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等真菌病害_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45
实用标准常见杀菌剂类别及其特点—选择性杀菌剂(杀真菌剂) 由真菌引起作物病害种类最多、最普遍。
人类对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最早最详尽,所以,至 今专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也最多。
如何更容易记忆和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杀菌剂,最好是首先认识常见作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类 别。
再针对不同病害类别去选择适宜相当的药剂。
比如,对于霜霉病、疫霉病和晚疫病等低 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选用烯酰吗啉、霜霉威、瑞毒霉、霜脲氰等,而三唑类杀菌剂对炭 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半知菌、子囊菌或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
咯菌腈、嘧霉胺、 异菌脲等对灰霉病特效。
作物病原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两大类,低等真菌是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而 子囊菌、担子菌以及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的半知菌三个亚门。
详情见下表。
表 1,作物病原真菌分类类别亚门属别常见病害1 根肿菌:其营养体为原质团, 整体产孢繁殖。
无性孢子为薄壁十字花科根肿 孢子囊中产生的游动孢子,有性病 孢子为厚壁孢子囊中产生的休 眠包子。
2粉痂菌:休眠包子聚集成多孔 马铃薯粉痂病的海绵状圆球。
低等真菌一、鞭毛菌:无性孢子为带有鞭毛的能 3 霜霉菌:营养体为发达的菌丝体,产生吸器伸入作物组织细胞在水中游动的游动内吸取养分。
无性孢子为游动孢孢子,有性孢子为厚多种蔬菜、果树子,有性孢子多为卵孢子。
在被垣孢子或卵孢子。
的霜霉病害发病的作物叶片背面出现的霜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游动孢子囊。
文案大全4 疫霉菌:菌丝体发达,无性孢 子为游动孢子,自然条件下很难疫霉根腐病、马 见到其卵孢子。
其病征(病菌在铃薯、番茄等晚 被害作物体上表现的特征)是白疫病等。
色绵絮状物。
实用标准二、接合菌:无性孢子为包囊孢子,有性 根霉菌:菌丝上有假根。
甘薯软腐病。
孢子为接合子。
间隔--------------间隔-------------间隔1白粉菌:菌丝体可以产生吸器 小麦、蔬菜、果伸进植物组织体内细胞间吸收树白粉病营养。
四大类真菌病害是哪四类对路农药一览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
其中真菌病害是植物病害里最重要的一类,种类和数量也最多。
只要看准了病,了解了药,就能正确选择对路农药,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植物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不同的病害,所用的药剂和防治方案都不一样,所以,要不花冤枉钱。
一、四大类致病真菌1、低等真菌大多生长在水中或土壤中,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霜霉病、白锈病、疫病、绵疫病等。
一般在低温(15—20摄氏度)潮湿的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2、高等真菌主要病害有赤霉病、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黑斑病等。
如:麦类赤霉病;花生黑斑病;葡萄、苹果、桃、瓜类、麦类、豆类、甜菜白粉病;棉花、豆类、瓜类炭疽病;苹果、梨黑星病;桃、杏缩叶病;瓜类蔓枯病;葡萄黑腐病、房枯病;苹果轮纹病、黑腐病、腐烂病、干腐病;葱叶枯病;茄子褐纹病等。
病害以点发生为多,受害部位有较明显的边缘,而形成一定形状的病斑。
3、最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有黑粉病、锈病、纹枯病和立枯病等。
如:禾谷类作物的黑粉病、腥黑粉病、粒黑粉病、叶黑粉病,梨、桃、苹果、葡萄、豆类、花生、葱、向日葵锈病,棉花、茄子立枯病。
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形成点发性症状。
4、高等、最高等真菌复合型引起的病害症状类型大多是局部坏死,常见的症状有:(1)叶斑病类型:如豆类叶斑病、甜菜、辣椒褐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马铃薯、番茄早疫病;(2)炭疽病类型:如苹果、桃、豆类、瓜类、葱类、十字花科蔬菜、茄科、棉花炭疽病;(3)疮痂病类型:如葡萄黑痘病和桃疮痂病等;(4)溃疡病类型:如苹果腐烂病等;(5)萎蔫病类型:如棉花的枯、黄萎病、瓜类枯萎病;(6)腐烂病类型:如桃褐腐病、茄褐纹病等。
二、怎样选择对路农药首先要对防治真菌病害的农药有个了解。
防治真菌病害的药很多:如常用的百菌清、恶霜·锰锌、甲霜·锰锌、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烯唑醇、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腈菌唑、戊唑醇、氟硅唑、乙膦铝、腐霉利、阿米西达等。
真菌主要类群、个人分类、所致病害及真菌病害查询表真菌分类的基本规则(一)分类等级:真菌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基本分类单位——种1、形态学种:根据形态特征的不连续性,对真菌个体进行分类而区分的类群。
2、生物学种:指原本可以相互交配繁殖,但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彼此没有机会交配的一个自然种群或个体种群3、系统发育种:经过系统发育分析而确定的具有同一个系谱关系的个体类群真菌分类系统的演变和比较(1)三纲一类的系统:①藻状菌纲③担子菌纲②子囊菌纲④半知菌类(2)Ainsworth(1973)的系统真菌(菌物)界包括粘菌门和真菌门,而真菌门包括5个亚门:①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②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③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④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⑤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3)Alexopoulus(1979)的系统:①裸菌门②鞭毛菌门③无鞭毛菌门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4、《真菌词典》第9版(2001)分类系统,真菌分属三个界:原生动物界:粘菌门、根肿菌门藻界:丝壶菌门、网粘菌门、卵菌门真菌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真菌的主要类群及所致病害1、鞭毛菌亚门及其所致主要病害: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引起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腐霉属(Pythium) 引起植物幼苗的根腐、猝倒以及果腐等。
疫霉属(Phytophthora) 引起黄瓜疫病、番茄晚疫等。
霜霉菌类可引起多种植物的霜霉病。
鞭毛菌亚门所致病害特点:引起植物腐烂型症状,病部产生绵霉状物。
引起植株局部褪绿坏死或畸形肿大的症状,在病部产生霜霉状物、白锈状物等病征。
预防:百菌清、代森锰锌等。
治疗:乙磷铝、甲霜灵、恶霉灵、霜霉威、霜脲腈、烯酰吗啉、银法利等。
2、接合菌亚门及其所致主要病害:根霉属(Rhizopus)可引起瓜果软腐病,无臭味。
五大亚门真菌五五大亚门真菌引起病害类型1、鞭毛菌亚门2、接合菌亚门3、子囊菌亚门4、担子菌亚门5、半知菌亚门(1)鞭毛菌亚门(低等)病种:腐霉、疫霉、白锈、猝倒、根腐、黑胫、叶腐、果腐、绵腐、茎基腐、晚疫、疫病、溃疡、斑点、根肿、叶霉等。
(2)接合菌亚门(低等)病种:褐腐、果腐、花腐、腐烂、茎腐、蒂腐、冠腐。
(3)子囊菌亚门(高等)病种:白粉、缩叶、丛枝、黑痣、落叶、菌核、叶斑、芽腐、果畸、煤污、树脂、黑痘、赤霉等。
(4)担子菌亚门(高等)病种:黑粉、黑穗、纹枯、锈病、紫纹羽、白纹羽、黄粉、木腐等。
(5)半知菌亚门(高等)病种:灰霉、早疫、炭疽、褐斑、叶斑、黑斑、(角、圆、大、小、黄、网、灰、紫)斑、赤霉、流胶、轮枯、轮纹、斑点落叶、立枯、茎枯、折梢、枝枯、恶苗、黄萎、枯萎、黑星、赤星、稻瘟、稻曲、疮痂、纹枯、房枯等大亚门真菌真菌引起症状1、不仅有病症:如,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2、有明显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物。
(子实体)。
3、如子实体(霉状、粉状、堆装)没形成则将叶片保湿24小时,即可出现。
半知菌亚门真菌四大菌属1、无孢菌类:主要为害根、茎、果等部位,引起立枯、茎腐和果腐等症状,如:幼苗立枯和花生白绢病。
2、丛梗孢菌类:主要引起叶斑病、穿孔病、灰霉病、红斑病、黄萎病、轮斑病、黑斑病。
3、球壳孢菌类:主要引起斑点、斑枯、褐斑、枝枯病等。
4、盘菌类:引起植物,炭疽、叶斑、叶枯、黑斑、灰斑病等。
二、半知菌小结1、半知菌,除少数侵染维管束,引起系统性萎嫣外,大多数引起局部坏死和腐烂症状,如侵害叶片,可以引起圆斑、角斑、轮斑。
为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如黑腐,褐腐。
侵害根、茎,引起根腐,茎腐和枝干腐烂。
侵害幼苗引起立枯等症状。
2、注:半知菌是指一群只有无性或有性阶段未发现的真菌,它们中大多数属于子囊,部分属于担子菌,由于为观察到他们的有性阶段无法定性分类地位,暂归半知菌担子菌亚门真菌三大菌属1、层菌类:为害叶、茎、果、受害部位常发生膨肿状,有的组织坏死。
杜邦系列杀菌剂作物病害解决方案
★发病前预防:
1、可杀得叁千、易保单用并轮换使用
2、可杀得叁千混配易保一起使用
★发病初期治疗:
1、低等真菌病害(疫病、霜霉病等):
抑快净、克露单用或抑快净、克露混配可杀得叁千一起使用(特别是病害流行季节)
2、高等真菌病害(白粉、锈病、炭疽、黑星等):
福星、万兴单用或混配可杀得叁千使用(特别是病害流行的季节)
3、混发病害:
⑴万兴+ 可杀得叁千(叶斑、白粉、锈病等高等真菌病害流行季节)
⑵抑快净+ 可杀得叁千(疫病、霜霉病等低等真菌病害流行季节)
⑶抑快净+万兴+可杀得叁千(多种病害混发或难以判断病症的时候)
★一些顽固病害,最好喷雾、淋根或涂抹结合,以提高防治效果。
1、青枯、枯萎、根腐、死苗、叶梢腐烂:
可杀得叁千+ 万兴
2、蔓枯(喷雾并用高浓度药液涂抹病部):
抑快净+ 万兴+ 可杀得叁千
2012年1月。
常见农药种类及用途我们国家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贯彻了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第123次会议重新修订IPM的定义如下:仔细考虑所有有效的控制技术,综合应用各种适当的方法,维持害虫种群在引起经济为害的阈值下,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为害。
IPM强调尽可能少的干预农业生态系统,鼓励采用自然的方法控制有害生物,以利于作物健康地生长。
一、害虫的防治原则与杀虫剂的选择。
针对昆虫的杀虫剂品种很多,从防治时机上应遵守以下原则:(1)食叶害虫。
如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等,应及早防治,大龄幼虫对药剂的抵抗能力大大增强,一般应在幼虫3龄以前进行施药。
(2)钻蛀害虫。
如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等,应在幼虫孵化之后,钻蛀之前进行施药。
但是,对于一些害虫来说,这一段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小时,必须依靠预测预报。
(3)吸汁害虫和潜叶害虫。
有些害虫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比如蚜虫和蓟马,而且世代重叠严重,卵和不同龄期的幼虫同时存在。
如果向害虫体表喷洒农药,一次用药,很难彻底防治。
而潜叶害虫潜伏在叶片或茎杆表皮下取食,一般的叶面喷施的药剂很难达到这个部位。
对于这两类害虫,应该选用象阿克泰、吡虫啉等药剂一样,内吸性能好、渗透能力强、持效期长的药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杀虫剂从化学结构上看,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
如甲胺磷、氧乐果、毒死蜱、灭多威、抗蚜威等,除一小部分外,大多数是毒性较高、使用年头较长的老品种。
(2)菊酯类。
大多数菊酯类药剂的毒性较低、活性非常高。
比如高效氯氰菊酯(高效安绿宝)、马扑立克、多来宝、溴氰菊酯(敌杀死)、氟氯氰菊酯(百树得)、高效氟氯氰菊酯(功夫)、联苯菊酯(天王星)等。
(3)昆虫生长调节剂。
抑制或加速昆虫变态的特异性杀虫剂,如灭幼脲、定虫隆(抑太保)、虫酰肼(米螨)、虱螨脲(美除)等。
(4)新型杂环类。
这是一大类,包括各种各样的杂环,毒性低,活性高,代表着杀虫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防治方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包括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
低等真菌通常指的是一些简单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
高等真菌则是指结构复杂,多为多细胞真菌,例如霉菌和蘑菇。
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对人类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在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某些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也可能成为一些生物性疾病的病原体,对农作物、人体健康等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防治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的防治方法展开讨论,包括背景介绍、已有的防治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进而推动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概述,包括对研究领域的概括、问题的提出以及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的介绍。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对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的防治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其中,2.1小节将着重讨论低等真菌的防治方法,包括背景介绍、防治方法1和防治方法2等内容。
2.2小节将重点探讨高等真菌的防治方法,同样包括背景介绍、防治方法1和防治方法2等方面。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研究展望。
其中,3.1小节将对本文所提出的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的防治方法进行总结,并指出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前景。
3.2小节将展望未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深入探索。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介绍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的防治方法,并对其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的防治方法。
通过对不同类别真菌的背景介绍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旨在提供对真菌防治方法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指导,以帮助农民、园艺师和研究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真菌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低等真菌病害特点有哪些
病害的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大家知道低等真菌病害特点有哪些吗?
1、坏死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表现为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如棉花苗期炭疽病、立枯病都造成叶片或根部坏死而出现死苗。
小麦根腐病、纹枯病造成根部或根部叶鞘坏死,小麦白粉病、锈病(又叫黄疸)造成叶片坏死,赤霉病则造成穗部坏死等。
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
由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线虫、螨类、藻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那么植物侵染性病害分类有哪些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
其中真菌性病害又可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
低等真菌能够引起植物发生霜霉病、晚疫病、猝倒病、根腐病等。
另一类是高等真菌,能够引发植物的白粉病、炭疽病、立枯病、黄萎病等。
侵染循环和侵染来源,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受初侵染的林木上,病原物产生孢子和其它繁殖体,继续。
植物真菌病害介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真菌病害的类别与主要病害索引上回,咱们介绍了植物病害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了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类。
有无病征是区分这两大类病害的关键点。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症状类型以坏死、腐烂、萎蔫为主;但病征不同:细菌性病害病部在潮湿情况下能够观察到菌脓;真菌病害的病征常以各种霉、点、粒、粉等来表现。
病毒性病害的症状类型以变色、畸形居多,非侵染性病害中的缺素症尤其中微量元素缺乏,也常表现出这两类症状。
但病毒性病害常常是全株性的;缺素症一般部位较为固定;在所有侵染性病害中,真菌性病害数量最为繁多,约占所有病害数量的70%以上。
所以后面我重点介绍真菌病害。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做到:1.熟悉常见的主要病害发生规律;2.对不熟悉的作物的真菌病害基本正确分类和判定这两点后,再结合所掌握的杀菌剂知识,就能够大部分胜任日常农户用药指导了。
所以,了解、掌握真菌的分类是做好病害防治指导的基本功,我们就从这里开始.一.真菌的分类基础知识:真菌的主要分类梯级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来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划分。
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份界定是:洲、国、省、市、县、乡、村一样。
我们日常所说的真菌性病害均属于菌物界、真菌门。
(所有生物分为: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三个界);真菌门下,又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等“五大金刚”,这有点象世界被分为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南极洲五大洲一样。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病害被描述为:这是低等真菌病害。
所谓低等真菌,常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的真菌病害。
其他几个亚门的真菌病害常常被成为高等真菌病害。
在了解真菌的分类时,最重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个病害大致属于哪个亚门、目、属。
就好像我们了解一个陌生人时,首先想知道的是:他是哪个国家(亚门或纲)、哪个省(目)、哪个县(属)的一样。
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是危害农作物的主要病害,只有正确区别对症下药,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主要特征区别为:1. 真菌的菌体多数是丝状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细菌外形杆状,多数有鞭毛,且长,2真菌的生殖方式为无性和有性繁殖方式而细菌为裂殖繁殖方式。
病害主要区别是: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发生程度最高、最常见的一种,可分为低等真菌性病害和高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少见的一种,但有许多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却很严重,造成大量减产或毁田;植物病毒性病害又称花叶病,发生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1、主要种类:黑粉病、白粉病、锈病、霜霉病、菌核病等。
蔬菜上常见的有茄子黄萎病、瓜类白粉病、霜霉病;大田作物上如向日葵菌核病,西瓜、水稻的三大病害等。
2、主要症状
发生真菌性病害的植株上一般都产生白粉层、黑粉层、霜霉层、锈孢子堆、菌核等,若在病株上看见上述特征之一,可先初步判断为真菌性病害。
二、细菌性病害
1、主要种类:十字花科软腐病、茄科青枯病、马铃薯环腐病、水稻叶枯病。
2、主要症状:细菌通过植株的气孔、伤口等处侵入,发病后的植株一般表现为坏死、腐烂或萎蔫。
植物疫病的种类及防治方法植物疫病,分细菌性和真菌性两大类,真菌性中又为分以早疫病为代表的高等真菌和以晚疫病为代表的低等真菌,有“早高晚低”的说法。
现就自己收集到的有限资料对其作简要概述,整理如下:一、细菌性疫病:细菌性疫病(有时候也简称疫病),是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所致。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2-3年。
植株发病后产生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从植物叶的水孔、气孔及伤口侵入。
该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30℃,高湿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
主要危害作物有:菜豆、扁豆等豆科作物,胡萝卜,丁香,桑,木薯等,以菜豆细菌性疫病为例,其主要侵染叶、茎蔓、豆荚和种子。
幼出土后,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变褐色,干枯变薄,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易破裂。
严重时病斑相连,全叶枯干,似火烧一样,病叶一般不脱落。
高湿高温时,病叶可凋萎变黑。
茎上染病,病斑红褐色,稍凹陷,长条形龟裂。
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褐色,干枯后组织变薄,半透明,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
豆荚上初生油浸状斑马点,扩大后不规则形,红色,有的带紫色,最终变为褐色。
病斑中央凹陷,斑面常有淡黄色的菌脓。
二、真菌性疫病(一)高等真菌疫病: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类为茄科植物,如番茄、辣椒、马铃薯、茄子的早疫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链格孢属。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轮纹。
成株期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发展。
初期叶片呈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轮纹斑,边缘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
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主要症状是病部有(同心)轮纹,在有些作物上又称轮纹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通过气流、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从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6~28℃,高温高湿发病重。
(二)低等真菌疫病: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侵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