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_ppt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16
《菊与刀》读后感作家介绍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菊与刀》的诞生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前夕,受美国军方委托,通过对日本历史文化和在美生活的日本人习俗的研究,提供对日政策的具体依据的著作。
考察方法: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
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呈给美国政府的调查报告整理成书出版,书名为《菊与刀》。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影响和评价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1944年夏开始研究,经历了一年多于1946年秋整理成书出版。
两年后长谷川松治将其译为《菊与刀》在日发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只1963年就重印36次。
经过半个多世纪,还在不断重印的书只有《菊与刀》。
可以说这本书到现在也对日本人素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印象。
本书内容与框架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菊刀与Company nameCompany slogan here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2菊与刀简介Company slogan here前言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第四章明治维新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第六章报恩于万一3目录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第八章洗刷污名第九章人情的世界第十章道德的困境第十一章自我修养第十二章儿童学习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背景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
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
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菊恬淡静美日本皇室家徽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
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
在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
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又称菊节。
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
10月,天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
也许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时镌刻上去的。
菊花和刀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用“菊花和刀”来比喻日本民族的国民性和文化特征,这一比喻直观的体现着两个极端,荡漾张力的美。
菊花代表美的事物,如茶道、樱花等,而刀则象征暴力杀戮、死亡等。
菊花与刀便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北野武影片风格的有力概括,既有菊花一般的温情也有刀一样的冷酷,而《花火》和《菊次郎的夏天》则是其影片美学特征的代表作。
拍摄于1997年的《花火》沉重压抑与苦涩感伤并存,延续了其处女作《小心恶警》(1989)中以暴制暴的警探主人公,干净利落的剪辑手法和对家人浓浓的爱。
在暴力与温情间诠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张力,在宁静中迸发暴力又将暴力诉诸于宁静。
当枪声划过,万籁寂静,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
影片采用平行交叉的叙述方法。
一个线索是轮椅上的崛部,失去妻子和女儿,以绘画唤回生的希望,另一线索是阿西为陪妻子度过其余生先向黑社会借高利贷后打劫银行。
崛部妻女的离去是冷酷而阿西为他买颜料试图唤起他生的希望则是温情;阿西对黑社会马仔突如其来的暴殴让人猝不及防,然在他刀一样的暴力后面则是对妻子菊花一样的温情。
北野武糅合瞬间的暴力和静态的唯美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将暴力表现为一种深刻、凄厉的美。
片中暴力与温情的选择也体现了生与死的选择。
片中的暴力是突发性的,省略了过程,上一个镜头还是挥拳下一个镜头便已血肉模糊,简洁而触目,节奏行云流水。
暴力镜头表现不多却惊心,以慢镜头拍摄没有音乐没有台词,在压抑的氛围中结束曾经鲜活的生命。
影片另一重要特色温情则是通过细节来呈现的。
阿西是个寡言的不苟言笑的擅长以暴制暴的警察,他戳瞎别人眼球杀人无数,这样一个冷酷的人所表现的温情不仅丰富了角色性格使其丰满可信。
赠送颜料贝雷帽是他对崛部的愧疚与罪赎,而对妻子不经意的爱护则使影片洋溢了淡淡的感动。
小木桌的清茶蛋糕,富士山的皑皑白雪,寺庙里的悠悠钟声,深夜天空的绚烂烟火,清冷大海的滔滔大浪,以及那近似无限透明的蓝,道出了夫妻之间不尽的爱。
菊与刀:左手菊花右手刀菊与刀式的日本民族特点日本是一个岛国,狭窄的地理空间,决定着日本民族的矛盾性。
当你说某个民族礼仪超群,便不会加上他们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当你说某个民族行为举止刻板,可能不会说他们也很善于适应激进的改革,当你说某个民族驯服时,不会说但是他们不习惯服从自上而下的控制。
就这样一些矛盾的民族特性,却复杂的交融在日本历史中。
正如日本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菊花与刀。
左手菊花,右手刀:菊花是日本的皇室专有花象征着富贵,他们能够迅速的绽放,奉献自己的青春,也能在极短时间内凋零,归于尘土。
菊花的凋谢,岂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种瞬间的形态恰好照应了菊花的凋谢。
菊与刀,向死而生,为死而生。
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无疑是通向死亡的桥梁。
刀成为了菊的工具,菊化为了刀的目的。
在菊花的隐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动的,杀人是使命,被杀或自杀则是必然;而在刀的语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来。
本尼迪克特写出了菊与刀的不可分离,菊与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台上,二者如影随形。
她用写意的笔法准确地把握了一个民族的实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底色与基调。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崇尚武力又爱好美好,既野蛮又文明,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何人支配,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而这种种种的矛盾都是以极短的对立面来体现,而又在矛盾的对立中,他们又难以置信的保持了统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日本从二战中横扫亚洲各国,表现出极度的残忍残暴,对亚洲各国尤其我们国家造成了深厚的国家灾难。
同时,二战而败,而又迅速的听从天皇的指令,投降接受美国接管,表现出极大的顺从和遵守。
不得不说,日本的行为习惯形成的世界观一致性。
日本人相信:精神必胜论。
精神必然战胜物质。
日本与西方各国不同在于并不在于日本对物质的态度,而是日本人认为:军舰大炮,不过是不灭的日本人精神的外部表现。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
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
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
评价虽然不同,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前言说明,作者从没去过日本。
美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将全美11万日裔美国人全部送往位于中西部的10个集中营里,过与世隔绝的生活。
直至战争结束才解散,也正是这些日裔美国人为作者提供大量素材。
第一到四章战国时期应仁之乱1467源赖朝——源式家族首领。
1192任命为世袭的终生军事首领,意味着他成为日本的专制“君主”,也标志着幕府时代的开始。
德川家康幕府建立1603 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日本那些受落后等级制度束缚的民众快速转向一条崭新的道路,并一直坚持走了下来。
日本人的信条:一切各就其位。
国家只掌控象征国家统一和民族优越的那一种崇拜——国家神道受国家支持和管理,其变成了诸神时代以来日本历史和对“万世一系的统治者”天皇的崇拜。
NO.5亚马逊100本之社科类《菊与刀》—日本文化密码《菊与刀》是二战期间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从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角度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与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
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菊与刀》正是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而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
秋菊,代表日本民族谦逊、尚礼、好学……象征日本人对美好的向往,其中一点就表现在名誉上,名誉在日本人看来是一项比自身生命还要重要的事。
最能反映的一个例子是:在跟美国人军人作战中,日本海军官兵有这样一条诫令:当他们所在舰艇被敌人鱼雷攻击而不得不弃舰逃生时,必须用最出色的动作和姿态来到救生艇上,如果不然,“会有损帝国海军的威严,被世人嘲笑,而可恶的美国人就会拿你们的丑态去拍成电影,送到纽约去放映”。
这是严重影响日本人在全世界民众心中的形象的,所以他们会尽力保全日本人在世人眼中的良好感。
其实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这一点也是有着深厚渊源的。
日本人在名誉受损的情况下,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挽回自己的名誉。
他们会用尽一切方法,有时甚至会不择手段,这种精神是很可怕的。
在日本人看来,自杀不是懦弱,而是勇气与决断的表现,方式适当的自杀能够挽回失去的名誉。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
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谓是“神阻杀神,佛挡灭佛”。
本尼迪克特在本书中抓住了日本民族的两大典型性格表现,一是天皇的神最不可侵犯,二是被俘虏的日本人与美军的高度合作。
她毫不避讳地谈到了这样的性格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处置有参考价值。
一,天皇的神最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