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6
技巧(对应学生用书P32)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表达技巧常见题型主要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抻面①阿城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
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
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
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
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
专题二真题精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专题一小说阅读——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涯本专题根据高考考情,结合小说的要素,准备从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语言题和主旨题、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这六个考点来突破。
每一考点再根据出题情况总结出典题题型,对每种题型从典题试做、辨析技巧、解题技巧等方面突破,然后形成一套独特的解答小说文本的解题技巧。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近三年全国卷Ⅰ、Ⅱ对小说文本考查情况统计如下:年份及类型、题号、题干、题型题型题号、题干、年份及类型、题目、作者分值分值题目、作者(1) 下列对小(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综合性综合性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选择题选择题的分析鉴赏,2016·高考全最恰当的两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项是 (5 分)2016·高考全国卷甲《战争》 [美]迈尔尼(2) 小说中的(2) 小说以国卷乙《锄》“锄”为标李锐女主人公有人物形象特分析标题作题,有什么寓哪些性格特点题用题意?请结合点?请简要全文简要分分析。
(6 分)析。
(6 分)(3)小说以次要形象作情节作用题(3)小说较为2015·高考全国卷Ⅰ 《马兰花》李德霞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电话”为用题夸张地连续枢纽连接人使用“几物、安排情万”“几百节,这样处理万”之类的有什么作词语描述百用?请简要亩园的历史,分析。
(6 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分)(4) 小说写的(4)“我不是只是战争中锄地,我是过的一个小故瘾”这句话,事,却用了既是理解六“战争”这分析 (探究 )标分析人物语安爷的关键,样一个大题题作用题言题也是理解小目,你认为这说主旨的关样处理合适键。
请结合全吗?请结合文进行分析。
全文,谈谈你(8 分)的观点。
(8 分 )(1) 下列对这(1)下列对本篇小说思想文相关内容内容与艺术和艺术特色特色的分析综合性 5选 2综合性 5选 2的分析和鉴和鉴赏,最恰赏,最恰当的当的两项是2015 ·高考全(5 分)两项是 (5 分)国卷Ⅱ 《塾师(2) 小说有明老汪》刘震云暗两条线索,(2)东家老范分别是什人物形象特是一个什么情节手法题样的人?请么?这样处点题结合全文简理有什么好要分析。
技巧(对应学生用书P32)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表达技巧常见题型主要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抻面①阿城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
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
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
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
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
6 《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宝钗.( ) 嗽.疾( ) 苛.责( ) 铫.子( ) 虎视眈.眈( ) 【答案】 chāi sòu kē diào dā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将⎩⎨⎧()将.养()将.官( )将.进酒 (2)强⎩⎨⎧( )勉强.( )强.烈( )倔强.(3)奔⎩⎨⎧( )投奔.( )奔.跑 (4)症⎩⎨⎧( )病症.( )症.结 2.语境辨析法 (5)小明在宿.( )舍说了一宿.( )有关星宿.( )的常识。
(6)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 )手都号.( )啕大哭起来。
(7)西藏.( )的布达拉宫收藏.( )着宝藏.( )大藏.( )经。
【答案】 (1)jiānɡ jiàn ɡ qiānɡ (2)qiǎnɡ qián ɡ jiàn ɡ (3)bèn bēn(4)zhèn ɡ zhēnɡ (5)sù xiǔ xiù (6)hào háo (7)zàn ɡ cán ɡ zàng zàn 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娇chēn ( )chēn ( )目diān ( )覆 (2)⎩⎨⎧k ē( )刻枝kē( )沉kē( )【答案】(1)嗔瞋颠(2)苛柯疴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委屈·委曲三峡地区单程最长的漂流项目日前正式对游人开放。
这里河道________(委屈/委曲),激滩重叠。
漂流线的两岸景色优美,河道时而在田边,时而在林中,时而乱石穿空,时而水雾蒸腾。
(2)固然·虽然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公共利益”的民生工程,各地的“大兴土木”________(固然/虽然)好,但也要把一切都建立在“求真务实为民”的思想基础上。
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自然会支持你“站在台上”。
《红楼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2.初读《红楼梦》,能复述《红楼梦》的故事梗概,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思想。
3.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重难点: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思想。
2.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A级)1、《红楼梦》的地位《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
她是世界文学中一颗最灿烂的明珠。
世界文学史上为一个作家专门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只有两个:一个是红学会,一个是莎学会.可见她的影响之大。
研究《红楼梦》的学会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有专门的学术杂志《<红楼梦〉研究》学刊。
中国清朝有谚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2、高鹗续书的功与过功劳:①将全书写完,使故事、人物有了完整的结果。
②依据原书线索,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
③部分章节和环境描写很精彩。
问题:①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削弱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量.②某些方面歪曲、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和谐统一.如黛玉支持宝玉雪八股文。
3、当代续书作者当代影响最大的续书是作家张之续写的《红楼梦新补》,共三十回,依据曹雪芹留下来的后三十回提纲续写而成,但在语言、风格、诗词等方面不如高鹗的续写。
4、《红楼梦》的版本(1)抄本系统(脂评本)①甲戌本16回本(乾隆十九年)。
②己卯本41回加两个半回(乾隆二十四年).③庚辰本78回(乾隆二十五年,价值最大的版本)。
戚蓼生序本80 回。
研究《红楼梦》以抄本为主。
(2)印本系统①程甲本。
乾隆五十六,程伟元用排版印刷,高鹗补了四十回.②程乙本。
程伟元第二次排版印刷,高鹗加工润色.5、脂砚斋脂砚斋是何许人,姓什么?不得而知。
单元能力整合单元话题阐释——主题一、小说的灵魂——主题1.写不厌的“母题”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有时我们也将它们称为主题,但这些主题都是一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母题”。
2.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复杂性:有时,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比作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更深厚。
矛盾性: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与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正好大相径庭。
二、主题的形成1.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如本单元的《丹柯》《炼金术士》等。
2.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等。
三、主题的实现1.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不应当说是衡量一篇好小说的标准。
如《老人与海》中大海的意象既可以理解为人生,也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困境,它的主题是多义的。
2.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专职。
如《复活》——灵魂的救赎;《红与黑》——虚荣与野心;《老人与海》——不屈于命运。
3.模糊处理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就有了多种可能。
阅读能力整合一、考查类型高考对小说主题的考查,常见问题有:1.请总结小说的主旨(或概括小说的主题)。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3.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4.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5.你能举例说明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吗?另外,还包括对小说题目双关意义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对有关深化主题的语句的理解等。
二、答题指津1.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1)从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
(3)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
这5种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并非完全独立。
2.主旨的概括形式:(1)通过……赞扬了……(2)批评了……三、典题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专题三轮考小说阅读(14分)――全取满分有困难,力争12分笑开颜2017年3套全国卷1套考小说、2套考散文,自此小说不再是文学类文本唯一选择,成为轮考点已成必然趋势。
相对于散文阅读,小说阅读显然从阅读难度和解题难度上均降低不少,并且全国卷新采用的“ 1客观(4选1,选不正确一项)+ 2主观”的形式也较以前降低了难度,因此,虽说全取满分有困难,但还是应该力争12分的高分线。
第1讲情节类题失分探因及增分策略常见设问(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XX的变化历程。
审题(1)题干中有“情节” “脉络”“历程”等字样;定向(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题目(2013重庆高考)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4分)4卄参考贝尔蒂俘敌(开端)――护俘(发展)――被俘(发展)――脱险(高答案潮)――赴死(结局)。
二、情节手法类题目(一)准审题一一思考方向不跑偏’考点系统建模一、情节概括类题目(一)准审题一一思考方向不跑偏-ser总一明怎込知怎么菩(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情节概括类题解题3方式(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三、情节作用类题目(一)准审题一一思考方向不跑偏(二)析典例一一满分答案悟一番(三)记通法一一答题模式照此办解答情节作用类题2大角度解答情节作用类题,首先要搞清开头或结尾或某处情节写的是什么,跟全文的内容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可以从以下两大角度入手分析其作用。
口短板精准扶弱二轮定位匸明夫分电抓绘分点[典例]2017全国卷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一、知识讲解1.叙述,即记叙和述说。
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2.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讲故事时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3.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如《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有利于交代背景,又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二、方法点拨在小说阅读中解答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这类题目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把握作品的叙述角度及其分类,理解不同叙述角度的不同作用。
①全知视角。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给我们讲述的是过去时代一个乡村男性妇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故事。
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作者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讲述着,他的倾向只会从情节和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讲述本身充满耐人回味的艺术魅力。
②有限视角。
在鲁迅的《祝福》中,“我”知晓祥林嫂的故事,却不知道她内心的苦楚。
“我”只能讲述我知道的、看到的、听到的,“我”无权对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进行解剖,“我”只能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推测她的想法。
读者在阅读中既会被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打动,又会因“我”对自己内心的审问而深深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来自何处,因此,读者的阅读感受会丰富和复杂起来。
2.要注意不同的叙述人称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第一人称。
小说中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景、叙述故事就称之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使读者产生一种如遇故友,如听至交之言的真实、亲切的感觉。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们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仿佛憨厚、淳朴的小通讯员那一连串动作都在我们的面前活动起来,同时可以看到娴静、温存的农村新媳妇的崇高品格和把子弟兵当亲人的美好心灵。
②第二人称。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③第三人称。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3.要从全局出发,结合题目要求,着眼于分析、概括,用鉴赏性的语言整理、归纳出答案。
三、高考对接(201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删改)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鱼鹰杨光洲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
鱼鹰家住卫河边,无论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
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
咋过?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
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儿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
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
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啊!”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
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
”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
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
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
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
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一条大鲤鱼。
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一条黑鱼。
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
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
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
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别想坏了俺的规矩!”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
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