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鉴赏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鉴赏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鉴赏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鉴赏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鉴赏

岐阳三首

金朝:元好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译文

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

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

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

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

一片惨痛的哭声!

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的刀兵?

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

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

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

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

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

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

注释

其一

公元1231年(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围岐阳(今陕西凤翔),四月城破。

从这三首诗起,以下绝大部分是丧乱诗。这些诗,感情真挚,言

辞凄切,“悲愤从血性中流出”,因而引起了历代诗人强烈的共鸣。

清人赵翼在《题元遗山集》里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指的这个类诗。

三秦:项羽灭秦,分关内地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

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号三秦。

偃蹇(yǎnjiǎn):傲慢,高盛。

鲸鲵(ní):大鱼。此处比喻蒙古军之暴。

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史记·高祖本纪·苏林注》)。

苍苍:天。

“眈眈”句: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置秦关等处九

个守御史。

“懦楚”句:以虚弱的齐国楚国比喻金王朝的衰败。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叙了我国上古的疆域。

陆海:指地势高平、物产丰饶的地区,古代以陕西为“天下陆海

之地”(《汉书·东方朔传》)。

徼(jiǎo):边境,边界。此两句说,关中地势如此雄壮,汉凭

它扩大疆土,直至天山,而金竟不能守。

猎猎:风声。

“三十六峰”句:嵩山三十六峰,能够做防堵敌人的屏障。

仙掌:华山有仙掌峰。这两句是说,大好的天然屏障,不予利用,太可惜了。

赏析

第一首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诗作一开始就渲染出一

种阴冷、低沉、压抑的氛围:北风劲吹,强敌压境。诗人似乎看到了

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层看出了社稷倾危,江山难保。

突骑:突人对方阵地的精锐骑兵。

“三秦形胜无古今,千里传闻果是非”。紧承上两句,诗人的这

种担忧还是真的表现出来了。在一声反问中引出了自己内心的沉郁隐痛,悲愤、沉痛、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这两句是作者在得知岐

阳陷落之后的设想。句中几处地方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入

侵者的凶狠、*、野蛮,同时也流露出元好问同情老百姓,心忧国难的

思想感情。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这两句直抒胸臆,悲慨

沉痛,语短情长,感人肺腑。

第二首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

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

绪悠长。“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从“望”字生发开去,望中已知音讯断绝,望中如闻陇水呜咽,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从而为下面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两句情感极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元好问在本诗中加入“有情”二字,使自在生长的野蔓草也变得灵动起来,而且还注入了

感情的力度,可谓力透纸背。接下来,面对夕阳残照的空城,作者呼

天抢地,责问蒙古军屠城罪行。人们读后,不禁一陲魂颤。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说上一句的质问还

比较笼统,这个句的质问就落到实处了。诗人责问上苍,痛恨蚩尤,

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

第三首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面对积弱不振的现状,

诗人痛苦地反思过去,回顾历史,希望从中找出重振国家的良方妙策。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这两句和前两句都是描

述金朝全盛时的景况。诗人有好几处使用典故,意在说明往日的繁盛

与强大。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猎猎是风吹的声音,潇

潇是水流的声音,诗人连用两个象声词,极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岐阳

城的荒凉与冷清,与往日的繁盛热闹人声鼎沸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全诗在悲怆的抒写中,

陡然引入了对险峻华山的描绘,颇能让人产生几分突兀之感,其实这

样写不但是慨叹因为人为的防备不足,使险要的山川、天然的屏障没

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隐含着元好问愤愤不平的书生意气。宋玉《大言赋》有“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元好问在本诗中以倚天长剑

比喻险峻的华山。意在提醒金朝统治者要增强防务,可谓在沉痛中见

警策。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论诗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位有独到见解的诗歌评论家。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对全部《论诗三十首》作注解的,并不多见。笔者结合电大教学的需要,试图对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唾壶敲缺】亦作【唾壶击缺、“唾壶敲缺”】,《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後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解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非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 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 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 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粉饰的痕迹,清新真淳而无矫揉造作诗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是那么的自然质朴,剥尽铅华,独见真率,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诗艺魅力。但是,在元好问心目中陶渊明虽然能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是他并不超脱飘逸,他的诗歌还是运用了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也就是说陶渊明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还算不上真正的隐者。这组诗:论诗歌的境界。 第五首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阮籍的,他认为阮籍的诗歌文笔纵横,有如长江奔流一般的恣肆,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

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元好问《新轩乐府引》原文及翻译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原文及翻译 原文: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 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近岁新轩张胜予亦东坡发之者欤。 时南狩已久,日薄西山,民风国势有可为太息而流涕者,故又多愤而吐之之辞。予与新轩臭味既同,而相得甚欢。或别之久而去之远,取其歌词读之,未尝不洒然而笑,慨焉以叹,沉思而远望,郁摇而行歌,以为玉川子尝孟谏议贡馀新茶,至四碗发轻汗时,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真有此理。退之《听颖师弹琴》云:“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忽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吾恐颖师不足以当之。 予既以此论新轩,因说向屋梁子。屋梁子不悦曰:“《麟角》《兰畹》《尊前》《花间》等集,传播里巷,子妇母女交口教授,媱①言媟②语,深入骨髓,牢不可去,久而与之俱化。浮屠家谓笔墨劝淫,当下犁舌之狱。自知是巧,不知是业。陈后山追悔少作,至以《语业》命题,吾子不知耶?《离骚》之《悲回风》《惜往日》,评者且以“露才扬己、怨怼沉江”少之,若《孤愤》《四愁》《七哀》《九悼》绝命之辞,《穷愁志》,《自怜赋》,使乐天知命者见之,又当置之何地耶?治乱,时也;遇不遇,命也。衡门之下,自有成乐,而长歌之哀甚于痛哭,安知愤而吐之者,非呼天称屈耶?世方以此病吾子,子又以及新轩,其何以自解?” 予谓屋梁子言:“子颇记谢东山对右军哀乐语乎年在桑榆正赖丝竹陶写但恐儿辈觉损此欢乐趣耳东山似不应道此语果使儿辈觉老子乐趣遂少减耶?” 【注】①媱(yáo):艳美;②媟(xiè):淫秽 译文: 唐代歌曲的词大多是宫体,又都极力来写。自从苏东坡一出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的气象。虽然有时会写宫体乐府,难道就可以用宫体来概括它吗?有人说乐府本来不难写,但自从苏东坡纵笔而写之后就很难创作了,这大概是根据优劣来评论,不算是了解苏东坡的人。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诗三百》所记载的,地位低微的男女忧伤又没寄托的言语,偶尔突然被外物感动触发,充满内心而抒发出来,随口形成而已。当初真想配合管弦金石之类的乐器,经过圣人的手,来和《六经》一同流传吗?地位低微的男女尚且这样,更可况苏东坡笔墨绰有余力而不经意为之,却要求和前人比高下,这是错的。

纳兰性德的词学主张与审美倾向——兼谈王国维对其-未染汉人风气-之评的认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纳兰性德的词学主张与审美倾向——兼谈王国维对其"未染汉 人风气"之评的认识 作者:李红雨, LI Hong-yu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北京,100081 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10,30(6) 参考文献(24条) 1.况周颐蕙风词话 1986 2.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 1979 3.王国维人间词话 1995 4.徐乾学通志堂集序 1979 5.许宗元中国词史 2001 6.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自序 2001 7.胡薇元岁寒居词话 1986 8.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丛录 2001 9.朱彝尊紫云词序·曝书亭集 2005 10.纳兰性德赋论 1994 11.纳兰性德填词 1979 12.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 1979 13.周太玄倚情楼词话 1914(02) 14.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1986 15.纳兰性德拟古(四十首之十五) 1979 16.纳兰性德与梁药亭书 1979 17.冯金伯词苑萃编 1986 18.梁启超渌水亭杂识跋 1989 19.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1979 20.张涛;杨雨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 2009(02) 21.谭献复堂词话 1986 22.纳兰性德原诗 1979 23.王易词曲史 2001 24.陈廷焯词坛丛话 198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15035950.html,/Periodical_znmzdxxb-rwshkxb201006029.aspx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李翠翠 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他的情词(包含悼亡词)。其情词在其艺术特色上别具一格。其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其二,凄婉的意境美;其三,巧妙的结构安排——时空转换;其四,朴实流利且富于情韵的语言特征。对纳兰情词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够深化对纳兰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词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明 珠之子,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词人。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1]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3]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而其最具特色,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他的情词。纳兰性德情词“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词作的精华,是诗人呕心沥血,拘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 [4]被黄天骥称为“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谐的”[5]情词,其艺术特色上自有其独到之处。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 读者读罢纳兰性德的情词,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会深深烙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在其情词中有怀春的少女,有闺中的思妇,有亡妻的音容笑貌,有孤寂的征人游子,亦有感伤的宫中女子。这一系列的主人公形象都以

他们各具特色的外貌、动作、心理感染着无数的读者,三百多年来缓缓地诉说着他们各自的衷肠与情怀。 (一)怀春少女形象 灵动的少女在豆蔻年华之际、在鸟语花香的春日,容易生发出百无聊赖之感、怀春孤寂之思。纳兰性德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少女的这一微妙心理揣摩刻画地惟妙惟肖。如《南乡子》这首词: 飞絮晚悠飏,斜日波纹映画梁。刺绣女儿楼上立,柔肠。爱看晴丝百尺长。风定却闻香。吹落残红在绣床。休堕玉钗惊比翼,双双。共喒 苹花绿满塘。 这首词以轻灵的笔调描绘了少女怀春的形象,上片先摹绘时景,夕阳下柳絮在和风中漫天飞舞,落日的余晖斜射在池塘上,波影映照着画梁。而后将女主人公“刺绣女儿”推出,“刺绣女儿楼上立”,此时少女心中满怀无限的柔情,独立高楼颙望晴空之中飘荡着的长长的游丝。通过这一情态的刻画,透漏了她春日迟迟、春怀寂寂的形貌。下片又以景起,进一步描绘她的孤寂。晚风停止了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败落的花瓣被风吹到了绣床边,池塘中的水鸟、鱼儿正吞食吮吸着满塘绿色的浮萍。而后又用小心“休堕玉钗”的细节和怕“惊比翼”的心理,反衬出她的怀春之情。前后两片都是前景后情的结构,但各有侧重。将少女怀春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将少女怀春的情感翻进入深,使一个鲜活灵动、美妙传神的怀春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纳兰还有诸多词作描写怀春的少女,如《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少女在春雨停歇之后无心于自己的妆容打扮,凝视楼阁、走出闺阁、看“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不禁生出怀春伤春的意绪。而“独自立瑶阶”一“独”字将怀春少女的孤寂之情点染而出,而“透寒金缕鞋”一“透”字则使一个心绪凝重、久思而难以释怀的怀春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生查子》(东风不解愁)中则塑造了一个月夜怀春的少女形象。词中通过少女一系列的行动来展示她怀春伤春的意绪。词中先写少女在伤怀之时偏偏春风吹来,轻拂她的罗裙,她不禁怨起东风的不解人意,而后又在灯前顾影自怜自伤,最后立于樱树之下

元好问诗词精选

元好问诗词精选 2017-05-16人生长恨水长东。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元好问《台山杂咏》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元好问《京都元夕》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元好问《秋怀》浩歌一曲酒千钟。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归期犹及柳依依。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元好问《登岱》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京都元夕》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穷通前定,何用苦张

罗。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乳燕雏莺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 ——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 ——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都是宣和名笔,内家

元好问论文

从《论诗绝句三十首》解读元好问诗歌主张之“真” 【摘要】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其诗歌主张和诗歌理论。元好问认为诗歌最重要在于“真”,而这“真”可以体现在刚健质朴的诗风,以“诚”为本的诗歌理念,以及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真”;刚健质朴;“诚”;真实情感 元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因其曾在遗山求学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生。他“独以诗鸣,……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伯独步几三十年”,“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是我国文学史上享誉金、元两代的诗人及诗歌评论者。他的诗歌理论大多采用诗歌的体式,尤以七绝居多。他用《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过去时代的诗歌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总结,继承了自建安至陈子昂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清人翁方纲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 元好问通过论诗绝句三十首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诗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可以提炼并升华为一点,便是“真”。元好问强调诗歌应尚“真”,应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自然地抒发真实感情。元好问尚“真”思想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推崇刚健质朴的诗风 元好问推崇刚劲之美,贬斥柔秀造作。“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曹植与刘桢都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慷慨,笔力道劲刚健,

闪烁着壮美的光华,故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首论建安诗歌。 元好问提倡继承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赞赏陈子昂首倡诗风改革,效法“建安风骨”。诗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云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现出对乱世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初唐诗风绮丽柔靡,内容空洞、形式华艳。陈子昂奋起批判两晋以来“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第一个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口号,主张诗歌要像建安时代那样有“兴寄”和“风骨”,即有内容,有寄托,有理想,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种主张,建立了刚健质朴的诗风,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元好问主张以平易朴素、自然清新的诗风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反对晦涩怪僻、穷愁苦吟等。如:“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时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卢仝号玉川子,喜用怪词惊人,元好问斥他为“鬼画符”;孟郊、贾岛苦吟一生,却只为秋虫之吟;李贺喜欢歌唱神秘、死亡,写幽怪境界,读后使人感到阴森可怖,毛骨悚然,实为“鬼语”,这些类型的诗歌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 再如:“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护音。”元好问以为,诗歌只要做到自然清新,便能像中唐时被誉为“鉴湖春色”的美人刘采春一样容华莫比。浪翁元结并不讲求声律,他的“水乐”却达到了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诗词鉴赏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朝: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注释 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词中神*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观

第21卷 第3期2007年6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21 No.3 Jun.2007论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观 罗 艳 (新疆财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在文坛上所获得的评价达到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高度。他的诗歌创作观始终贯穿一个根本宗旨,即诗歌要抒写诗人的情感个性。该文结合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实践分析了其诗歌创作观,即诗歌创作应重视情致的抒写,倡导比兴寄托,主张恰当用典、学古求变,反对因袭模仿。 [关键词]纳兰性德;诗歌;创作观 [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07)03-0074-03 On Nalanxingde!s Poetry Creation Viewpoint LUO Yan (College of News and M edia,Xi 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Uru mchi,Xinjiang830012,Chi na) Abstract:Nalanxingde was a famous Ci writer of Man nationality at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He was appraised the unique Ci writer in the literary field since North Song Dgnasty.His basic view about peom writing was to reflect the poet!s e motion and personality.The present paper anslyses the poetry creation viewpoint through Nalanxingde!s o wn writing practice.focusing the attention on sentimentality,advocates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maintains proper allusion, borrows archaic and pursues innovation,opposes plagiarism and imita tion. Key words:Nalanxingde;poe try;creative writing view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本名成德,字容若,康熙时权臣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在创作实践与古今诗词选编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解读纳兰性德的作品,就必须对其诗歌创作观进行探讨。 一、重视情致的抒写 自?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人就比较重视文学的抒情特征。屈原曾自述其创作宗旨在于 发愤以抒情。晋代陆机提出 诗缘情而绮靡以后,诗歌的抒情特征逐渐成为一种基本观念。纳兰性德作为一个满汉文化兼济的作家,自觉地接受了这个古代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并提出了 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出自?通志堂集#,以下不做注释的引用均出自?通志堂集#的创作观),即诗歌创作要重视情致的抒写。纳兰性德重视情致的创作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他对花间词的肯定。他说: 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人微,音调铿锵。自然协律。他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先肯定花间词抒情入微含蓄,继而肯定抒情内容与音调韵律语言形式上的完美结合。他借此说明创作要达到情致,必须用自然真切的语言表达出作家的内心感悟和隐蔽的情思。 其二是他努力创作了大量情致充实的作品。纳兰性德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常写愁怀恨绪的作品。妻子的早亡、友人的坎坷、时序的变迁、古今的更替,都会使他伤感不已,为此写下了不少抒怀之作,多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下面,我们不妨从他写夫妻的作品中去理解这一创作观。纳兰性德本是一个多情的人,与卢氏结为夫妻,感情一向笃厚。然而年轻丧偶,对纳兰性德是沉重的打击,纳兰性德写下许多悼亡词。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 [收稿日期]2006-10-11 [基金项目]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SH016),该文为其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艳(1977-),女,甘肃清水县人,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新疆财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应用文写作研究。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台山杂咏》 金朝: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 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 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 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

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 峰,这里代指五台山。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 定了他在文学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 《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 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

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当然,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 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问在晚期还写有一些题画诗,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 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但诗人只把这种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刘琨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

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纳兰性德词风成因试论

纳兰性德词风成因试论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传世的《纳 兰词》①共收录了342首词作。王国维曾赞他“北宋以来,一 人而已”②,作为出身清朝贵族统治阶级的他,本应指点江山 意气风发,但他的作品却格外的凄婉哀伤,原因何在,一直 是后人研究的焦点。 一、政治上的矛盾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父亲是当时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母亲是皇室爱新觉罗家族英亲王阿济格的第五个女儿,他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是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氏之一.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是叶赫部落的贝勒,他的妹妹孟古姐姐在万历十六年嫁给努尔哈赤为妃,并生下皇子皇太极,即后世所说的清朝的建立者清太宗。此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亲关系一直十分密切。可以说,纳兰性德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统治阶级的特权,但荣华富贵并不能使这位词人驻足,相反,显赫的家世成了他一生的羁绊,一方面,他的父亲虽然是权倾朝野的大臣,但当时与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的叔叔索额图一派争权斗争十分激烈,加之他骄傲自大,恃宠而骄,越发的引起了康熙的不满,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的侍卫,清楚的看到了危机,但一方面作为人臣,他希望忠于皇帝,另一方面,作为明珠的儿子,他希望为父亲解除危机,这就造成了他在政治上的矛盾心里。另外,纳兰性德十分看重友谊,作为风雅的词人,他结交的都是一些江南布衣文人,这些人中还有很多是明朝的遗老遗少,他们不满于清朝统治,而一方面纳兰性德作为清朝统治阶级的一员,要效忠满清王朝,另一方面,作为明朝遗老遗少的朋友,他又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怀疑,这无疑加深了纳兰性德政治上的内心冲突与矛盾。举一个例子: 《满江红》 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殢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很明显,这首词中我们可以读出纳兰不愿被“浮名束”,希望远离官场的高风亮节,以及为友人的愤愤不平,应该说,纳兰心中所有政治内心的矛盾与煎熬都可以从这首词中找到影子。 二、侍卫生涯 纳兰性德17岁入太学读书,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9岁因病未能参加殿试,此后几年他奋发苦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元好问词《摸鱼儿》欣赏

元好問詞《摸魚兒》欣賞 摸魚兒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 千山暮雪, 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 寂寞當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 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 爲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 來訪雁邱處。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爲:「乙丑歲赴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爲識,是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爲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可見,這是詞人爲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賞析:「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爲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讚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爲,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讚,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爲雁侶。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曆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癡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仿佛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倖脫網後,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雲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里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後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淒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但現在這里卻簫鼓絕響,只餘煙樹,一派淒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有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爲雁死不能複生,山鬼枉自哀啼。

江西南昌市进贤一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

论纳兰性德凄婉词风形成的时代原因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今日南国 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论纳兰性德凄婉词风形成的时代原因 陈 晨 (四川大学成都 610064) [摘要]纳兰性德出身贵族,却写出了与其身份极不符合的凄婉清丽的词。这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连续不断,社会发展停顿,文坛感伤氛围弥漫密切相关。而纳兰性德满族人的身份又使他的创作与同时代汉族文人有所差别。可以说,个人因素与时代因素结合使纳兰性德的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关键字]纳兰性德;词风;凄婉[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095-02 [作者简介]陈晨(1986-),女,河北唐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 词在唐朝产生,在两宋时期达到鼎盛,在元明两朝走向衰落。到了明清易代之际,词又出现了中兴之势:不仅词人大量涌现,而且出现多种流派。其中,纳兰性德就以凄婉清丽的词风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生于1655年,隶满州正黄旗。在常人看来,纳兰性德的生活是无可挑剔的。他的创作也应很难跳出吟风弄月,堆红叠翠的窠臼。然而,翻开纳兰性德的词集,300多首小令、长调,几乎无一不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凄婉哀愁的情思,即使是慷慨激昂之作也都充满了变徵之音。 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的词风的成因做了多方面分析,作家的创作总是受一定的时代影响和制约的。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的词之所以凄婉哀愁,与他的生活时代的影响密不可分。 一、政治形态险恶 在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满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均比中原地区落后。康熙即位后,采用了传统的儒家政策,即重农抑商的政策治理国家。这些政策虽然在开始阶段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久而久之,这些政策“首先对封建地主阶级有利”。而工商业的发展更加受到了种种摧残与限制。特别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江南地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江南汉族士绅进行了严厉的控制。在纳兰性德生活的31年间,清王朝惩处江南汉族士绅的案件不胜枚举。与纳兰性德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吴兆骞一案了。 入关之初,统治者对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采取了拉拢控制的政策。他们不仅组织官员祭祀孔子,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而且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这些政策的确得到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拥护(顺治二年初次举行的科举考试进场秀才就达三千人)。但是,清王朝在政治上逐渐从带有原始军事民主的“合议制”慢慢转向了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皇权日益集中。这种转变必然通过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冲突实现。 在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发生了争夺皇位的斗争,清王朝面临被分裂的危险。多尔衮死后,被削爵抄家,政治上的保守势力重新抬头,某些政策又出现倒退倾向,对汉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控制也更加严厉。于是,他们以发生在1657年顺天、江南等地的科举考试舞弊为借口,对汉族官僚地主阶级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压制。涉案的主考官、考官、举人被处以斩、绞和流徙。江南名士吴兆骞就在被流放之列。 吴兆骞的不幸遭遇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慨。吴梅村、顾贞观都曾写作了诗词表达自己对吴兆骞的同情。纳兰性德看到顾贞观写的 《金缕曲》后,被深深感动了,决定担起营救吴兆骞的重任。但是,吴兆骞一案矛盾复杂,因此营救吴兆骞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纳兰性德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先答应顾贞观以“十年为期,顾贞观再求,才又许以五年” 。终于,在纳兰性德和其他大臣的营救下,吴兆骞总算“生入玉门关”了。但这件事却给了纳兰性德电笞一样的刺激:“他知道现状必须改变,但又知道无能为 力,这一来,他只能牢骚满腹,用诗歌发泄其不平之气了”。在《简梁汾时为吴汉槎作归计》中,他写道: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也。信到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着,浮名相累。仕宦何妨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转叮咛,香怜易若,玉怜轻碎。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词耳!写得如此沉重,深刻地表现了纳兰性德既同情吴兆骞,又厌恨使人无端受害的社会现实的心理。 词的下半阙,纳兰性德一面叮嘱顾贞观要好自珍重,一面又透露了自己的极度烦闷。“歌与哭,任猜何意” ,这歌与哭的真意,又不足为外人道,只好任人猜度。这一段,写得真率而又凄婉,充分显示出他在不合理的现实面前无法平静的情怀。 二、社会发展停顿 这种无法平静的情怀同样也反映在纳兰性德对传统政策的态度上。西方的政治制度没有吸引康熙,科技却吸引了康熙。作为康熙近侍,纳兰性德自然对西方科技有所接触,并记下了自己的看法: “西方历法,实出郭守敬之上,中国未尝有也。” “中国天官家俱言天河是积气,天主教人于万历年间至,始言气无千古不动者,以望远镜察之,皆小星也。” “西人风车借风力以转,可省人力,此器扬州自有之,而不及彼之便宜。” LITERARY ARTS EXPLORATION 文 学艺术探索 9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