔底箱形防撞底连内设一字隔墙。
索塔外侧连续变倒角,由底部开始渐增为塔顶的3.15m×2.65m。
上塔柱接近菱形,不仅降低了截面风阻效应,更是适应了鞍座锚索设计。
芜湖长江大桥芜湖岸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一、概述芜湖长江大桥水中墩承台的灌注面积及厚度分别为:9#、12#墩314m2厚5m,10#、11#墩603 m2厚7 m,13#墩254 m2厚5m。
需一次性在双壁钢围堰内灌注混凝土:9#、12#墩为1571 m2 ,10#、11#墩为4218 m2,13#墩为1272m2。
9#—13#墩承台周围均为强劲的钢围堰,底部为较厚的封底混凝土,属三面约束,一面自由的大体积承台混凝土。
因此若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措施不当,极易造成承台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和结构的不利约束而引起有害裂纹。
尤其是10#、11#两个主塔墩,由于承重较大,决不允许出现有害裂纹。
为确保承台施工质量,特制定本工艺。
本工艺主要依据为《铁路桥梁施工规范》(TBJ-203—96)《铁路混凝土及砌石工程施工规范》(TBJ-210-86),《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范》(JGJ/T10-95)及局芜指编写的《桥梁施工技术参考资料》等,未尽事宜按上述标准和相关工艺执行。
二、原材料及机具设备1、承台混凝土设计为300级,陷度要求为16-18 cm,并保证在1小时之内无明显损失。
为改变混凝土的流变特性及降低水泥水化热,混凝土中掺适量的Ⅱ级粉煤灰和复合型高效外加剂,选用低水化热的425号矿碴硅酸盐水泥,延缓水泥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
其配合比的设计必须经过试配确定。
拌制混凝土的粗骨料采用5~30mm连续级配的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0%,泥土粉尘含量不大于1%。
细骨料采用优质中砂,泥污含量不应大于1%,细度模量控制在2.6左右。
配制混凝土拌合物时,所使用的称料衡器应经过检验校正,水、水泥、外加剂及粉煤灰用量应准确到±1%,粗、细骨料的用量应准确到±2%。
2、进场的钢筋应具备制造厂家的质量证明书及出厂合格证并应做抽样检查。
其技术要求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筋》(GB1499-847)有在规定。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2.1工程概述 (1)2.1.2墩(台)身 (1)2.1.3盖梁 (3)2.2主要工程数量 (3)2.3施工场地条件 (6)3、编制原则 (6)4、工期安排 (6)5、管理人员及机械设备配置 (7)5.1管理人员配置 (7)5.2主要材料配置计划 (7)5.3施工机械设备 (8)6、施工方案 (8)6.1施工工艺图 (8)6.1.1墩身施工工艺图 (8)6.1.2盖梁施工工艺图 (9)6.1.3桥台施工工艺图 (9)6.2施工准备 (10)6.3测量放样 (10)6.4操作平台施工 (10)6.4.1地基处理 (10)6.4.2支架、平台搭设 (10)6.4.3支架检查与验收 (11)6.5模板工程 (13)6.5.1模板结构形式 (13)6.5.2施工要求 (13)6.5.3模板的制作 (13)6.5.4模板的安装 (14)6.6钢筋成型和安装 (15)6.6.1钢筋原材 (15)6.6.2钢筋加工车间成型 (16)6.6.3钢筋的安装 (16)6.6.4综合接地 (17)6.6.5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17)6.7模板拆除 (18)6.8混凝土的养护 (18)6.9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措施 (18)6.9.1麻面、气泡的修复处理 (18)6.9.2混凝土裂纹的处理措施 (19)6.9.3混凝土表面缺边掉角的修复 (19)6.10监测监控 (20)7.质量保证措施 (20)7.1质量保证基本措施 (20)7.2施工质量组织措施 (22)7.3季节性施工保证措施 (22)8、安全保证措施 (23)8.1安全保证基本措施 (23)8.2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4)8.3起重安全保证措施 (25)8.4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25)8.5危险源分析及应对防范措施 (25)9、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 (27)9.1文明施工 (27)9.2掌握特点实施环境保护 (28)10、节能减排 (29)11、附件 (30)中铁大桥局集团芜湖市中江桥改建工程墩(台)身、盖梁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芜湖市中江桥改建工程招标文件;(2)《芜湖市中江桥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5)《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6)《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7)《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8)《芜湖市中江桥改建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芜湖县S354湾石路改造工程青弋江大桥防洪评价报告(报批稿)二〇一三年四月项目名称:芜湖县S354湾石路改造工程青弋江大桥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单位:××××大学资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证书编号:水论证甲字第03410166 号审定:×××审核:××项目负责:××报告编写:××××××××××××××××××××××××××修改说明2013年3月22日,芜湖市水务局在芜湖市主持召开了《芜湖县S354湾石路改造工程青弋江大桥防洪评价报告》(送审稿)(以下简称《报告》)审查会。
与会专家对《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形成评审意见如下:(1)复核规划堤防断面,桥墩不宜布置在堤身断面内;(2)复核桥墩阻水对行洪能力的影响,优化桥墩形状;(3)补充分析桥墩局部冲刷的影响范围,复核桥墩承台埋置深度及防护范围;(4)补充分析河道防护范围,明确防护措施并进行专项设计;(4)复核桥梁所在位置的地质条件。
会后,报告编制单位、项目业主和设计单位,针对专家意见,进行了如下补充完善:(1)补充收集了《芜湖县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11年修编)》(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1年12月)等相关资料,完善了评价依据(见报告1.2.2及1.2.3节);(2)完善了桥址处右岸罗保圩堤现状和规划防洪标准相关资料。
根据《芜湖县城市防洪规划(2011年修订)》及《芜湖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确定罗保圩规划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2.5.2节);(3)进一步复核了桥址处堤防现状、近期及远期规划数据(见报告2.3.2以及附图);(4)进一步复核并补充了桥址所在区域地质情况、水文地质以及堤基土工程性质(见报告2.3.4节、2.3.5节以及2.3.6节);(5)修改完善了水文分析计算过程。
芜湖长江大桥2#墩钢管柱下沉施工工艺一、概况正桥无为岸水中2#墩为φ3.2m钢管柱钻岩高桩承台基础。
目前,墩位河床标高-1.22~2.62米,水位+1.4~1.8米,覆盖层厚约38米,施工方案经局指挥部批准,2#墩采用浮运定位桩平台法施工。
2#墩有8根φ3.2m钢管桩,每根管柱由五节组成。
钢管板厚度22毫米;顶节顶部、底节底部外壁加强板厚20mm;工焊缝度16mm。
一、钢管柱制造与验收甲、钢管柱制作焊接均在工厂内进行;钢管柱出厂应有合格证及厂方提供的材质、焊缝质量、管柱外形尺寸的试验、检查记录和报告,并有监理部门签证。
乙、钢管柱为永久受力结构,其制作焊接除满足一般钢结构要求以外,还需满足以下主要技术要求:⑴钢管柱材质采用焊接性能好的平炉冶炼甲类3号镇静钢(A3),产品应有出厂合格证书和试验报告,并应符合《普通碳素钢结构钢技术条件》(GB700-79)中第二组的相应规定。
⑵焊接材料的型号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手工焊的焊条应符合(碳素焊条)(GB5117-85)规定的要求,对A3钢宜采用E4315,E4316型焊条;埋弧焊的焊丝应符合(焊接用钢丝)(GB1300-77)规定的要求,对A3钢宜采用H08A,H08MnA焊丝配焊剂431。
⑶所用对接焊缝的强度应与母材等强,管柱的纵横焊缝要求水密。
⑷钢管柱任一横截面内,宜采用一条纵向焊缝,最多不过两条,为了减少焊缝对接,管节预制长度应≮1.5米,上下管节纵缝错开,距离沿弧长应≮2.5。
丙、钢管柱制作允许偏差及验收标准:⑴外周长偏差+10mm,-0⑵同一机警断面二条径差(椭园度):≯5mm⑶管端平面倾斜度偏差:≯2mm⑷管柱纵向弯曲矢高≯管节长度的1/1000,且不大于10mm。
⑸管端平整度:≯2mm。
⑹对接缝板边错位:≯2.2mm⑺接头剖口偏差:±5°⑻相邻管节管径差:⑼焊缝:咬边深度<0.5mm对接焊缝加强高度1~3mm。
芜湖某大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总体施工概述大桥基础采用灌注桩,主塔柱高80.2 米,为型钢混凝土塔柱和两根钢管竖拱构成,塔柱内设8 根斜拉索,采用锚拉板锚固于主梁中心腹板处,单面斜拉索结构。
后锚索采用单根双索面结构,锚固于47m边跨梁端两侧。
塔上设置6 层观光平台,塔内设置电梯和消防梯通向塔顶。
观光平台采用钢梁承重和钢筋混凝土楼面结构,外墙采用玻璃幕墙。
地面底层设置等候厅。
大桥主跨为31+95.5+47m,主梁采用单箱梁双室大悬臂钢箱梁,箱梁外腹板间宽度19.4m,两侧悬臂长度各7.55m,箱梁总宽36.5m,中心线处梁高2.5m.施工中须采取成熟可靠的措施来保证箱梁施工安全可靠、梁段顺利合拢、桥梁线形准确优美、箱梁及斜拉索预应力张拉力值到位。
引桥上部结构采用20m 空心板梁。
本工程的特点、难点是工期紧、工程数量大、斜拉索施工技术含量高、保证通航、保护环境和文明施工要求高。
结合以往工程施工经验,从保证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的重点要求出发,对本工程的工期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和工程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功能满足等方面的要素进行综合考虑。
施工中钻机选型、钻进措施、灌筑桩基水下混凝土、承台开挖、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浇筑、塔身施工等环节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方可保证施工。
1.1.1 钻孔桩基础大桥基础采用直径1.5m,拟采用扭矩大、导向性能好,泥浆护壁回旋钻机成孔、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等方案进行施工。
1.1.2 承台桩基础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后,及时进行承台的施工,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基坑,安装组合钢模板,拉杆加固,绑扎钢筋后浇筑混凝土。
主桥哑铃形承台,主塔采用8 边形,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为避免水泥水化热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纹,施工中拟采取以下措施:合理组织分块分层浇筑顺序、掺加ZY 高效混凝土抗裂防水膨胀剂、在承台中预埋循环水管进行循环散热、加强养护等。
1.1.3 墩柱主桥桥墩采用双柱墩,引桥墩柱为柱式墩。
芜湖长江大桥正桥钢梁设计特色
方秦汉
【期刊名称】《中国铁道科学》
【年(卷),期】2001(022)005
【摘要】芜湖长江大桥,主跨312 m,是目前国内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桥.该桥设计在矮塔斜拉、钢筋混凝土板与钢桁梁结合、国产14MnNbq钢材使用、厚板箱杆件焊接等方面具有特色,桥梁竖向刚度设计突破了现行铁路桥梁设计规范.特别是该桥使用国产14MnNbq钢材,主要部件中采用了厚板箱杆件焊接,防止出现裂纹和因裂纹发展而断裂,是关键技术中的重点问题.这些新设计理论、新材料、新工艺为我国铁路桥向更大跨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方秦汉
【作者单位】中铁大桥工程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442.5
【相关文献】
1.芜湖长江大桥正桥钢梁材料和结构研究 [J], 赵世运
2.芜湖长江大桥正桥钢梁制造及架设技术 [J], 赵世运;李湘涛
3.芜湖长江大桥正桥上部结构设计 [J], 陈进昌;方京;孟庆标
4.九江长江大桥正桥钢梁初步设计简介 [J], 李瀛沧
5.芜湖长江大桥正桥水中桥墩基础设计 [J], 屈匡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芜湖长江大桥抗震设计参数的确定
高玉峰;谢康和
【期刊名称】《华东公路》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通过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了芜湖长江大桥桥址自由基岩面地震峰值加速度、反应谱、持时,进而采用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合成了基岩输入地震波。
通过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得到芜湖长江大桥抗震设计参数。
【总页数】4页(P6-9)
【作者】高玉峰;谢康和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土木系岩土所;浙江大学土木系岩土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48.121
【相关文献】
1.轨道交通高架桥合理抗震设计参数及抗震措施研究 [J], 马坤全;陈文艳
2.某木塔临时加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及相应设计参数的确定 [J], 肖伟;王巍;王亚勇
3.岩土工程勘察中抗震设计参数确定 [J], 黄庆亮
4.预制双柱墩设计参数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J], 王健;闫畅;刘钊;张建东
5.芜湖长江大桥的抗震设计 [J], 王若林;张金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芜政[2006]35号【发布部门】芜湖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4.18【实施日期】2006.05.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芜政〔2006〕3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驻芜各单位:《芜湖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8月25日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二OO六年四月十八日芜湖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安全,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款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以地震观测资料和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科研和技术工作为基础,对建设工程场地未来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及其不同风险水平所取概率、强度的预测和地震事件对建设工程场地的影响程度及安全程度的评价。
第三条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发改、建设、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地震主管部门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