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60例随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因素的临床分析【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一些新生儿疾病的首要表现之一,其病因包括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及部分原因不明者。
笔者收集了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20例,并分析其发病的感染因素,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的患儿220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11.60%,男130例,女90例。
入院时日龄为产后6 h~28 d,<7 d 140例;≥7 d 80例。
胎龄<37周16例,≥37周204例。
出生体重<2500 g 12例,≥2500 g 208例。
顺产167例(其中胎吸或产钳助产22例),剖宫产53例。
母乳喂养174例,人工或混合喂养46例。
黄疸出现时间<24 h 21例,24~28 h 104例,>48 h 95例。
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265.5μmol/L 90例,265.6~342.0 μmol/L176例,>342.0 μmol/L54例,最高为452 μmol/L。
1.2 方法全部病例于入院后次日上午8 h前采静脉血标本,分别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血培养、CMV-IgM及HBV- IgM。
2 结果2.1 2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感染因素117例(53.18%),非感染因素68例(30.90%),原因不明者35例(15.92%)。
感染因素包括细菌和病毒感染,其中经血培养确诊为败血症58例(占感染组49.57%),CMV感染30例(占感染组25.64%),HBV感染14例(占感染组11.96%),肺炎9例(占感染组7.69%),皮肤感染6例(占感染组5.13%)。
2.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本组资料中,由感染因素引起者为53.18%,感染及相关因素,各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中西医结合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京族药浴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疗效。
方法:选择2014 年6 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住院符合诊断条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0 例,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蓝光治疗及一般护理,试验组除上述处理再给予京族药浴,每日1次。
药浴方法:用红蓝草、广防风、桃子叶各200g加水5000ml,煎煮至500ml,加入洁净水稀释至2000ml,调整好水温在38~40℃之间,倒入盆内备用。
药浴前用防水贴覆盖脐部,将患儿浸入调节好的药浴盆内,用左手固定好患儿头颈部,其余全身部位浸泡在药液里,右手均匀用力抚触全身,使皮肤能充分吸收药液。
浸泡15分钟,撕掉防水贴,用75%乙醇消毒脐部2次。
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72 h时和治疗后的经皮胆红素值及其下降率。
结果:试验组经皮胆红素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试验组的经皮胆红素水平高,而治疗72h时的经皮胆红素水平下降率、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的下降率均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京族药浴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抑制胆红素升高,缩短病程、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西医;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问题之一,在我国其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可留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1]。
相关报道显示[2-3],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避免由于胆红素过高导致的胆红素脑病,减少重症病率。
传统中医药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效果明显[4-5],京族药浴是京族民众传统的新生儿退黄措施,使用简单,价格低廉,我科应用京族药浴对2014 年6 月至2015年6月住院的3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入选标准:足月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时1分钟、5分钟、10分钟Apgars 评分均>8 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约为 20%-5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核黄疸,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因此,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较低,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
2.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包括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胆红素,加重肝脏负担。
3.感染:新生儿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生成增多。
4.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等,这些疾病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类等可导致新生儿黄疸。
6.母乳性黄疸:母乳中存在某些成分,如激素、酶等,可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1.病史:了解患儿出生情况、喂养史、家族史等。
2.临床表现:观察患儿的皮肤、巩膜黄染程度,评估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依据。
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即为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还需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肝脏、胆囊、胆管等器官的病变。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新生儿高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预后分析发表时间:2016-11-29T13:41:11.6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作者:曾春晓[导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相比,高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较低,但由于难以诊治,患儿预后情况比较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310051【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高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预后情况。
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高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2例,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中接受查体的健康新生儿80例,观察两组新生儿的基本情况,检测患儿组新生儿治疗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情况,对比两组新生儿体格和智能发育情况。
结果:患儿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占比均高于健康组,治疗后,患儿组各项血清生活指标值均低于治疗前,患儿组智能发育评分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体格发育情况与健康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预后状况比较差,尽管体格发育与健康新生儿无异,但智能发育程度比较低,因此,应积极给予患儿干预,加强随访,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高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预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相比,高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较低,但由于难以诊治,患儿预后情况比较差。
在本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高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多个方面的随访,对患儿的预后状况进行了解,便于临床尽早的给予患儿积极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高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2例,男46例,女36例;随访年龄6个月~2岁;首次就诊年龄13~28d;自然分娩50例,剖宫产32例。
纳入标准:符合高直接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排除已死亡新生儿。
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中接受查体的健康新生儿80例,男44例,女36例;随访年龄5个月~2岁;自然分娩52例,剖宫产28例。
高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0例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分髙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髙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较为常见,多发生在新生儿早期。
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摄取和结合能力低下、肝肠循环增加所致,为多种病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表现皮肤、巩膜黄染,粪便色黄,尿色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特点,亦称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肝细胞和(或)缺损,伴有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的临床上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即皮肤、巩膜黄染、大便色泽变淡或呈陶土色、尿色深黄、肝脾肿大及肝功能损害等。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4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间接胆红素增高38例,直接胆红素增高2例,胆红素脑病1例1.2出生情况32例有不同程度窒息史,8例有感染史1.3病因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过多数、寿命短。
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1)窒息、缺氧、酸中毒:40例患儿中32例有窒息史,40例均有不同程度酸中毒。
2)感染:40例患儿中有5例患儿轻度肺炎,3例全身出现毒性红斑3)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40例患儿中有28例出现低体温,8例出现低血糖,4例出现低蛋白血症肠肝循环增加:如先天性肠道闭锁、幽门肥大、巨结肠、胎粪性肠梗阻、饥饿、喂养延迟、药物所致肠麻痹等均可使胎粪排出延迟,增加胆红素的回吸收;母乳喂养儿可能由于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及活性增高,促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均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
1.4临床表现40例患儿均出现皮肤、巩膜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染,35部分患儿出现精神、食欲稍差。
1例出现尖叫、抽搐。
1.5治疗蓝光照射,静脉输注白蛋白、冰冻血浆,纠正酸中毒。
1.6讨论 1)高原缺氧较重,患儿出生窒息率较高,缺氧、酸中毒均可导致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加重缺氧和酸中毒。
缺氧使肝酶活力受抑制。
酸中毒可影响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而加重黄疸。
胆红素血症论文: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病因素分析[关键词] 新生儿; 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因素复杂,如不及时寻找病因,尽早治疗,可引起小儿神经系统损坏。
现对我院2010年5月至10月收治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下称高胆)97例进行发病因素分析。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① 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02umol/l,②生后72小时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05umol/l,早产儿>256umol/l,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特点1。
符合上述标准者诊断高胆。
1.2 一般资料本组97例中,男54例,女43例。
早产儿4例,足月儿92例,过期产儿1例。
底体重儿3例,正常体重儿90例,巨大儿4例。
自然分娩41例,剖宫产52例,产钳助产娩出4例。
黄疸出现时间最早6小时,最晚13天。
1.3 发病因素围产因素42例(占43.30%),其中,母亲产前用大量催产素20例,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3例,脐绕颈7例,胎盘钙化2例,早产4例,头颅血肿4例,热卡摄入不足2例,围产因素中有30例为剖宫产;溶血因素23例(占23.71%)均为abo溶血;母乳性黄疸20例(占20.26%);感染因素12例(占12.37%),其中脓疱疹5例,脐炎4例,口腔炎3例。
1.4 发病时间将出现黄疸时间分为生后<1天、1-6天、>6天三个阶段。
围产因素中,生后<1天、1-6天、>6天出现黄疸时间分别占0、100%(42/42)、0;溶血因素中出现黄疸的时间分别占65%(15/23)、35%(8/23)、0;母乳性黄疸中出现黄疸的时间分别占0、42%(5/12)、58%(7/12)。
1.5 黄疸程度按胆红素205-256umol/l、256-342umol/l、>342umol/分为轻、中、重三度。
围产因素中轻度占57%(24/42)、中度占43%(18/42)、重度0;感染因素中轻度占58%(7/12)、中度占42%(5/12)、重度0;溶血因素中轻度占9%(2/23)、中度占74%(17/23)、重度17%(4/23);母乳性黄疸中轻度占50%(10/20)、中度占40%(8/20)、重度占10%(2/20).溶血因素与母乳性黄疸胆红素程度相比,轻度与中重度比较有显著差异(x2=9.07p<0.01)2 讨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由多种发病因素引起,本组资料显示以围产因素占首位(43.30%),与罗丽茹等报道相近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逐年上升趋势原因,指导基层单位在有限条件下积极开展科学的高胆血症治疗,尽快提到出生人口素质。
方法:把80例病理性黄疸按母子血型不合、早产儿、胎儿宫内感染、g6pd缺乏、窒息分为四类,按类别分别给予光疗+人血白蛋白;间隙光疗;光疗+抗感染+丙种球蛋白治疗;光疗+地塞米松,配予对症及支持疗法;供氧、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改善循环基础上,积极开展蓝光治疗。
结果:病例全部治愈率98.75%。
结论:要注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病因鉴别诊断,提倡诊疗的个体化,及早开展干预治疗,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关键词】新生儿;胆红素;治疗【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96-0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常见新生儿疾病,原因较多,有同族免疫性、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感染、体内出血、红细胞增多、药物等等因素。
对新生儿危害较大,严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⑴,近年我院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呈上升趋势,经过严格鉴别诊断,针对性制定个体化系统的治疗方案,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现将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原因分析,回顾如下: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男56例,女24例,早产儿14例,占17.5%;窒息儿7例,占8.75%;母子血型不合儿10例,占12.5%,其中o-a型6例,o-b 型4例;羊膜早破至胎儿宫内感染患新生儿肺炎并新生儿黄疸者27例,占33.75%;g6pd缺乏者12例,占15%;难产窒息至头颅血肿10例,占12.5%。
出生24小时出现黄疸28例,其中足月儿血胆红素>102μmol∕l,早产儿5例,血胆红素>255μmol∕l。
24 ̄~48小时出现黄疸32例,血胆红素>256.5μmol∕l.早产儿9例,血胆红素>256.5μmol∕l。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发生率高达30%~40%[1],若不积极治疗,可致严重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2]。
早期诊断,正确干预治疗,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1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1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其中,男70例,女56例,足月儿106例(84.1%),早产儿12例(9.5%),过期产儿8例(6.4%)。
1.2 临床诊断全部病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2]:(1)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μmol/L;(2)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 85μmol/L;(3)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μmol/L,早产儿>255μmol/L;(4)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进行性加重。
1.3 治疗方法所有新生儿入院后均暂停母乳喂养,给予新生儿配方奶粉喂养。
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结合病因对症治疗,如抗感染、纠正酸中毒、防止体温过低、防止缺氧、防止低血糖等治疗措施;若根据血清学试验配合临床血常规检验指标确诊为ABO溶血病,则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给予静脉输入人血白蛋白;每天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及时记录。
2 结果2.1 病因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复杂,包括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及部分原因不明等,见表1。
2.2 治疗结果通过蓝光照射治疗,结合病因对症治疗,95例患儿治愈,25例好转,5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
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98±45)μmol/L,治疗后为(228±60)μmol/L,经t 检验,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 <0.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左君(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儿科 四川内江 641100)【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分析作者:陈蕾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第29期[摘要] 目的研究与分析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应用换血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全部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换血治疗。
观察比较换血前后患者的血液指标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换血后,60例患者中治愈出院58例,治愈率为96.67%(58/60),2例患者由于处于痉挛期而放弃治疗。
60例患者换血后,其DBIL(结合胆红素)、IBIL(未结合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PLT(白细胞)、WBC(血小板)、RBC(红细胞)等与换血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应用换血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既能达到较高的治愈率,又能改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从而避免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治愈率[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29-0058-03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CHEN Lei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Xinyu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Center in Jiangxi Province,Xinyu 338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therapy in neonatal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neonatal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ll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xchange transfusion. The blood parameter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ansfusion. Results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58 case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among 60 patients. The cure rate was 96.67%(58/60). There were two patients who were in spasms and thus gave up the treatment. In 60 patients after transfusion, DBIL(conjugated bilirubin), IBIL (unconjugated bilirubin), TBIL (total bilirubin), PLT (platelet),WBC (white blood cell), RBC (red blood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ansfus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therapy in neonatal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is very significant, whichcan achieve a higher cure rate, and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blood indicators, so as to avoid all kinds of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Key words] Newborns;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Cure rate临床上,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症非常容易造成胆红素脑病,因而会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威胁[1-3]。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60例随访
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使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水平预后的影响得到重视。
方法对60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在5~8岁时进行智商(IQ)、听力以及神经系统进行随访检查。
结果 IQ异常15例(25%),听力异常12例(19.5%),神经系统异常2例(3.3%)。
约50%异常者血清胆红素峰值340 μmol/L。
结论单凭血清胆红素水平并不能确定预后。
对所有高胆新生儿均应积极治疗,以尽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随访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发生核黄疸。
近年来还发现,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在较低水平时,即有脑干及外周神经通道的功能障碍[1]。
有关新生儿高胆远期的影响国内也曾报道[2],但尚未引起基层医护人员及家长的重视。
为此,笔者在本地区对60例高胆患儿在5~8岁时进行智商(IQ)、听力以及神经系统进行了随访检查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996~1999年,住在本院儿科资料较完整的高胆患儿共60例,血清胆红素峰值匀在205 μmol/L以上,60例中已经不包含入院时已发生核黄疸,男32例,女28例,胎龄29~44周,出生体重1550~4820 g,早产儿8例,溶血性黄疸30例(ABO溶血20例,RH溶血2例,G6PD缺乏症8例),其中合并肺炎4例,窒息3例,败血症、早产、低体重各2例,肠炎和先天性心脏病各1例。
非溶血性黄疸30例(肺炎10例、败血症5例、早产儿5例、头颅血肿和颅内出血各3例,其他4例),其中合并窒息5例,低体温3例,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各1例。
随访时间为2007年6月,年龄5~8岁,经询问既往史,出生后均无颅脑外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无中耳炎或反复使用耳毒性药物史。
1.2 方法
1.2.1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均采用静脉血,以日产7080自动生化分析仪用钒酸盐测定。
1.2.2 IQ测定根据是否入学,分别采用修订版韦氏儿童或幼儿智力量表,以总IQ值70为异常,50~69为轻度,50为重度异常。
1.2.3 听力检测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听法。
2 结果
IQ、听力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率及其与血清胆红素峰值的关系见表1。
60例中共检出IQ异常15例(25%),听力异常12例(19.5%),神经系统异常2例(3.3%)。
经χ2或确切概率法检验,此三项指标的异常率与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峰值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
表
1 胆红素峰值与IQ、听力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率的关系
3 讨论
胆红素对神经系统具有毒性作用,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但更多见于轻微的表现,常发生以往认为较安全的血清胆红素水平。
轻度至中度高胆。
表现为远期IQ低下,听力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
从本组资料看,新生儿高胆的精神神经系统远期后遗症并不少见,约50%异常者血清胆红素峰值低于340 μmol/L发生远期后遗症,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后不仅影响脑干和基底核,尚对大脑皮层产生毒性作用,由于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取决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及游离程度,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尚取决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而临床上影响血脑屏障功能的因素较复杂,如感染、缺氧、酸中毒、低体温、低蛋白血症等。
因此,单凭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对预测远期预后有较大的局限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高胆的精神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较高,轻中度高胆也可发生智力低下、听力损伤等后遗症。
单凭血清胆红素峰值并不能确切预测远期预后,对新生儿高胆无论其程度和病因如何,均应积极处理,以尽可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精神神经发育异常,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提高生存质量。
对新生儿高胆要高度重视。
对高胆的危害性尚未引起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与农村家长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普遍认为出生的多数婴儿均存在黄疸,并且按以前的经验均未治而自愈,殊不知在此未治自愈的病例中有多少发生如神经系统、听力、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负担。
对于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在一些教科书上一
直沿用国外的血清胆红素值,有的尚未统一。
高胆足月儿脐血51 μmol/L,24 h内103 μmol/L,72 h内205 μmoI/L,早产儿各为51、154、265 μmoI/L,因此高胆诊断标准与生后的日龄有关[3]。
总之,对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应普及高胆的知识,对孕产妇要做好宣传,以便减少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 De Vries LS,Lary S,Whitelaw AG,et al.Relationship of serum bilirubin levels and hearing impairment in newborn intants.Early Hum Dev,1987,15:269.
2 俞惠民,洪文澜,驰丽萍,等.新生儿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远期随访观察.中华儿科杂志,1996,34(5):324.
3 许植之,钱家萍,李勇,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不允许忽视(附54例随访分析).新生儿科杂志,2000,15(7)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