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报告2012054015杨小静
- 格式:doc
- 大小:15.25 MB
- 文档页数:9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实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
本实验主要运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水、食物等自然样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各种培养基、试剂和染色剂。
2. 仪器: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培养箱、灭菌锅、天平、滴定管、移液器、试管、平板、接种针等。
四、实验步骤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本,如土壤、水、食物等,对其进行处理,提取微生物。
2. 微生物的分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和观察,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3. 微生物的纯化: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纯化,得到单一的微生物菌株。
4.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5.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的分离:通过分离,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和真菌,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2. 微生物的纯化:通过纯化,得到单一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菌株。
3.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和分析,确定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掌握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七、实验体会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微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生物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2.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
3. 观察和比较不同微生物产生的效应。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取适量琼脂糖、胨粉、酵母浸膏等材料,加入适量蒸馏水煮沸溶解,煮沸后装入培养皿中,冷却并凝固。
2. 无菌操作:将培养皿放入高温高压锅中,进行高温高压处理,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避免外来微生物污染。
3. 接种微生物:选择需要培养的微生物菌株,用无菌棉签取少量微生物悬液在琼脂糖培养基表面涂抹均匀。
4. 培养条件控制: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的时间和形态特征。
5. 结果观察与分析:观察不同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微生物产生的效应。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
有些微生物在培养基上形成了均匀的菌落,有些则形成了不规则的斑点状。
同时,可以观察到菌落的颜色、大小、形状等也存在差异。
实验结论:1. 不同微生物菌株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征不同。
2. 微生物的生长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等。
3. 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可以用于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存在的问题:1. 对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控制不够精细,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
2. 对微生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不够准确。
改进方案:1. 对微生物的培养条件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对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更加准确的观察和描述,可以通过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微生物的细节结构。
备注:本报告中的微生物实验为虚构实验,仅作为示例展示微生物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实际实验应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和操作。
微生物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地球上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培养和鉴定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以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培养基、显微镜、培养皿、试管等。
2. 实验方法:采集样品、制备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显微观察和鉴定等。
二、实验过程1. 采集样品:我们选择了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微生物的采集,包括土壤样品、水样和不同食物表面的拭子样品。
2. 制备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求,我们制备了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如富含碳源、氮源和矿物质等。
3. 培养微生物:将采集到的样品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接种,并分别置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4. 显微观察和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微生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进行初步鉴定。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我们发现培养皿中出现了很多微生物。
通过显微观察,我们发现了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类别,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1. 真菌类微生物我们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并鉴定了一种纤维状的菌丝状微生物,初步判断为真菌类。
根据其结构和颜色,我们推测这可能是一种放线菌。
放线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对于分解有机物质和抗生素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放线菌的发现为潜在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2. 病原菌类微生物在拭子样品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圆形、革质质地的微生物,初步鉴定为一种病原菌。
病原菌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
这次实验的结果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卫生,并重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3. 酵母菌类微生物在水样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悬浮于水中的微生物,形态呈球状,初步判断为酵母菌。
酵母菌是有机物质的腐败者,也是食品、酒类和酵母发酵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鉴定和进一步培养,我们可以研究这种酵母菌的生理特性和应用潜力。
四、实验总结与展望本次微生物实验通过采集样品、培养和鉴定微生物,深入了解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琼脂培养基、试管、无菌移液器、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准备琼脂培养基,将琼脂培养基加热至液态状态后倒入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用无菌移液器在琼脂表面均匀涂抹微生物样本。
2. 将涂有微生物样本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3.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培养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微生物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信息。
4. 利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拍摄,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生长状态。
实验结果:在25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60%的条件下,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落数量呈指数增长;在3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状况最佳,菌落呈现出圆润饱满的状态;而在2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霉菌的生长速度最慢,菌落数量增长缓慢。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微生物的生长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生长规律。
这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提供了依据。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微生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特性,为微生物的应用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微生物实习报告本次微生物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
实验操作部分包括细菌的培养、纯化、鉴定、药敏试验等;而报告撰写部分则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本人对本次微生物实习的报告撰写部分的总结。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细菌菌种的培养与鉴定,学习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和工业领域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掌握细菌在人类医学、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和应用技术。
本次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菌的培养和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细菌的鉴定和特性分析。
二、实验操作和结果1.细菌的培养和分离我们以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四种常见细菌为实验样本。
首先,我们拿到细菌菌液,进行接种和培养。
接种方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平板上进行涂布,由于接种环接触到的是有机物,所以需要高温高压灭菌,避免带入其他菌种。
接着进入培养箱内进行培养。
在培养箱内我们调节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光照强度、细菌营养等等条件,将每个菌种进行生长培养。
生长时间根据不同的菌种有所不同,肠杆菌需要1-2天,而枯草芽孢杆菌则需要5-6天生长才能够进行观察。
最后,我们将培养好的菌种进行分离。
分离涂板是通过不同的脱培养方法将板上的细菌分群,来获取不同菌落形态、色素沉淀和其他的特性。
分离后,肉眼下可以看到不同菌种形态、大小、色泽的差异,并从中获得多种不同的单菌株。
2.细菌的药敏试验对于一些人类疾病的治疗,我们使用的是抗生素,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就是通过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来测试细菌的抗药性,来选择对细菌具有较好杀菌作用的抗生素。
具体的实验操作是,在琼脂培养基上涂布细菌菌液,然后在其表面筛选几种指定抗生素,形成抗生素浓度的梯度,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判断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受力和敏感性。
3.细菌的鉴定和特性分析为了确定细菌种类,我们需要进行鉴定。
鉴定细菌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通过微观形态、生理特性、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式来区分细菌。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简单生理生化试验的方法。
3. 熟悉微生物鉴定的一般程序。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通过纯化培养,可以得到单一种类的微生物,便于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等。
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分离(1)土壤样品采集:取适量土壤样品,置于无菌试管中。
(2)土壤样品处理:将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振荡混匀,制成土壤悬液。
(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悬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4)挑取单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2. 微生物形态观察(1)革兰氏染色:将纯化后的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形态和染色特性。
(2)显微镜观察:将菌落制成临时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1)糖发酵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糖发酵管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气泡。
(2)V-P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V-P试剂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已知的微生物分类学知识,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分离: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
2. 微生物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产生气泡;V-P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菌为葡萄球菌属。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它涉及到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生态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微生物的繁殖规律和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细菌和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选择性培养基。
实验器材包括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等。
2.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将培养皿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涂抹不同的微生物样本。
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微生物样本接种到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选择性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情况,以了解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
实验结果在琼脂培养基上,我们观察到细菌和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迅速生长。
细菌呈现出白色或黄色的菌落,而酵母菌则呈现出乳白色的菌落。
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
例如,某些细菌只能在含有特定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其他培养基上则无法繁殖。
讨论与分析微生物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温度和湿度,使其处于适宜的范围,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这与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有关。
不同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需求差异导致它们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
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和适应性使其在自然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参与了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工程和医学领域。
例如,利用细菌进行基因工程,可以生产出许多重要的药物和化学物质。
然而,微生物也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某些微生物会引起传染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此外,微生物还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影响因素。
微生物检验实验报告微生物检验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源、环境等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样本的微生物检验,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存在情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分析不同样本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3. 了解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本,如食品、水源、空气等;2. 样本处理:将样本分别进行过滤、培养和培养基涂布等处理;3. 培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并进行培养;4. 观察和记录: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并记录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结果和讨论:1. 食品样本我们采集了市场上的鸡肉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结果显示,鸡肉样本中存在大量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这表明鸡肉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因此,在食用鸡肉时,应注意烹饪充分,以杀死潜在的致病菌。
2. 水源样本我们采集了自来水和河水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结果显示,自来水样本中微生物数量较少,符合卫生标准。
而河水样本中存在大量的肠道致病菌和其他细菌,这表明河水受到了污染。
因此,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直接饮用河水,以防止疾病传播。
3. 空气样本我们采集了室内和室外空气样本,并进行了微生物检验。
结果显示,室内空气中存在较多的真菌,可能与室内潮湿环境有关。
而室外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少,符合正常范围。
因此,我们在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潮湿环境,以减少真菌滋生。
五、结论通过本次微生物检验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食品样本中存在潜在的致病菌,食用前应进行充分烹饪;2. 河水样本受到了污染,应避免直接饮用;3. 室内空气中存在较多的真菌,应保持良好的通风。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实验结果。
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采样和培养,观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和生长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培养基、标本采集工具、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采集样本,在实验室周围的不同环境中,如土壤、水源、空气等地方进行样本采集。
注意避免污染和混入外部微生物。
2. 培养微生物,将采集到的样本分别涂抹在含有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然后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 观察生长,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不同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数量、形态、颜色等。
4. 显微镜观察,将培养好的微生物样本取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发现,在不同环境中采集到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在土壤样本中,发现了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颜色。
而在水源中,微生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但数量较为集中。
在空气样本中,微生物数量较少,主要以细菌为主。
在培养基上观察到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结果。
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生长旺盛,形态各异,而水源和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生长速度也较慢。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在土壤样本中,微生物的形态多样,有的呈现出丝状、菌丝状,有的呈现出球状或梭状;而在水源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形态相对单一,多为球状或梭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长特性。
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展现出了不同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状态,这为我们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学和环境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此外,本次实验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为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这些实验数据,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1. 马克思, 《微生物生态学导论》, 人民出版社, 2008.2. 李华,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手册》, 科学出版社, 2010.3. 王明,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15(3): 45-52.。
油镜使用实验报告范文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染色与形态观察第一部分:显微镜的使用一、目的要求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油镜的使用原理和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学会正确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
3.了解各种显微镜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原理(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可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目镜、镜筒、基座回转器、物镜、载物台、光圈、聚光器、光源、镜臂、细调节器、粗调节器等。
2、光学部分:目镜、物镜、聚光器、光圈、光源。
(二)放大倍数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
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这时光圈就要打开得愈大。
显微镜的性能受物镜的分辨距离或分辨力所限制。
分辨距离即透镜所能分辨的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分辨距离愈小,透镜的分辨力愈高,物像也就愈清晰。
因此常以分辨距离来衡量显微镜的分辨力。
R=0.61λ/N.A式中:R-----分辨距离;λ------作用光的波长;N.A------数值口径。
一些介质的折射率介质空气水玻璃香柏油折射率1 13 55 1.56三、实验内容(一)材料: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
(二)方法:细菌很小,须使用油镜方可观察到。
油镜是显微镜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观察时与玻片非常接近,稍不小心即可压碎玻片,更严重的是损坏镜头,故必须极其仔细地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1、为使低倍镜取得最适之光源,可将低倍镜头调节到离载物台约1cm的高度,将聚光器提高,光圈完全打开,然后调节电压旋钮至视野最合适。
2、滴一滴香柏油,固定于载物台上,用推动器调节到载物台正中。
在双目侧视下,下旋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入油中几乎与标本片相接触。
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生殖和生长过程,探讨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并了解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仪器•培养皿•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等)•显微镜•特定培养基实验步骤1.采集环境样品,如土壤样品。
2.将环境样品均匀撒在培养皿中。
3.添加适当的特定培养基。
4.将培养皿密封并放置在恰当的温度下,供微生物生长。
5.每隔一段时间,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培养皿中出现了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这些微生物在培养基的刺激下,在恰当的温度下迅速繁殖并形成了不同的群落。
具体来说,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细菌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在实验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细菌。
它们以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菌落形式存在,并在培养皿中迅速增殖。
2.真菌真菌也是常见的微生物之一,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种类的真菌,如黄曲霉、酵母菌等。
真菌以菌丝形式生长,并在培养基上形成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菌落。
3.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出现在培养皿中,它们以各种不同形态的单细胞存在。
有的原生动物以自由游动的方式移动,有的以摄食细菌等方式获取营养。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繁殖方式和特点。
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并为环境保护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在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微生物的研究,并合理利用微生物资源,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Smith, D. L., & Bond, P. L. (1999).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attaching representative bacteria to PVC surfaces in a laboratory model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ater research, 33(3), 557-564.[2] Kumar, C. G., & Anand, S. K. (1998). Significance of microbial biofilms in food industry: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42(1-2), 9-27.[3] Rosenberg, E., & Ron, E. Z. (1999). High-and low-molecular-mass microbial surfactant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52(2), 154-162.。
微生物检测报告
为严格监控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源的动态,确保终产品的安全性,技术员于2014年12月11日对生产工程中的自来水、工人的手、工衣、传送带以及成品苹果表面的细菌、霉菌进行了检测试验,并与12月15日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记录。
现将微生物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分析及建议:将检测结果与规定进行比对,工人手上的霉菌数量1.5×102 CFU/mL 高于规定中的1.2×102 CFU/mL,其余检测项目均符合规定要求。
建议生产车间确保洗手间的紫外灯在工作时间内正常照射,并监督工人严格洗手程序,杜绝污染。
品质技术部
2014年12月15日。
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报告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不同样本(如自来水、空气、土壤、食品等)- 培养基(如琼脂、营养琼脂等)- 培养皿- 培养箱- 显微镜2. 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从不同来源采集样本,如自来水龙头、室内空气、户外土壤等。
2) 样本处理:将样本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进行均匀悬浮。
3) 培养基接种:将悬浮液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并在培养皿上标记样本来源。
4) 培养皿培养: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
5) 观察和记录: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不同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6) 显微镜观察:选取培养良好的菌落,进行显微镜观察,进一步确认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自来水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主要存在细菌类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来源于自来水处理过程中的不洁操作或管网污染。
这提示我们在饮用自来水时应注意消毒和过滤,以防止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2. 空气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存在真菌类微生物较多。
这些真菌可能来自于室内的潮湿环境、室外的自然环境等。
有些真菌可能对人体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特别是对过敏体质的人。
因此,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定期清洁和消毒是预防室内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3. 土壤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存在丰富的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质量和健康程度,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食品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室报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测量不同大小微生物的大小,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殊特征以及对它们的分类。
实验方法:1. 准备照相显微镜和放大物体;2. 将待观测微生物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3. 加入少量染料并将其涂匀覆盖;4. 将载玻片移至显微镜下,红外线光源下控制光线的亮度,将微生物的图像放大至目标大小;5. 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目标大小进行计算,并记录下其测量结果;实验结果:使用上述实验方法,共分别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进行大小测量,并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表1. 不同菌株微生物大小测量结果菌株 | 菌丝长度(μm) | 菌孢长度(μm) | 细菌长度(μm)-----------------------------------------------A | 50-60 | | |B | 30-40 | 5-6 | |C | 20-25 | 2-3 | 1.2-1.5 |D | | | 3.5-4.5 |以上数据表显示了不同微生物的大小范围。
其中,实验发现,霉菌的菌丝长度最大,而酵母菌和细菌则相对较小。
小结:本实验给出了微生物大小的基本测量数据,并且证明了不同微生物的大小是有区别的。
这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也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1] 桑巴斯瓦央蒂, 金钱龙. 显微镜下的电荷力显微镜图像微生物大小特征研究[J]. 桑巴氏微生物学报, 2015, 15(2): 56-63.[2] 李森, 许嘉宜. 微生物的分类[J]. 生物学知识, 2013, 18(4): 1-3.。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特征和行为,加深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显微镜- 高倍显微镜镜片- 细菌培养基- 细菌培养皿- 酵母菌粉末- 滴管- 洗净的玻璃片2. 实验步骤:1. 准备细菌培养基: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制备细菌培养基,并倒入细菌培养皿中。
2. 取一小撮酵母菌粉末,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得到酵母菌悬浮液。
3. 使用滴管取一滴酵母菌悬浮液,滴在洗净的玻璃片上。
4.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逐渐调节放大倍数,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运动情况。
5. 重复步骤4,观察细菌的形态和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与讨论:1. 酵母菌观察: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通常呈椭圆形或圆形,大小约为5-10微米。
酵母菌的细胞壁坚韧,外观光滑,呈现出浅黄色或乳白色。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酵母菌能够进行分裂繁殖,通过菌落的形成,酵母菌能够形成新的个体。
2. 细菌观察:细菌是一类非常微小的微生物,通常需要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细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包括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细菌的大小通常在1-10微米之间。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细菌具有高度的运动性,通过鞭毛或纤毛的摆动,细菌能够在液体中迅速移动。
3. 实验结果的意义:通过这次微生物观察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参与了许多生态过程,如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
同时,微生物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有些微生物能够引起疾病,而另一些微生物则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
结论:微生物观察实验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使我们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情况。
微生物实验报告报告标题:微生物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目的在于探究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微生物、观察和记录测定结果等步骤,对微生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具有差异性,不同微生物在pH值、温度、氧气等因素下的适应性不尽相同。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微生物的生长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pH值、氧气和养料等因素。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实验方法:1. 随机选取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2. 准备培养基,控制其中某些成分的浓度和温度,以模拟不同条件下的环境。
3. 在培养基中接种微生物样品,通过灭菌操作保证无外界微生物干扰。
4. 设置不同的实验组,调节培养基的pH值、温度、氧气等因素。
5. 分别将培养基培养在不同条件下,设置对照组以监测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情况。
6.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大小、菌液浑浊度等。
7. 重复实验多次,取得可靠的数据。
实验结果:1. 在较低pH值条件下,有些微生物能够适应并繁殖,而有些微生物则无法生存。
2.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性,有些微生物在较高温度下生长迅速,而有些微生物则需要较低温度。
3. 对于氧气需求不同的微生物,其生长情况也存在差异,有些微生物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则可以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4. 不同培养基中的养料成分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有些微生物对某些养料有特殊需求。
讨论:本实验研究了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微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用于微生物的鉴定和分类,也可以为微生物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中的结果还可以作为其他相关研究的参考,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适应机制。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的研究,得出微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差异性的结论。
一、实验名称微生物菌落计数及鉴定二、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微生物菌落计数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菌落特征。
3. 熟悉微生物菌落鉴定的一般步骤。
三、实验原理微生物菌落计数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估算微生物的群体数量。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待测样品进行一系列的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于琼脂平板上,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待菌落长成后,通过计数一定面积内的菌落数量,推算出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四、实验材料1. 样品: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仪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移液器、涂布器、培养箱等。
4. 试剂:生理盐水、无菌水、10%氢氧化钠溶液、0.1M盐酸溶液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分别制成固体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高压灭菌后备用。
2. 稀释:取适量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
3. 涂布:将稀释后的样品用涂布器均匀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4. 培养:将涂布好的平板置于培养箱中,根据不同菌种选择合适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5. 计数:待菌落长成后,选取菌落数量适中的平板进行计数。
以平板上30-300个菌落为宜。
6. 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等,初步判断菌种。
然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实验,如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等。
六、实验结果1. 菌落计数:经过稀释和涂布,计数出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2. 菌落特征:根据菌落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等特征,初步判断菌种。
3. 鉴定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等鉴定实验,确定菌种。
七、讨论1. 在进行菌落计数时,应注意稀释比例的选择,以保证菌落数量在适宜范围内。
2. 在涂布过程中,要保证涂布均匀,避免菌落重叠。
3. 在培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时间等,以保证菌落正常生长。
4. 在菌落鉴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菌落特征,结合生化试验等方法,提高鉴定准确性。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其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常见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
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实验一:微生物的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为短杆状,酵母菌为单细胞球形,青霉菌则形成了长丝状结构。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上的差异。
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我们使用了琼脂平板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分别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在琼脂平板上,我们观察到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的菌落。
菌落的形状和颜色不同,说明了它们在生长环境以及营养需求上的差异。
实验三: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分别接种到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观察其产生气体、酸碱性变化以及产生的其他物质。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观察到了产气现象,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大肠杆菌通过代谢葡萄糖产生了气体和酸性物质。
而在酵母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酵母菌通过发酵过程代谢葡萄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
而在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液体呈现碱性,说明了青霉菌通过代谢过程产生了碱性物质。
实验四: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我们选取了酵母菌来进行面包制作实验。
将酵母菌接种到面团中,观察到发酵过程中面团的体积膨胀了许多。
面包烘烤后,得到了松软、蓬松的面包。
这说明了酵母菌在面包制作中的重要性,其通过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从而使面包具有松软的口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土壤的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的关键微生物,还在食品加工、药物生产以及环境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代谢和对环境的影响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微生物在各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检测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学号:2012054015 姓名:杨小静实验目的:本次脓汁粪便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旨在通过培养基制备,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以及细菌鉴别实验如革兰氏染色法,血浆凝固酶试验,药敏试验,半固体接种法实验,从而对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初步掌握微生物试验的基本技能和原理,也有助于无菌观念的树立。
1.实验器材:接种针、接种环、油性笔、打火机、试管架、普通冰箱、冷藏室、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电炉、蒸馏水、玻片缸、消毒液、1‰新洁而灭、天平、砝码、细菌干粉培养基、锥形瓶、量筒、试管筐、糖发酵管、灭菌平皿、试管(棉塞)、刻度吸管、洗耳球、称量纸、硫酸纸、牛皮纸、橡皮筋、尺子2.实验方法与步骤:①培养基的制备②细菌的分离培养③细菌的纯培养④细菌的形态学检查⑤细菌的生化试验等⑥细菌的血清学试验、结果第一次实验2.1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和灭菌如下图表格内容要求所示制备培养基。
表一组号培养基称量(g) 水量(ml)煮沸(次)分装(ml)备注(40人份)1 营养琼脂11.4 300 4瓶,500ml瓶,平板2~4 营养琼脂 2.9 75 3 5 15支×3,中试管,斜面5~7 营养肉汤 1.1 50 1 3 15支×3,小试管,液体8~10 半固体 1.9 50 3 3 15支×3,小试管,高层第二次实验2.1手指和空气的细菌学检查实验步骤:1空气的细菌学检查:每组1个营养琼脂平板,选择采样地点(实验室、卫生间或任选地点),将平板盖打开,盖朝下放置在平板旁边,平板暴露于空气中15分钟,然后平板倒扣盖上,作标记。
37℃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CFU/m3 =50000N÷AT≈86N(直径7cm平板)。
N:平板上的菌落数。
A:平板面积(平方厘米)。
T:采样时间(分钟)。
CFU /m3 =50,000N÷AT ≈83332手指皮肤的细菌学检查:上:甲、丙→常规洗手甲和乙、丙和丁共用1个平板下:乙、丁→标准洗手第1格为洗手前,第2格为洗手后,第3格为消毒后,第4格空白对照在培养基表面触摸2~3厘米手指皮肤细菌检查结果分析比较洗手前后细菌的种类。
洗前细菌种类多。
洗后细菌种类少。
洗手能洗掉大多数暂住菌。
比较常规和标准洗手的细菌数量。
常规(简单)洗手,平板上细菌数量少。
标准洗手,平板上细菌数量多。
原因:常住菌数量大,牢固附着在皮肤上,常洗不掉,可洗松动,经摩擦接种、脱落到培养基上,显示细菌更多碘酒和酒精棉球消毒以后没有细菌生长。
空白对照有没有细菌生长。
第三次实验2.2细菌的分离与培养2.2.1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取脓汁标本在普通平板表面划线,取粪便标本在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菌,在37℃培养18~24h ,从而分离出单个菌落。
小组实验分工甲→脓汁标本(pus specimen)→营养琼脂平板(nutrient agar plate)乙→脓汁标本(pus specimen) →营养琼脂平板(nutrient agar plate)丙→粪便标本(stool specimen)→伊红美蓝(eosin methylene blue plate)丁、戊→粪便标本(stool specimen) →伊红美蓝平板(EMB plate)2.2.2观察形成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表面、颜色。
第四次实验2.2.3细菌的纯培养:取脓汁标本在普通平板上的黄色、白色单菌落,粪便标本在伊红美蓝平板上的紫黑色、淡粉红色单菌落接种在四个斜面培养基,标记,在37℃培养18h。
注意事项:从斜面上取菌时,一般只取半个小菌落大小的菌量;接种环或接种针在菌苔上轻刮一下即可。
2.3细菌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2.3.1革兰染色法观察细菌形态。
涂片的制备甲→金黄,紫黑。
乙→白色,粉红。
丙→金黄,紫黑。
丁→白色,粉红。
甲:金黄色乙:白色丙:紫黑丁:粉红色、①手持载玻片一端,涂膜朝上,两个涂膜快速通过火焰外层3次,时间2~3秒钟。
②促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固定在载玻片上,以免染色水洗的时候,细菌被水洗掉。
染色:结晶紫→初染1分钟→水洗→卢戈碘液→媒染1分钟→水洗→95%乙醇→脱色约20秒钟→水洗稀释→复红→复染1分钟→水洗→吸干,镜检。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图片分析:1用普通平板,从浓汁标本中分离得到金黄、白色两种菌落,这两株细菌,显微镜油镜下均为G+球菌,排列不规则,呈葡萄串状,是典型的葡萄球菌。
结合菌落色素,这两株葡萄球菌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2用伊红美蓝平板,从粪便标本分离、获得紫黑色和粉红色半透明两种菌落。
紫黑色菌落可能是能分解乳糖的非致病菌大肠埃希菌。
粉红色菌落是不能分解乳糖的致病菌。
显微镜下,均为G-杆菌,散在排列,从形态上不能鉴别是什么细菌。
第五次实验2.4细菌生化反应鉴定2.4.1糖发酵试验用接种针分别挑少许紫黑和粉红色的细菌接种到葡萄糖发酵管和乳糖发酵管中,在37℃下,培养24小时,观察其产酸产气情况。
甲→紫黑→①葡萄糖乙→紫黑→②乳糖丙→粉红→③葡萄糖丁→粉红→④乳糖糖发酵试验结果2.4.2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甲→金黄菌液乙→白色菌液丙→紫黑菌液丁→粉红菌液接种环分别取黄、白、紫黑、粉红色四种菌液3~6ul×2环,各自在四个平板上,作平板密集划线接种细菌(纱窗样)。
设计三点,三点之间等边三角距离,点距离平皿边缘约15mm。
作标记:青、链、庆。
镊子火焰消毒,夹取相应的药物纸片,平贴在已设定的位置上,按压,最后镊子火焰灭菌。
37℃18~24小时培养,观察结果。
乙白色菌液、甲金黄菌液丙紫黑菌液丁粉红菌液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录入)青霉素先锋霉素Ⅴ庆大霉素金黄细菌—++白色细菌—++紫黑细菌—++粉红细菌—++注:耐药-,中度敏感±,敏感+。
2.4.3血浆凝固酶试验取二滴兔血浆置于洁净的玻片上,分别用接种环取白色和黄色菌苔(2~3个菌落的菌量)与血浆研磨混合,涂匀呈云雾状,立即观察结果。
白色菌液金黄菌液2.4.4半固体接种法接种针斜面取四种不同颜色的细菌,各自接种进四个半固体培养基,从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垂直刺入,到达培养基底部4/5处,再循原来的路线,退出接种针。
在37℃下,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2.4.5 痢疾血清玻片凝集反应取载玻片1张,滴加痢疾血清和生理盐水各15ul,2滴。
用接种环挑取少许紫黑色菌落和粉红色菌落,各自与上述混合液液滴混匀,观察结果。
3.实验结果与讨论3.1脓汁和粪便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
3.1.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的结果。
脓汁中的细菌在普通平板上形成黄色和白色菌落。
粪便中的细菌在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紫黑色和粉红色菌落。
伊红美蓝为指示剂,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的作用。
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使伊红美蓝呈色,形成紫黑色菌落,且有金属光泽;肠道致病菌不发酵乳糖,菌落成粉红色,有时可因碱性物质较多,细菌带负电荷染上美蓝而成蓝色菌落。
3.1.2观察细菌形态的实验结果。
脓汁的黄色和白色菌落中的细菌革兰染色紫色,阳性,萄萄串珠样排列球菌,疑似葡萄球菌。
紫黑色和粉红色的细菌呈杆状,粉红色,说明为革兰氏阴性菌。
用革兰染色法观察细菌的形态时脱色时间不要太久免得影响实验结果,油镜放入光路之前,一定要在标本的观察部位上加一滴浸油。
使用后记得擦洗干净。
3.1.3糖发酵试验结果。
不同细菌具有不同的糖分解酶,分解各种糖的代谢产物也各不相同,有的产酸,有的产酸又产气,据此,可以鉴别各种细菌。
紫黑色细菌在葡萄糖和乳糖发酵罐中皆变色和产生气泡,说明紫黑色细菌均能分解葡萄糖和乳糖,产酸产气。
粉红色细菌在葡萄糖发酵管中变色但不产生气泡,说明其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在乳糖发酵罐中既不变色又不产生气泡,说明其不能分解乳糖,不产酸不产气。
在进行糖发酵试验时,试验完成后,管口不能朝上,这是因为管口朝上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会溢出,观察不到正确的实验结果,最终会影响到细菌的最终鉴定。
3.1.4药敏实验结果。
表二常用药敏试验纸片判断标准抗菌药物纸片含药量耐药抑菌圈直径(mm)耐药中度敏感敏感青霉素G(葡萄10单位≤28 - ≥29球菌)链霉素10微克≤11 12~14 ≥15庆大霉素10微克≤12 13~14 ≥15四环素30微克≤14 15~18 ≥19氯霉素30微克≤12 13~17 ≥18磺胺300微克≤12 13~16 ≥17表四药敏实验结果分析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黄色细菌+ + +白色细菌+ + +紫黑细菌- + +粉红细菌- + +注:耐药-,中度敏感±,敏感+G+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
感染后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好。
G-粉红色和紫黑色细菌对青霉素耐药,对链霉素敏感。
感染后用链霉素治疗效果较好。
G+球菌和G-杆菌对广谱抗菌素庆大霉素都敏感。
3.1.5血浆凝固酶试验的结果分析。
观察到黄色菌落的细菌能使血浆产生颗粒性物质,说明其为凝固酶阳性,是致病菌;白色菌落细菌不出现凝集反应,说明其为凝固酶阴性,不是致病菌3.1.6紫黑色和粉红色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结果。
紫黑色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内呈扩散生长,培基混浊,说明该细菌有鞭毛;粉红色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内沿接种线生长,培基清澈透明,说明该细菌无鞭毛。
表五紫黑色和粉红色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紫黑菌落粉红色菌落葡萄糖乳糖半固体葡萄糖乳糖半固体⊕⊕+ + - -3.1.7痢疾血清玻片凝集反应的结果分析。
紫黑色菌落的细菌不能使痢疾血清产生颗粒性物质,说明其不是引起痢疾的致病菌;粉红色菌落的细菌使痢疾血清产生颗粒性物质,说明其是引起痢疾的致病菌。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颗粒性抗原(细菌)与特异性抗体混合,如果比例合适,则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机制是由于抗原与其相应抗体间存在着相对应的极性基。
极性基的相互吸附,使抗原外周的水化膜除去,由亲水溶胶变成憎水溶胶。
电解质具有降低电位的作用,使抗原颗粒间的排斥力消除,从而产生了凝集现象。
附肠道各菌属生化反应鉴别表。
表六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半固体+产酸或阳性, ⊕产酸产气,-阴性, +/-多数阳性, -/+多数阴性, √不确定。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得脓汁和粪便标本细菌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七 (+ 产酸或阳性, ⊕ 产酸产气,- 阴性, +/- 多数阳性, -/+ 多数阴性, √不确定)埃希菌属 ⊕ ⊕ ⊕ ⊕ √ -志贺菌属 + √ √ +/- -/+ -沙门菌属⊕/+ - ⊕ ⊕ - -霍乱弧菌 + - + + + +变杆菌属⊕- √ - √ +标本 菌落形态血浆 凝固酶葡萄糖乳糖 半固体培养基 痢疾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结论脓汁 黄色 G +球菌 ++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 G +球菌 - + + + 白色葡萄球菌 粪便 紫黑G -杆菌 ⊕ ⊕ + - + + 大肠埃希菌 粉红G -杆菌 + - - + - + + 福氏志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