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多诺星丛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原标题:非同一性意识: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的目标是把事物中非概念性的内容从概念的同一性的强制中解救出来,社会批判的目标是在经济生活中把使用价值从交换价值的压制中解救出来,继而把社会从同一性的深渊中解放出来。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阿多诺的核心思想否定的辩证法从哲学上概括了这个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精髓。
阿多诺集中批判了传统哲学对“同一性”的追求,在批判同一性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传统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否定的非同一性思想。
阿多诺提出非同一性哲学旨在解救传统的形而上学,并对由同一性哲学造成的资本主义的生存异化与资本集权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致力于探索纷繁的世界背后那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永恒的“一”,“同一性”是传统哲学追求的基本精神。
同一性被传统形而上学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它将整个宇宙世界理解为一个总体,使每一个哲学体系都变成与这个总体相对应的思维总体。
传统形而上学一直在试图寻求一种绝对的出发点,绝对的出发点使传统哲学成为具有同一性逻辑和思维理性的形而上学。
阿多诺用否定的辩证法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同一性进行批判,批判不仅意味着对同一性原则瓦解的愿望,还体现着对非同一性的渴望。
如果说《启蒙辩证法》体现了阿多诺对工具理性和形而上学同一性原则的批判,那么,《否定辩证法》中阐述的非同一性则体现了他对辩证法的拯救。
提出非同一性绝非意味着要颠覆“第一哲学”,阿多诺一再强调:“在批判本体论时,我们并不打算建立另一种本体论,甚至一种非本体论的本体论。
”在他看来,既然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同一性体现为主体对客体、概念对非概念物的强制,那么“非同一性意识”就意味着不像同一性中主体和客体、概念和非概念物关系的颠倒,而是表现为主体与客体、概念与非概念物之间保持“和而不同”、差异而不分裂、斗争而不互相伤害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中介的。
非同一性意识是阿多诺否定辩证法思想的核心,非同一性认识想说出某物是什么,而同一性思维则是说某物归在什么之下、例示或表现什么以及本身不是什么。
阿多诺反艺术理论的价值批判作为一名犹太人,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WistuqrundAdorno)二战时自身的流亡经历,以及流亡到美国哥伦比亚以后所目睹的流行文化和艺术对人们的控制,他坚信否定的辩证法能担当起打破长期以来由启蒙理性所遮蔽的世界的重任,它才是人类思维中正确认识和认清事物的方法。
一、“反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哲学的立足点,阿多诺认为无论是以往的形而上学还是认识论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性追寻源出性,认为所有的事物最终都可以追溯为某种第一性的东西,因此对传统哲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在阿多诺看来绝对的源出性是不可能存在的,他说,“任何想寻找原初事物或概念的哲学都是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传统哲学“所寻求的秩序与不变性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连续的否定,它破坏性的抵制任何赋予世界以‘统一性’从而把世界限定在一个原则上的企图。
马克思视野中的辩证法所含有的否定不是简单的、绝对的否定,而是包含有肯定的否定,是与肯定有着密切联系的否定,“否定之否定”最终指向肯定。
然而,阿多诺认为,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是绝对的否定,“否定之否定”最终的指向不是肯定,它仅仅是证明第一次否定的不彻底。
阿多诺所谓的否定的辩证法就是在“事物总是走向反面,没有什么肯定”这种“崩溃的逻辑”精神统领下“矛盾地思考矛盾”,“不断地否定”。
阿多诺认为传统的哲学在寻求肯定性和同一性的道路上已经发生严重的异化,逐渐被绝对霸权所掌控和利用,早已偏离自身正确的轨迹,它是造成现代人的不幸的罪魁祸首。
以社会批判为立场,“否定的辩证法”成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指导精神。
二、阿多诺的“反艺术”理论以“否定的辩证法”为精神指引,阿多诺对现代艺术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理念的否定,它在大否定之中捍卫了艺术最重要的品质即自律性。
作为现代艺术的拥护人,阿多诺在对传统美学和传统艺术展开的大批判中为艺术的本质做出了新的规定,进而提出了反艺术理论。
阿多诺与总体性陈胜云内容提要阿多诺以反总体著称.但他所反对的总体性方法本质上是基于工具理性的同一性思维,本质上它是实证主义的.阿多诺并不反对具体现实的总体——建立于人性基础上的现实总体.当然这种总体在当时的现实历史条件下只能以否定的辩证形象出现。
关键词总体否定同一性思维星丛一、批判同一性思维阿多诺认为,总体性方法本质上缘起于同一性思维,同一性思维本质上是工具理性湮灭人性罪行的同谋,它只停留在第二自然的水平,阻碍了人们洞察工具理性对人性进行奴役的野性社会的支配结构。
人们面对自然界时,把自然界只当作单纯的客观实在,是主体与客体产生分化的前提,也是走向异化的源头。
随着历史发展,特别是工具理性的膨胀,在认识与控制客体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逐渐地二元化,人们越来越把主体提高到对客体绝对主宰的地步。
这是在人们对科学成果的信赖基础上所产生的,以为科学可以直接地完全地控制自然。
这样,“存在物之间的纷繁复杂的联系受到了有思想的主体与无思想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排斥。
”随之,哲学也实证科学化了,哲学尾随专门科学之后,“便不再围绕着客体,阐释它了,还不如说仅仅把客体—F降为一种功能性存在……哲学所吸收的科学普遍性组织形式,妨碍了对哲学来说显而易见的目标。
”哲学关心一种普遍的形式,以为可用来支配自然并为人类造福祉;事实上,哲学在远离客体、远离主体进步这一现实的目标。
正是这一过程导向了同一性思维。
‘同一性思维的产生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现实社会中个体对社会总体的从属性这一基础现实,两者在商品交换中会聚在一起。
“在精神中,普遍的一致性成了一个主体;而在社会上,普遍性只有通过精神的中介、通过它完全现实地所进行的抽象的操作才得以维持。
这二者在商品交换中,在某种主观被思考、同时客观上又有效的东西中会聚一起。
”同一性思维根源于对精神与现实给定性即直接性关系的割裂。
其实,“精神与给定性是不可分离的,两者都不是第一原则,两者都被对方所中介。
”对辩证法来说,直接性并不保持它的直接的姿态,它不是成为基础,而是成为一个要素。
原标题:非同一性意识: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的目标是把事物中非概念性的内容从概念的同一性的强制中解救出来,社会批判的目标是在经济生活中把使用价值从交换价值的压制中解救出来,继而把社会从同一性的深渊中解放出来。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阿多诺的核心思想否定的辩证法从哲学上概括了这个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精髓。
阿多诺集中批判了传统哲学对“同一性”的追求,在批判同一性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传统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否定的非同一性思想。
阿多诺提出非同一性哲学旨在解救传统的形而上学,并对由同一性哲学造成的资本主义的生存异化与资本集权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致力于探索纷繁的世界背后那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永恒的“一”,“同一性”是传统哲学追求的基本精神。
同一性被传统形而上学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它将整个宇宙世界理解为一个总体,使每一个哲学体系都变成与这个总体相对应的思维总体。
传统形而上学一直在试图寻求一种绝对的出发点,绝对的出发点使传统哲学成为具有同一性逻辑和思维理性的形而上学。
阿多诺用否定的辩证法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同一性进行批判,批判不仅意味着对同一性原则瓦解的愿望,还体现着对非同一性的渴望。
如果说《启蒙辩证法》体现了阿多诺对工具理性和形而上学同一性原则的批判,那么,《否定辩证法》中阐述的非同一性则体现了他对辩证法的拯救。
提出非同一性绝非意味着要颠覆“第一哲学”,阿多诺一再强调:“在批判本体论时,我们并不打算建立另一种本体论,甚至一种非本体论的本体论。
”在他看来,既然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同一性体现为主体对客体、概念对非概念物的强制,那么“非同一性意识”就意味着不像同一性中主体和客体、概念和非概念物关系的颠倒,而是表现为主体与客体、概念与非概念物之间保持“和而不同”、差异而不分裂、斗争而不互相伤害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中介的。
非同一性意识是阿多诺否定辩证法思想的核心,非同一性认识想说出某物是什么,而同一性思维则是说某物归在什么之下、例示或表现什么以及本身不是什么。
瓦解的逻辑与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简介编者按:阿多诺(Th. W. Adorno,1903-1969)可以被看作受到现象学运动直接影响但却处在现象学运动边缘的一个人物。
他早期的博士论文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主题:《胡塞尔现象学中事物与意向对象的超越性》(1924)。
此后,发表于1956年的《认识论的元批判——关于胡塞尔和现象学二律背反的研究》一书,至今仍被视作关于现象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在今天,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分别代表了二十世纪德国哲学最重要思潮的流派之间交融的趋势占主导地位。
阿多诺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实现的,无非就是变换方式弥补童年的尝试”特奥多尔.W.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Adorno 1903—1969)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
1903年9月11日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1921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音乐。
1924年在科奈留斯的指导下,以一篇关于现象学的论文(《胡塞尔现象学中物和思的先验性》)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阿多诺到维也纳学习作曲两年。
1928-1931年成为维也纳音乐杂志《破晓》的编辑。
1931年,在蒂利希的指导下,阿多诺通过了授课资格论文——《克尔凯郭尔:美学的建构》(1933年发表),并开始在法兰克福大学讲课。
在那里,他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联系密切起来。
希特勒上台以后,阿多诺先到英国,直到1938年才应霍克海默之邀赴美。
在美国期间,阿多诺先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广播研究所任音乐指导,后加入在纽约重建的社会研究所。
在1941—1949年期间,阿多诺住在加利福尼亚,与霍克海默合著《启蒙的辩证法》。
在与美国社会科学家研究偏见问题的紧密合作中,他参与撰写了《权威人格》一书。
1949年,阿多诺返回法兰克福,协助霍克海默重建社会研究所,并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
1950年8月,阿多诺任社会研究所副所长。
由《读巴尔扎克》试析阿多诺的现实主义观【摘要】阿多诺认为文学现实主义不是单纯的“复制现实”,文学主体应更换“看”的方式,保持素材的具体性,以“星丛”的方式,模仿社会进程的节律,才能抓住现实。
阿多诺独特的文学现实主义观的形成与总体性、同一性造成的异化现实有必然联系。
从阿多诺的文学现实主义观中对非概念、特殊性以及星丛模式的注重可见其非同一性哲学思想。
【关键词】文学现实主义;“星丛”;社会进程的节律;异化;非同一性哲学一、以“星丛”的方式,模仿社会进程的节律阿多诺作为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其对文学现实主义的理解,侧重文学形式的象征作用。
认为“现实不是由直接的事实构成的,而由众多过程构成,并且不能被图解化地予以呈现。
” [1]认为作者应摆脱资产阶级幻觉,更换“看”的方式,保持素材的具体性,以“星丛”的方式,模仿社会进程的节律。
具体而言,我认为阿多诺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有以下几点:首先阿多诺认为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以细致的想象“显示出未来的模样”。
阿多诺反对自然主义,也排斥浪漫主义的文艺创作倾向。
认为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巴尔扎克只需通过他清醒而冷酷的‘世界就是这么可怕’就能把它刻画出来,就能把许多灾难性节疤组成一圈光晕。
” [2]同时也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僵化形式的遵奉忠诚和谐地容纳了从外面强加进来的意图” [3],反对斯大林以来的东方集团将文学视为政治意识的工具。
认为“巴尔扎克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的叙述走向能够背离他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偏见”[4],直面现实,暴露出现实的恐怖实质。
阿多诺认为现实主义应保有那种素材具体性,以“星丛”的方式,模仿“社会进程的节律”。
阿多诺认为人们无法抓住现实,正是源于人们无法保有素材的具体性。
阿多诺推崇巴尔扎克,是因为巴尔扎克“将社会呈现为整体,呈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曾用理论术语加以描述的某种存在。
这种总体性从高高在上的理念世界一下子落入了感性证明的层面。
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文化工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的今天,我们想起了西奥多阿多诺,他是一个孤独的思想家,一个时代造就的命运。
他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资源。
阿多诺终其一生都在密切关注文化工业,论述和研究文化工业理论决不能绕开此人,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被奉为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基调。
阿多诺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化工业的全部。
人人都感到仅仅批判于事无补,可人们还要批判;人人都知道超越并非易事,可是人人都试图超越——阿多诺的批判暴露了人类的某些本性。
阿多诺的批判并非一无是处;阿多诺的批判并非随意而来;阿多诺的批判并非仅仅个人行为;阿多诺的批判并非自寻麻烦——阿多诺的批判揭开了现实的某些疮痛。
面对阿多诺的现实,我们理解他的批判。
我们要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中发现潜存于事物中的道理;我们不仅只看到流于表面的文化批判;我们不停留在一般的结论上;我们放弃与真理无涉的探讨。
一旦把一个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要对其进行形而上的探讨,甚至是咬文嚼字的分析。
单纯的哲学思考已不再使我们满足,我们不可能仅仅滞留在理论的高空。
自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文化工业提出批评之后,西方学者对他们的文化工业理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直到现在仍未停止,指责、赞扬者各半。
国内在讨论文化工业时,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给与了反复引用和论证。
我们对待各种研究的态度是:一视同仁;力图超越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文化工业”可分解为“文化”和“工业”两层涵义,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对“文化”和“工业”进行两方面的考察。
我们联想到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我们要对“文化”和“工业”两个概念进行全面的考古,看它们如何从血淋淋的母体走向富丽堂皇的神殿的,又是怎样从天上降到人间的。
我们要对农业、工业、文化工业进行考古。
我们要窥视整个人类文明成果。
浅析阿多诺星丛理论
作者:肖岩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2期
摘要:本文较为肤浅的涉及到阿多诺的星丛理论与模仿观,简要探讨阿多诺提倡模仿观反本质主义的方面。
阿多诺反对终极界定美,主张开放性的艺术,以开放的视角审视美,他提倡自然的存在,反对工具理性对艺术的桎梏和对自然的遮蔽,为我们认识自然、认识艺术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美学;自然;艺术;星丛;模仿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75-01
阿多诺是一位惊才绝艳的人物,在法兰克福学派他可以算是“旗手”。
他的代表性作品有《否定辩证法》和《美学理论》。
本文围绕阿多诺部分理论论述,粗浅分析了阿多诺美学思想中的星丛理论和模仿观,探究他理论中某些独特的闪光点。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梳理阿多诺的一些美学思想。
首先,阿多诺反对概念化和本质主义,反对给美套上一层终极定义,主张艺术的开放性,提倡以开放的视角审视美,主张艺术和美的自然。
阿多诺始终贯彻着他的准则:抵制任何体系性的思想,不求整体化。
如细读阿多诺的作品,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个准则,可以看到反对同一性的倾向贯穿阿多诺的主要作品,也因此他被人推崇为解构主义的先驱之一。
我想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在思想上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解构”,而实质上的内容更偏向社会批判。
阿多诺认为传统的美学追寻普世价值,这与现代艺术和审美经验都不相符,这种普遍性原则完全脱离实际。
但这并不代表美学可以退场,美学依旧是不可缺少的,艺术还需要通过美学去重新理解。
阿多诺给出的思路是思考研究美的同时不一味遵循美的概念,而要用新的眼光审视美。
原因在于美的概念本就是对美的现象进行概括抽象,但审美现象总是不断变化的,理论家给美的定义都各有不同的范畴,从来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质,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美的本质。
这种思想在阿多诺的星从理论中就非常清晰,其中生动传递出阿多诺对美的全新理解:在浩瀚的宇宙星丛中,每一颗行星与地球的距离都不相同,因此我们看到星光的在空间和时间上也是不同的,在星丛中处于不同时空的行星,尽管它们的光芒强弱各不相同,但都会被人看到。
这就像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念引导人们理解各具特色的美,因此美的历史维度也是不同的。
这些理解各不相同,因为这种不同激发出人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这种形成的审美经验就自然而然源于美的变化,“美的星丛”自此产生。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对美的认识固化僵化或概念化,肯定会遮蔽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与人的审美经验,这必将抑制美带给人的愉悦,导致人们审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枯竭。
而以上观点已经有了解构的影子,阿多诺看到了传统美的观念制约了当代的审美,因此提出星丛理论来拯救美:只有完全抛开本质的枷锁,美才可能不被遮蔽,才能够恢复其丰富性,才能迸发出那个时代的闪光点。
无独有偶,在阿多诺的否定哲学里依旧可以看到相似的思想,但仅仅“星丛”概念对自身内部的表达不能充分弥补概念思维的漏洞,于是这些因素就使阿多诺把视角投向了审美领域,他认为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不是功利的,主体应向客体靠拢而不是逻辑地分析客体,主客之间保持被动关系并对客体进行模仿,在这一列过程中主体才能获得对客体的新体验,这些体验是丰富的,也是从概念思维中无法获取的。
我想这种丰富感性的体验彰显了艺术获得其本来面目的真意所在。
我想正因为阿多诺不想遮蔽这种丰富性,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对“美的星丛”进行直接界定。
他在《美学理论》中多次使用“美的星丛”来代替美的概念,认为美没有一个固定的本质,它是历史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例如阿多诺在论述美时的一段话是他对“美的星丛”的阐释:
“在自然美中,就像在音乐中一样,自然与历史因素形成不断变化的星丛,就像万花筒中的各种花瓣图案一样变化无穷。
正是这种流动变化,而非诸因素中那种僵滞呆板的关系,给自然界优美之物注入了生命活力。
”①这段话说明了美的丰富性和流动变化使得美没有一个固定的本质,由于这种千变万化组成了不同时空不同美的星丛集合,“美”才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审美经验:西方多悲剧,而我国古典戏剧中则少悲剧。
在中西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品中对人生的思考和解读又以各异的方式呈现。
再如古今对女性美的大众欣赏标准:唐代以胖为美,现代以匀称修长为美。
如果一定要用概念去归纳美的本体,只能抛弃美的内容寻求僵化的概念。
同样,阿多诺反对给艺术下定义,反对一个艺术定义囊括指导所有艺术实践。
“艺术的定义不仅取决于艺术曾经是什么,还必须考虑艺术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和它将来可能会变成怎样。
”②所以“艺术的范围是变化的,最好不要明确限定它的内涵与外延”③。
正是不断动态变化的丰富性才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才使艺术才有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现代艺术部分丧失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原因,阿多诺给的解药是放开怀抱去模仿自然、感受艺术。
阿多诺对自然、艺术的关系有着不同于传统的看法。
他认为大自然是极为神秘的,自然美是丰富多彩的,人该只用理性去掌控自然,应向自然敞开胸怀,否则无法感受和模仿。
他在《美学理论》中多次提到用模仿行为来重拾人的敏感性,首先追溯了整个人类的童年阶段:那时面对大自然,人们往往会惊异于它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神奇,这种惊异感正是人感性的流露,也是创造性的源泉。
由于当时没有所谓的理性,人往往以模仿来感知世界,就产生了最初的艺术。
由于语言尚未诞生,对自然更多的是感性认知,模仿行为使人与自然互相亲近,而不像现代是概念思维使人与世界隔离疏远。
原始的人处在自然怀抱之中,也没有现代人常常精神与肉体相矛盾的痛苦。
阿多诺清楚地看到了恢复人们创造力的紧迫性,主张以此打破工具理性的统治。
阿多诺认为想要破除工具理性的桎梏,就要保有上文谈到的惊异感,而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艺术来获得,因此阿多诺说“艺术是模仿行为的庇护所”④。
现代社会只有打破工具理性,破除机械的自然观,重拾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才能使艺术通过模仿自然来重归自然。
这种模仿不是对自然界的简单复制,模仿的是自然的自在性。
通过模仿,把自然的丰富多样和流动变化释放出来,把自然从人类机械式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使得艺术作品重获生命,作为自然自在而出现,也只有模仿才能使艺术获得自律并化为动态呈现使人再次获得惊异感。
阿多诺说:“若
想把握住艺术,就应看到有别于概念认识的艺术是模仿性的,是离不开模仿行为的。
”⑤至此,艺术自身也成为了模仿的对象,审美在这一过程中就承担了拯救艺术的使命。
综上,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就是要把美从概念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美与艺术重拾生命力,重归自然。
他主张艺术模仿自然,使艺术重获自在性,批判西方主体性哲学对自然的遮蔽和局限。
至此,能看到阿多诺对自然、审美和艺术的诸多思考,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他的作品也让我们重新认识自然和自身。
注释:
①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05页.
②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页.
③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页.
④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79页.
⑤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83页.
参考文献:
[1]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小滨.否定的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
[5]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姜哲军,刘峰.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