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七下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治国举措,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通过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知道武则天的治国举措以及影响。
3.通过阅读教材第三目内容,了解唐玄宗的治国举措以及“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4.通过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举措共同之处,认识唐朝前期的政策与唐朝走向强盛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学习任务(一):梳理基础知识要求:阅读教材第6至9页的内容,完成以下填空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李世民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
3.革新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 ,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报考,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的政绩。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
4.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二、女皇帝武则天5.地位: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
6.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创立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7.作用: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8.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在贤相裁减的辅佐下,实行了系列改革:整顿,裁减,发展经济,改革;注重,编修经籍。
9结果,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经籍。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_ 时期,历史上称为“。
一、课中学习学习任务(二):通过阅读以下史料,结合课本内容,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教学反思一、教学亮点
1、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我深刻领会了课标要求,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丰富的图、文、音、像的功能特点来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成为了学生获取资源,展示交流,知识构建的信息平台。
2、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借助信息技术,我把教材知识与学生活动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缺陷
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一节课40分钟,只能追求卓越而无法达到完美。
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把握整合后的课程信息量”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初中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一、课前导学知识体系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1)建立:______年,________称帝,建立唐朝,定都______;(2)发展: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______”他就是。
2.贞观之治:(1)开明的治国思想:①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速亡的历史教训。
②具体内容:唐太宗勤于政事,,从善如流。
③具体表现: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的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谋略的和敢于决断的都是贞观时期的名相。
(2)开明的治国措施: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减省刑罚;增加科目,鼓励士人报考,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的政绩。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________负担,鼓励发展_________生产。
③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______。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推行贞观以来_______________的政策和措施,重视_________。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1.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位的期,年号。
2.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在贤相_______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①政治上:整顿,裁减冗员。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
③文化上:注重__________,编修经籍。
3.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二、知识拓展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内容】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玄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了解武则天及玄宗的治国政策和唐朝盛世局面的繁荣景象;理解盛世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引导学生归纳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政策,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太宗、玄宗治国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对武则天的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对盛世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展示图片,欣赏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水平。
通过对唐朝繁盛局面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客观评价武则天【课时安排】1课时(2)否定方面但是武则天心狠手辣,滥杀无辜,重用酷吏,崇尚佛教,主张土地兼并,大搞阴谋诡计。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过渡句)武则天死后,唐朝经历了几年的动荡,712年,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效仿贞观之治,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二)、开元盛世1、请大家阅读教材,归纳出唐玄宗实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
①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
采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②政治方面:积极纳谏、选贤用能、减轻刑法、倡导节俭。
2、接下来,请大家回顾唐太宗的治国政策,比较太宗与玄宗治国政策的相同之处,看看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相同点:选贤用能、积极纳谏、减轻刑法、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结果形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
(过渡句)唐玄宗前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那么这种盛世局面的形成是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呢?阅读教材归纳要点比较分析太宗与玄宗治国政策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过程1、“戏说”武则天2、归纳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三、开元盛世1、归纳唐玄宗实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2、太宗和玄宗治国政策的相同点3、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过程。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详细内容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史实和观点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也逐渐增强,可以通过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外交成就,认识唐朝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发展的重要时期,增强对唐朝历史的认同和自豪感,培养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追求和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外交成就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2.学生对于复杂历史事件和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问题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参考书籍,以便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研究。
2.多媒体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PPT 等,以便进行生动的教学展示和讲解。
3.教学设施: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设施,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演示和讲解。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温故知新】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2•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开通了3•隋朝时期,创立的某项制度,成为历朝历代的选官标准,这个制度是4.618年,在江都被杀死,标志着隋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基本史实。
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自主学习】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建立唐朝,定都,他就是。
2、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
3、唐太宗吸取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他被成为唐太宗的一面—。
任命善于谋略的,敢于决断的,人称。
4、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1)在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减省刑罚;②增加,鼓励士人报考,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③严格考查。
(2)在经济上,减轻,鼓励。
(3)先后击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二、女皇武则天1、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选拔人才;继续推行贞观以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她得统治被称为,。
三、开元盛世1、是武则天的孙子。
他任用宰相和,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注重,编修经籍。
他统治前期,年号为,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合作探究】1.材料研读,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2.如何评价唐太宗。
3.“开元盛世”出现的条件及其实质。
【自我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小刚为了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价唐太宗,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课题“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的基本史实;简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表现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安定团结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教学重点:1.“贞观之治”2.武则天和“开元盛世”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题问的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引入新课一、复习导入:1、理清历史线索: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2、思考:“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思考回答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大臣要廉洁奉公)学生思考:贞观之治除了唐太宗这位明君,他还得到了哪些名臣的辅助呢?(杜如晦、房玄龄等)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1、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哪些?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武则天统治有什么影响?“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郭沫若要这样评价她?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1、(多媒体展示)史料解读——摘自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设计说明本课围绕唐朝走向繁盛的过程展开,先后讲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和“开元盛世”三个重要历史事件。
“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在位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通过学习这三部分内容,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
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政局经历了变动,但是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了,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国力增强。
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2.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与“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举措的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解析法归纳对比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作出了哪些贡献?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统治期间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一)建周称帝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像学生活动:知道武则天建立政权、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武则天的认识和了解。
(二)治国举措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武则天的治国举措有哪些?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4.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自主学习
1.唐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什么是“贞观之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有哪些?
3.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合作探究
(一)探究贞观之因
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回答问题。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
(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
(二)感受贞观之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
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
(1)说说上述两则材料的大概含义。
(2)造成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对上述两则材料不同现象及其原因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当堂达标
1.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
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温家宝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致()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
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现在失去了一面好镜子。
”这位大臣是()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狄仁杰
D.魏征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答案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
【合作探究】
(一)探究盛世之因
(1)材料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原因:他经历过隋末农民起义,吸取了历史的教训。
(3)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具有重民、爱民的思想。
(二)感受盛世之景
(1)材料一的含义:描绘了贞观初年茫茫千里,既无人烟也无家畜的荒凉的社会景象。
材料二的含义:描绘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现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2)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隋末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
造成材料二中现象的原因: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从而出现了这种治世局面。
(3)我们应该树立“重民”思想,减轻人民的负担,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国家要发扬节俭的美德;政府官员要廉洁自律;精简机构;要重视人才的选拔等。
(也可以根据唐太宗的其他措施作答)
【当堂达标】
答案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