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沥青路面损坏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沥青路面损坏原因及对策摘要:沥青路面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高级路面,是用沥青材料作结合料粘结矿料,修筑面层与各类基层和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结构,沥青路面应具有坚实、平整、抗滑、耐久的品质,同时还应具有给我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水损害以及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
但近年来,随着交通量和车辆荷载的剧增,我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损坏严重,不仅降低了道路的使用性能,而且给道路建设和养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控制和预防沥青路面的损坏,从而提高沥青面层的使用性能,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沥青路面损坏原因对策⒈沥青路面的损坏类型沥青路面的损坏分为11类21项。
包括⑴龟裂分为轻型龟裂,中型龟裂和重型龟裂三种;⑵块状裂缝龟裂分为轻型块状裂缝和重型块状裂缝两种;⑶纵向裂缝分为轻型纵向裂缝和重型纵向裂缝两种;⑷横向裂缝分为轻型横向裂缝和重型横向裂缝两种;⑸坑槽分为轻度坑槽和重度坑槽两类;⑹松散分为轻度松散和重度松散两类;⑺沉陷分为轻度沉陷和重度沉陷两类;⑻车辙分为轻度车辙和重度车辙;⑼波浪拥包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⑽泛油;⑾修补。
2、沥青路面损坏原因分析2.1设计角度分析产生病害的原因2.1.1沥青集料选择不适当根据沥青使用要求,沥青面层不但满足车辆行驶的要求还要满足防水的需要,所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混凝土,以提高沥青路面的防滲性。
对于选用中粗粒混凝土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以防止雨水滲入。
2.1.2结构层设计不合理根据规范要求,普通路面基层可采用砂跞掺灰及二灰基层,但由于这种材料的抗拉强度低和抗冲刷能力较差,收缩性也比较大。
另外,集料的级配,强度和塑性指数等选用不当都会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
还有一些地方材料在干燥时强度符合规范要求,但受水浸泡时强度立刻下降,引起沥青路面的破坏。
2.1.3路面厚度设计问题路面厚度设计的依据是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设计路面实际承受的当量轴次远远大于其实际依据的实际年限的累计当量轴次。
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防治[摘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现象,从热拌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施工控制的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路面; 损坏;原因;防治造成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的根本原因常是多方因素的组合,包括内因(材料、结构、工艺)与外因(荷载、自然气候和水文地质)内外两方面的多种因素。
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程度的交叉组合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的原因有时显得极为复杂。
下面从影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损坏原因1、原材料的影响(1)沥青的稠度、感温性和含蜡量等指标直接影响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 影响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强度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2) 沥青混合料的掺加料中使用比较多的有矿粉、消石灰、水泥等,还有用于沥青改性目的熔融或分散在沥青中的掺加料。
(3) 矿质原材料对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决定性作用。
2、施工控制的影响(1) 为了保证设计沥青混合料各层的结构功能,优化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时对目标配合提出了较明确的要求,并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了各冷料仓材料比例和沥青用量。
(2) 拌和温度和拌和时间控制拌和楼生产时,沥青和骨料的加热温度与拌和时间控制将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和质量。
(3) 沥青混合料应保持连续、匀速地摊铺,为保证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一般中、下油面层宜采用两摊铺机成梯队平行摊铺,表面层宜选用一台宽幅摊铺机整幅摊铺,以消除纵向接缝可能出现的不平整和结合部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而引起松散。
(4)碾压达到的密实程度,将直接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耐久性和稳定性。
当碾压欠密实时,沥青混合料矿料间未形成规定密实状况时应达到的嵌挤强度,在高温和行车荷载作用时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车辙。
同时,由于压实未达到规定的密实度,雨水渗入孔隙后,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空隙内部动水作用增强,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和水稳性降低,沥青混凝土路面因此出现松散和破坏。
公路沥青路面破损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摘要:沥青路面的质量的好坏,可以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增加行车安全,提高路面的通行能力,减轻行车的颠簸和噪音,减少汽车机件和轮胎破坏、降低油耗。
本文针对公路沥青路面破损原因与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沥青路面破损分析防治措施现代公路建设中,由于沥青路面的诸多优点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由于施工水平及交通荷载,还有自然因素地理位置的影响,公路破损现象经常发生,给社会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1路面破损原因分析1.1路面结构设计问题我国现行规范中可供设计人员选择的结构单一,而且级配范围较宽,如AC、AK结构都具有很强的优缺点:AC结构具有良好的密水性,但表面较细,抗滑指标难以保证,而且矿料组成中往往是粗骨料悬浮于细集料之中,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容易出现材料重分配,因此容易出现车辙现象;AK结构具有很好的骨架,抗车辙能力强,粗糙的表面满足了抗滑要求,但空隙率偏大,透水严重,这是造成近几年水损破坏普遍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2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如某二级公路穿过土基过湿地段,但设计方面却按一般正常情况设计,全部利用挖方和就地借方填筑路基,采取逐层晾晒法施工,造成极大的窝工,影响了工期。
施工单位只好申报监理工程师并经业主同意,远运借土填筑,仅此一项就较原设计增加费用数百万元。
沥青路面(特别是挖方路段)破坏较为严重,已多次修补。
这说明正确区划路基干湿类型极为重要。
1.3气候因素这是造成高速公路出现车辙和推移的原因。
1.4人为因素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千斤顶引起的路面破坏。
1.5施工材料与配合比设计目前我国各省高速公路建设部门非常注重沥青的选择,大部分选用优质进口沥青,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但在调研中发现,有些省份的高速公路建设部门为了确保沥青的质量,在进行招标时将指标值定得过高,以至于有些沥青供应商为了迎合主管部门的需要,在沥青中加入某种成分以提高指标值,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寿命。
沥青路面损坏修理的综合方法一、沥青路面常见损坏类型及原因1.1 裂缝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损坏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龟裂:由于路面材料老化、疲劳损伤等原因引起。
- 块状裂缝:由于路面结构层不均匀沉降、荷载作用等原因引起。
- 纵向裂缝:由于路面施工不当、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引起。
1.2 车辙车辙是指路面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永久变形,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不足。
- 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 施工质量问题。
1.3 坑槽坑槽是由于路面局部结构破坏,水分、杂物等侵入,使路面表面形成凹坑,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主要原因包括:- 沥青混合料压实不足。
- 路面结构层施工质量问题。
- 养护不当。
1.4 泛油泛油是指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沥青上浮,导致路面出现油光,降低了路面的抗滑性能。
主要原因包括:- 沥青用量过多。
- 气温变化影响。
- 养护不当。
二、沥青路面损坏修理方法针对以上损坏类型,可以采用以下修理方法:2.1 裂缝修补裂缝修补主要采用热沥青玛蹄脂、乳化沥青等材料进行填缝,以防止水分、杂物侵入路面结构层。
具体步骤如下:1. 清理裂缝:采用吹风机、扫把等工具将裂缝内的灰尘、杂物吹扫干净。
2. 加热沥青材料:将沥青材料加热至规定温度。
3. 填缝:将加热后的沥青材料灌入裂缝内,用铁板压实。
2.2 车辙修理车辙修理可采用铣刨机将车辙部位铣刨,然后重新铺设沥青混凝土。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修理范围:根据车辙深度和长度确定修理区域。
2. 铣刨:采用铣刨机将车辙部位铣刨至规定厚度。
3. 清理:将铣刨后的路面清理干净。
4. 铺设沥青混凝土:按照规范要求铺设沥青混凝土。
2.3 坑槽修理坑槽修理主要采用挖除损坏部分,重新铺设沥青混凝土。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修理范围:根据坑槽的大小和深度确定修理区域。
2. 开挖:采用挖掘机将坑槽部位挖除。
3. 清理:将挖除后的路面清理干净。
4. 铺设沥青混凝土:按照规范要求铺设沥青混凝土。
浅析沥青路面损坏的原因及防治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省路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提出了沥青路面损坏的类型与特征,分析了存在问题和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损坏类型损坏原因及防治措施近年来,我省的路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沥青路面结构标准逐步提高,沥青面层厚度由以前的4.5~5cm提高到现在的7~9cm。
施工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沥青面层的施工机械和工艺也更加先进、科学,工程质量获得了明显提高。
但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过早损坏,如:过早或过多的出现横向裂缝、超出规范的纵向裂缝、局部的网裂、车辙、沉陷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路面的正常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实践、观察,对其发生的原因、对策谈一下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一、常见沥青路面病害类型沥青路面的损坏所表现出的形式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
经总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病害。
1.沥青路面的裂缝2、沥青路面的车辙3、沥青路面的松散4、沥青路面的水损害5、沥青路面的沉陷二、沥青路面损坏的原因分析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比较复杂,各地因为环境、地理及气候条件不同,出现病害的方式或程度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路面结构本身的原因目前国道省道的沥青路面均为半刚性基层的结构,裂缝是其本身固有的性质。
半刚性基层容易开裂,并反射到表面。
2.施工因素的影响2.1主要原材料的影响。
沥青生产厂家不同,沥青的稠度、感温性和含蜡量等指标也会有较大变化,由此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强度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其他原材料因产地分散、产量低、规格单一、石质差异也较大,很难达到规范的要求。
加之路网建设工期相对较短,用料时间集中,到了紧张季节,经常出现工地间争抢原材料的情况。
2.2施工配合比控制。
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沥青公路破损的原因及措施分析身份证号:******************兰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摘要: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升级,在我国高速公路中,沥青路面结构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伴随而来的损坏问题,也是目前必须要面临的一种状况。
在各种沥青路面的破坏方式中,裂缝、水、车辙已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最严重的公路破坏问题。
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将会导致驾驶不安全。
所以,本文结合现实的个案,对问题进行了认识,并得出了结论。
一、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状况在高速公路的初期使用过程中,沥青路面极易出现各种病害。
道路管理只有对沥青路面出现病害的原因有了了解,之后才能展开沥青道路的建设工作,从而抑制沥青路面病害的发生。
如果已经发生的病害,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处理,比如:裂缝、水损害、车辙。
在国内,这已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研究状况王静对2018年度高速公路铺面维护与管理的决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将现有的路况检测数据和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应用到网级道路养护决策管理工作中,科学地进行高速公路网级路面评价、路面性能预测及养护规划和养护设计工作,这对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保证行车的安全舒适,降低生命周期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外国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Omar Elbagalati等提出了综合考虑路面构造和服役特性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并通过对 RWD实测结果的 ANN进行训练和检验,得到了最优的行车决策。
经过对检验,判定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快的速度。
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一段的维护方案,制定出适合于网络等级的最优维护方案。
(三)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1.调查内容本文主要是对沥青路面损坏的原因和后期的维修与保养进行了探讨,通过多种方式将损坏的沥青路面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我们的行驶安全和行驶环境的舒适度。
之后,通过对国外沥青路面养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为我国沥青路面的养护工作提供了数据,并最终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我国目前沥青路面病害的改进方法。
浅析沥青路面损坏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要:公路一旦投入使用,路面的早期损坏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路面的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损坏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势必影响到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的安全、舒适。
沥青路面损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
关键词:沥青路面损坏产生主要原因
公路一旦投入使用,路面的早期损坏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路面的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损坏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势必影响到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的安全、舒适。
沥青路面损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坏的普遍类型有: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以此六项为例,浅析)。
1.坑槽
轻:坑浅,有效面积在0.1㎡以内,(约0.3*0.3),损坏按面积计算。
重:坑深,有效面积大于0.1㎡,(约0.3*0.3),损坏按面积计算。
(1)压实不足性坑槽:施工时混合料温度太高,使沥青老化,粘结力降低,脆性增加,导致压实不够,粘结不牢,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形成坑槽;混合料温度太低,摊铺不均匀,压实不充分,导致压实度不够形成坑槽。
(2)厚度不够性坑槽:路面下面层局部标高控制不严,导致沥青上面层个别地方厚度不够,在行车作用下,部分混合料易被带走,形成坑槽。
(3)水损害性坑槽:①开始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②沥青膜与。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是指在交通道路上,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沥青路面出现破损、开裂、脱落等问题,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流畅度。
以下是对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及对策的分析:一、成因分析:1. 交通荷载:车辆的行驶和停放会对沥青路面施加重压力,特别是重型车辆和频繁的交通流量,会加速路面的磨损和疲劳。
2. 气候因素:温度的变化会使沥青路面发生变形。
在高温季节,沥青路面易软化、膨胀,使得路面产生坑洼和龟裂;而在低温季节,沥青路面受到冻融作用,易发生开裂。
3. 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如沥青混合料的配制比例、压实程度、路面平整度等不达标,会导致路面的坍塌、鼓包和空鼓等问题。
4. 设计不合理:如果路面厚度不足、沥青料质量不理想、路面结构体系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影响路面的耐久性和抗冲击性。
5. 水分入侵:水分对沥青路面的影响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当路面存在裂缝和缺陷时,水分易渗入,并与沥青发生反应,使路面剥离和龟裂。
二、对策分析:1. 加强路面设计和施工质量监控:合理设计沥青路面的结构和厚度,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配比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确保路面的坚固性和耐久性。
2. 加强路面养护和维修:定期检查沥青路面的状况,及时发现和修复裂缝、坑洼等问题。
采用合适的路面维修方法,如补充热补、冷补、橡胶沥青等,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3. 加强交通管理:合理规划交通流量,避免超载、超速等行为对路面造成的损害。
增加交通监控和执法力度,对超载车辆进行严格处罚。
4. 加强防水措施: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防水材料或措施,防止水分渗入路面,减少水分对路面的损害。
5. 采用新技术和材料:应用高性能沥青料、改性沥青等新材料,以增强路面的抗冲击性和耐久性。
使用微波加热、喷涂沥青等新技术,提高路面施工质量和效率。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交通荷载和气候因素之外,施工质量、设计不合理和水分入侵等也是重要因素。
浅析沥青路面损坏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摘要:公路一旦投入使用,路面的早期损坏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路面的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损坏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势必影响到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的安全、舒适。
沥青路面损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
关键词:沥青路面损坏产生主要原因
公路一旦投入使用,路面的早期损坏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路面的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损坏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势必影响到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的安全、舒适。
沥青路面损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
一、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坏的普遍类型有:坑槽、沉陷、波浪拥包、
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以此六项为例,浅析)。
1.坑槽
轻:坑浅,有效面积在0.1㎡以内,(约0.3*0.3),损坏按面积计算。
重:坑深,有效面积大于0.1㎡,(约0.3*0.3),损坏按面积计算。
(1)压实不足性坑槽:施工时混合料温度太高,使沥青老化,粘结力降低,脆性增加,导致压实不够,粘结不牢,在行车载荷作用下,形成坑槽;混合料温度太低,摊铺不均匀,压实不充分,导致压实度不够形成坑槽。
(2)厚度不够性坑槽:路面下面层局部标高控制不严,导致沥青上面层个别地方厚度不够,在行车作用下,部分混合料易被“带走”,形成坑槽。
(3)水损害性坑槽:①开始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②沥青膜与集料开始剥离,③路面开始麻面、松散、掉粒。
最后形成坑槽2.沉陷:大于10㎜的路面局部下沉。
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路面损坏。
3.波浪拥包
轻:波峰波谷高差小,高差在10-25㎜之间,损坏按面积计算。
重:波峰波谷高差大,高差大于25㎜,损坏按面积计算。
材料自身问题和行车荷载使路面局部产生隆起。
4. 车辙:轮迹处大于10㎜的纵向带状凹槽(辙槽)。
(1)结构性车辙:由于荷载的作用,发生在沥青面层以下包括路基在内的各结构层的永久变形。
(2)磨损性车辙:由于车辆不断地磨损路面,特别是大量重型超载车辆渠化行驶在主车道上,磨损路面也会形成车辙。
(3)流动性车辙:在高温条件下,车轮碾压反复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
5.块状裂缝
轻:缝细,裂缝区无散落,裂缝宽度在3㎜以内,大部分裂缝块度大于1m,损坏按面积计算。
重:缝宽,裂缝区有散落,裂缝宽度在3㎜以上,主要裂缝块度在0.5-1m,损坏按面积计算。
(1)路面局部强度不足,基层软化,稳定性不良等引起。
(2)沥青路面老化变脆,也会成块状裂缝。
6.纵向裂缝:与行车方向基本平行的裂缝。
(1)半填半挖处的裂缝 ,分幅摊铺时纵缝。
(2)反射裂缝、温度裂缝。
(3)结构承载力不足导致的各类裂缝。
二、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分析
1、沥青混合料的松散
损坏的直接原因: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不足或沥青老化。
松散损坏特征:坑洞损坏由上向下发展,多呈“口大底小”的特征。
2、沥青混合料的剥落
沥青混合料强度降低、松散而逐渐向上发展为坑洞,常常具有“底大口小”或“平底锅”的特征。
3、水对沥青路面的作用:沥青混合料剥落、沥青在路面中的迁移、沥青混合料强度下降。
4、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路面原材料粗、细集料分离。
5、沥青材料性能不过关
骨料的表面特性、形状、磨耗值、级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以及矿粉的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沥青混合料的内摩阻力和内聚力、粘结力
下降。
6、施工质量问题
1)摊铺面层前基层粘层油洒布不均匀,或洒布工艺控制不严,造成粘结油用量不准;基层清扫不净,残余浮土、碎石、油污等形成隔离层。
面层铺筑过程中易出现压实度不足,使得沥青混合料粘结力、防水性能下降,沥青混合料温度不满足要求。
2)路面面层施工
(1)对原材料检验不严,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不够,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不准,使沥青路面早期出现推移、拥包、松散、露骨、坑槽等。
(2)施工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使混合料的配合比计量、拌和均匀性、压实度、平整度等受到很大影响。
(3)沥青混合料加热温度过高,沥青和矿料拌和时,沥青便被矿料的高温灼焦、沥青老化,使路面强度不足,产生松散、坑槽等病害。
(4)碾压温度过高,造成温度过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超过规范规定的上限值;二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虽然在规定的范围内,但接近高限,如果运距较短,摊铺碾压又很及时,就会使碾压温度超过规范高限。
如果碾压温度过高,混合料就压不实,就会出现推移,发生微裂。
3)基层施工
(1)基层、底基层、路面表面清除不干净。
在铺筑上一结构层前,
若路面结构层及路基表面的浮土、浮灰、浮砂清除不干净,在雨水作用下,浮层细料变软被行车挤压造成的高压水流冲刷成浆,进而波及到沥青面层表面。
(2)基层松铺系数(或基层标高)控制不严而导致的二次补加层,因二次补加层与下层基层无法紧密连接,自身厚度又较小,因而极易松散,进而引起沥青层的网裂、松散、坑槽等破坏。
(3)部分基层压实度不足的问题。
在最大干密度确定的情况下,基层的压实度与混合料中粗、细集料的比例特别是粗粒料的含量密切相关,当粗粒含量很大时,即使压实度超过100%,并不表示该基层已经密实。
因此,要适当增大碾压吨位、增加碾压遍数,确保基层到规定压实密度。
7、养护管理及其它原因
(1)养护不及时
沥青路面在行车作用下出现小面积松散,个别坑槽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采用层铺法施工路面,初期及时养护更为重要。
(2)养护方法不当
有些养护人员,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采取人工洒油、人工洒料方法进行养护,结果破坏了原路面的平整度,甚至由于喷油不够,用油量控制不严,造成泛油、推拥、松散等病害。
8、路面渗水
天气降水渗到沥青面层中而排不出去,汽车荷载及温度变化的作用下,沥青面层产生破坏。
9.沥青路面的表面功能衰减
沥青路面的表面功能是指沥青路面的平整、抗滑、噪音、溅水和水雾等。
主要说明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减。
原因:
第一是沥青标号过大,针入度偏大,沥青用量可能过多,路面渐渐泛油,构造深度下降,直到变成光滑的路面。
第二是粗集料不耐磨,迅速磨光。
10、超、重载运输问题
超、重载运输导致路面破坏、缩短路面设计使用寿命。
11、其他方面原因
(1)未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前期工作滞后,试验不够,不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赶工期。
(2)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不严。
三、提高沥青路面抗破损产生的对策
1、重视路面排水,防止沥青面层的滞水。
目前的高等级道路的路幅较宽,路表横向排水速度较慢。
半刚性基层相对较为密实,进入沥青面层的水分沿着横坡方向向道路外侧车道迁移。
这些水分被外侧路缘石阻挡,无法排除,在较长时间内集聚在外侧车道的沥青面层中。
当进入混合料空隙中的水分不能及时排出时,在交通荷载尤其是在重载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水循环作用和水压力作用,导致沥青混合料强度进一步降低直至松散破坏。
因此,需要合理增设路面排水设施,及时地将进入面层中的水排除至
道路结构之外。
2、提高沥青路面修补压实密度,降低孔隙率。
沥青路面施工压实不足是造成结构性车辙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路面渗水导致水损害的主要因素。
3、降低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程度
离析是大量存在的,一旦发生离析,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形同虚设,失去意义,路面不能表现出预期的性能。
4、重视组成材料设计:选择适宜的级配组成,选择洁净集料,使用改性沥青及抗剥落剂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
结语:高速公路的养护与一般公路有所不同,有其特殊性和自身规律,沥青路面产生的损坏,不仅与设计、施工等路面形成前的环节有关,而且与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紧密联系。
因此,要消灭沥青路面坑槽、沉陷、波浪拥包、车辙、块状裂缝和纵向裂缝等损坏这一质量通病,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提高投资效益,需要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各方主体各负其责,分层把关,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结合实际,严格履行各自职能,相信这一通病一定会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