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乐器》教案3
- 格式:docx
- 大小:22.03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上美术教案-我做的乐器-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乐器的基本技巧,了解乐器的起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乐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与音乐结合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团队协作和分享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乐器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乐器的起源、种类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2. 制作乐器的步骤与技巧:讲解如何利用日常材料制作简易乐器,如水杯琴、笛子等。
3. 乐器的设计与装饰:指导学生如何将个人创意融入乐器设计,并对其进行装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乐器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有效结合,创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乐器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乐器制作示范视频、PPT课件。
-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塑料瓶、竹管等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乐器,引发学生对乐器制作的好奇心。
2. 新授:讲解乐器的历史、分类和制作方法,通过视频演示增强学生的理解。
3. 实践: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乐器,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强调美术与音乐结合的美妙之处。
板书设计- 我做的乐器- 提纲:- 乐器的历史与文化- 制作乐器的步骤与技巧- 乐器的设计与装饰- 关键词:乐器、创新、美术与音乐结合作业设计-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乐器,要求具有个人特色,并能演奏出简单的旋律。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乐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体会到了美术与音乐结合的魅力。
在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创意表达,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从而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六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我做的乐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1. 乐器制作的原理和过程:介绍不同乐器的制作原理,如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让学生了解乐器的发声原理和制作过程。
2. 乐器制作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乐器,如口琴、笛子、小鼓等,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乐器演奏体验:让学生尝试演奏自己制作的乐器,感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具有特色的乐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乐器制作的工具和材料,如木棒、竹子、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乐器制作材料,如塑料瓶、纸筒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起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新授:介绍不同乐器的制作原理和过程,让学生了解乐器的发声原理和制作过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板书设计1. 我做的乐器2. 内容:乐器制作的原理和过程乐器制作实践乐器演奏体验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一种简单的乐器,并写下制作过程和心得。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乐器的制作原理和过程,还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乐器,体验了音乐的魅力。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我做的乐器》教案【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了解乐器的基本组合和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草图来制作一件乐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体会制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乐器的发声原理,并设计制作一件乐器。
【教学难点】将材料巧妙利用,合理设计,使乐器声音动听,外观精美。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等。
学具: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乐器的相关资料,准备竹筒、铁管、铁盒、陶泥、玻璃杯等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音乐导入。
师:小朋友们认识声音吗?大家一起听听看,这几个声音都是谁发出来的。
播放傩剧视频或者古代乐器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音效,引起学生好奇。
师:每一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声音,而不同的声音往往可以传达不同的感情,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乐器呢?2.导入课题:《我做的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一)看图片谈构思。
1.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代乐器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图片,并且通过音乐感受它们的音效。
(播放视频《中外各种乐器演奏》。
)2.交流:展示同学们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共同了解一下乐器的发展和种类。
3.观察: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仔细地观察乐器的类型、形状、材质、特征等,并且欣赏示范作品。
4.思考:教师讲解不同材料乐器的简单制作方法,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二)做乐器显个性。
1.尝试: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在白纸上画出大概的草图。
2.讨论:分小组讨论具体制作方法和合作方案。
3.汇报:将最终确定的制作方法和合作方案向全班同学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启发性的指导。
4.制作:播放欢快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动脑,有创意地设计一个乐器。
《我做的乐器》教案一、教材分析从一年级就开始的“能……的玩具”系列到五年级就结束了。
但是,与这个系列“含有科学原理”一脉相承的课程仍然存在。
本课所设计的“乐器”就不能仅仅创作出外形,还需要比较“谁制作的乐器更美观、更实用,谁的乐器能发出更美妙的声音?”这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不言而喻。
所以在“搜集:各种乐器的图文资料”的同时,必须“了解:乐器发声原理”,接下来就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制作了。
其实,在“了解”之后,设计是关键,而制作并不一定“高难度”。
这从“学生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作为美术课,“美观”千万不能忽视!二、教学思路采用“感知—体验—探索—实践”的教学策略。
即:首先引导学生听一听不同类型乐器的声音特征,看一看乐器的外形特征,再鼓励学生尝试探究各类乐器的发声原理,最后展开想象,合理设计乐器,体会设计与物品功能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建议(一)引导阶段1. 看视频“另类乐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 看了这段视频,你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件乐器呢?出示课题《我做的乐器》。
(二)发展阶段1.选择材料(1)听一听引导学生听打击乐演奏。
乐曲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图示打击乐器。
老师出示自制乐器,一边出示一边演示演奏方法。
像这样能打、敲、摇、刮响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
(3)选一选你觉得什么材料适合做打击乐器?并说明理由。
现在老师再添加几种新的材料:网线、颗粒状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铃铛、铁环等),你能不能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刚才的材料组合构成一件打击乐器?(4)试一试尝试组合,并在小组内交流组合方式。
小结: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质是不同的。
选择材料时,先敲一敲、打一打、听一听音质,再根据需要选择材料。
还可以尝试把几种材料组合到一起制作乐器。
2.外形设计乐器王国里除了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家族,还有一个重要分支,那就是声音柔美、动听的弦乐家族。
(1)听一听引导学生听弦乐曲。
视频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 第10课《我做的乐器》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感受和手工制作,认识乐器的种类、结构及制作材料;•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和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乐器;•学生能够将乐器与音乐相结合,感受音乐的美与乐器的神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感素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良好的互助互学、创新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提高其对音乐和乐器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乐器的种类、结构和制作材料;•学会使用手工工具和材料制作乐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素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自主创作、设计和制作符合要求的乐器;•如何让学生体会音乐与乐器的神韵。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我做的乐器》;•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乐器,了解乐器的种类和结构;•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听一听,并观察演奏者使用的乐器。
2.讲授与实践(50分钟)•讲解制作乐器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符合要求的乐器;•学生自主创作或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器,并制作出来;•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演奏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
3.总结与展示(10分钟)•对学生的乐器制作进行点评,并表扬优秀作品;•听取学生的乐器演奏,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体会,对音乐与乐器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学生自主创作、设计并制作出了各种形式的乐器,同时也学会了欣赏音乐和乐器,增强了他们的审美和艺术素养。
通过这次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乐器与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
2.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应学生主题的兴趣,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也体现了实践性和探究性教育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创新和自我表现的精神得到体现和培养。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 10课《我做的乐器》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造型特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乐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音乐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乐器知识:介绍各种常见乐器的造型特点,如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2. 制作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单的乐器,如用塑料瓶制作沙锤,用竹子制作笛子等。
3. 演奏体验:让学生尝试演奏自己制作的乐器,体验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了解乐器的造型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有创意的乐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乐器的图片、视频,制作乐器的示范视频。
2. 学具:废旧物品,如塑料瓶、竹子、纸盒等,剪刀、胶水等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乐器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授:介绍乐器的造型特点,教授制作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制作乐器,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互相评价。
5. 演奏体验:学生尝试演奏自己制作的乐器,体验音乐的魅力。
板书设计1. 《我做的乐器》2. 内容:包括乐器的造型特点、制作方法、演奏体验等。
作业设计1. 制作作业:学生回家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
2. 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制作乐器的过程和体验的文章。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制作乐器非常感兴趣,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对乐器的造型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强化。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我做的乐器》这一课中,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有创意的乐器。
第10课《我做的乐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乐器的特点,学会运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乐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掌握制作乐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乐器的基本知识:介绍各种乐器的分类、特点及其发声原理。
2. 制作乐器的步骤:讲解制作乐器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材、设计、制作和调试。
3. 废旧材料利用:引导学生关注废旧材料,学会将其变废为宝,制作成有创意的乐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乐器的特点,学会运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乐器。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废旧材料巧妙地运用到乐器制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乐器、制作乐器的工具和材料。
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塑料瓶、竹筒等废旧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猜猜是哪种乐器,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乐器的分类、特点及其发声原理,引导学生关注废旧材料,学会将其变废为宝。
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乐器案例,让学生了解制作乐器的步骤和技巧。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乐器。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互相交流心得。
6. 总结评价: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我做的乐器》2. 内容:(1)乐器的分类与特点(2)制作乐器的步骤(3)废旧材料利用七、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运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
2. 拍照上传至班级群,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废旧材料巧妙地运用到乐器制作中。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我做的乐器-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乐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独立制作简单的乐器。
3. 通过制作乐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1. 乐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制作简单的乐器。
3. 音乐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乐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独立制作简单的乐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制作出具有创意和美感的乐器,以及如何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乐器的图片和视频。
2. 学具:制作乐器的材料,如纸筒、竹签、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乐器,引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乐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以及制作乐器的步骤。
3. 制作: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教师进行点评。
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强调乐器的重要性和制作乐器的乐趣。
板书设计1. 乐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 制作简单的乐器3. 音乐的基本知识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尝试制作一个新的乐器。
2. 写一篇关于乐器的介绍,包括乐器的名称、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乐器的特点。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不仅了解了乐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还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乐器。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体来说,本次课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全过程,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猜测是哪种乐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0课我做的乐器
一、教学背景
“我做的乐器”是人教新课标中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程中的第10课,主要目的是通过手工制作一个乐器,了解乐器的结构和音乐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乐器的种类和构造;
2.掌握简单的手工制作技巧;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4.了解音乐原理和乐器在音乐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乐器的种类和构造
通过幻灯片或者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乐器的种类和结构,并请学生自己手摸一下这些乐器的形状和材质,让他们体会到乐器的造型中蕴含着音乐的内涵。
2. 制作乐器
1)材料准备
老师在课前准备好制作乐器所用的材料,包括纸张、吸管、塑料瓶、小木棍、铁丝、彩纸、颜料、胶水等。
2)示范制作
老师现场示范制作一个简易乐器,比如吉他、口琴或鼓等,让学生了解乐器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3)学生自制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乐器,比如吉他、口琴或鼓等,老师在旁边指导,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3. 乐器的演奏
制作好乐器后,老师邀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刚刚制作好的乐器,让他们来一次小型的演奏会,可以尝试合奏或者独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乐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乐器的种类和构造,还掌握了简单的手工制作技巧,并且通过演奏乐器体验到了制作乐器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并且开发了学生的审美和音乐素养。
我做的乐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一课,学生通过对各种材料的了解,进一步挖掘这些材料的特性,利用这些特性制作出自己的乐器,这种乐器制作简单,深得学生喜欢。
教材还选择了中外典型的乐器供学生欣赏,既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一般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对乐器的了解,学生对本课的“乐器”一词产生了新认识,它将为学生作业时所用材料、方法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乐器的基本组成部分。
(2)操作目标:能够找到适合制作小乐器的材料,并尝试着做一做;在合适的时机分辨演奏所用的简单乐器。
(3)情感目标:体验制作、演奏简易乐器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找到适合制作小乐器的材料,并尝试着做一做。
难点:在合适的时机分辨演奏所用的简单乐器。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搜集各种材料;自己设计制作的简易乐器。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乐器合奏的音乐)上课时我出示几种常见的乐器,(出示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这些乐器名称以及它们的特点。
(也可以播放每种乐器的演奏视频)(二)探索体验:1.读一读:(出示乐器组成的图片)我出示一些乐器图片,并让学生从中挑出自己知道的或喜欢的乐器来介绍它的组成部分。
让学生对于乐器有更直观的认识。
(也可以播放每种乐器的实物图片)2.试一试:(出示制作简易乐器的图片)出示几件简易乐器,并请学生试着用这些材料演奏一下。
并请学生猜一猜这些简易乐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学生交流汇报。
(也可以播放制作简易乐器的图片或视频)3.评一评:(出示评价表)小组讨论设计制作方案及修改意见,并填好评价表。
4.做一做:(出示制作简易乐器的图片)小组讨论后开始制作简易乐器。
(播放音乐)巡视指导。
5.演一演:(出示表演图片)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简易乐器进行演奏。
(也可以播放各种简易乐器演奏的视频)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巧手奖等。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我做的乐器》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器及乐器的发展,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乐器2.设计乐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有关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学生:准备制作乐器的竹筒、铁管、铁盒、陶泥…… 。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教师播放几段乐曲让学生欣赏。
2、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青铜编钟、藏族大鼓、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乐器的不同音效。
3、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乐器的资料。
4、教师出示图片并简要介绍乐器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会(用兽骨、陶泥等制作乐器)-----奴隶社会(青铜制作精美的乐器)-----封建社会(乐器的用料、工艺更为讲究,多样如:青铜编钟、战国彩绘虎座鸟架悬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西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旧是用手工来制作乐器。
如:藏族大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韵味。
(二)、发展阶段1、教师出示乐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乐器的形状及特征。
2、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乐器,教师讲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3、学生思考先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进行小组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进行启发性的讲评。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利用竹筒、铁管、铁盒、陶土等材料制作乐器。
交流与评价:1、展示学生制作的乐器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
2、师生交流评价。
3、布置下节课工具。
【教学反思】。
第十课教案:我做的乐器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乐器的种类和不同的音乐类型。
2.能够发挥创造力,用简单易得的材料制造一种乐器。
3.能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协作制造出乐器,并且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1.制作自己的乐器。
2.学习乐器制作过程中的艺术价值,发掘孩子们的创造力。
3.了解乐器的种类和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前奏让孩子们先了解什么是乐器,音乐的分类,和不同的音乐风格。
制作乐器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力,利用手头拥有的材料,制作一个乐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材料的例子,例如纸板、瓶子、洞洞板、木棍、塑料瓶、罐子、细线等等。
不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制作乐器,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实验和尝试,最终创造自己的乐器。
合作表演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且让他们进行合作,共同制作出乐器。
每个小组自己为自己的乐器设计一个音乐风格,并且自己亲自演出。
反思与巩固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乐器的过程,并且帮助他们进行反思和巩固。
教学方法1.基于学生发现和体验的教学方法。
2.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
3.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和小组合作。
4.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在学生制作新乐器过程以及完成制品反思中,可以进行不同的评价。
通过评价可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制作方式,感受音乐创意和团队协作,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和敏感度。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制作更多的乐器。
2.学校举办音乐会或者校庆等活动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发挥自己的音乐才华。
结语乐器制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他们的创造过程会激发出更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积极的体验和感受。
《我做的乐器》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一年级就开始的“能……的玩具”系列到五年级就结束了。
但是,与这个系列“含有科学原理”一脉相承的课程仍然存在。
本课所设计的“乐器”就不能仅仅创作出外形,还需要比较“谁制作的乐器更美观、更实用,谁的乐器能发出更美妙的声音?”这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不言而喻。
所以在“搜集:各种乐器的图文资料”的同时,必须“了解:乐器发声原理”,接下来就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制作了。
其实,在“了解”之后,设计是关键,而制作并不一定“高难度”。
这从“学生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作为美术课,“美观”千万不能忽视!
二、教学思路
采用“感知—体验—探索—实践”的教学策略。
即:首先引导学生听一听不同类型乐器的声音特征,看一看乐器的外形特征,再鼓励学生尝试探究各类乐器的发声原理,最后展开想象,合理设计乐器,体会设计与物品功能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建议
(一)引导阶段
1.看视频“另类乐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件乐器呢?出示课题《我做的乐器》。
(二)发展阶段
1.选择材料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打击乐演奏。
乐曲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
图示打击乐器。
老师出示自制乐器,一边出示一边演示演奏方法。
像这样能打、敲、摇、刮响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
(3)选一选
你觉得什么材料适合做打击乐器?并说明理由。
现在老师再添加几种新的材料:网线、颗粒状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铃铛、铁环等),你能不能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刚才的材料组合构成一件打击乐器?
(4)试一试
尝试组合,并在小组内交流组合方式。
小结: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质是不同的。
选择材料时,先敲一敲、打一打、听一听音质,再根据需要选择材料。
还可以尝试把几种材料组合到一起制作乐器。
2.外形设计
乐器王国里除了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家族,还有一个重要分支,那就是声音柔美、动听的弦乐家族。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弦乐曲。
视频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看一看
图示弦乐器。
老师出示自制乐器——竖琴。
请学生观察用橡皮筋做的弦是怎样绷上的。
还可以怎样绷弦?
(3)想一想
①弦乐的音质和什么有关呢?
②弦乐的外形与它的发声有没有联系呢?
(4)试一试
①尝试拨响几件粗细、多少、松紧不同的弦板,体会弦乐音质的变化。
②尝试拨响带回音箱和不带回音箱的弦乐及不同大小孔洞的弦乐,体会音质的变化。
小结:各种乐器独有的外形并不是随便设计出来的,乐器的外形是为了发出更动听的声音而精心设计的。
弦乐是通过改变弦的粗细、多少使音质产生变化。
弦乐还通过改变孔洞和回音箱的大小形状来改变音质。
3.排列组合
(1)听一听
管乐是利用嘴唇把气流吹入,引起乐器的发声部分产生振动而发声的乐器。
教师演示吹瓶子口,但这个瓶子还不能称为乐器,现在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几个瓶子组合在一起,吹奏起来有音阶的变化,就成为一件乐器了。
(2)看一看
欣赏利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的乐器。
学生观察排列组合的方法。
小结:把形状、质地相同的物体按大小相接,顺序排列就能组合成一件乐器了。
(3)试一试
收集挑选形状、材质相同的材料按大小排列组合,并试着演奏。
4.装饰
(1)欣赏各类装饰独特的乐器,启发学生思维。
(2)装饰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乐器的材料选择适合的装饰方法。
(三)创意制作
1.设计草图。
2.根据草图选材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展示评价
1.独奏并请学生介绍为了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做了哪些设计。
2.组织学生按不同种类乐器分组合奏。
(五)收拾整理
收拾整理各种工具、材料。
四、评价建议
1.能否根据不同乐器发声原理选择适合的材料,设计出有创意的乐器。
2.能否通过独特的设计改善乐器的音质。
3.能否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件作品,并从中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