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7 苏教版(1)
- 格式:doc
- 大小:49.10 KB
- 文档页数:8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教这样的__,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__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
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__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目标:1、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__的语言和感情。
2、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__)。
四、重难点解决: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7 苏教版教材简析: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安塞腰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它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方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
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人已经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
苏教版六上《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地域、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熟悉《安塞腰鼓》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学会表演《安塞腰鼓》的基本舞蹈动作和鼓点;2.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应该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增强团队协作和表演技能;•总结归纳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体验,学生应该能够:•学会欣赏和理解古老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安塞腰鼓》的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安塞腰鼓》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和鼓点。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听取老师讲解和示范;•听取学生发言和意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料和影像;•分组学习和讨论;•集体练习和表演。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2. 知识讲解和理解(25分钟)老师通过幻灯片、视频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地位。
3. 听歌词、学节奏(20分钟)老师给学生播放《安塞腰鼓》的音乐,让学生听歌词、学习节奏,一遍一遍地跟着唱和拍,逐渐熟悉旋律和节奏,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感性认识。
4. 学动作、练鼓点(3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和鼓点,让学生一起练习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现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和形体美感。
5. 总结归纳和展示(15分钟)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展示学生的表演成果,激发学生对安塞腰鼓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教学重点则在于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2.诵读导学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安塞腰鼓的图片,询问学生它属于哪个地区(陕北)。
2.展示资料,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和表演特点,让学生感受其磅礴气势和精湛表现力,了解其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的原因。
3.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共同感受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4.展示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总结: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是否有读错的地方。
2.字词擂台赛(会读、会写生字词)1)老师手中拿着本课的生字卡,学生认识的生字卡读出来,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2)温故而知新,屏幕上展示字词并齐读两遍。
3.思考问题:1)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宣泄生命力量。
它有热烈的舞姿、巨大的力量、沉重的鼓声和深厚的土壤。
2)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这篇文章运用了排比手法,包括句内词语的排比、句子的排比和段落的排比。
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例段一:第5自然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火烈、豪放、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
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熟读成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与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与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并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准备:课文《安塞腰鼓》、幻灯片、课件、小黑板、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展开讨论:你们对腰鼓表演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腰鼓表演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听过关于腰鼓的故事?Step 2:预习导入(10分钟)教师将幻灯片上的《安塞腰鼓》的标题展示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预测故事内容。
Step 3:阅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安塞腰鼓》,并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
2. 学生独立阅读,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阅读理解题。
3.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纠正答案。
Step 4:理解复述(10分钟)教师提问:故事讲了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合作讨论。
然后学生逐个回答问题,并向教师提问。
Step 5:情感体验(10分钟)教师情景再现《安塞腰鼓》的部分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觉得鼓手的选择对吗?你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打算放弃升学机会吗?为什么?Step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达成共识。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安塞腰鼓》的读后感。
Step 8:课堂展示(5分钟)学生按照自己的读后感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同学间的互动和评价。
Step 9: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并展示一份优秀的读后感。
Step 10:课外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鼓乐相关的图书、视频等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与腰鼓相关的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赞美之情,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好处;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受、思考的能力;4.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
学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安塞腰鼓》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理解主要情节,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2. 难点: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安塞腰鼓》课文。
2. 备课手册:包括课文讲解、重点解析、词语解释等内容。
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学习:分段讲解《安塞腰鼓》的内容,解释生词生字,引导学生
分析文本。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表演《安塞腰鼓》的片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力和合作精神。
4.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述《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总结
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激发了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
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安塞腰鼓》,属于古代诗歌篇目。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腰鼓起源、介绍腰鼓的表演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腰鼓的起源与历史渊源。
2.学生能够背诵《安塞腰鼓》。
3.认识和了解腰鼓的表演形式。
4.学生能够模仿腰鼓表演的节奏和方式。
2. 教学重点1.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2.腰鼓表演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3. 教学难点1.演员的技巧和表现方式。
2.学生通过模仿来表演腰鼓。
4. 教学方法1.大课思路带领学生整体了解腰鼓与《安塞腰鼓》。
2.分小组互相学习和表演。
3.教师通过小组表演带领学生共同的掌握腰鼓表演技巧。
5. 教学准备1.准备正文《安塞腰鼓》的课文和课外了解资料。
2.准备腰鼓器乐等表演工具。
3.小组分配工作。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的学习目的和范围,让学生投入到本次课程中。
第二步:课文朗诵教师请学生共同诵读《安塞腰鼓》。
随着学生们的阅读,老师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和理解诗歌的意思。
第三步:了解腰鼓教师介绍腰鼓的历史和表演形式,让学生了解腰鼓的来源和渊源。
同时,教师准备展示表演工具,如腰鼓器乐等,并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表演。
第四步: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共同研究和预演腰鼓表演,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掌握表演技巧。
教师也会逐一检查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与表达。
第五步:大课表演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表演呈现出来,让每个小组实时进行互动演练和练习。
第六步: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向学生讲解腰鼓表演的要点和技巧。
同时,让学生回忆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反思1.教学存在不足。
本次教学中,虽然学生们对于腰鼓表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最终的表演还需要合理的场景和表现。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之间的互动性需要加强,强化课堂中的合作模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安塞腰鼓》是我国闻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
它为我们呈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悟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气、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剧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观赏我下载的安塞腰鼓视频表演,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
3、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课堂上,我注意与同学的对话,注意朗读和观赏。
上完后,我的感受许多:1、我的内心布满了激情,周身的每个细胞都很活跃。
我知道,这一切都源自于这篇文章的完善。
我之所以在教学时没有把这种感受充分传达给同学,是由于尚缺深厚的鉴赏水平,还有那种对生活的喜爱之心!因此,功夫在诗外,要教好语文,还需在各方面下功夫。
2、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方,使文章气概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加了文章感人力气。
在这点上,我让同学们领悟得还不够。
最终,我还有一点体会。
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同学把握课文的学问,必需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肯定的思路去归纳,同学回答时要留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力量。
要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必需渗透在每个问题中。
精彩教案选录一、导入新课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动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日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概,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3.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正音。
)3.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使人站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
)三、理清层次(1)按照课文气势起伏,师生分工合作朗读课文。
(2)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分三段。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7)激昂的腰鼓。
三(18~20)静寂的腰鼓。
(3)迅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
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板书: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也串起了此次腰鼓的表演。
想想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四、学习课文(一)欣赏“火烈的舞蹈”:1.让我们再一次踏上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吧!(播放录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安塞腰鼓》的文本内容,并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传递出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内涵;2.能够感受并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和特点;3.能够掌握宣传口号的基本用法,并能够通过口号的宣传方式,传递出口号的主要精神和价值观;4.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研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文本内容和民间音乐的传统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掌握宣传口号的基本用法,并能够通过口号的宣传方式,传递出口号的主要精神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安塞腰鼓等方面的兴趣。
2. 学习篇章(30分钟)1.讲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演奏方式、音乐特点等;2.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和内容;3.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 习作练笔(40分钟)1.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对于《安塞腰鼓》的理解和感受;2.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表现出安塞腰鼓的特点和魅力;3.教师指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活动拓展(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人物扮演,模拟民间音乐传承者的传授场景;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3.学生进行口号创作和宣传,加深对于口号、宣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安塞腰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掌握了民间音乐的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口号创作和宣传活动,学生掌握了宣传口号的基本用法,并能够通过口号的宣传方式,传递出口号的主要精神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手段多形式地展示和理解安塞腰鼓,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思考,以此达到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同时,可以通过活动拓展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安塞腰鼓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安塞腰鼓》一文,让学生掌握古代鼓舞文化以及腰鼓的历史演变,了解作者对腰鼓的怀念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根据情境理解文章主旨。
2. 教学难点:掌握腰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经历,并对古代鼓舞文化加深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画中的腰鼓舞,并了解腰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期待文本。
2. 精读文本(30分钟)请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勾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如何理解和提取文章中的信息。
3. 理解文本(10分钟)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阅读能力,老师可以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本。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再读文本(10分钟)让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听取学生对腰鼓艺术的认识和想象,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5. 课外拓展(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腰鼓、鼓舞文化相关的作品、文物,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腰鼓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腰鼓舞的动作和节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安塞腰鼓》一文。
这篇文章比较生动、包含了丰富的视、听、感受,因此每位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古代鼓舞文化的魅力。
教学要点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以及如何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和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安塞腰鼓【教材简析】《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讲读课文,是一篇散文。
它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散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解读: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痛快淋漓的生活、表现等,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这篇文章的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在不断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气息。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反复抒写起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教学流程】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有一部电影《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欧洲。
它靠什么征服西欧的观众?是拥有“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从此以后,每逢国庆庆典,我们总能看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场面。
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生命的激情。
(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看完视频之后,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概括一下你的感受。
二、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请找出来。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总结明确:安塞腰鼓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变幻的舞姿。
三、诵读,感受安塞腰鼓气势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排比)明确:排比的类型: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间排比。
要求:找出课文当中任一类型的排比,并把它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组织交流:(1)句内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排比。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安塞腰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安塞腰鼓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 了解《安塞腰鼓》的背景和内容,并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变化。
2.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安塞腰鼓》故事的情节变化。
2. 学生能够正确表达故事的内容和情感。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演出展示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1. 课文《安塞腰鼓》复印件。
2. 班级分组。
3. 社团饰品。
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播放《安塞腰鼓》的音频,提问学生是否听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简要回答。
展示:1. 教师给学生展示腰鼓的图片,并解释腰鼓的来源和作用。
2. 教师朗读课文《安塞腰鼓》,学生跟读。
导读:1.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故事的标题《安塞腰鼓》的理解,启发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
细节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形象。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变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情感体验:1.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故事的内容选取一个情节展示,准备并排练该情节。
2. 学生分组表演,并观摩其他小组的表演。
归纳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安塞腰鼓》的故事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故事的大致情节。
拓展延伸:1.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编写自己的故事情节,或者创作鼓曲。
2.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演奏技巧。
板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安塞腰鼓》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并且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变化。
通过分组表演,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将这样的合作模式应用于其他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安塞腰鼓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剪纸艺术的历史和特点。
2. 理解姥姥的剪纸对于作者的影响和意义。
14.安塞腰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
指名说感受。
2.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习生字。
投影:(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1)自由读这段话。
(2)指明范读,画出节奏。
(3)自由读,注意语气。
(4)再指名读。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表情。
(2)学生范读,画出节奏。
(3)自由读,同位指导。
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
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理清课文层次。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14、安塞腰鼓教材简析: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安塞腰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它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方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
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人已经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
生命如雷霆万钧,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一切都变得渺小,天地间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啸不已,“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面对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人们会怎样呢?──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作者把这样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相比作者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对水乡江南,却觉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然后再次感慨“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作者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
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
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
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
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2、多媒体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你看了这些画面,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3、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读了课文,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检查朗读情况:流苏、瞳仁、燥热、亢奋、战栗、渺远、咝溜溜、茂腾腾、叹为观止、戛然而止、奇伟磅礴、元气淋漓(指名读,说说意思)3、交流: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壮观、激情、豪放、火烈、气势磅礴等)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看看它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反复四次)5、那么它好在哪些方面?自己再好好地读读课文,思考概括。
6、交流,指名读相应的段落,相机板书舞蹈场面(5——7)鼓声(9——10)后生(12——13)舞姿(15——17)教师概括:课文5——17自然段就描写了安塞腰鼓表演的过程7、文章1——5写了什么?(描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18——20又写了什么?(鼓声停止后的寂静)由此课文怎么分段?如何概括小标题?(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第二课时一、复习: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安塞腰鼓)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读通了课文,理清了脉络。
这堂课,我们跟着作者刘成章,继续走进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
二、学习“舞蹈场面”部分:1、听,安塞腰鼓敲起来了,年轻的后生舞起来了,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安塞腰鼓的舞蹈场面。
打开课文,快速默读课文第5—8这几个自然段,想想这场面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
2、(交流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让我们聚焦成三个词语(相机板书:壮阔、豪放、火烈)3、细细读这一部分,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舞蹈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呢?请用括号括出相关的句子,用圆圈圈出关键的词语,并结合你圈出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学生读书思考)4、交流:交流出示句子一: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读句子,并说说理由)如果学生先说第一句,教师作以下引导:师:你关注到了捶起来时的三个词语: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三个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不能,捶得越来越厉害,最后好像连命都不要了)其实他们的命还在,只是他们所有的活力和生命力都融入到腰鼓中去了。
师:因为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所以此时,在作者的眼中,这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就像——(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读书的体会。
(学生交流)师:同学们,这百十个后生,就像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不断地跳起来,落下去,速度是那么快,幅度是那么大,那是多么壮阔、火烈的场面啊!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齐读)如果学生先说第二句,教师作以下引导:师:在作者的眼中,这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就像(学生接着说)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引到第一句)师:这里的三个词语: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能颠倒吗?为什么?(不能,捶得越来越厉害,最后好像连命都不要了)其实他们的命还在,只是他们所有的活力和生命力都融入到腰鼓中去了。
师:因为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所以此时,在作者的眼中,这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就像——(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读书的体会。
(学生交流)师:同学们,这百十个后生,就像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不断地跳起来,落下去,速度是那么快,幅度是那么大,那是多么壮阔、火烈的场面啊!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齐读)交流出示句子二: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是强健的风姿。
(生读句子)师:这句句子比较长,里面有很多分句,你能抓住其中的一点谈谈体会吗(学生交流)师:这一组句子,一般会这样表达:(教师引读)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可是作者没有这样表达,而是故意倒过来说,而且中间还加了一个逗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强调他们的特点,突出鼓点的急促,流苏的飞扬,脚步的蹦跳,瞳仁的闪射,风姿的强健)师:自己再读读,你觉得这样后置,读起来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读上去更有节奏,更有气势。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它的节奏美和气势美。
(学生齐读)师: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你能发挥你的想象,模仿着它的写法,再说一点吗?(出示填空:一样,是的。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句子(出示齐读:流星一样,是挥舞的鼓槌;惊雷一样,是沉重的鼓声;烈焰一样,是澎湃的激情;激流一样,是沸腾的血液;花儿一样,是灿烂的笑脸………)交流出示句子三: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学生说理由)师:是呀,这腰鼓居然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