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改良体表心电图三步法鉴别常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953.05 KB
- 文档页数: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扑动颤动、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诊断和急救处理严重心律失常通常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的心律失常。
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临床特点: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者晕厥。
2、心电图特点: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240次/分,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宽大畸形,ST-T可有继发性改变。
3、急救处理: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切忌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使用,应为临床医生所注意。
(一)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①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②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吸动作(Valsava法);③颈动脉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切忌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部缺血;④压迫眼球:嘱病员眼球向下,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10-15秒,如无效可试另一侧,此法老人不宜,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忌。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①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15分钟后未能转复可重复一次;②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0-20分钟后无效可重复一次;③三磷酸腺苷(ATP):为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常用ATP-20mg 稀释后快速静注,5-10秒内注射完毕,3-5分钟后未复律者可重复一次;④洋地黄: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无效可再给0.2-0.4mg,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首选,不能排除预激综合征者禁。
(三)电复律。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检查诊断。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30例的心电图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30例病人中共检出短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 64阵,每例从1阵~12阵不等,连续搏动1次~6次,心率最快达200次/min。
短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 发作类型:早搏型21例占70%;并行心律型7例占23.33%。
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单源性室早14例,多源室早14例,1例无室早。
结论: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速最有价值的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某些非持续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对那些怀疑由于心脏传导功能异常或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但在常规心电图未能捕捉到的异常表现者,此项检查尤为适用。
【关键词】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诊断【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048-02阵发性室速为严重的心律失常,需在短时间内予以控制,否则可诱发休克、心力衰竭或室颤,造成严重后果。
阵发性发作,突然发生、突然消失,发作时心率在100~180次/min,心律大致规则,心前区第一心音可有强弱差异[1]。
发作时常可出现休克,心前区疼痛,如发展为室颤则出现阿-斯综合征。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0例的心电图检查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0例,其中男19例,女1例。
年龄58~86岁,平均年龄72岁。
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9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
1.2 方法采取心电图及24h动态电图仪进行检查分析。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速最有价值的检查。
对于很多患者室速发作时均在院外,为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鉴别,现可借助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帮助诊断。
1.3 心电图表现1.3.1 QRS波群形态与时间 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可呈RBBB型或LBBB型,也可能不具有任何类型束支阻滞的特点,少数患者可呈分支阻滞型。
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法比较目的:对比分析10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三种复律方法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方法:36例49例次用经食管快速心房起搏复律法;34例39例次采用机械刺激迷走神经复律法;32例36例次采用心律平、异搏定、三磷酸腺苷二钠(ATP)或西地兰等药物复律法。
结果:102例124例次,经用上述三种方法终止PSVT 99例次,有效率79.8%,三种方法转复例次率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机械刺激法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强,但转复率不高;超速抑制法转复率高,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但易复发;药物复律各具特点,不良反应较多。
三种方法各有所长,不能互相取代。
终止PSVT发作,机械刺激可首选,其次经食管心房起搏超速抑制的配合药物疗法,可大大提高转复率和减少复发。
标签: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PSVT绝大多数为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慢-快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这些患者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不同性别和年龄均可发生[1]。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射频消融已成为有效的根治方法,但在基层医院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此,用终止PSVT发作的方法和刺激迷走神经的手法(机械刺激法)、经食管快速心房起搏法(超速抑制法)及同步复律法、药物治疗复律法等[2]在基层仍普遍应用。
我们把1997年12月~2006年6 月所遇到的经临床和心电图、心电示波证实的102例(部分病例来自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进修期间所做)PSVT用上述三种方法复律作一比较,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超速抑制组共36例49例次,平均年龄39.4岁,发作史2个月~24年,发作持续的时间为3 h~2 d,平均1.2 d,其中诊断为预激综合征5例,房室结双径路14例,室间隔缺损1例,其余16例经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指突然发生、终止和自行恢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由突发的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
本文将详细介绍PSVT的鉴别诊断。
首先,对于出现心动过速的患者,需要明确其心动过速是来自心房、心室还是传导系统,并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般来说,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心动过速往往是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
常见的PSVT包括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inus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SNRT)是由于窦房结内出现两个以上的窦性节律,造成窦房结传出通路延迟或阻滞引起的心动过速。
鉴别诊断时,可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到P波形态正常且窦房传导延迟(SNRT反映)。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由于房室结内存在慢、快两条传导通路引起的心动过速。
诊断时,心电图表现为窄QRS波群,P 波露在QRS波之后,有时P波甚至与QRS波重叠。
并通过食道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房室结传导障碍。
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Tachycardia,AVRT)是由于房室旁道存在慢、快两条传导通路引起的心动过速。
心电图表现为窄QRS波群和顺向心搏,通常在快旁道下传时,QRS波群时限会稍长。
其他一些罕见的PSVT包括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颤动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此外,在鉴别诊断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心动过速的因素。
对于年轻患者,应考虑神经原性心动过速、过度反射性心动过速以及情绪激动和应激反应等心因性心动过速。
对于中老年患者,还需注意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动过速。
⼼电图识图3步分析「⼼动过速」鉴别诊断曾经,我以为主治职称在⼿,阅遍各类专业书籍,也算个「合格」的医⽣。
但临床都是坑,⾃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总会分分钟被「打脸」。
这是我遇到的⼀个病例:患者⼥,63岁,「反复⼼悸50年余,再发1周」⼊院。
⼼电图如下:第⼀眼,⼼率 170 bpm,没看到 P 波;⼼律齐,⾸先考虑阵发性室上速。
但,是 AVRT 还是 AVNRT ?瞬间感到「教科书」在「临床实战」前瑟瑟发抖,拿到临床新图依旧不会判读......后来,按照丁⾹公开课⽼师的「识图流程」,3 步分析得出结论。
1、看 QRS,是个窄 QRS 波⼼动过速;2、RR 间期整齐,QRS 后可能存在逆传P波,RP ’ > 90 ms;3、ST 段 V3-6 下壁导联压低;所以应该是个 AVRT,左侧隐匿性旁路可能性⼤。
证实电⽣理真是「左侧游离壁旁道」的瞬间,我的⼼情,是这样的:「翻书拿不准」、「理论实战脱离」的病例太多了,尤其是容易踩坑的「⼼内科」!靠看书,真的能收获「临床经验」吗?—⼴告 —别慌!⼼电图训练营全新模式⼜来了!丁⾹公开课联合中⼭⼤学附属⼆院明星讲师麦憬霆、谢勇⽼师精⼼打造:⼼电图识图诊断训练营(第⼆期)新课开营,超⼤优惠!原价 508 元,限时降价 100 元仅需 408元20元优惠券 购课即可使⽤哦为期 6周,视频课程集合作业打卡、讲师定时答疑抽丝剥茧教你⼼电图识图诊断。
课程⼤纲抢先看⾸期实录讲师答疑解惑⾸期实录讲师答疑解惑⼼电图识图诊断训练营(第⼆期)实例讲解,全程陪练⼀步到位帮你攻克⼼电图判读难题!20元优惠券 购课即可使⽤哦错过⼼电图识图诊断训练营第⼀期的⼩伙伴快快上车吧!责任编辑:Lp点击「阅读原⽂」,看看什么好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治疗措施张磊【摘要】目的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52例PS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和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结果通过分析,PSVT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率160~250次/min,节律规则,RR间距差在0.01 s内;异常P 波与前一心搏T波混合;QRS波群在时限、形态上均无异常;冠动脉供血不足时ST 段往下偏移,T波平坦或者倒置;发生和终止突然.PSVT本组患者均及时治疗,显效18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PSVT患者心电图有相应特征,应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PSVT的发生,给予针对性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10)002【总页数】2页(P102-103)【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治疗【作者】张磊【作者单位】日照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部,山东日照 27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PSVT是心内科较为常见的急性重症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是心房与房室间、房室交界区折返,通常发生和终止均是突然性的,持续时间不一,心率在150~250 次/min,节律规则[1]。
其发生和年龄、性别存在一定关系,一般发生于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眩晕、心悸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
心电监护是PSVT诊治的关键,本文主要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52例PSVT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对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接治的52例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均通过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确诊。
排除肝肾功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先天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患者。
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常用心内电生理程序刺激方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性心动过速(AT)的鉴别诊断是电生理工作者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如间隔部旁路、希氏束(His)旁旁路和房室结双径路的鉴别,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附近房速的鉴别等等,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
本文简要介绍3种实用的鉴别诊断方法。
1 希氏束旁起搏希氏束旁起搏是通过改变心室与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的激动顺序,观察SA(刺激信号至A波)间期、HA间期或心房激动顺序是否发生相应的变化。
可用于明确是否存在旁道逆传,尤其是间隔部旁道的鉴别诊断。
电极放置及起搏输出设置:将4极心室标测电极(极间距为10mm或更短)置于右室流出道后,回撤至近端电极记录到清晰的A-H-V图形,此时远端电极位于希氏束前上方1-2cm 处用于起搏。
若难以夺获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可在起搏状态下轻撤导管至间断夺获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
起搏输出:5-10mA,脉宽2ms;起搏时通过呼吸变化引起的导管位置轻微变化或起搏输出的调整(逐渐增高或减低),观察体表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SH间期,确定心室与希氏束的激动关系,判断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起搏脉宽勿设置过宽,因过宽时刺激脉冲信号的方波将影响其后局部电位的判断和测量。
Nakagawa和Jackman教授将希氏束旁起搏分为9种类型。
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为心室起搏伴间歇性希氏束夺获,本文仅介绍常见的几种类型。
首先应明确,不存在旁路(逆传)的情况下,①无论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逆传的HA 间期将不发生改变或仅有细微变化(可能为测量误差或房室结逆传时间不等引起);②发生希氏束夺获前后,希氏束电极上SA间期改变与SH间期改变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条仅是排除旁路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应结合心房逆传激动顺序等共同分析诊断。
(1)与夺获时相对照,希氏束未夺获时,逆传A波激动顺序和SA间期无变化,若HA 间期缩短,则提示旁路逆传存在(图1),无论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逆传均经由旁路激动心房。
应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治疗阵发性室上速张荣华;肖玉芬;杨洁;符炜【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在阵发性室上速的应用。
方法对本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8月之间室上速射频消融治疗,按照三维或传统术式进行比较。
结果比较三维组和传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对患者随访比较成功率。
结论通过应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治疗阵发性室上速,具有高成功率,良好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减少手术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system in the application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0 to August 2013, 69 patients are enrolled for th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hey were sent to either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method or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mapping method. Result We compared the procedure time, Fluorescence exposure in two groups. And we compared their success rate after follow up visit. Conclus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system in the application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he high success rate and safety are noticed. Meanwhile, procedure time and fluorescence exposure are reduced by using this technique.【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34【总页数】2页(P40-41)【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三维标测;射频消融【作者】张荣华;肖玉芬;杨洁;符炜【作者单位】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个旧 661000;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个旧 661000;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个旧661000;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个旧 6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