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代表作《师说》的写作背景
- 格式:docx
- 大小:18.71 KB
- 文档页数:4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韩愈的师说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说》(原文)唐·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师说》背景材料一、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
整个唐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
他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不顾世人的笑骂,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师自命,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
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尽管自己不愿担任老师的名义,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却赞扬了韩愈的做法:“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师说》。
二、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
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
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
《师说》《师说》 圣⼈没有固定的⽼师,孔⼦曾经以郯⼦、苌弘、师襄、⽼聃为师。
郯⼦这⼀类⼈,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
孔⼦说:"多⼈同⾏,其中就⼀定有我的⽼师。
"因此学⽣不⼀定不如⽼师,⽼师也不⼀定⽐弟⼦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的⼉⼦李蟠,年纪⼗七岁,爱好古⽂,六艺的经⽂和传⽂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履⾏古⼈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写作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都可以做⾃⼰的⽼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学习。
⽂末并以孔⼦⾔⾏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古已然的做法,时⼈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中⼀篇重要的论说⽂。
⽂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凡的勇⽓和⽃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分发达,从中央到地⽅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章时三⼗五岁,正在国⼦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师,也不是指“授之书⽽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
韩愈既以这样的⼈⾃我标榜,也以好为⼈师⽽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弟都⼊弘⽂馆、崇⽂馆和国⼦学。
他们⽆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论师道书》中的⼀段话⾥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增与为⾔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挈挈⽽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张旗⿎地宣扬⾃⼰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的《师说》中的教育观念与时代背景解读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教育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
自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塑造人民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方面均有杰出的贡献。
他的《师说》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学习和引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韩愈的《师说》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并对其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一、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它不仅包含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还包括了对学生品格和道德的塑造。
教育观念的形成受到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教育发展的脉络。
二、韩愈的《师说》1.《师说》的背景《师说》是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他在兴学运动中对社会教育状况的关注和呼吁的产物。
兴学运动是唐朝时期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旨在改善当时的教育现状。
2.韩愈对教育的观点在《师说》中,韩愈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他强调“尧舜师尚莫先於师”,表明教育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
韩愈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他在《师说》中写道:“教学所以有法度者谓之教,一言以蔽之,曰教学相长也。
”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实际效果。
他还提出“岁在田畴则见其耔藁,岁在家则见其宫室。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此外,韩愈还关注到了教育的灵活性。
他提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他写道:“田舍载黍稷以报我行,吾笃爱浙师亦何托焉!”韩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而不是一刀切。
3.韩愈的教育观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韩愈的《师说》深深扎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胄子从师,罕能由礼——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背景绪说《师说》是韩愈的一篇重要文字,虽其名义上是为教育后学李蟠而作,但韩愈的写作用意明显不止于此。
《师说》不仅在当时激起士人间的激烈讨论,并有扭转风气的现实效用,且对后世尊师思想有巨大影响。
学界探讨《师说》的思想资源者有之,但对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原因注意尚少。
本文欲就韩愈的仕宦经历和唐代的学风着眼,探讨韩愈写作《师说》的现实原因。
韩愈因为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故研究者多从文学史或思想史的角度论述韩愈。
对于韩愈《师说》一文之解读也是一样,研究者多从韩愈思想体系建构或者文学史和思想史传承的角度来论述其写作缘由和意义。
例如余英时先生曾在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文中论述了新禅宗对《师说》一文的影响,李小荣《韩愈〈师说〉与道典关系略说》一文则发现了《师说》的道教思想资源。
其实儒家思想传统中关于“师”的论说不可能对韩愈没有影响,韩愈提倡儒道,努力复振儒学,他即使受到了佛、道的影响,也会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寻找经典根据,以此来确立其言说的正当性。
他在《师说》中就引了《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
”此外,《荀子》一书也极其重视“师”的重要性,惟其所谓“师”之涵义较大。
韩愈在其著名的《原道》一文中开出儒家道统统绪,把荀子和扬雄列在他最为尊崇的孟子之后。
此外,他还著有《读荀》一文,可见他对荀子颇为了解。
韩愈读书颇杂,诸子百家多有过目,他自述“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
”《吕氏春秋》乃杂家之代表作,韩愈读过此书的可能性很大。
而《吕氏春秋·知士》: “今有千里之马於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与鼓。
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
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韩愈《杂说》四首之《马说》,以伯乐与千里马自喻,通观此文,其立意与《吕氏春秋·知士》极其相类。
《吕氏春秋·尊师》也说: “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师说》写作背景
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当时韩愈的斗争是很艰苦的,他的好友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的一段话可以参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果者数矣。
【《师说》写作背景】。
《师说》预习案预习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了解韩愈的生平及他倡导的古文运动。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背诵全文。
一、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接近于现在的杂文。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
他晚年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称为“韩吏部”,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中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誉其“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3.写作背景:《师说》一文,说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针对时弊而写,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35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
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权威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师说》就是为了批判唐代上层社会这些不良风气而作。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到今天仍具有进步意义。
二、文化常识积累1.韩愈,字(),自谓郡望昌黎,故人称(),唐代()运动的发起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之首,与()并称“韩柳”。
2.唐宋八大家()、()、()、()、()、()、()、()。
三、给下列字词注音传( )道 无长( )无少( ) 句读( ) 或不( )焉 近谀( ) 欤( )郯( )子 苌( )弘( ) 师襄( ) 老聃( ) 子蟠( ) 经传( ) 贻( )四、重点字词积累(通读全文,分析下面句子中所含字的意思)古之学者必有师 ( )吾从而师之 ( )吾师道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齐师伐我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会天大雨,道不通 ( )策之不以其道 ( )择师而教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句读之不知 ( )辍耕之垄上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其皆出于此乎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其一犬坐于前 ( )五、预习思考(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原因:标准:。
韩愈代表作《师说》的写作背景韩愈代表作《师说》的写作背景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代表作《师说》的写作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韩愈的代表作为《师说》师说【写作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师说》相关作家、背景等资料“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这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父亲博学多才,很有点名气,可惜在韩愈3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
从此,他由哥嫂抚养。
其兄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很受敬重。
韩愈10岁那年,兄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他也随兄长南迁到了广东。
由京都长安到广东韶关,遥遥3千里。
一家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途经潼关、洛阳、长沙等大小城市,还要经过波涛壮阔的天堑长江和一望无际的洞庭湖,越过层峦叠嶂的山山岭岭,他们奔波了数月才到达目的地。
哥哥和嫂嫂领着弟弟韩愈晓行夜宿,哥哥沿途给他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他早日长大成才,重振家业。
韩愈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如左丘明双眼失明后还写《左传》,屈原被流放照样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时还写下了《史记》等等。
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韩愈,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波澜,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
南迁的旅途虽然很艰辛,可是沿途看到祖国大自然的壮景,也是对这位少年幼小心灵的陶冶。
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平原、奔流不息的江河、浩翰无际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油油的禾苗,还有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一幕幕都映入了他的眼帘,刻印在他的脑海中了。
这些山林、古寺、清晨、黄昏都成为他后来笔下的素材和描写对象。
数日后到了韶关,韩愈刚刚安定下来,正要集中精力读书的时候,厄运又降临了,这就是其兄的逝世。
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这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
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
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
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韩愈写《师说》的缘由是什么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那么,韩愈写《师说》的缘由是什么? 韩愈写《师说》的缘由直接原因:对现实贵族子弟浮华生活,不好好向人学习的现状的不满根本原因:希望人们能够向先人一样不齿下问,树立良好的学习风尚其实在原文中,韩愈也写出了自己写作《师说》的原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这句是当时教学不良现象总的概括)。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段为具体表现)。
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直接原因)附原文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的师说主旨《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韩愈的师说主旨,一起来看一下吧。
韩愈《师说》主旨及其背景一般说来,解读古典文本有两大障碍:一是古今语言隔阂,二是写作背景晦暗。
有时,二者又往往互相纠结。
对中学语文传统篇目《师说》的解读就面临这些困难。
《师说》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写给求学者“李氏子蟠”的。
对他们两人而言,文章针对性不言自明。
而对于后代读者,却隔着一层历史帷幕。
要想掀开帷幕,就需下一番知人论世功夫,结合唐代教育史、思想史、语义史,以及作者全人、全书,尽量复原其规定情境。
这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至关重要。
对《师说》最早的释义,大约为康熙时期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篇末简评。
其文曰:“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
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贱、惟人自择。
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
总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不必谓公慨然以师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后学也。
”[1]总之,认为该文主旨,就是批评“时人不肯从师”,倡导后学“能自得师”,将《师说》之“师”理解为一种泛指而非特指。
稍后乾隆时代的史学大家章学诚,批评《师说》“未及师之究竟”,认为“授业”、“解惑”实“与传道有间”[2],也是基于这种泛指理解。
这表明他们均未能揭开那层历史帷幕,从而自误误人。
以致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将《师说》视为泛论“尊师重教”之文。
如此以来,将“传道授业解惑”释为“传授真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将“古道”解为“求师重道”传统,也便顺理成章。
然而,这种泛指性的阐释,是否符合韩愈本意呢?古代教育史证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3]。
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
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等则均师从过韩愈。
《师说》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大文章,是韩愈在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写成的。
今天为大家介绍韩愈写师说的原因,欢送阅读!韩愈写师说的原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提出一个重大命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个世上,人人都要学习,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老师都是必需的。
要老师干嘛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答疑解惑。
一句话,做老师的,不一定就年长,不一定就富贵;做学生的,不一定就年少,不一定就低贱。
做老师的资格只有一个,就是:闻道。
只要是闻道之人,就是我的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韩愈在此根底上进一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懂得多,弟子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懂得多,老师与弟子的位置是相对的,能不能做老师,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闻道,有没有知识。
因此,教师的本质就是有知识,尊重教师的本质就是尊重知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这个问题,与韩愈齐名的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在给一个年轻人的信中作了分析解答。
柳宗元在信中说,您想拜我为师,我的修养不够,学业也很浅薄,实在没有可取之处,不敢当呐!从魏、晋时期到现在,人们不拜师,也没有人愿意做教师,谁要是好为人师,人们就会大大地嘲讽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现在只有韩愈死活不怕,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不仅收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大张旗鼓地鼓励人们敢为人师,果然招来了无数的骂声,无数添油加醋的诽谤,韩愈也被人们看做是不正常的狂人。
韩愈的《师说》,是唐代平民知识分子呼吁勇于为师、敢于为师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角,也是唐代知识分子呼吁改革人才选拔体制的号角。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警句,从孔子以来,这大概是关于师道尊严最振聋发聩的论断了。
《师说》课文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旨在阐述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师重道,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师说》进行赏析。
一、文章结构《师说》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韩愈的生平和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韩愈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学,提倡仁义道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师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尊师重道的社会意义《师说》中强调的尊师重道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尊师重道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只有当我们尊重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四、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韩愈在《师说》中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于教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五、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师说》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同时又极具表现力。
韩愈运用了排比、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感。
这种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六、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韩愈的《师说》深受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
儒家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名利禄。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儒家教育观念一脉相承。
这种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师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韩愈代表作《师说》的写作背景
引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韩愈的代表作为《师说》
师说【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
作的年轻人。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
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
【赏析】
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
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
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
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
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
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
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
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
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