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5.1质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一节《质量》。
教材主要从质量的定义、质量的测量工具以及质量的特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具体内容包括:1.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3. 质量的特性: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质量测量工具。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方法。
难点:质量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托盘天平、电子秤、各种物体。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测量工具使用说明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不同物体,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2. 概念讲解:介绍质量的概念,解释质量的定义。
3. 测量工具介绍:介绍托盘天平和电子秤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演示。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5. 特性讲解:讲解质量的特性,引导学生理解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6. 例题讲解:运用质量的概念和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质量的概念和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质量特性:与物体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本物理书的质量,记录结果。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质量的概念和特性进行解答。
2. 答案:(1)物理书的质量:xxg(2)实际问题解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理解质量的特性方面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质量特性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五章第一节“质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 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等。
3. 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
4. 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让学生了解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难点: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托盘天平、电子秤、各种形状和状态的物体。
2. 学具:笔记本、尺子、砝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体,思考这些物体的质量有何不同。
2. 概念讲解:介绍质量的概念,解释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 单位讲解:介绍质量的单位,如千克、克、毫克等,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 关系讲解:讲解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
5. 演示实验: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测量不同形状和状态的物体的质量,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的测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自己的质量,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7.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质量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质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等。
换算关系:1kg=1000g,1g=1000mg。
与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质量是物体______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5·1物体的质量》导学案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导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的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导学重难点】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和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导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导学用具】:天平、砝码、钢尺、钢钉、铁块、铁锤等。
【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在物理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简单介绍下。
二、导学设问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大家认真观察。
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三、新课导学(一)目标一:明确物体和物质的两个概念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二)目标二:质量的概念认真阅读思考课本110页“如图5-1”所示,并回答1、盛满水的碗和盆,哪个装水多?2、充足气的篮球和乒乓球,哪个里面的空气多?3、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哪个用的橡胶材料多?事实表明: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
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三)目标三: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1、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太原,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2、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茂名,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
5.1 物体的质量(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沪粤版(安徽)在教学活动中,我以“物体的质量”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实践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质量的概念,通过对比、观察、思考,让学生形成对质量的直观认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定义,理解质量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测量,对质量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测量容器等。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质量”,让学生形成对质量的初步认识。
2. 讲解:讲解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单位,以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测量结果。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结果,理解质量的概念。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质量的概念,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测量,对质量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质量有了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但在理解质量的概念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践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质量的概念。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质量,如书本、手机、水果等,进一步巩固质量的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我选择了实践性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质量的概念。
这是因为我相信,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质量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抽象地记忆定义。
在实践环节,我安排了学生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反思本课题分为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先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再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与论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5-1】和【实验5-2】,使学生能够透过不同情况下测量结果的表象,深入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的本质。
然后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图5-7,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化学方程式”部分,先回顾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然后介绍化学家为了更方便地描述与记录化学反应,使用了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表示化学反应,从而创造了化学方程式,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以及正确的读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认识化学方程式并能说出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组实验和史实交流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习运用“宏观现象”与“微观解释”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学习,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定性上升到定量。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含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读法。
教学难点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并能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案:5.1 质量—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讲述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以及质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质量的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3. 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吨(t)等。
4. 质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质量与重力的关系、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判断物体的质量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方法、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2. 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方法、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砝码、物体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差异,如苹果、书包、课本等。
2. 概念讲解:介绍质量的定义,解释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
3. 测量方法讲解:演示如何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讲解测量原理和操作方法。
4. 质量单位讲解:介绍质量的单位,如千克、克、吨等,讲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质量,如给定物体的体积和密度,计算质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给定物体的质量、判断物体的质量等。
7.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 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3. 质量单位:千克(kg)、克(g)、吨(t)等4. 质量计算:物体的质量 = 体积× 密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枚硬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质量》◆ 学情剖析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 , 即质量的初步观点 , 质量的单位和认识测质量的工具。
质量的观点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是本节的难点 ,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 因此经过多举例子 , 让学生划分物体和物质 , 使学生成立起质量的观点。
关于质量的单位, 经过列举一些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单位换算 , 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概的认识。
关于质量有大概的观点后 , 经过预计物体的质量认识到丈量工具的重要性 ,认识托盘天平的主要构造。
本节的内容主要经过案例和实验显现给学生 , 使学生能形成质量的知识系统 , 为下一节托盘天平的使用打下基础。
同时经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观点及其单位和换算。
2、知识性认识丈量质量的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 , 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地点而变化的物理量。
2、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思想能力和活动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育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育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点。
【教课要点】◆教课重难点◆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教课难点】质量的初步观点的形成。
◆ 教课方法讲◆解、启迪引诱、自主研究式教课,并贯串使用合作和议论式。
◆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械:橡皮泥、苹果、矿泉水、食盐、托盘天平;矿泉水、硬币、 50g 钩码、托盘天平。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去过菜市场买过菜或水果?请同学们观看这样一段视频( 安徽电视台的找寻良知秤 ) 。
发问 : 你从中能够发现什么信息?( 经过“找寻良知秤这档节目, 商贩短斤缺两现场被揭示, 我们去买东西时希望足斤足两 , 不要缺斤短两 , 我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 , 是我们买到东西的 ?) 发问 : 关于质量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们想知道有关质量的一些知识吗 ?我们这节课就一同来学习质量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计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沪粤版)作者姓名:陶复桂性别:男单位: 亭头初级中学通讯地址:马鞍山市当涂县亭头初级中学电话:邮件信箱:邮编: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
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
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
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5.1 质量(导学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沪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质量”。
具体内容如下:1. 质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2. 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关系;3. 质量守恒定律;4. 实际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 能够分析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关系;3. 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4.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测量工具;2. 学具:课本、导学案、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质量的概念,如购物时称重,让学生初步感知质量的存在;2. 新课讲解:讲解质量的定义、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关系;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守恒现象,如烹饪过程中食材质量的变化,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5. 巩固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1. 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 计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3. 换算关系:1t = 1000kg,1kg = 1000g;4. 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关系;5. 质量守恒定律:物体在任何情况下质量保持不变;6. 测量方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题目:(1)填空题:质量的计量单位有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____。
教学设计课题: 5。
1 物体的质量(沪粤版)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4) 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
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
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5.1质量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我设计这节《质量》的物理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
我会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入质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然后,我会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质量的测量过程,我会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质量知识进行解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教学难点是质量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是质量的概念和质量的应用。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天平、砝码、物体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对于质量的测量方法,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如何正确使用天平,如何准确地读取天平的示数等。
因此,我会在实验操作环节,详细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示范如何准确地读取天平的示数,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加深他们对质量测量方法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质量》的物理课程时,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质量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质量的本质和它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
如何使用天平进行质量的测量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质量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质量的概念,我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如果你有10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是200克,那么这10个苹果的总质量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质量的存在,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
接着,我会给出质量的定义,解释质量的概念,我会强调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学设计:5.1质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5.1 质量”。
该章节主要介绍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和电子秤,以及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 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和电子秤,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质量的应用:质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质量来判断物体的优劣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 学会使用天平和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了解它们的准确度和测量范围。
3. 能够将质量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关。
2. 教学重点:天平和电子秤的使用方法,以及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平、电子秤、砝码、测量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如何判断它们的重量大小。
2. 概念讲解:介绍质量的概念,解释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关。
3. 测量工具的使用:讲解天平和电子秤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天平和电子秤测量教具,记录数据并计算质量。
5. 质量的应用:介绍质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称重、实验室里的物质分析等。
6.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如判断两个物体哪个更重,如何计算一定质量的物体体积等。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发现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质量2. 板书内容: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关。
质量及其测量“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质量及其测量》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熟练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3、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能力二、学习内容(一)质量{预习生成一}1、什么是物体?例如2、什么是物质?3、什么是质量?{合作展示一}1、一桶水与半桶水哪个质量大?为什么?(桶一样)2、一个空易拉罐被踩扁了,质量变否?为什么?3、一块冰加热变成水,质量变否?为什么?4、将一本书从家拿到学校,质量变否?为什么?从以上事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只取决于,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变化。
{预习生成二}1、质量的国际单位是什么?2、质量的常用单位有哪些?3、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合作展示二}. 看看你对质量大小的认识:一个人在动物园看见一头大象,他估计它的质量是()A、6t B、6kg C、6g D、6mg(二)质量的测量天平{预习生成三}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测质量的工具有哪些?2、实验室中测质量的常用仪器是什么?{合作展示三}讨论:1、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注意:配套砝码有何特点?2、思考:如何测一个铁块的质量?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①②③则物体的质量=思考:若物体放在右盘,又该如何称质量呢?想一想:使用天平要注意什么事项呢?三、当堂检测[基础巩固练习]1、3kg=t 1t=kg 30000mg=kg2、填上合适的单位:①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0.1 ②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为80③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60④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3、一名宇航员在地球上测其质量为60kg,那么在月球上测得他的质量是。
[强化提高练习]4、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前,若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右侧,它表明__盘下沉。
为使横梁平衡,应调节横梁右端的螺母向边移动。
当天平平衡后,进行称量时,左盘放待测物体,右盘内20g、10g的砝码各1个,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横梁再次平衡,则被称物体的质量为克。
5.1 物体的质量
导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器材准备:托盘天平、砝码等
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
二、新课导学(一)物体的质量1.质量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质量的单位: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
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3.千克原器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摘要)》。
(2)尝试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3)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错误所在,并提出正确操作方法。
如:①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②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③加减砝码用手拿取;④超过量程;⑤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⑶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活动1:测固体的质量活动2:测液体的质量(4)交流,了解学生对托盘天平的掌握程度。
①使用托盘天平时,关键的步骤有哪些? 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指针偏右呢?②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 怎样快速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呢?③你是怎样安排测量一杯水的质量的操作程序的? ④你是怎样读取待测物体质量的?
(四)其它一些测量质量工具:课后调查这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通过互联网或产品说明书获取相关信息。
五、信息浏览: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的。
小结1.质量的概念。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质量单位。
4.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课堂练习1.调查各种球类的标准质量,填写在下表中。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垒球排球篮球足球2.填上合适的单位:(1)你同学的质量大约为60 。
(2)我们所用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 。
(3)体育课上,我们投掷的铅球的质
量约为4000 。
(4)一桶标有“5L”字样的花生油的质量约为4.2 。
3.如图所示,甲为商店里使用的台秤,其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
现用该台秤称某物体的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移动游码使秤杆平衡,所加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
若把该物体带到太空,它的质量将(选择“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向右移动游码5.一架托盘天平,由于更换了其中一个托盘,称量前无法把天平调节平衡,即使把平衡螺母旋到最右端,指针最终也只能指着分度盘中央左边一个分度的地方。
现要使用这架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请你设计两种应急的使用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6.学习了“质量”后,小明有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记录数据于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长方体圆柱体圆环形碎块橡皮泥质量m/g 28 28 28 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3)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能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A.类比法B.综合法C.归纳法D.等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