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 《马说》教案初中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马说【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⑴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 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
初中语文八下《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说》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语言简洁、思想内容丰富,具有教学价值的课文。
全文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把道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中,学生之前也学过这样的文章,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方式来说明道理。
全文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伯乐、食马者、千里马三个喻体,把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表达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
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朗读课文,知道字词的读音,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节奏、重读的地方;其次掌握相关文言知识,了解虚词、实词的相关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说”这类文体的特点;最后理解内容,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着眼于文本,通过细读文本来深入挖掘文本意义。
学生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有了较多的学习,对“说”这类文体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动手,查资料,学生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在情感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采用无注释文言文,小组合作将课文读通顺,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对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一定了解。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千里马到底需不需要伯乐,伯乐对于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吗?其实关于这个话题,韩愈早在1200多年前就发表了精辟观点,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去聆听他的心声。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准字音。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马说》。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呼唤。
培养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说》的朗读和背诵,大家表现得非常棒。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韩愈是如何论述人才的。
(2)请大家回顾一下,《马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作者为什么用“马”来比喻人才?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各组代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4.深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批判当时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的?你认为如何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2.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浓厚。
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能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3.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文章语言特色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等。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马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说》。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进行导入。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马说》,理解文意,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说》。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朗读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回顾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思考如何营造更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或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23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感受韩愈的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爱莲说》的文体知识的温习,再现“说”的文体知识。
3.借助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爱莲说》的文体知识的温习,再现“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难点】借助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文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比如一马当先、一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等等。
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感受韩愈的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爱莲说》的文体知识的温习,再现“说”的文体知识。
3.借助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2.背景透视: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23 马说韩愈教学目标: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教学设计一、导入作者介绍: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的赞美他“文起八代之衰”。
(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2、朗读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马说”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马,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马说”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马说》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相关的写作练习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马说》,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马说》,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23课《马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积累文言词汇,如“祗”“骈”“食”等,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寓意和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与机遇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积累。
•千里马与伯乐寓意的领会。
2.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思维碰撞。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问,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宇,千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了解了“伯乐’这个名字的由来: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
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伯乐鉴马有关的文章——《马说》(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宇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愈祖籍于河北省昌黎县,自谓郡望(在某一区域或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昌黎(因昌黎韩氏是名门望族),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代表作品有《币说》《祭十二郎文》等。
(三)知识拓展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重、难点: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本文以“千里马”为题,通过千里马的命运,阐述了封建社会中大量人才得不到赏识这一现象,表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
那么,到底怎样将千里马的命运与人才的命运相联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正课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明确字义: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
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
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
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
“称”:著名、著称、出名。
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
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外见():见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因为马才能、本领特殊,所以食量也特殊。
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
“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
不懂得它一天能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
“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明确: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
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
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4、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小结1、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食吃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一顿一食或尽粟一石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鞭子执策而临之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或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能才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2)通假字“食”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见”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邪”通“耶”语气词,吗其真无马邪(3)虚词之表示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代词它策之不以其道助词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其代词它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他们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2、文章主旨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3、写作特点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
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