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体的质量》教案4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6
6.2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本卷须知。
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1.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称轻小物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
课前准备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等。
教学过程加油小站:课后作业:如何利用托盘天平很快知道一盒回形针的数目?写出步骤及关系式。
步骤:1.调节托盘天平,使之平衡;2.测出10根回形针的质量为M1;3.测出一盒回形针的质量为M2;4.求出回形针的数目N。
关系式:N=1.给你一架游码读数最大值是5克的托盘天平〔不给砝码〕,如何用最少次数称出20克的铁钉?最少称几次?2.如何测出一张纸的质量?3.如何用天平称出滴管中滴下的一滴水的质量呢?学生讨论:测出一根回形针的质量,再测出一盒回形针的质量,就可求出回形针的数目。
但一根回形针的质量不易测出,就是测出来也不准确,那么可以先测出10根回形针的质量,在算出一根的质量。
第3节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说明法教学用具:斜面、钢球、木块、弹簧、皮球、投影仪及自制投影片等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的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探究: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的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天平的精确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各种大小、形状的物体。
2. 学具:记录表格、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引出今天的课题。
2. 讲解:讲解质量的计量单位,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天平。
3. 实验一: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让学生熟悉天平的使用。
4. 实验二:探究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5. 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6. 拓展:讨论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7. 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里的物品质量,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天平进行测量。
2. 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对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关系的发现和总结。
3.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馈在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在家庭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内的物品质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测量技能。
2.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研究质量与物体密度、浮力等物理概念的关系。
小学科学3测量质量(教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掌握测量质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质量的概念,并能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2.掌握常用的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2.掌握质量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教具:天平、物体模型、不同质量的物品。
2.教学素材:测量质量实验操作步骤。
五、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观察物体的大小和重量,向学生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质量与大小是否有关系。
【探究】2.引导学生探究测量质量的方法。
(1)教师向学生展示天平,并解释它的作用是测量物体的质量。
(2)让学生自由选择几个不同质量的物品,并称量它们的质量。
(3)学生观察并总结,质量越大的物体,在天平两端的杆子上下的距离越大;质量越小的物体,在天平两端的杆子上下的距离越小。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质量的方法:将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根据天平杆子的上下位置来判断物体的质量大小。
3.引导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1)教师向学生展示质量的单位:千克、克,并解释它们的换算关系。
(2)举例说明:1千克等于1000克,即1kg=1000g。
(3)让学生根据换算关系进行练习:如:20千克=____克。
【实践】4.开展测量质量的实践活动。
(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台天平和一些物体模型。
(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用天平测量模型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3)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总结】5.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1)学生个别发言,总结测量质量的基本方法和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质量的单位转换要点。
六、课堂延伸:1.将测量质量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观察并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如书包、水杯等。
2.设计更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通过测量水的质量实践探究溶质的质量、实测不同食物的质量等。
八年物理《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1三维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习应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
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培养并发展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产品说明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养成他们在多种渠道中,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本节共分三部分: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物体的质量,采取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关于质量单位,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的比较,让学生对质量的单位感性化;托盘天平的使用,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应用过程,以达到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目的。
书中安排信息浏览“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很大”。
意图有两个:一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二是帮助学生学习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自然,即:人们认识自然是逐渐逼真的,真理是相对的,规律的应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难点是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教学用具托盘天平、乒乓球、篮球、硬币、烧杯等。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观察实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现在用的课桌、板凳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谁用的材料多?谁的质量大?(让学生回答)。
我们这节课学习第二节。
板书:4.2测量物体的质量二、新课教学1、物体的质量指导学生观察P79的`图4-15,分别进行比较:一碗水比一盆水少,汽车轮胎用的橡胶比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多,篮球中充的空气比乒乓球中充的空气多。
由上述事例可归纳出: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有的多,有的少。
板书: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体的多少。
指导学生观察P80的图4-16,交流讨论,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无关,并完成文中的填空。
高中物理质量的测定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掌握质量的测定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质量的实验测定。
教学重点:
1. 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质量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质量的测定方法。
2. 进行实验时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天平。
2. 实验材料:各种质量不同的物体。
3. 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课题,引出质量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讲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并解释质量的重要性和测定方法。
Step 3:实验操作
1.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指导,使用天平进行质量的测定实验。
2. 学生需按要求选取不同质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Step 4:数据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不同物体的质量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质量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Step 5:讨论
学生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深化对质量测定的理解。
Step 6: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测定方法的掌握。
课后拓展:
1. 学生可通过自主实验,探究质量的影响因素。
2. 学生可设计不同的实验探讨质量的测定方法。
教学资源:
1. 实验仪器、材料和指导书。
2. 相关教学视频和资料。
评估方式:
1. 实验操作记录和数据分析。
2. 课堂讨论和提问回答。
初二物理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进一步理解物体质量与重量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什么是物体质量及其单位。
•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原理。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技巧。
•物体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3.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原理及其技巧。
难点:解释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比如铅笔、橘子、小石头等,问学生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反应后引入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第二步:讲解(1)什么是物体质量及其单位1.物体质量的概念:物体的质量是一个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它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还会使用克(g)、毫克(mg)等单位。
(2)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原理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让物体在天平两侧保持平衡的状态下,确定质量的大小。
(3)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技巧天平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学生只需要注意一些基本步骤:1.将物体放在天平盘的中央,并确保其平衡。
2.读取示数,并记录下来。
示数应该是平衡状态下两边显示的质量值相等。
3.完成一个测量后,需要清零天平,才能继续下一个测量。
(4)物体质量与重量的区别物体的质量和重量都是衡量物体大小的物理量。
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1.物体质量:在各种场合下都不会改变,质量是固定的,且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物体重量:受到重力影响,会出现变化。
在地球上时,重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重量可以和方向都有关系。
第三步: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部天平和几个物品。
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实验,测量每个物品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第四步:讲解和总结1.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品质量的大小。
2.教师梳理课堂内容,强调物体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克、千克、吨)2. 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 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4. 质量单位换算关系的学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天平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天平的精确使用,质量单位换算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操作、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实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天平、砝码、测量容器、各种物体。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作业准备:学生提前了解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含义。
2. 学生分享对质量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质量单位(10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物体,让学生尝试用质量单位进行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用PPT展示质量单位换算关系,并进行讲解。
三、学习天平使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四、小组合作测量质量(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质量测量。
2. 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3.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精度。
五、总结与交流(5分钟)1. 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质量测量方法,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3. 学生作业:运用质量单位及换算关系,描述生活中常见的质量现象。
六、课后反思(教师)1. 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天平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操作误区。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让学生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天平的调节、物体的放置、砝码的加减等操作步骤。
难点:理解质量的物理意义,通过实验操作准确读取并记录测量结果,同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与规范。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数量的天平、待测物体、砝码等。
2.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天平使用步骤、质量概念等相关内容的PPT。
3. 教学环境:确保实验室设施完备,为学生提供安全、整洁的实验环境。
4. 学生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合理分组,每组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
通过这些步骤的准备工作,一个科学实验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各种实验教学活动了。
首先,对于安全与整洁的保障是实验室运作的重要基础。
必须保持实验室内外的清洁,并且做好定期的清理工作,这既能够减少实验室事故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仪器的保护与保养。
实验时还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提供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使每一位参与实验的学生都清楚并遵循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和器材的配备。
在安排学生分组时,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以及他们各自的技能水平。
这样的分组方式不仅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还能在小组内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每个小组都应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样的准备和安排,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实物展示或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物体,如文具、书本、水果等。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物体的质量初中物理教案:测量物体的质量一、引言物体的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对于实验和科学研究也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技巧并深入理解质量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将实验室准备干净整洁,确保安全;2. 准备一个可靠的天平或电子秤,确保其精确度和准确性;3. 准备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金属块、塑料块等),以便进行具体实验操作。
三、直接称量法直接称量法是一种常见的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步骤如下:1.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盘中;2. 调整天平使其平衡,记录读数;3. 检查读数并确保读数准确性;4. 将读数作为物体的质量。
四、间接称量法除了直接称量法,我们还可以使用间接称量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间接称量法:1. 弹簧测力计法:利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测量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来求解其质量;2. 滑块法:通过测量物体在水平滑动过程中所需的力来计算其质量;3. 力桨法:通过物体静止和匀速运动状态下所受到的推力来测量质量;4. 比重法:通过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浮沉情况来估算其质量。
五、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应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小心处理实验器材以避免意外;2. 测量读数时,应注意读数的准确性并进行合理估计;3.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滑块等装置时,需熟悉其使用方法,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4. 在多次测量过程中,应记录所有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六、实验小结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并深入了解了质量的概念和实际意义。
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分析结果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物体质量的原理和技巧。
七、扩展拓展除了上述介绍的基本测量方法外,学生还可以自行探索和尝试其他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例如,使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使用引力天平测量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