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平原一中高中政治《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81.51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
本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它各框节以本框为前提和基础,并以本框为线索来展开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框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和历练,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思维方式也趋向成熟,看问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也在逐步发展。
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山东省高中政治优质课比赛:3.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人教版必修4)导课:同学们看到的就是我们的家乡——美丽的广饶,优美的环境离不开人们的辛勤打造,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那么,什么是联系,它又带有哪些基本特征,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今天要探究的话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进入新课:大自然孕育了人类,那么作为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这其中又蕴含了哪些联系的观点?让我们走进生活,观看视频,共同探究。
过渡:这就是我们地球的现状,非常令人震撼,震撼之余,大家可能也会产生一个疑问:地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把刚才视频中的资料用文字展示一下。
(展示材料:地球母亲在哭泣,出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3分钟)学生展示成果。
(与同学一起归纳总结):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着地球的平衡性,反过来地球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可见,人和地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同时,也有其内部的原因,即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碰撞。
可见,导致地球灾难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这就涉及到我们要理解的第一个观点:联系的含义,那什么是联系呢?(学生回答)事物之间的联系,通常称作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的联系通常被称为事物的内部联系。
那么灾难一旦发生,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学生展示观点)(结合学生的回答,图示渗透)教师归纳总结:天灾是一种自然现象,无论对自然界本身、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领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而在自然界的内部,地质灾害进一步对动植物、水、土壤等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内部,资源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人的思维领域,由破坏自然到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认识的深化,都说明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也是联系着的。
可见,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案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探究一 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提醒:不能把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探究升华2013年6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00元和95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提高0.07元和0.08元,油价上调后,直接受影响的是运输成本增加,同时还将波及制造业、石油化工、纺织业等大片下游行业。
化肥、农用薄膜、柴油发电等的价格也随之上涨,运输成本的增加会拉高菜价。
本轮油价上调会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对我国CPI 也是个挑战。
油价、农产品价格、CPI之间有何关系?上述材料蕴涵哪些哲理?答案(1)油价上调影响化肥、农用薄膜、柴油发电、运输成本的价格,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影响到我国的CPI。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名师点拨准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虽然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个事物之间就不存在具体的联系。
典例1水是维持生命的理想液体,缺了水,人类和地球将不复存活,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的沙漠,生命的迹象将消失。
山东省高中政治优质课比赛:3.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人教版必修4)一.课标要求: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实践体验;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框包括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二、学生分析高二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
如果没有实际的体验就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四、设计思想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从而亲近哲学,让学生明白其实生活充满哲学,“生活处处皆哲学”。
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方法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建构生活化的课堂。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核心素养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能运用联系的含义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理解联系的内涵,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教学重点:联系的含义既包括事物间的外部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诸多要素的内部联系。
教学难点:区别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哲学上的联系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播放《习主席在世卫大会发言》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联系有初步的感受。
环节二知识讲解:随着疫情爆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短期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
防控疫情发生,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因此大幅降低消费需求。
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餐饮业、旅游业基本停滞。
结合材料分析,第一,事物与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站在疫情地图前,没有哪个国家或哪个人是一座孤岛,人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彼此休戚与共、命运相连。
第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内部联系):新冠肺炎是通过呼吸系统感染的,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一系列器官的总称。
内部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以及肺部。
具体指鼻腔,咽,喉,气管,各级支气管。
呼吸系统发挥作用是内部各器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作用的结果。
说明事物内部各部分,诸多要素之间存在着联系。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要求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及方法论要求运用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懂得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三、课前自主探究学习(一)主干知识梳理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以及事物之间的、和。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 .注: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方法论: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的,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不论哪种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既不能忽视或消灭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
1.自主学习时间,依据自学指导,通研课本,搞好勾画,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并认真做完学案。
2.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案】
二、我的疑问:
三、体系构建:
【探究案】
探究一联系的普遍性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恩格斯
问题1: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是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的?试举例说明。
(4分)
答案:(1)名言说明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任何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美国的房贷危机演化为美国金融危机直至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这就是经济上的“蝴蝶效应”。
问题2:这说明了什么?据此有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探究二联系的客观性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海洋、草原、农田、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问题1.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联系客观性的道理吗?(4分)
答案:(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人为地割裂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就会违背规律,受到它的惩罚。
(2)长期以来,人们忽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乱砍滥伐,大大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如2005年的印度洋地震和海啸、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等都是如此。
世界是普
遍联系的
问题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哪几类?各举一例。
怎样理解这两类联系都是客观的?(4分)
答案:(1)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人为联系”与“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矛盾,人为事物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
问题3.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4分)
答案: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实际上是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应克服。
探究三联系的多样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
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问题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案:说明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表现在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启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问题2.在处理联系多样性的问题上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4分)
答案: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的中间环节。
因此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塑料袋的发明与使用。
问题3.我们的生活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同学、老师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些联系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条件?(4分)
答案: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训练案】(每题4分,共20分) 1——5 1.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
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④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3.2010,由于“年头年尾没立春”,被称为“寡妇年”。
在相当一些地方,认为寡妇年不能结婚,若结婚则不吉利。
“无春之年结婚不利”的说法违背了下列哲理( )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事物的联系是永恒不变的
4.一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
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A 复杂多样的 B不可琢磨的 C 因人而异的 D 固定不变的
5. 信访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是人民群众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
但近年来,电台直通车、电视对话、网
上交流正逐渐成为政府和老百姓沟通的新途径,各地的电子政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从哲学上看,电子政务的出现表明(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 C
2. D
3. A
4. A
5.D。