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病人的麻醉)
- 格式:ppt
- 大小:22.49 MB
- 文档页数:118
烧伤病人的麻醉处理理想的麻醉选择应是安全、简便、有效、止痛完全、对机体影响小、诱导及清醒迅速、术后反应少、麻醉过程中舒适、没有痛苦、易被病人接受为原则。
烧伤病人除少数采用局部麻醉外,绝大多数病人采用部位麻醉及全身麻醉。
大面积烧伤早期行切痂植皮术,一般要掌握好时机,在休克得到纠正时进行,麻醉要求浅而镇痛效果好。
不加重休克。
重症烧伤人院以后,重点是液体复苏及合并症处理,使机体各脏器功能尽量保持较好水平。
对于不合作的病人,尤其小儿在应用麻醉性镇痛剂基础上,应用小剂量氯胺酮,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进行切痂时,由于创面出血多,对病人影响大,据统计每切除1%Ⅲ度烧伤面积约出血50~100mL。
输液可以使血液稀释,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血流速度,有利于组织灌流,但应掌握最佳血液稀释程度,目前认为血细胞比容不低于30%,Fib应在l00g/L以上,同时在术中特别注意做好循环功能监测。
除观察出血量及动态心率变化外,应观察每小时尿量。
一般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则尿量减少;在无肾功能障碍情况下,如每小时尿量能维持在30mL以上,提示血容量正常,低于20~30mL,考虑血容量不足应补充液体,特殊情况下可行CVP监测作为输血补液参考。
近年来,大面积烧伤在全身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开展了休克期切痂,主要是减少感染途径、消除细菌培养基地、减轻机体中毒反应、阻断渗出途径、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从而提高治愈翠。
但一次切痂不应过大,应掌握在烧伤面积的20%,有条件可切除40%~50%,以避免造成生理功能紊乱。
麻醉处理特别要小心,须先保证病人呼吸道畅通,人手术室后静脉注射哌替啶1~2mg/kg、氟哌利多0.1~0.2mg/kg或芬太尼2~4μg/kg,以小剂量氯胺酮(0.5mg/kg)静脉注射。
绝大多数病人都较为满意耐受切痂手术,并根据术中情况进行追加氯胺酮用量。
如果烧伤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应用氯胺酮时应格外小心。
术中要充分给氧,维持良好的呼吸支持,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
化学烧伤病人的术前麻醉准备摘要】化学烧伤后,由于组织损伤、疼痛、大量体液丢失、烧伤毒素、全身感染等影响,可引起广泛而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
烧伤面积超过30%或头面部等特殊部位的烧伤病人麻醉处理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烧伤面积超过50%需反复清创切痂植皮者,麻醉处理常遇到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出血量大、严重低蛋白血症及输液过多导致急性肺水肿等问题。
【关键词】化学烧伤术前麻醉(一)化学烧伤病人的麻醉选择原则是不使病人的重要脏器进一步受损,方法宜简单安全,又能满足手术要求。
能合作时,小面积的化学烧伤可用局麻或神经阻滞,肝肾功能不正常的病人可采用低浓度局麻药,小剂量分次给药。
呈明显休克或病人不合作,或估计局麻和神经阻滞难以完成的手术,可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1.早期清创术的麻醉化学烧伤后的早期清创术应尽早进行,以免化学药物从创面、正常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等吸收,引起中毒和内脏继发性损伤,对麻醉的基本要求是无痛,并不加重休克。
一般可采用氯胺酮麻醉,或依诺伐静脉麻醉。
2.早期切痂术的麻醉早期切痂术的手术时机依烧伤程度而异,轻度或中度烧伤,可在伤后立即进行,重度烧伤需于伤后48h,休克控制后进行,手术可一次或分次进行,两次手术间隔期为3天,每次切除面积为15%~30%,切削痂手术是对病人的第二次打击,尤其是当第一次切削面积超过20%以上时,较易发生意外,麻醉处理应特别慎重。
对大面积切、削痂或躯干部位的切、削痂术的手术,以氯胺酮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为佳。
单纯上肢的切、削痂植皮术,可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单纯下肢的切、削痂植皮术,可选用脊麻或硬膜外麻醉。
3.取皮与植皮术的麻醉小面积的取皮和植皮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对较大面积的取皮植皮术,则应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下施行。
4.大换药的麻醉化学烧伤病人在创伤处理的全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大换药处理,频繁的创面换药,由于需将与结痂紧粘在一起的敷料清除,给病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并且越到后期病人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越强,耐受力越差。
电烧伤病人的麻醉处置【关键词】电烧伤病人麻醉处置一电烧伤病人的麻醉特点1.电烧伤创面一样大且深,水肿较重,电休克经急救呼吸心跳恢复后病人可因血容量不足迅速转入典型的烧伤休克期。
2.电烧伤后的肌红蛋白血症与低血容量性休克,易致使急性肾衰竭。
3.电烧伤常归并复合外伤,如颅脑损伤、气胸、骨折等。
4.在电击伤时,由于躯体各组织对电流的电阻不同,电流流经体内各类组织的强度也不同,由于血管、神经和肌肉等深部组织电阻较小,是电流的良好导体,因此电烧伤引发的深部组织损伤会远远超过皮肤的烧损范围,因此要充分熟悉手术的难度和持续时刻。
5.对四肢电烧伤无法测量血压、脉搏的病人,应借助观看排尿量、中心静脉压、心率、心电图等转变,了解循环情形。
6.电烧伤后,病人全身反映严峻,机体生命器官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储蓄均已大量消耗,极易发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
7.病人常需行多次手术和麻醉,且每次手术不仅出血多,时刻也长,机体消耗严峻,常难以经受深麻醉和对呼吸、循环等抑制作用强的麻醉药。
二电烧伤病人的术前预备1.术前访视对严峻电烧伤病人应进行认真详细的术前访视,对病人的一样情形和伤情做全面估量,重视全身情形和重要脏器功能对麻醉的阻碍。
2.麻醉前用药术前用药应起到止痛、排除紧张恐惧心理的作用,但任何用药应以不使血压下降、不抑制呼吸为前提,一样可按常规用药,对昏迷病人可免用镇定、镇痛药物,但不该省略抗胆碱药。
休克病人应以小量、分次静脉给药为原那么。
3.麻醉前特殊处置(1)纠正酸中毒:心脏停搏后,由于无氧酵解增强,致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加上呼吸停止后所致的呼吸性酸中毒,使机体处在严峻的酸中毒状态,引发心肌收缩无力、室颤阈值降低及脑水肿。
因此苏醒开始即应纠正酸中毒,对代谢性酸中毒的纠正第一次可快速静滴碳酸氢钠液~L,以后每l0分钟可重复第一次剂量的1/2,连用2~3次,最好依照血气测定值决定用量,过碱可诱发严峻心律紊乱。
(2)增强心肌收缩力:心脏复跳后,心肌常处于松弛状态,收缩无力,血压难以上升。
烧伤患者的麻醉第一节烧伤的基础理论知识一、烧伤的临床过程烧伤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皮肤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通常将烧伤临床过程分为四期:体液渗出期、急性感染期、创面修复期和康复期,各期之间相互交错,联系密切。
(一)体液渗出期1.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
2.皮肤屏障作用丧失,大量水分经皮肤蒸发。
3.伤后立即开始,体液渗出的量与烧伤严重程度呈正比,6~12小时内最快,24~36小时逐渐减小至停止,严重烧伤可能延续至48小时以上。
(二)急性感染期1.伤后1~2周内出现。
2.感染主要滋生地为创面,甚至出现全身脓毒血症。
3.应尽早处理创面、消除病灶、防治休克,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创面修复期1.创面肉芽组织的出现,机体形成初步的防御线,细菌自创面进入的机会减少。
2.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消灭创面,防治感染。
(四)康复期积极功能锻炼,常需多次整形修复。
二、烧伤面积的估计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中国九分法。
头部体表面积:9%(1个9%)双上肢体表面积:18%(2个9%)躯干含会阴:27%(3个9%)双下肢含臀部:46%(5个9%+1)合计:11×9+1=100%三、烧伤深度的估计1.Ⅰ°:红斑性烧伤,伤及表皮层,增生活跃,可3~5天内自愈不留瘢痕。
2.Ⅱ°浅Ⅱ°:水疱性烧伤,伤及表皮层及部分真皮乳头层,如无感染不留瘢痕。
深Ⅱ°: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临床变异多。
无感染,也可自愈,合并感染需手术植皮。
3.Ⅲ°:焦痂性烧伤。
全层皮肤烧伤甚至深及脂肪、肌肉等。
四、烧伤严重程度分级1.轻度总面积9%以下的Ⅱ°烧伤2.中度总面积10%~29%或10%以下Ⅲ°烧伤3.重度总面积30%~49%或10%~19%Ⅲ°烧伤;或烧伤面积不足30%,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全身情况较重或已有休克;②复合伤;③中、重度吸入性损伤。
关于电烧伤病人的麻醉处理前言电烧伤是一种由电流经过人体产生的烧伤,其特点是外伤比较小,但是毁伤程度较大,容易引起系统性并发症。
因此,在电烧伤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时,麻醉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本篇文档将针对电烧伤病人的麻醉处理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医护人员在面对电烧伤病人时做到更好的麻醉处理。
麻醉处理的重要性电烧伤病人因其伤口容易被感染、伤害范围较大且伤害程度较深,一旦进入手术治疗过程,麻醉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麻醉处理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细致的操作,以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麻醉处理的步骤对于电烧伤病人的麻醉处理,一般分为以下步骤进行:1. 病史和评估在进行麻醉处理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史进行了解和评估。
包括了解病人之前有无过敏史、手术史、慢性病等基本情况。
评估包括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的监测,将在手术中引入的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测器、呼吸机等设备都要仔细检查,以确认设备可靠。
对病人的疼痛程度、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等也需要进行评估。
2. 准备麻醉药物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麻醉深度的要求,准备合适的麻醉药物,包括诱导剂、维持剂和醒麻剂。
具体要求因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医生需要在确保病人身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根据药物序列测量给药剂量。
3. 麻醉引导麻醉引导是一个关键的步骤,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引导,确保麻醉的深度和准确性。
引导过程中需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
同时,还需要关注病人的疼痛和呼吸等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4. 醒麻处理手术后麻醉处理的最后一步,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确定麻醉剂的变化,以便让病人迅速的从麻醉状态中恢复过来。
应对策略和注意事项在进行电烧伤病人的麻醉处理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麻醉深度和稳定性电烧伤病人的伤口面积多为周围组织深部烧伤,麻醉深度的控制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十分关键。
尤其是在进行烧伤面积大、手术时间长等情况下,需要对麻醉深度进行合理调整。
烧伤患者临床麻醉方法如何选择烧伤,是一种由电流、化学物质、热力以及放射线所引起的极其复杂的外伤性疾病,较大面积的烧伤,不仅引起皮肤或深层组织的损伤,而且机体的各个系统和内脏还可能会出现相当明显的代谢、形成以及功能的变化。
据数据统计,烧伤面积80%以上的患者救治有较大难度,烧伤面积81~90%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6.6%,90%以上死亡率达到55.5%。
选择合适的麻醉剂可以使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烧伤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由于火烧过程中的毛细血管扩张,容易造成细菌的入侵,因此在在烧伤患者临床麻醉时,该选用何种方式进行有效合理的麻醉?1.烧伤的特点①烧伤患者,由于大面积烧伤病人皮肤功能丧失,体温受环境的影响较明显,再加上麻醉后血管扩张、术中术后会造成体温大量散发,并且在输入大量库存血都会造成烧伤患者体温变化大;体温过低容易导致心率失常,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都一定要注意保暖。
②大面积烧伤患者,常常需要实施多次手术和麻醉,每次手术不仅时间长、出血多而且机能消耗严重;需要考虑病人的耐药性、耐受性以及变态反应性以及病人是否愿意接受那么多次的麻醉问题等等。
③监测困难。
烧伤面积越大病情越严重,在麻醉中需监测的指标也就越多,但是如若是大面积烧伤患者却不能进行,甚至是标准化的麻醉监测也会出现困难。
④静脉通道建立困难,大面积烧伤后常无法进行静脉穿刺,为了保持通道畅通,术前需静脉切开,固定穿刺针。
大面积切痂手术创面暴露大,止血困难,渗血多,因此需要加压输液,保证及时得到容量补充。
1.烧伤严重程度①轻度烧伤:烧伤面积9%及以下的Ⅱ度烧伤。
②中度烧伤:面积为10%~29%,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下的烧伤。
③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0%~50%之间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1%~20%之间,或总面积不超过31%,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全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者,有合并伤或复合伤(如化学中毒、严重创伤等),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
④特重烧伤:总面积在51%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21%以上。
麻醉学专业知识:烧伤病人的常用麻醉方法(一)部位麻醉1、局部浸润:多用于小面积取皮和植皮,病情危重者也可用作全麻的辅助。
通常加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但对高血压者应注意血压的变化。
2、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上肢手术除非存在禁忌,原则上都可采用神经阻滞麻醉。
中小面积和单纯肢体烧伤的切痂植皮以及晚期整形手术,选用各种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效果最确切。
不过,椎管内麻醉常因背部穿刺点或其附近的皮肤已经烧伤或感染而不适用。
(二)静脉全麻对烧伤手术有一定优点,如诱导平稳、对呼吸道无刺激,方法简单,药物选择有较大余地。
但也有缺点,个体差异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滞,特别是剂量较大、注药过快或浓度过高时尤为明显。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1、氯胺酮麻醉:氯胺酮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速效静脉麻醉药,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使动脉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对循环功能不全的病人很适用,但对有高血压、冠状血管供应不全者应用要谨慎。
氯胺酮不使咽喉部保护性反射消失,因此易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抑制轻微,不增加气道阻力,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均无明显改变,适用于头面部和呼吸道烧伤病人,但如剂量增加或速度过快,则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可致呼吸停止。
应给氧或用面罩辅助呼吸,另外,氯胺酮增加呼吸道分泌物,术前应用阿托品,手术后病人多有幻觉、谵妄,癫痫病史者可诱发癫痫发作。
时间短者,2 mg/kg静推,维持时间20-30分钟。
肌注,4-8mg/kg,镇痛20-40分钟,手术时间长,可重复给药,反复多次给药延长苏醒时间。
也可以静滴,以0.1%氯胺酮维持麻醉。
目前也可采用微泵控制给药。
为克服单独应用的不良反应,可复合应用氟芬合剂、安定、咪哒唑仑、异丙酚或依托咪酯,可使氯胺酮作用时间延长,副作用减轻,但应注意呼吸抑制。
2、微泵静注异丙酚-氯胺酮复合全麻用于烧伤病人:异丙酚镇静及催眠作用迅速、平稳且恢复快,体内无蓄积,毒性小,但镇痛作用较弱,剂量偏大或注射过快易抑制呼吸和循环系统。
三基培训考试麻醉科学烧伤病人的麻醉(总分:19.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 (总题数:19,分数:19.00)1.大面积烧伤伴有明显呼吸困难,上呼吸道梗阻者的处理()(分数:1.00)A.血气分析、呼吸监护B.立即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C.放置口咽通气道D.经鼻气管插管E.放置喉罩解析:2.大面积Ⅲ度烧伤患者早期易出现烦躁,主要是因为()(分数:1.00)A.剧烈疼痛B.早期毒血症C.血容量不足√D.应激反应E.心理因素解析:3.10岁患儿右上肢烧伤,拟行扩创、取皮植皮术,可选用哪种全麻药()(分数:1.00)A.硫喷妥钠B.羟丁酸钠C.依托咪酯D.氯胺酮√E.丙泊酚解析:4.下列何种创伤患者的血容量丧失以丢失血浆为主()(分数:1.00)A.肝破裂B.血气胸C.脾破裂D.骨盆骨折E.烧伤√解析:5.大面积烧伤患者一周后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时应避免使用()(分数:1.00)A.琥珀胆碱√B.安定C.芬太尼D.γ-OHE.氯胺酮解析:去极化肌松药可使血钾升高,原则上应禁用。
6.体重60 kg的患者,急性烧伤面积达体表的50%,所需要的液体是()(分数:1.00)A.在前8小时,需要每小时188 ml乳酸林格液√B.在前8小时,需要每小时281 ml乳酸林格液C.在前8小时,需要每小时359 ml乳酸林格液D.晶体与胶体的比例为1∶2E.充分补充水分,每日另需5%葡萄糖3 500 ml解析:成人第一个24小时内补液量为烧伤面积×体重(kg)×1.5 ml,其中晶、胶比为1∶0.5,共需乳酸林格液3 000 ml,其中一半在前8小时输注,另一半在后16小时输注。
7.烧伤后微循环发生下述改变,除外()(分数:1.00)A.微循环灌流减少B.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C.毛细血管渗出增加D.血管床容量增加E.微血栓形成解析:8.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特点,错误的是()(分数:1.00)A.常伴有严重的全身反应及重要器官并发症B.常伴有低血容量,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C.静脉穿刺困难D.往往须实行多次手术和麻醉E.如果仅头面部烧伤患者,由于其烧伤面积较小,危险性也较小√解析:9.烧伤后病理生理改变,错误的是()(分数:1.00)A.体液渗出主要是烧伤部位毛细血管破坏所致√B.大面积烧伤后红细胞破坏主要是热力直接破坏的结果C.烧伤后的高代谢状态始于第一周末D.吸入性气道损伤是烧伤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E.烧伤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达10%左右解析:体液渗出主要是烧伤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烧伤患者麻醉相关问题有哪些【术语与解答】烧伤是一种特殊性人体伤害,尤其全身性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麻醉医师实施麻醉前通常需解决以下三方面难题。
①脉搏、血压监测困难:如四肢严重烧伤所致的广泛性创面,其无创血压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难以实现;②上呼吸道管理难度:对头、颈、颌面部烧伤患者,建立、维持和保障呼吸道通畅则有难度;③静脉通路建立难度:四肢烧伤面积越大,其表浅静脉及主要干支静脉损伤、破坏也越多,故静脉输液通路建立困难。
【麻醉与实践】对于烧伤面积广泛且病情严重患者,麻醉与抢救首先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保障呼吸道通畅与体液出入管理。
1.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严重烧伤患者其全身状况极差,生命体征波动剧烈,故需实施全面监测,以便维护正常的生命体征。
①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四肢均存在烧伤者,可选择较轻的肢体以浸泡过淡浓度利多卡因的多层纱布包裹,其外再缠绕血压袖带,以便实施无创血压监测。
四肢烧伤严重者,则必须建立有创动脉压和开放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以及心电(心率与心律)监测;②呼吸功能监测:如患者四肢甲床烧焦或变黑,SpO2监测传感器可选择耳垂等。
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则应在气管插管完成后进行,两者联合应用可防止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
此外,还需要监测体温和尿量。
2. 保障呼吸道通畅以下情况务必保障呼吸道通畅:①面部与上呼吸道均存在损伤:如患者头面部与呼吸道烧伤严重,已出现口腔、鼻腔与上呼吸道黏膜水肿、充血或渗出血、坏死、糜烂,甚至严重喉水肿而促发呼吸危象;②热力或化学刺激所致下呼吸道吸入性损伤:如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乃至黏膜表层剥脱或脱落,气管、支气管内径变窄,通气面积缩小与通气阻力增高等;③肺实质损伤变化:如出现肺水肿、肺充血、肺不张与肺部炎症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总之,根据烧伤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功能变化特点决定呼吸管理方法,除因抢救而行紧急气管插管外,一般情况下,如需建立人工呼吸道(气管插管),实施呼吸功能支持,则可采取基础麻醉或实施安静镇痛术复合局麻药表面麻醉下进行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