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工业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适用性的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4.38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摘要:西奥多·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针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高度商业化、世俗化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商品性和虚假性等特点,尖锐地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试图唤醒被“异化”,甚至自愿“异化”的人们的自由和个性。
对于当今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国文化发展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他受家庭影响自小受到严格的音乐知识训练,受勋伯格无调音乐所蕴含的对总体性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的推崇的启发,在二战法西斯猖獗的大背景下,对受同一性思维操控而异化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形成背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阿多诺生活的时代消费主义现象蔓延,再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带来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复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产品不再具有神圣性和高雅性,成为普通的消费商品。
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为文化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掌权,为了保证对国家的高度控制,纳粹党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实现高度的一体化。
通过监控和打压与纳粹主义者持不同观点的作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焚烧“非德意志”的书籍著作,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建立各种纳粹社团、节日等方式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同一性和高度一体化。
其次,阿多诺亲眼见证性了即使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高度发达、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也是在宣传为政治目的以及商业利益服务的、缺乏文化应有的自明性精神和自律性的“大众文化”,其实质也是对人性的同质化,是对个性的破坏。
再加上阿多诺受卢卡奇、韦伯的支配理论、本雅明的“星丛”理论等的影响,他对受同一性逻辑支配的文化“文化工业”提出了激烈的批判。
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内涵文化,自古以来就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被看成是纯洁人的精神、丰富人的个性的力量。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一种关于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工业生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即大众所接受的文化产品是由文化工业制造的,这些文化产品被广泛传播、消费和滥用,最终导致人们对真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降低。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一、文化工业的定义和特点阿多诺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中将文化工业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工业部门”,它以大规模、序列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而被大量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娱乐和消遣的目的。
文化工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序列化、商业化,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以获取商业成功。
二、文化工业的影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即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产品是标准化的、毫无个性的,几乎没有任何差异。
二是文化产品导致的消极影响,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质导致人们的文化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下降,此外,它还引诱人们追求短暂而低俗的快感,使人们变得趋向于贪婪、表面化,放弃了真正的思考。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文化工业的产品只是被生产出来以满足商业需求。
文化工业不关心文化的创新与深度,而更重视它是否会销售。
因此,文化工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商业化,是对文化质量的恶化。
四、文化工业与彼此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与彼此之间,主要是建立在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
文化工业制造的文化产品对大众来说,就像是一种商品,生产和销售与任何其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什么不同。
从此角度来看,文化工业与制造其他商品的工业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以货币和商品交换的形式存在。
综上所述,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商业化的产业,它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了提供真正的文化价值。
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序列化的方式,制造出同构化的文化产品,并通过大规模传播和广告推广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试析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生成境遇论文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中国语境论文摘要: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大众文化现象则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中国有自己的历史话语环境,我们应辩证地建构正在生成中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现象,谨防以“他者”的文化眼光遮蔽中国本土问题。
一、关于文化工业的争议文化工业,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最早萌芽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他在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时,指出资本生产的逻辑与自由的精神生产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
商品的垄断性逻辑将使艺术家成为创造利润的雇佣生产者,使艺术品成为标准化的商品。
1936年,本雅明发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表明技术复制艺术深具革命意义:消失了“韵味”,更新为“震惊”,传播于大众。
本雅明美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话语为文化工业的存在合法性提供了可能。
文化工业的概念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工业用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启蒙走向反面以后的否定个体独特性的同一性思维模式,同时它又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既以文化产品牟取高额利润,又以其同一性的方式,使大众在思想上认同资本主义社会,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操纵,把文化工业作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水泥’。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本质上是反大众反人本的。
文化工业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归纳及其批判带来的争议彼伏此起。
马尔库塞关注于:当科学技术加盟到整个社会的运作时,文化“单向度”化,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大众文化操纵。
在波德里亚的理论中,“复制取代生产,意义被符号和代码的增值所取代,同一的无穷复制取消了意义的存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空虚的无根的和虚无的后现代世界,一种伦理学的巨大失落。
布尔迪厄更是宣称,使艺术变得有价值的不是艺术家,不是艺术品,而是制造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社会机制,是大众媒介,是商业利润,是文化工业。
同样有人为文化工业辩护:英国“伯明翰学派”就肯定文化工业的解放功能和进步意义。
50美学2019/01根据《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中国影视产业规模化发展中潜力与问题并存。
国产电影在市场上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形态,显示出国产影片丰富的可能性。
除传统的喜剧和爱情片外,2017年出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优质电影:既有《西游伏妖篇》《妖猫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奇幻类电影,也有《嘉年华》《相亲相爱》等现实题材影片,还有像《大护法》这种面向成人的优质动画电影和《绣春刀II:修罗战场》这样精彩的国产动作片。
在2017年票房超过1000万的影片口碑排名中,艺术片占据半壁江山,分别是《二十二》《相亲相爱》《嘉年华》《地球:神奇的一天》和《冈仁波齐》。
在票房不超过1000万的影片中,小成本艺术性电影的优势更为凸显,出现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一念无明》等一系列优质影片。
口碑第一的《二十二》破纪录片票房纪录,也成为2017年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之一。
2017年影视行业出现许多亮点,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所进步和创新,但影视行业仍然缺乏内容质量顶尖的作品。
商业成功的作品呈集中趋势,作品的马太效应和头部效应凸显。
当前的供需关系仍然存在结构性不平衡问题,整体供给大于需求,低质量产品供给严重过剩和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的产能相对过剩问题依旧存在。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我们的大众文化?阿多诺对于资本主义工业时期的文化批判如今还有借鉴意义吗?一、文化语境的变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出现来源于1947年的《启蒙辩证法》一书,由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初次使用。
阿多诺在书的初稿中使用“大众文化”一词来称呼其研究对象,但他们在定稿中则使用“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来形容这种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来区别于真正产生于民众的文化。
在这本书中,他们批判和反思了商品社会和工具理性。
阿多诺曾解释说,“对‘工业’这个词不要太注重字面的理解,它是指事物本身的标准化——例如西方的电影院常客了如指掌的那些东西的标准化,是指扩散技术的理性化,而不是严格地指那种生产过程。
试析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述评(一)论文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论文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以恢宏的学术视野精辟地分析了以媒介组织及媒介产品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发人深省也更有说服力,他们的现论出发点是通过哲学,社会批判将人类从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这种学术资态值得我们尊重,当然这种理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庞杂的批判理论体系中,以1922年在德国成立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标志的法兰克福学派堪称其理论源头,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洛文塔尔等人在不同时期均对作为媒介组织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被传播学大师拉扎斯菲尔德称为最早的“传播批判研究”。
作为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批判理论的一部分,这种传播批判研究同样不仅“关注现存的生活方式已经制定的目标,而且还关注人类及其所有潜能,……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该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媒介产品、传播体制的批判性分析,揭示西方现代社会利用大众文化进行社会控制的实质,并希望能按照理想模式改造社会。
同是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的组成部分,在强调大众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悲观主义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阿诺德及利维斯学派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后者认为大众文化代表着一种对理想社会及文化的威胁,而前者则认为大众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刚好相反,它是对社会实施控制、维护现存体制的一种手段。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并非源自下层民众,也不是民众自然而然的经验表达,更不能为民众自享,满足自身的需要。
大众文化是从上到下强加给民众的,看似为大众量身定做,实际上是渗透了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欺骗大众的工具,是稳定工业社会生产的“社会水泥”。
为避免引起误解,法兰克福学派把大众文化改称为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文化领域的渗透,它虽然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却降低了文化标准,使文化产品趋于标准化、商业化,它不再关心文化生产的审美价值和批判功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文化工业与利益集团构成了合谋关系,旨在操纵和控制社会公众以强化不合理的现存社会秩序。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当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斥着《中国好声音》、《江南style 》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众文化已经无处不在。
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已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
在19 世纪中期,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对“大众文化” 进行研究和批判,他们的视角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何谓“大众文化”?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基础的融合,是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
[1]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则干脆用“文化工业”来指代大众文化,这种表述方式显而易见的说明了大众文化的特征:第一个是商品性,文化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为了利润而迎合大众的品味,先锋派艺术和精英文化渐渐模糊了界限,高雅的、严肃的、本真的文化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多数人只追求一时的享乐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大众文化像酒,能够让在每日的劳动生活中疲惫的人获得短暂的快乐,但第二天醒来,问题仍旧存在,那么下一个新的循环又将开始,时间长了,容易变得懒于思考,也就达到了维护既有社会权力的目的,每个人都成了“被蒙蔽的大多数”。
高雅文化是药,味道苦涩却能治愈,吃药的人永远是“没有被蒙蔽的少数”,大众文化正是“通过剔除高雅文化中的对抗性、异质性和超验性因素消弭了文化和社会现实中的冲突,原因是这些冲突显示了现实的另一重维度”。
[2] 《江南style 》是一个大众文化典型现象,它的走红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也不过是文化工业生产线上经过精心策划后在文化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商品。
大众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标准化、一致性。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好莱坞的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是最多最重要的主题,影片中的“英雄”运气好,心地善良,有贵人相助,有美女相伴,经历千难万险,最终会取得成功。
“只要看一部电影的开头,就可以猜到其结局;谁会得到赞扬、谁会遭到惩罚、谁会被人们遗忘,一点悬念都没有。
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产业理论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20世纪下半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民众物质生活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于是精神性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很高,产品制造能力极为强大,产品普遍过剩,许多国家为了减轻失业压力,大大压缩劳动时间。
比如工作时最长的英国其工作时占全年时间22.2%,德国的工作时只占19.2% ,各国平均大约在1/5。
我国目前每年休息日为114天,占全年的三分之一。
年劳动时间2008小时,休息时间已经相当充裕。
于是,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闲暇普及到了社会大众身上。
过去被贵族垄断的文化欣赏普及到社会大众,转变为规模巨大的大众文化消费。
由此出现了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一是文化的“经济化”,文化产业开始诞生与壮大,二是文化渗透到工业生产过程与产品中,物质生产开始“文化化”。
现代经济不仅向“知识经济”迈进,也向“文化经济”发展。
如同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事件一样,“文化经济”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具有深刻影响的历史进程,理所当然地成为哲学家们思考与争论的对象。
从20世纪中叶起,敏感的思想家们已经预感到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
1944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逃亡到美国的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发表了《文工产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被推举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的开山之作。
他们认为现代文化“完全掉进了商品世界中,是为市场生产的,目标也在市场上”。
“文化工业”一词刻画的便是这一事实。
它首先表现为“文化工业资本”的出现。
在传统社会,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活动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诉求。
而当资本渗透到文化领域之后,文化活动的目的发生根本转移:从满足精神诉求转向追求最大利润。
为此资本家大量采用先进的科技设备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使文化成为以最大利润为目的、以巨额资本为手段、用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法进行文化生产活动的行业。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适用性问题研究摘要: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适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最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学派之一,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自《启蒙辩证法》开始,开启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工业”概念的其核心意义在于揭示标准化、统一化的生产模式对消费者个性的消解,思考能力的削弱。
霍克海默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宣扬意识形态的工具,阿多诺则侧重于从流行音乐为切入点,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则是导致流行音乐标准化和商品化的主要原因。
马尔库塞提出“单向度”的理论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艺术正处于一种俗化的趋势之中,大众传媒把文学与商品结合起来,使艺术在资产阶级和工业社会中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其否定性的功能转变成了顺从,文学艺术成为单向度的文学与艺术,而接受文学艺术的大众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本雅明提出艺术生产理论和“机械复制”的观点进一步扩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范围。
他将艺术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看作是生产力,而艺术的消费是对艺术的欣赏,艺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艺术消费连接在一起。
总体上看,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持一种相对肯定的态度,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哈贝马斯的理论一般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终结。
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重新做了界定,认为其属于一种服从于政治经济的广告宣传,并丧失了批判性。
他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从交往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肯定了大众文化在公共领域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境域,因此他对大众文化的重建也意味着原有理论的终结。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该学派并展开大众文化研究。
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解读-社会科学论文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解读张吉勇摘要: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从科技逻辑、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反启蒙等视角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该理论有积极意义,也有来自资本主义固有的局限性。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庸俗化、商业化倾向与阿多诺时代的文化产业状态有趋同现象。
因此,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工业;批判;文化产业;中国文化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技术被应用在文化艺术上,使文化艺术作品可以按工业的形式,作为商品批量生产,从而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首先是由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理论学家阿多诺提出,并终其一生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坚持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在阿多诺的理论中,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并且以新的传播技术为推动力,依据市场的需求将文化产品及服务以工业化、商业化的流程提供给消费者;文化工业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控制手段和统治方式,对人民发挥着麻痹和欺骗的控制作用,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手段,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工业形式。
对照当前中国文化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阿多诺所批判的那种以商业化、娱乐化、感官化的文化工业已经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趋势下,文化工业批判思想对于我国现今反思文化产业和促进文化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及其局限性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推崇到全盘否定,再到扬弃的历程,伴随其沉浮起落的恰恰是中国文化工业的不断发展。
那么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是过时了要彻底抛弃,还是在当今依然有重要意义,依然能够运用在对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审视上,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剖析文化工业理论。
文化工业理论的产生是在20 世纪初,当时的美国已经把工业结合到文化艺术行业中,用新的技术手段推动大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摘要】阿多诺是德国哲学家,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大众文化被商业化和标准化,导致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文化工业扭曲了真实文化生产,导致文化产品的要求变低,只注重商业化的成功。
文化工业对人类意识形态产生了消极影响,引导大众消费文化商品,降低了人们对文化的真正追求。
阿多诺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应当保持警惕,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被商业利益所左右。
未来,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文化生产的多样性和真实性,避免文化商品的单一化和标准化,保护人们对文化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文化生产、人类意识形态、文化商品、消费、大众娱乐、价值、现代社会、思考、发展方向、展望。
1. 引言1.1 阿多诺简介Theodor Adorno(1903-1969)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学家和文化批评家。
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Adorno以其对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和现代性的批判而闻名,他的思想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哲学、社会学、文化批评以及音乐学等。
Adorno对于大众文化的分析和批判被广泛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由资本主义制度所推动的工业化文化,它的目的在于利润和控制,而不是艺术真实性或审美价值。
Adorno强调了文化工业对个体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它通过大众娱乐、文化商品的消费引导以及对文化生产的扭曲影响,使人们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Adorno是一位独特而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对当代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批判。
通过对他的文化工业理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并为未来的文化批评和文化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1.2 文化工业概念引入文化工业是由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现代社会中文化生产和流通的一种形式。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各种文化产品,对人类意识形态、文化生产、文化商品的消费和大众娱乐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姚文放一、文化工业不同于大众文化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写于1944年的《文化工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
时隔多年,阿多尔诺在旧话重提时又特地声明,他们所说的“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他说:“‘文化工业’这一说法,是在霍克海默和本人1947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最早使用的。
在草稿中我们起初使用的是‘大众文化’的说法。
后来我们代之以‘文化工业’的概念,以便从开始就排除‘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这一辩解: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它自发地产生于大众本身,只不过是通俗艺术的当代形态而已。
文化工业必须与之严格地区分开来。
文化工业在旧的为人熟知的东西中注入新的特质。
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带有大众消费性质的产品往往是有计划地生产出来的。
这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结构,互相沟通,处于没什么差别的系统之中。
而这一切成为可能,皆与它采用的技术化手段以及经济和管理的集中化有关。
”①这就是说,“文化工业”不同于传统社会自发产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大众文化”,它不是以往出自大众的通俗文化在当代的延续,不是这种通俗文化的当代形态。
固然,像电影电视、录音录像、M TV、电子游戏、畅销读物等文化工业产品也具有大众性,但这绝非传统的通俗文化的大众性,这两种大众性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涵:传统的通俗文化是在大众中自发产生的,“文化工业”则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制作出来的;传统的通俗文化体现着大众趣味的多样化,“文化工业”则是标准化、模式化的;传统的通俗文化是大众率性而发、自然天成的,“文化工业”则是技术性的,采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出来的。
说到底,“文化工业”与以往的通俗文化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文化工业”乃是资本驱使之下所进行的文化生产,从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资本这只无形之手在背后的操纵作用。
这一点乃是当年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时就已敏锐地觉察并试图加以揭示的。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摘要】阿多诺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强调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受到商业化和标准化的影响。
他认为文化产品被工业化生产,导致人们只接受统一化的娱乐,忽视了真正的艺术和文化。
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对商业文化的批判。
阿多诺的理论也遭受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过分理想化和保守。
但无论如何,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为我们思考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和消费。
结论上,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生平背景、核心观点、当代文化产业、影响、批判、争议、应用、发展、结论。
1. 引言1.1 引言简介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是对当代文化产业中存在问题的深刻批判和思考,其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
阿多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和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保持警惕,避免文化产业对社会和个体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阿多诺的生平背景开始,介绍他的学术背景和思想渊源,然后深入探讨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分析其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所引发的批判与争议,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将得出结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2. 正文2.1 阿多诺的生平背景阿多诺(Theodor Adorno)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学家,生于1903年,于1969年逝世。
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与霍克海默等学者合作创立了“文化工业”理论。
阿多诺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同时也是德国哲学研究所的所长。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和文化批评学派,其“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主要由哈贝马斯、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产业已经变成了一个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系统。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不再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知识需求,而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创造利润。
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化产业提出了警示并提供了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揭示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商业化特点。
在当代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成为商业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已经被商业化和产业化。
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商业营销和利润导向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主导特征。
这一商业化特点使得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了限制,大众审美和文化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提醒我们注意文化产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产业的娱乐产品和大众传媒对大众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产业通过精心设计的娱乐产品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了塑造和引导,这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价值观的转变、观念的消费化和社会凝聚力的削弱等。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指出了文化产业对消费者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产业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产品对消费者进行塑造和引导。
文化产业的商品化和营销化使得文化产品成为了商品,而消费者也成为了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文化产品往往成为了一种消费文化和精神消费的手段,消费者的文化审美和需求也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文化产业进行批判和改造的启示。
在面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意识形态化和消费化特点时,我们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够重塑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文化产品的制作方式和文化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论文化工业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适用性的辨析
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先使用的,特指大众文化中过分工业化的那一部分,以便一开始就与自下而上、自然而然从大众中产生的大众文化相区别。
文化工业的兴起,表明发达的工业国家可以凭借现代科技传媒手段,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商业机制开始形成,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内地原创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通俗报刊、畅销书、网络文学、广告文化、粉丝文化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科技传媒将大众文化的发展推进到一个由大众广泛参与的交互式阶段,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摆脱大众文化的影响了。
随着中国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文化工业理论已然成为分析与解读中国正在兴起的大众文化热潮的重要理论资源。
借鉴文化工业理论,必然要区分法西斯集权统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与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现实语境,辩证看待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的特征来看,标准化是联系商品化、技术化、伪个性化等特征的纽带,同时,标准化的文化生产深刻影响着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受众的接收方式。
因此,本文试图从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大众文化的艺术道路以及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体这三方面来讨论文化工业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启示。
一、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形成以及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经济条件、发展动力和技术支持。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迅速改变了文化与市场分离的状态,将文化的商品属性和经济力量从计划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模式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要求大众文化直面市场,以简单高效的标准化制造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将大众文化的营利性发挥到极致。
其次,消费社会在中国渐成规模。
广大民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众文化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才能迎合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再次,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高潮。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大众传媒的广泛运用,不断催生大众文化形式的快速更新,尤其互联网的盛行使大众文化进入了全球性的数字化时代,大众文化进行批量复制和整齐划一的产业化生产已是大势所趋。
文化工业理论对文化的标准化持否定态度,但实际上,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并非一无是处。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之下,文化不仅没有日益分化,花样翻新,反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
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
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
因此,标准化构成了大众文化产品的显著特征,这也适合描述我国大众文化规模化生产与批量销售的特点,类似于企业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以保证产品规格齐一。
但是,文化工业理论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标准化的强调,是为其对产品个性的磨灭和自上而下的思想整合服务的,除此以外,别无他用。
我们也应当看到大众文化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意义:规范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机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和传播大量文化产品,既保证了大众文化市场的高效运作,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开发,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又能满足广大民众迅速获得大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实现了大众文化的平等性和民主化。
如果没有大众传媒的支撑,我国电影制作无法实现标准化作业,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商业大片就不能顺利打开国际市场,从而丧失了海外淘金的机会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时机,中国电影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及电影文化软实力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文化产品被大量标准化生产后,很容易陷入伪个性化的泥潭,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接受这种权力。
可见,文化工业理论所担忧的是,文化商品的个性是为迎合工业生产和
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来塑造的,以掩饰其内容与形式的标准化和格式化,是为伪个性,文化工业虽不以赤裸裸的标准化面目出现,却以尊重个性的假象来抹平个性。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电视娱乐节目不同程度地呈现了无个性的模仿和标准化机械复制的特征,只是这种模仿和复制纯粹性的娱乐气息比较浓,而不像阿多诺认为的是受意识形态操控的结果。
比如,2010年是中国电视的婚恋交友年,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都是按照英国fremantle媒体公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的程序配方复制而成,随后,《爱情来敲门》、《相亲才会赢》、《相亲赢未来》等一批相亲节目不断涌现,此类娱乐节目看似丰富多样,实际上毫无新意,不但名称大同小异,连节目的内容和编排、场景的布置等方面也越来越趋于雷同,实际上是伪个性包裹起来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和伪个性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统一起来了,其直接后果在于,一方面,文化创作主体丧失了艺术精神,尽是提供缺乏思想深度的作品,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娱乐节目时完全可以预料下一步要发生什么,从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欣赏水平的降低。
既然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导致其产品乃至对这些产品的消费方式都彻底标准化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创作和文化消费主体已无可救药地成为大众文化的牺牲品了呢?在这一点上,文化工业理论显然做出了过于悲观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