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程 黄济版小学教育学
- 格式:ppt
- 大小:458.50 KB
- 文档页数:62
第一部分有关说明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标准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的说明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
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第一部分有关说明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标准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的说明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
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p218识记p219~220(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分:学科课程:亦称“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
特点: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
主导价值:传承人类文明,掌握文化遗产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特点:亦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主导价值: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分: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综合课程按综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简单相加综合、相关课程综合、一体化课程。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它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第七章⼩学教学⼯作Ⅰ、学习⽬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法、教学⼯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模式等内容,能运⽤教学过程的规律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Ⅱ、核知识点1、课程2、教学及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4、教学⽅法5、⼩学课堂教学Ⅲ、考核要求(⼀)识记:1、教学、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等概念。
2、教学原则的内容和教学⽅法的种类(⼆)领会:课程的分类;⼩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教学⼯作的基本环节。
(三)应⽤:能运⽤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Ⅳ、考核内容第⼀节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近代兴办学校以来,课程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的课程是指学⽣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我国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各科教学内容及其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的规定,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如⼩学课程、中学课程、⼤学课程等。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门学科,如语⽂、数学、历史等。
⼆、课程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对学⽣产⽣影响的⽅式,学校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正规课程和⾮正规课程。
(⼀)正规课程正规课程亦称显性课程,指学校课程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的所有课程的总称。
当前,⼩学常见的正规课程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正规课程三、⼩学课程的表现形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四种,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乃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节教学及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学习系统的科学⽂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全⾯发展的⼀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学校⼯作的中⼼(三)教学的任务⼩学的教学应有以下⼏⽅⾯的任务:1、学习系统的⽂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2、发展智⼒、体⼒和创造才能3、教会学⽣学习,培养⾃学能⼒4、培养学⽣的⾮智⼒因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具有⼈类⼀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先,认识的总⽬的是⼀致的,都是通过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真理,最终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的。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教育学》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72适用专业:五年专初等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小学教育学》是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覆盖面广,它是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核心课程。
《小学教育学》与先修课程《小学心理学》,后续课程《小学教育心理学》、《班队管理》以及各科教学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学教育学》中的小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规律为上述学科在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1)针对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性。
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本课程以这一目标为指导,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2)吸收先进理论,凸显开放性。
本课程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3)与行业同构,凸显实践性。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师下校研究等平台,了解小学教改实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通过观摩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因此将《小学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定为下面五大模块:教育概论、教育要素、教育目的、教学论、课程论与课外活动等五方面。
接着再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每一模块下面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以项目为载体,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提出相应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
最后根据拟定的这些内容、项目,再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选择黄济主编的《小学教育学》为本课程的教材,同时还参考了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与补充,形成了《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
3、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基本理论,使学生形成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问题研究意识,形成适应当前小学教育实践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责任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养成职业素养。
《小学教育学》讲义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2、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3、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导言:*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一、本学科的意义(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
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反之亦然。
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
(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
(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
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
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
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