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4.78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一群思想家所组成的学派,他们包括阿多诺、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库塞等人。
这个学派以研究和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为主题,其学术研究也囊括了大众文化的分析与批判。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观点,包括大众文化的特征、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潜在危害。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和特征大众文化是指为大众消费而生产的文化产品,如电视节目、电影、流行音乐、时尚等等。
这些文化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也成为相当程度上改变社会生活的力量。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并认为它有一定的危害性。
首先,大众文化倾向于重视娱乐的功能,而忽视审美和知识的价值。
在大众文化的审美标准下,艺术和文化的内涵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表面化的娱乐性内容。
这使得大众在接受文化产品时,更多地关注刺激感官和情绪的快感,而忽视了思考和体验的深度。
其次,大众文化强调消费和市场的推动力。
文化工业化使得大众文化制造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的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文化将经济效益置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出之上,导致文化产品质量的下降和同质化的问题。
再次,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焦点之一。
大众文化倾向于通过集体化的手段对个体进行塑造和控制,导致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变得趋同和单一化。
这种趋同导致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受到侵害,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创造力受到压制。
二、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关注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并提出批判,认为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社会中权力与压迫的存在。
首先,大众文化通过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大众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暂时的快乐和满足感,使人们远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
这导致社会中潜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被忽视和掩盖,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的被动习惯。
2020第13期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两位重要的领军人物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出版了《启蒙辩证法》一书,在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个术语,用以描述文化完全被资本和技术控制后的同质化现象,并对由此而带来的艺术批判精神的丧失、艺术独创性的消解、受众审美感受力的倒退等诸多弊端进行揭示和批判;“商品拜物教”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资本论》从商品的价值研究出发,揭示了存在于商品社会的商品经济拜物教和资本主义拜物教现象,并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商品的价值跳跃获得剩余价值的秘密。
文化工业理论与商品拜物教是西方现代社会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理论极大地启蒙了针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思维。
对于兼具艺术与商品二重属性的当代电影而言,怎样在文化工业的控制下维持自身的艺术性、在商品拜物与美学创造之间形成平衡,是众多艺术生产者和研究者亟需面对的问题。
一、文化工业中电影的标准化生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启蒙思想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中发现,曾经用知识替代幻想以使人们摆脱对神话的恐惧、以树立自主性为目标的启蒙运动,因为某些原因已经背离了“初心”,“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1]。
于是,他们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内部逻辑的探索,并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领域中。
掌握权力的人垄断的文化使暴力变得越来越公开,资本主义文化先是将本该是一种艺术的电影变成一种俗套的流水线商品,而作为商品的电影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商业和政治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不需要再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转变为公平的交易与“精心生产出来的废品”,而真理转化成了意识形态,这种现象被霍克海姆与阿多诺称为“文化工业”。
[2]引起法兰克福学派不满的,正是文化工业将自由的艺术精神转变为用于消费的文化产品,艺术精神走向了消亡,启蒙思想倒退成了蒙蔽大众的神话。
文化工业名词解释文学
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
其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都是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运行的,它以大众消费为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一步步走向物化了的纯粹商品。
这样的文化产品不是由大众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大众文化的包装下,大批量生产又大批量批发到大众文化生活中的精神麻醉剂。
因此,貌似充分自由的娱乐遮蔽并代替了大众在完全工业线上机械生存的不自由,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娱乐大众,使大众在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中同质化,达到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
"文化工业"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那里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正如这一概念的倡导者所言:"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种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发地产生出来的文化的问题。
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加区分。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学派中至少具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文化工业的主要载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通俗)文化形式,通俗艺术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文化工业已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用来进
行思想统治的文化手段;第三,文化工业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俗文艺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摘要:西奥多·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针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高度商业化、世俗化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商品性和虚假性等特点,尖锐地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试图唤醒被“异化”,甚至自愿“异化”的人们的自由和个性。
对于当今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国文化发展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他受家庭影响自小受到严格的音乐知识训练,受勋伯格无调音乐所蕴含的对总体性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的推崇的启发,在二战法西斯猖獗的大背景下,对受同一性思维操控而异化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形成背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阿多诺生活的时代消费主义现象蔓延,再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带来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复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产品不再具有神圣性和高雅性,成为普通的消费商品。
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为文化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掌权,为了保证对国家的高度控制,纳粹党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实现高度的一体化。
通过监控和打压与纳粹主义者持不同观点的作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焚烧“非德意志”的书籍著作,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建立各种纳粹社团、节日等方式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同一性和高度一体化。
其次,阿多诺亲眼见证性了即使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高度发达、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也是在宣传为政治目的以及商业利益服务的、缺乏文化应有的自明性精神和自律性的“大众文化”,其实质也是对人性的同质化,是对个性的破坏。
再加上阿多诺受卢卡奇、韦伯的支配理论、本雅明的“星丛”理论等的影响,他对受同一性逻辑支配的文化“文化工业”提出了激烈的批判。
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内涵文化,自古以来就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被看成是纯洁人的精神、丰富人的个性的力量。
第10卷第3期Vol.10,N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9年6月Six.,2019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田斯嘉(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业图式化的生产模式已经渗透到全球各地各个文化领域,文化日渐趋同,丧失独特性。
而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进行伪装蒙昧大众,而大众可以通过启蒙冲破文化工业对人的支配。
关键词:文化工业;阿多诺;图式化;现代性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3-146-02引言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性俨然成为整个时代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相继驶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现代性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人们意识到在这种飞速发展中,人类并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陷入野蛮之中,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当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试图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发觉当代阶级的文明正在崩溃,文化的进步正呈现出走向其对立面的趋势,文化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而文化工业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8世纪中期,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开创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 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过度商品化、标准化。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以理性原则为核心建立起来了一系列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认知体系,并且极力推动成规模化的知识创造与传播,不同学科与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和激辩。
这些思想文化推动着社会向现代性承诺给人们的美好未来发展着。
但文化工业的出现却显露出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
文化这一领域被现代社会中的权利中心所侵害,原本自由发展的文化领域因为社会权力的加强而有所限制,成为了新兴技术媒介等垄断资本主义手中的工具。
权力中心试图”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假装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但最终文化只是工厂逻辑下标准化的"文化工业”产物。
图式化的运作模式尽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与本杰明在关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否可以真正为大众提供服务”这一问题上产生争议,但都承认了文化工业对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影响: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多重向度及其启示的开题报告【导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文化理论的重要学派。
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领域,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诸多理论观点,例如集体文化普及的质量低下、消费文化的商业化趋势以及大众传媒在思想上的控制等等。
本文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多重向度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正文】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大众文化的普及质量低下是受到消费资本掌控的结果。
消费文化代表了商业利益,而大众文化则代表了一个面向群体的文化。
在消费资本背景下,大众文化往往变得越来越低俗,质量也越来越差。
他们指出,大众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商业媒体制造出来的,它们并不是为了提高文化的水平,而是为了商业利益。
二、铁笼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铁笼理论是一种描述现代社会的理论,认为人们被现代国家体系所束缚,失去了自由意志和创造性。
大众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被看做是一种宣扬和加固这种束缚的手段。
他们相信,现代社会的组织和机制使得大众文化变成了一个能够扭曲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工具。
三、思想的控制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传媒的新闻、广告和娱乐等形式都是在推销一种思想,让人们接受它们所推崇的商品、观点和价值观。
他们强调,现代社会中的思想控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普遍和有效。
人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已经被控制,是非常危险的。
四、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由文化工业制造和推波助澜的东西,这种工业模式与传统的工业模式类似,通过生产和营销迎合大众需要的产品来赚钱。
事实上,大众文化就像一条传送带一样,将大众消费者变成了机器,这些机器通过大量购买来使文化工业不断赚钱,并致力于不停地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
【结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理论,跨越了不同的学科范畴。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理论研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凌海衡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阿多诺的总体思考角度———如何抵抗同一化思维、最终达致“完整的自由”———出发,理解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本文解读了阿多诺对于文化工业的图式化运作及其对消费者心理操纵的分析,剖析了阿多诺关于个体意识抵抗文化工业和物化世界的可能性的思考,指明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始终犹豫不决的原因。
关键词 阿多诺 文化工业 抵抗 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中国学界来说,似乎是耳熟能详的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以精英主义的高姿态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标准化及其对受众的操纵和欺骗,揭示了受众所处的消极被动、任其摆布的地位。
但是,阿多诺作为始终坚持非同一性的否定辩证法的哲学家,他对文化工业的思考远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为复杂,更为辩证。
事实上,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态度有时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其间有诸多的犹豫、含糊,乃至矛盾。
如今,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正方兴未艾,重新阅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理解他对文化工业的那种犹豫、矛盾心态的根源,一定会对我们的文化研究有所助益。
在正式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之前,有必要先对“文化工业”这一术语略作分析。
阿多诺选择“文化工业”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他的考虑的。
他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一文中说,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的初稿中,他们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词,但后来又采用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个术语,其目的在于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当代流行文化形式,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
①在这里,阿多诺明确界定了他的研究对象。
很明显,他并没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所有的大众文化。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站在旧的文化贵族立场,以文化精英自居,强调人与现存社会、人性与科技、文化艺术与时代的对立,以先验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来衡量文化艺术和文化生产,因而使得其理论严重滞后于时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他宣称:批判理论的唯一财富就是一种政治立场。
他把主体的人作为所有他们历史生活形式的生产者,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出发,把先验的伦理学准则作为一种道德强制,渗透于对一切社会现象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己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还强调和夸大人与现存社会的对立,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剧了人的异化,人日益异己化、边缘化,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奴隶。
而文化工业正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对人的精神的剥夺、控制、欺骗,使得人失去了对现存社会的批判能力,而成为一群迷醉于文化工业提供给的文化产品的幸福的享乐者。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无视科技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工业文明对文化的推动作用,文化工业给艺术生产注入的活力和给艺术生产开拓出的新的领域,而一味地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强调人性与科学发展的反比关系。
它以绝望和恐惧的心理、悲观主义的情怀看待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缺乏任何有关未来社会的积极设想,因而其批判是消极的。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石是对科技的纯粹人性化要求和对文化艺术的伦理道德价值判断,而对科技进行纯粹的人性化要求和对文化艺术进行道德价值判断,这本身就是幼稚片面的。
第二,把对纳粹的仇恨和恐惧带进文化工业的理论研究活动中,使理论视角出现偏差,形成对文化工业的偏见。
阿多尔诺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RADIO &TV JOURNAL2020.09新闻与传播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现实的全新批判,并发展了以文化作为批判主题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媒介,电影、电视作为文化的表征越来越嵌入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工业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看似平淡的生活。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媒介批判,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国,有很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意识形态:披着自由外衣的新型奴役如果说,经典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无产阶级越来越意识到他们所受到的压迫,会揭竿而起对这种制度进行反抗,那么,法兰克福学派试图解释的是,为何压迫变得愈加明显时,大众却对此无动于衷。
换句话说,为什么资本主义下的人们参与到了对自身的压迫之中?法兰克福学派试图从意识形态上解释这一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正是文化工业承载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并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并不认为文化工业等同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自上而下的一种文化输出,而在文化工业中起作用的正是意识形态,所以又把文化工业比作“社会水泥”。
值得注意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并不是“利维斯式”的文化精英主义,利维斯只是在文化和审美上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矛头指向了文化工业背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斥责“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帮凶,一起密谋着压迫与不平等。
电子媒介作为二十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文化工业重要的承载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自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重点。
作为媒介中的意识形态,较之传统的意识形态灌输具有更强的隐秘性和无意识性,并且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披着更加真实的合法性外衣。
隐蔽性体现在意识形态经过文化工业的包装从而以文化的形式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并塑造着扁平化的生活方式。
意识形态在媒介的作用下,将其根植在了人们的潜意识中,使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时无意识地行使着资本主义的“命令”,并以打破规则、特立独行为耻。
本雅明有关“文化工业”的思想解读作者:伍越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5期摘要:本雅明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文化工业”这一领域,他的思想与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他创新性地提到了“灵韵”一词并进行阐释,率先认识到机械复制时代中艺术功能的转变面对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乐观而矛盾的本雅明在技术发展和“灵韵”逝去之间不断选择,寻求平衡,为随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灵韵;大众文化;艺术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
所谓文化工业,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
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
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
然而,在本雅明相关的理论中,他并没有直接运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而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一、矛盾而乐观的本雅明本雅明对于技术的态度十分微妙矛盾,一方面他对于技术的发展保持肯定,但对于其产生的复制产品有所批评。
本雅明自身来说,对于“革命”和“政治”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他热爱政治,这就意味着他也热爱可以为政治服务的大众,一群可以鼓励和团结的对象群体。
因此,他推崇机械复制,认为机械复制可以让艺术作品广泛而无限地接近大众,走进大众生活,从而激发大众群体中反抗欲望和平等精神[1]。
从历史角度看来,本雅明的对形势的估算过于乐观,作为一名思想家与文化批评家,他和革命家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对于革命形势的预估也是错误的。
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并没有在他预判中那样,为大众提供持续而广泛的精神支持,他自身也不可能做到革命家那般热血无私。
内容摘要:
论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 工业 文化全球化 资本
论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 工业 文化全球化资本
对于文化工业理论的渊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是
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理论的始作俑者。但有的学者指出,最早涉及“文化工业”问题
的是马克思,虽然他并没有提出过“文化工业”概念。如在谈到雇佣劳动使得“我的活动成
了商品,我完全成了出卖的对象”时,马克思说:“一切所谓最高尚的劳动一脑力劳动、 艺
术 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全体牧师、医生、律师等,从而
宗教、法学等,都只是根据他们的商业价值来估价了。”[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同一种劳动
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例如,密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是非生
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一个自行卖唱的歌
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佣,老板为了赚钱而让她去唱歌,她
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2]可以说,马克思的确涉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商
品化、文化市场化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是很显然,马克思所探
讨的还不是依托 科学 技术的、具有工业生产模式和意识形态“同化”功能的现代意义上的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文化商品化、文化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正是
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状况,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影响下,最早提
出文化工业理论的。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了《启蒙辩证法》,在该书的《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
蒙》一文中,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massculture)一词模糊而不准确,应该用“文化工
业”(culturalindustry)这一新术语取而代之。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文中并没有给文化工
业下明确的定义,只大致提出它指涉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
娱乐工业体系。在((文化工业再考察))一文中,阿多尔诺对这个术语作了阐释,认为其中的
“工业”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表示事物本身的标准化和分配技术的合理化,而不是指严
格的生产过程,除了文化工业的某些主要部分(如电影工业)之外,个别的生产形式(即构思及
创作)仍被保持。因此,文化工业一词并不表示生产,而是表示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伪
个别性”。“文化工业”概念提出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本杰明、哈
贝马斯等人也对这个主题加以阐述,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体现在《文化的肯定性质》、《单面人》、(机械复制时代中的
艺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等文本中,由于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主题,
因而在阐述文化工业时也各有侧重,但总体上都对文化工业采取了批判的、否定的态度。这
与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文化批判理论是一致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精神才是马克思
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他们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强烈谴责
和彻底抨击,展开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之维,这些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工业与文化/艺术的性质相悖。文化工业对文化/艺术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是法
兰克福学派批判文化工业的首要之点。文化/艺术彰显个性、独创性、否定性以及超越性等。
而文化工业则借助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生产,把文化/艺术产品纳人市场交换的轨道,按照从
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商品操作程序运作,使之服从于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则,最终蜕变为纯粹
的商品。首先,文化工业通过模仿、复制和包装等使文化产品具有了同质化、标准化、齐一
化的性质,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的:“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摹仿最终成为绝对的”[3],
“达到个性化的努力最终被摹仿的努力所取代”o[4]文化工业使文化/艺术失去了个性、独立
自主性,降低了、损害了文化/艺术真正的、内在的价值。其次,文化工业在追求利润、形成
文化同质性的过程中,剥夺了文化的批判功能,即其否定的、大拒绝的方式,使文化/艺术丧
失了对社会的否定、批判的维度。再次,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发展是文化服从于资本的权力、
资本的逻辑的结果,在其中,价值原则支配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
甚至支配着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意味着文化的人文意义和内在价值的全面覆灭。总而言之,
文化l艺术沦为商品,带来了文化/艺术产品标准化和齐一化,引起了文化/艺术的质变。
第二、文化工业与人性相悖。文化工业行使着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大量标准化、齐一化的
文化产品的影响和渗透,不知不觉中实现对人的思想、心理的控制。阿多诺清醒地意识到这
一点,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控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这种控制不是通过暴力和恐怖手段
实现,而是通过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提到:“娱乐和信息
工业不可抗拒的产品所带来的是各种定式的态度和习惯以及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某些反应,这
种反应使消费者在不同程度上愉快地与生产者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后者与整个娱乐和信息
工业紧密结合起来。这些产品向消费者灌输某些思想并操纵他们的行为;它们提倡一种不受其
虚伪影响的虚伪意识„~.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都致力于说明,文化工业通过文化商品
的生产,控制和规范着消费者的需要,成了一种支配人的力量。文化工业造成“启蒙在意识
形态方面的倒退”,人们逐步习惯于看似丰富多彩、实际上却单一机械的生活方式,缺乏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丧失了主体意识、感性能力和主动性,失去了从事更有价值
和更为充实的活动的潜力。文化工业不仅侵人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更渗透到人的“私人空间”。
“私人空间”本是人具有内在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可以成为并仍然是‘他自己”。
但是文化下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意识,一体化的公共舆论侵人了“私人空间”,剥
夺了个人的内在自由,使人丧失了‘他自己”。“文化工业的每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
现为社会需要塑造的那种样子”,[5]成为与人的本性相背离的物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