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 格式:doc
- 大小:22.02 KB
- 文档页数:9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东郡临汾(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将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主张。
一、生平事迹韩愈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韩朗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学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勤奋好学,深得父亲的赏识。
后来,韩愈考取了进士,开始在朝廷任职,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等职务。
在朝廷任职期间,韩愈多次上疏劝谏,为政治改革和廉政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他曾经提出"以法正政"的主张,主张对贪官进行清洗,以挽救朝廷的声誉和政治形象。
由于当时政治腐败严重,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重视,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排挤和打压。
韩愈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投身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成就韩愈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包括诗、赋、文等多种体裁。
他的诗歌以坚实的实践活动为主题,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的七律《马诗》被誉为"千古绝唱",描写了壮志豪情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被后人广为传诵。
韩愈的散文作品也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语言简练、思想深刻、情感真挚。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开创性地提出"格调之争"、"摹仿之误"等概念,为后来中国文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韩愈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成就也颇丰。
他主张"经义",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被后人视为经学大家,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思想主张韩愈的思想主张以"格物致知"为核心,主张用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获得真知。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事迹韩愈:唐宋八大家中的文学巨匠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如《师说》、《获麟解》等,至今仍被广大读者传颂。
生平简介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灾,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藩镇之乱,任行军司马,官复刑部郎中、知江陵府。
在政治生涯中,韩愈多次因直言敢谏而触犯权贵,但他的忠诚和勇气却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文学成就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韩愈还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写作要回归自然、质朴,摒弃浮华、矫揉造作的文风。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个性特点与品质韩愈性格刚直,敢于直言不讳,这种个性特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他好学不倦,精通经史百家,这为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愈的忠诚、勇敢、好学等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社会影响韩愈的事迹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提高了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
此外,韩愈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的精神品质,也激励着后来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们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
对比其他作家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与其他作家相比,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例如,与柳宗元相比,韩愈的文学风格更为雄浑豪放,而柳宗元则更注重细腻描绘;与欧阳修相比,韩愈更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而欧阳修则更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这些差异使得韩愈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巨匠。
总结韩愈的一生英勇无畏、积极向上,他的文学成就和品质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宝贵遗产。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使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一、人物生平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韩愈的人生经历1、凄惨的童年韩愈出生于768年,这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父亲博学多才,很有点名气,可惜在韩愈3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
从此,他由哥嫂抚养。
其兄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很受器重。
韩愈10岁那年,兄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他也随兄长南迁到了广东。
哥哥和嫂嫂领着弟弟韩愈晓行夜宿,哥哥沿途给他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他早日长大成才,重振家业。
韩愈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如左丘明双目失明后还写《左传》,屈原被流放照样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时还写下了《史记》等等。
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韩愈,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波澜,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
南迁的旅途虽然很艰辛,可是沿途看到大自然的壮景,也是对这位少年幼小心灵的陶冶。
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平原、奔流不息的江河、浩翰无际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油油的禾苗,还有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一幕幕都映入了他的眼帘,刻印在他的脑海中了。
这些山林、古寺、清晨、黄昏都成为他后来笔下的素材和描写对象。
数日后到了韶关,韩愈刚刚安定下来,正要集中精力读书的时候,厄运又降临了,这就是其兄的逝世。
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
在那里,他租了一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
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
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
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
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菜汤继续吟诵揣摩。
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2、仕途的坎坷韩愈19岁时离开了洛阳,来到京城长安。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辉煌而又波折的历程。
在韩愈的传记中,有很多充满离奇的故事,这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韩愈的一些故事和传奇经历。
一、韩愈与柳宗元的论战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朝文学界的巨匠,他们之间有一次著名的文学论战。
这场论战始于柳宗元的“祭姑文”,他在文中抨击了韩愈的“祭妇文”。
两篇文章之间的争论使得文坛上形成了两个派别,分别支持柳派和韩派。
在这次论战中,韩愈的代表作品是《对柳宗元论衡》。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针对柳宗元的文中论点一个一个进行驳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祭妇文”所反映出的恶习是社会问题,而不是女性问题。
因此,韩派在这次辩论中占据了上风。
这场论战是唐代文坛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韩愈的一个重要成就。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口才,成功地辩证出了柳宗元的错误,并赢得了了文坛上的声望和崇敬。
二、韩愈的“愈仲”之名韩愈是唐代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曾经被尊称为“愈仲”。
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他才华的一种赞颂,还得益于他的性格魅力。
韩愈自幼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道理和规律。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
他的思想观念、文学作品和为政方法都体现了这种道德理念。
韩愈的作品反映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感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教育人民,引导他们追求真理和美好。
三、韩愈的“楚辞与汉书”事件在韩愈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就是他的“楚辞与汉书”事件。
这场争论始于韩愈的“师说”,他在其中抨击道士的虚假政治宣传。
而当时的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却坚持以某种道家原本的形式来维护国家的宗教信仰。
因此,韩愈的“师说”遭到了朝廷的大力抵制,而他却在信仰上更加坚定,写出了《神懿论》。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强调了人们所信仰的神灵应该符合伦理和公义之道。
他认为维护尊重和道德的信仰是国家的唯一出路,否则就将引发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在这次事件中,韩愈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信仰观点,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韩愈的故事一、韩愈应试韩愈从小聪明过人。
据张岱《史阙》所载,韩愈第一次应试时,主考官是陆贽,所出的考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
韩愈拿到题目,略加思索,一挥而就,最早交卷的是他。
考过试后,韩愈非常轻松,自信这次考试不错。
但结果使韩愈大失所望,陆贽出于个人偏见,认为韩愈考得并不好,将他的考卷扔到废纸筐去了。
韩愈落第了,但他并不灰心,第二年又报考了,主考官仍是陆贽,考题也同去年一样。
韩愈想了想,自信他的答卷是好的,于是毫不犹豫地照抄原文,交上去。
这次陆贽将韩愈的文章阅读再三,发觉韩愈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陆贽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取韩愈为第一名。
二、韩愈写春联韩愈因谏阻宪宗皇帝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他写得一笔好字,逢年过节,总要亲自写一副对联贴在衙门门口。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对联不但文学价值高,而且所写的字笔力刚健、气势不凡,博得众人喜爱。
这一年春节,韩愈的春联一贴上去,往往半夜就被人偷偷揭去,人们偷他的春联,说明他的春联名贵,这对韩愈是一件好事,但有的人却拿去高价出售,牟取暴利,这使韩愈十分恼火。
到了第二年除夕,韩愈想了一个办法,每边对子只写一半,到大年初一才补上另一半,这样,除夕晚上就没有敢偷了。
韩愈想了想,写了这样八个字:“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当晚那些想偷春联的人来了一批又一批,个个都缩颈吐舌,没有人敢取下来。
待到寅时,春节到了,韩愈把笔拿来,将春联缀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于是,韩愈的这副春联,保留到了新年。
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这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
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
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
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
唐宋八大家宗师列传韩愈主要事迹概括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韩文公,河东郡运城(今河南运城)人。
他是唐代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唐代文章宗”。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
涵和独特的风格,被后人称为“诗品、文格兼工”。
韩愈在文学创作方面,以文学才华和对时事的关注而闻名于世。
他工于文辞,善于运用古
典风格,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他的《师说》、《原道》等文章都反映了他对学术的追求
和理想主义的抱负。
他强调“治学以急诚”,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实践结合,提出“莫看砍头术,但看修身事”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政治方面,韩愈曾多次接受任命担任官职,但因为坚持正义和为民请命而多次遭到贬谪。
他反对兼并制度,主张实行官员任用制度,以公正、廉洁和贤能为基准,提出了“必得贤
能而后任”的观点。
他的政治理念和为官之道为后人所推崇。
此外,韩愈还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倡导儒家学说,注重实践和修身,强调礼教和道德。
他提出了“天下之治,必纯其道,平其德”的政治理念,主张实行“小体制,大德行”的社会
制度,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总的来说,韩愈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兼备的杰出人物,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事迹和思想观点,不仅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韩愈的简介和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也因为他独特的视角和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成为了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就韩愈的生平事迹、思想和作品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生平事迹(1)早年经历韩愈于公元76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人,出生在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
他十分聪明,自小勤奋好学,对于经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14岁的时候,他考入了洛阳的大学学习。
自此,他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着手研究网络安全。
(2)官场生涯韩愈在唐朝时期成为了一位重要的官员,在多个地方的政府和宫廷都有过任职。
他曾在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朝廷上担任过散骑常侍、礼部侍郎和集贤宾等职务。
但考虑到他固执的性格和对朝廷的批判态度,他被迫多次辞职和落职。
最终,他辞去了所有官职,成为了一名自由写作家和学者。
二、思想韩愈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化观念家之一,他的思想相对于当时的主流思想更为开放和包容。
他在《师说》、《进学解》等著作中,阐述了自身的教育思想,并强调了学生自由发展的重要性。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强调必须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三、文学作品韩愈的文学功底精湛,作品风格优美,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包括《师说》、《进学解》、《原毁》等,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四、传世佳话韩愈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佳话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被授予了文学殿试上状元的头衔的故事。
据说当时他手写了一篇辩论文章,三日三夜不合眼,最后获得了殿试的最高分数。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五、影响韩愈的作品和思想超越了唐代,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发展,为后代的文化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韩愈的一生中,他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对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诗人韩愈的事迹唐朝诗人韩愈的事迹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南阳邓州人。
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特别是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韩愈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从事古文写作。
无论是给皇帝上书,给亲友写信,还是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是按先秦、两汉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写。
他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他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他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下面是为大家的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一、人物生平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此时构思并开始着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着“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完成《顺宗实录》着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
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千余年来,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
因与约曰:禁其为隶。
”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
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
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二、主要成就政治主张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教育思想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
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师说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
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老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文学成就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古文运动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2]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
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
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
”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
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
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
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
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
《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
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
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
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
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
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题楚昭王庙》等。
三、人物轶事谏诤之路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