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 格式:ppt
- 大小:581.50 KB
- 文档页数:50
(完整版)《⽔产养殖概论》课程电⼦版.doc《⽔产养殖概论》⼀、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12690课程中⽂名称:⽔产养殖概论课程英⽂名称:Fisheries Summary课程类型:学科选修课总学时:54 理论学时:18 实验学时:36 课外学时:0学分: 2适⽤专业:⽣物科学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开课院系:⽣命科学学院⼆、课程性质和任务《⽔产养殖概论》为⽣物科学专业的⼀门选修课,其任务是介绍重要⽔产经济动植物的⽣物学特性、育种⽅法、繁育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技术,使学⽣掌握⽔产动植物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和⽣产过程。
三、课程教学⽬标1.结合⽣物科学的学科特点,系统地讲解⽔产动植物的⼏种主要育种⽅法,使学⽣能够理解各种⽅法的操作原理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运⽤⾃如。
2.介绍主要⽔产动植物的⼀些⽣物学特性,使学⽣了解⾃然和养殖条件下动植物的习性(包括温度、光照、饵料、繁殖等)变化。
3.重点讲授各种经济⽔产动植物的繁育机理和苗种⽣产⽅法,使学⽣对苗种繁育过程的各项操作和硬件设施要求有所明晰。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绪论了解⽔产养殖业的发展与成就及我国⽔产养殖的⾃然资源条件。
掌握⽔产养殖的重要养殖品种。
(⼆)⽔产养殖动物育种了解国内外⽔产动物育种的进展。
掌握⽔产动物育种中选择、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法,雌雄核发育、多倍体诱导、性别控制、细胞融合与核移植、转基因、种质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应⽤技术。
(三)主要养殖鱼类的⽣物学与⼈⼯繁殖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物学、⼈⼯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和技术。
(四)经济甲壳类的繁殖与养殖了解虾蟹类增殖、活运、保鲜及加⼯的⼀般技术。
掌握甲壳动物的⽣物学特征,甲壳动物的分类知识。
另⼀⽅⾯重点掌握⼗⾜类经济虾蟹的基础⽣物学,虾蟹类育苗与养成的原理与通⽤技术,虾蟹类的增殖、活运与加⼯等技术。
(五)经济贝类的繁殖与养殖了解国内外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绪论1、鱼类增养殖学: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章1、我国的鱼类资源(填空或判断)2、鱼类生长的特点1、持续生长性:终生生长2、阶段性:性成熟前(青春阶段)-性成熟后(成年阶段)-衰老阶段。
3、雌雄差异性:一般雌鱼大于雄鱼,雄鱼性成熟更早,生长速度更易下降。
4、季节性:夏季温度高、饵料丰富,生长快。
5、群体生长快:集群生长更快。
第一篇第四章1、鱼类摄食类型及摄食方式摄食类型:草食性鱼类:鲻、梭、草、团头鲂、鳊鱼。
杂食性鱼类:鲤、鲫(螺+植物)、罗非鱼、虹鳟等。
肉食性鱼类:青、鲈鱼、牙鲆、大黄鱼等。
摄食方式:捕食、滤食2、鱼类的摄食量日摄食量:单位体重的鱼体在一天内摄食饵料的重量。
日摄食量(Food intake) =摄食干饲料量/鱼体增重/养殖天数饵料系数(Feed Index)=摄食干饲料量/鱼体增重第五章鱼类的繁殖行为1、鱼类性成熟类型(一) 低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为l龄或1龄以下。
1.体长一般较小2.生活在高温水域3.整个生命周期较短4.繁殖力高,利于种的延续(二) 高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在10龄左右或更高。
1.个体比较大;2.往往生活在高纬度(冷水性鱼类)3.繁殖力低下,不利于种的延续。
(三) 中等年龄性成熟类型大多数鱼类属这类型,性成熟年龄为2-3龄或4-5龄。
2、鱼类排卵和产卵,亲鱼成熟和卵子成熟卵子的发生需经过三个时期,一般分为卵原细胞的增殖期、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和成熟期。
(1)卵原细胞的增殖期: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的时期,此时的卵原细胞称为第I时相卵原细胞,以第I时相卵原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I期卵巢。
(2)卵母细胞的生长期:此期可分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两个阶段。
该期的生殖细胞即称为卵母细胞。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
养热带鱼的生物学知识热带鱼是一类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鱼类,因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外观而备受人们喜爱。
养热带鱼是一项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爱好,需要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养热带鱼所需的生物学知识。
1. 热带鱼的生态环境:热带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中。
这些水域通常水温较高,植被丰富,水质清澈。
因此,在养热带鱼时,需要模拟它们的自然环境,提供适宜的水温、酸碱度和硬度,同时保持水质清洁。
2. 热带鱼的适宜水温:热带鱼对水温较为敏感,一般要求水温在24-28摄氏度之间。
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会对热带鱼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养热带鱼时,需要使用恒温器或加热器来调节水温,并定期检测水温的稳定性。
3. 热带鱼的饲料:热带鱼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来源包括植物的藻类、浮游生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在养热带鱼时,需要提供适宜的饲料,如鱼粮、冷冻食物和活体食物等,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4. 热带鱼的行为特征:热带鱼具有一定的社交性,它们常常成群活动,并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习性,如游泳、觅食、繁殖等。
在养热带鱼时,需要提供适宜的游泳空间和藏身之处,以满足它们的行为需求。
5. 热带鱼的繁殖:热带鱼的繁殖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水温、水质和饲料等。
有些热带鱼是卵生的,如孔雀鱼和剑尾鱼,它们会在特定的环境下产卵。
而有些热带鱼则是胎生的,如锦鲤和孔雀鱼等,它们会直接产下幼鱼。
在养殖热带鱼时,需要掌握其繁殖特点,并提供合适的繁殖环境,以增加繁殖成功的几率。
6. 热带鱼的疾病防治:热带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困扰,如鳃丝虫病、白点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治疗。
养热带鱼需要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技巧。
只有了解热带鱼的生态环境、饲养要求和繁殖特点,才能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使热带鱼能够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到对养热带鱼感兴趣的朋友们。
《水产养殖概论》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12690课程中文名称:水产养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Fisheries Summary课程类型:学科选修课总学时:54 理论学时:18 实验学时:36 课外学时:0学分: 2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水产养殖概论》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任务是介绍重要水产经济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育种方法、繁育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技术,使学生掌握水产动植物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和生产过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1.结合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系统地讲解水产动植物的几种主要育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各种方法的操作原理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运用自如。
2.介绍主要水产动植物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使学生了解自然和养殖条件下动植物的习性(包括温度、光照、饵料、繁殖等)变化。
3.重点讲授各种经济水产动植物的繁育机理和苗种生产方法,使学生对苗种繁育过程的各项操作和硬件设施要求有所明晰。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一)绪论了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成就及我国水产养殖的自然资源条件。
掌握水产养殖的重要养殖品种。
(二)水产养殖动物育种了解国内外水产动物育种的进展。
掌握水产动物育种中选择、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雌雄核发育、多倍体诱导、性别控制、细胞融合与核移植、转基因、种质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三)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与人工繁殖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和技术。
(四)经济甲壳类的繁殖与养殖了解虾蟹类增殖、活运、保鲜及加工的一般技术。
掌握甲壳动物的生物学特征,甲壳动物的分类知识。
另一方面重点掌握十足类经济虾蟹的基础生物学,虾蟹类育苗与养成的原理与通用技术,虾蟹类的增殖、活运与加工等技术。
(五)经济贝类的繁殖与养殖了解国内外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掌握养殖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掌握贝类的苗种生产和增养殖方法。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一、引言在水产养殖业中,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是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养殖的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特性、饲料需求、繁殖特点等,希望能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二、三文鱼(Salmon)2.1 生长特性三文鱼是一种典型的远洋洄游鱼类,生长速度快,可以迅速在海洋中长大。
在养殖过程中,三文鱼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和脂肪来保证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
三文鱼对饲料的需求量较大,需要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来满足其生长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2.3 繁殖特点三文鱼具有洄游繁殖的习性,需要在淡水和海水之间进行周期性的迁徙,这对养殖过程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养殖者需要合理控制水温和养殖环境,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三、鲈鱼(Seabass)3.1 生长特性鲈鱼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海水鱼类,生长速度适中,适合在淡水和海水养殖。
鲈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清洁的水体和充足的氧气。
鲈鱼喜食动物性饲料,有较高的蛋白质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量可以提高鲈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3.3 繁殖特点鲈鱼为单性别鱼类,需要在养殖过程中进行人工控制和配对。
繁殖期较短,但需要注意保护和管理鱼苗,以确保繁殖的成功和成活率。
四、鲑鱼(Trout)4.1 生长特性鲑鱼是一种冷水鱼类,对水温要求较高。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保持水温适宜、饲料充足,以保证鲑鱼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
鲑鱼喜食昆虫和鱼类,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方法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4.3 繁殖特点鲑鱼具有较高的自然繁殖能力,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需要人工控制和辅助繁殖。
保持水质清洁、营养充足是提高繁殖成功率的关键。
五、结论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对养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养殖者需要充分了解每种鱼类的生长特点、饲料需求和繁殖特点,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计划,提高养殖效益和产量。
希望本文对养殖者有所帮助。
以上是关于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的介绍,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水产养殖学复习资料绪论一、水产养殖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 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生产稳定。
池塘养鱼的阶段:鱼苗、鱼种、商品鱼的养殖、亲鱼的培育2、意义:提供大量的鲜鱼,补充海洋鱼类的不足鱼类 :1公斤需要20公斤草草食动物 : 1公斤需要40公斤草三、建国后我国鱼类养殖的发展和成就5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共8年) 水产品总产量由44.8万吨上升到311.6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7.6万吨上升到68.7万吨。
产量以捕捞为主,占78%。
第二阶段:徘徊阶段 1958—1979年(共22年)水产品总产量由281.1万吨升到430.5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63.8万吨上升到122.9万吨。
产量以捕捞为主,占71.5%。
产量增幅小,海洋捕捞鱼货质量下降。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1980年以来(共24年)水产品总产量由449.7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4565.18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134.6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 2906.89万吨。
六、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一)加快养殖的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二) 推进养殖结构调整,增加渔民收入(三)完善配套法规,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渔政管理工作(四)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五)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第一节、养殖鱼类的选择一、市场 :价格高(如鳜、大菱鲆、石斑鱼) 需求量大(如家鱼) 二、品质 : 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三、生长 :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如鳜鱼、罗非鱼)四、食物链: 短,能量利用率高(如鲢鱼、草鱼)五、食性:广,饲料容易解决(如草鱼、团头鲂)六、苗种: 容易获得,人工繁殖已解七、习性: 对环境适应性(水质、抗病)强(如家鱼;而虹鳟、牙鲆要求高)八、群体性:可高密度混养,实行工业化养殖 (如家鱼等混养,有互补作用,生态效益高) 第二节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淡水方面:青鱼、草鱼、鲢、鳙、鲤鱼、鲫鱼、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鲮鱼、罗非鱼等海水方面:目前养殖面积还较少,其中牙鲆、大菱鲆、真鲷、黑鲷、黄鳍鲷、大黄鱼、石斑鱼等均属特种水产养殖范畴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草鱼1、生活习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性情活泼,游泳快。
《水产养殖概论》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12690课程中文名称:水产养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Fisheries Summary课程类型:学科选修课总学时:54 理论学时:18 实验学时:36 课外学时:0学分: 2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水产养殖概论》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任务是介绍重要水产经济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育种方法、繁育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技术,使学生掌握水产动植物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和生产过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1.结合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系统地讲解水产动植物的几种主要育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各种方法的操作原理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运用自如。
2.介绍主要水产动植物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使学生了解自然和养殖条件下动植物的习性(包括温度、光照、饵料、繁殖等)变化。
3.重点讲授各种经济水产动植物的繁育机理和苗种生产方法,使学生对苗种繁育过程的各项操作和硬件设施要求有所明晰。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一)绪论了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成就及我国水产养殖的自然资源条件。
掌握水产养殖的重要养殖品种。
(二)水产养殖动物育种了解国内外水产动物育种的进展。
多倍体诱雌雄核发育、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水产动物育种中选择、.导、性别控制、细胞融合与核移植、转基因、种质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三)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与人工繁殖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和技术。
(四)经济甲壳类的繁殖与养殖了解虾蟹类增殖、活运、保鲜及加工的一般技术。
掌握甲壳动物的生物学特征,甲壳动物的分类知识。
另一方面重点掌握十足类经济虾蟹的基础生物学,虾蟹类育苗与养成的原理与通用技术,虾蟹类的增殖、活运与加工等技术。
(五)经济贝类的繁殖与养殖了解国内外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掌握养殖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掌握贝类的苗种生产和增养殖方法。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表1 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五、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六、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最终成绩使用(百分制、五级制、二级制);课程最终成绩构成比率:平时占50 %,,期末占50 %;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考核项目包括:课后作业、出勤、课堂练习、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实践、文献阅读报告等表5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七、教学资源八、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1、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2、为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要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评价项目选择超过两种;3、根据施教情况,评价项目可以由教师自行扩展,权重比例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4、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5、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公式如下(参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分目标一共有5个):δi=αi*A/100+χi*B/100 (i=1-5)●其中:A、B分别对应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平均成绩(百分计);各考核环节分目标权重系数如下表:分目标序号平时考核分目标权重系数αi期末考核分目标权重系数χi目标1 0.40.6目标2 0.50.5目标3 0.60.4目标4 0.50.5目标5 0.50.5●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各占50%。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计算公式如下:δ= ∑εiδi =ε1*δ1+ ε2*δ2+ε3*δ3+ ε4*δ4+ε5*δ5其中,本课程支撑的分目标权重系数εi(分值和为1)如下表:分目标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εi0.10.20.20.40.1注:支撑课程目标考核材料清单:✧平时成绩记录表1份(包括出勤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互动交流情况);✧期末空白卷及标准答案各1份;✧期末学生试卷册1份;✧期末总评成绩单2份;✧成绩分析报告1份(试卷分析;题型;课程目标;权重系数);✧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